致死率僅次於癌症的哮喘 600萬中國兒童都有 | 世界防治哮喘日

2020-11-30 健康界

每年5月的第一個周二是世界防治哮喘日

2019年世界哮喘日的主題是「全程管理,控制哮喘」

本文為知幾未來研究院原創。

編者按

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也是僅次於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殘疾病。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的哮喘患者超過3000萬,其中600多萬是兒童和青少年。也就是說,每46個中國人中至少就有1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哮喘。

知幾未來研究院今天推送的這份《兒童和青少年哮喘全景報告》,全文約2.5w字,將從哮喘防治中的常見誤區入手,詳盡展現哮喘防治的診斷和全程管理,探討微生物組學在哮喘治療中的探索和應用。您將看到以下內容:

兒童哮喘在世界及中國範圍內的流行現狀

哮喘防治中的常見誤區

可能引發哮喘的風險因素

哮喘的診斷:如何在不同年齡的兒童中發現哮喘

不同年齡段兒童哮喘的治療和管理

常用哮喘藥物的對比、選擇及使用

腸道微生物與哮喘的發生和發展中的作用

微生物幹預療法在哮喘防治中的應用案例

同時,我們也準備了一個摘要版,方便大家快速了解報告內容????

《兒童和青少年哮喘全景報告》摘要版

1.哮喘通常始於兒童時期(尤其是5歲之前),全球約40%的兒童和青少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哮喘;中國哮喘兒童超過600萬,近30%沒有得到及時診斷,近半數的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2.兒童持續性哮喘會導致肺功能發育不足,增加成年後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持續性氣流阻塞的風險,降低孩子的生長速度;嚴重急性發作的情況下可導致猝死,是僅次於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殘疾病。

3.哮喘是慢性疾病,很難徹底根治。但按照《GINA 指南》維持治療,接近80%的哮喘患者能達到良好控制;除了極少數中重度哮喘兒童,大多數哮喘兒童在發作期以外都可以正常參加日常活動。

4.在管理哮喘的過程中,專科醫生只能起到20%的作用,剩下的80%需要患者自己完成。

5.家長對哮喘知識的掌握程度、用藥依從性以及定期複查等是影響哮喘控制的重要因素。

6.遺傳和環境因素是哮喘發作的主要誘因。其他風險因子包括:藥物(如青黴素)、胃食管反流病、孕期因素(如母親孕期抽菸、喝果汁、吃海鮮、接觸PM2.5、抑鬱焦慮)。

7.《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 (2016年版)》:吸入性皮質類固醇(ICS)是哮喘長期控制的首選藥物;短效β2受體激動劑(SABA)是緩解藥物的首選。

8.2019年4月12日更新的 《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調整:建議成人及 12 歲以上的輕度哮喘患者使用含有 ICS 的控制藥物治療方案,以減少嚴重發作的風險;基於安全性考慮,不再建議單用 SABA 治療哮喘急性發作。

9.哮喘兒童和健康兒童的呼吸道菌群、腸道菌群構成都存在差異,且生命早期腸道菌群的紊亂先於疾病的發生。

10.提高飲食中的可發酵纖維比例、補充魚油和益生菌或凍幹細菌提取物,可顯著改善呼吸道炎症,延緩哮喘發展。但益生菌及益生菌製品的使用存在著異質性,應當在精準檢測的基礎上進行補充。

如果你對微生物療法感興趣,還可以直接拉到文章後半部分,查看更多科學家在哮喘防治上的探索成果。

1.

40%的兒童和青少年患哮喘,其致死和致殘率僅次於癌症

提起哮喘,大多數人或許一些固定印象:

哮喘是一種應激反應;往往在面對壓力或危險情況時發作;

發病時表現為急促喘息、難以呼吸;

患病後很少能外出,也很難參與運動;

懦弱的人物形象,當戰勝性格中的懦弱,哮喘也可被治癒;

哮喘是一種應激反應;往往在面對壓力或危險情況時哮喘發作;

這可能與大量影視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及媒體傳播有關。香港影評人張偉雄在《哮喘:夾心人的呼吸隱喻》一文中曾對香港影視劇作品中的哮喘流行起源有過追溯,稱「哮喘病是影視作品中僅次於精神偏執妄想的第二大疾病」。

但遺憾的是,這些影視劇作品中的傳達出的印象並不完全準確,有些甚至是錯誤的。

美國羅格斯大學人類學教授Cindy Dell Clark在2012年一項針對9-12歲的哮喘兒童及其朋友展開的研究後,就曾公開指出「哮喘是一種非常嚴重和可怕的疾病。而好萊塢經常把患有哮喘的兒童描繪成易受傷害弱者形象,是一種錯誤的刻板印象」。

圖片來源影視截圖

近年來國內外影視劇作品中出現的部分患有哮喘的人物形象。從左往右依次是《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中的Leonard、《志明與春嬌》中的餘春嬌、《摩託車日記(Diarios de motocicleta)》中的格瓦拉、不能說的秘密》中的小雨

哮喘通常始於兒童時期(尤其是5歲之前),是一種常見於肺部氣道的長期炎症性疾病。由於炎症影響,哮喘患者氣道會變得狹窄,就好像管被堵塞了一樣,致使空氣不能順暢出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近20年來青少年群體哮喘的發病率一直在不斷升高,約40%的兒童和青少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哮喘;而根據中國哮喘兒童行動計劃,我國目前哮喘兒童超過600萬,卻有近30%沒有得到及時診斷,近半數的患兒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世界過敏和哮喘母親聯盟(The Allergy & Asthma Network Mothers of Asthmatics,AANMA)的創始人Nancy Sander女士將其描述為「剝奪了兒童呼吸的氧氣,限制了他們的身體活動,需要嚴格規範用藥、避免過敏原和刺激物的疾病」。

兒童持續性哮喘不僅會造成肺功能發育不足,增加他們成年後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持續性氣流阻塞的風險,同時,在青春期前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治療,還會在最初幾年裡降低孩子的生長速度,影響他們的生活;嚴重急性發作的情況下,甚至會導致猝死,是僅次於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殘疾病。

雖然目前哮喘尚無法治癒,但根據著名的全球多中心研究-GOAL研究,如果能夠按照《GINA 指南》使用沙美特羅 / 氟替卡松維持治療,接近80%的哮喘患者能達到良好控制;除了極少數中重度哮喘兒童,大多數哮喘兒童在發作期以外都可以正常參加日常活動。

而國內哮喘調查結果卻截然不同。

由於國內哮喘群體數量龐大,個體病症差異明顯,加之對哮喘認知不足/錯誤,病人依從性差、不堅持長期治療等原因,直到2016年,我國城區支氣管哮喘總體控制率也不過28.5%,就診率則更低,只有22.3%。

這意味著,當前我國無論是達到哮喘控制的比例,還是接受規範化治療的比例都是很低的。

這一點在另一項中國30個省份 (西藏除外)中開展的調研結果裡也能得到印證:2016年兒童和青少年因哮喘反覆發作導致的誤學率高達63.6%,是兒童住院的首要原因。

中國哮喘聯盟總負責人、中日友好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林江濤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哮喘是慢性疾病,很難徹底根治。但在管理哮喘的過程中,專科醫生只能起到20%的作用,剩下的80%需要患者自己完成」。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申昆玲也提到:「家長對哮喘知識的掌握程度、用藥依從性以及定期複查等是影響哮喘控制的重要因素」。

因此,知幾未來研究院這份《兒童和青少年哮喘全景報告》,就將從哮喘防治中的常見疑問和誤區開始。

2.

哮喘≠呼吸急促或上不來氣,還需要結合肺功能檢、氣道炎症指標查等多種檢查確診

在此次知幾未來研究院的調研中,一個很典型的情況是「將哮喘等同於急促喘息或上不來氣」、還有人提及「哮喘易在緊急和危險情況下發作」

公眾會有這樣的認知其實並不意外,畢竟這也是大多數影視劇作品中哮喘的展示方式。不過,你要是將這樣的刻板印象套用於真實生活,那麼很可能會導致哮喘的誤診和漏診。

實際上,哮喘的症狀是相當多變的,除了會引起喘息和咳嗽,還可能有胸悶、呼吸短促等症狀,其特徵包括:多變和復發的症狀、可逆氣流阻塞、支氣管痙攣;在哮喘病復發期間,由於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升高,可能還會出現像膿的物質

你可以簡單理解為,有些人可能只咳不喘;有的人可能只是胸悶不適;而有人可能到了晚上或吹冷風后才會發作或加劇。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咳嗽變異型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和胸悶變異性哮喘。

咳嗽是CVA主要或唯一的臨床表現,並沒有明顯的喘息、氣促等症狀,很容易被誤診成為其他呼吸道感染,因此又被稱作是隱匿性哮喘。至於胸悶變異性哮喘的症狀更少,只有晚上胸悶,同樣需要在呼吸科治療,而病人很可能將其誤認成心臟病。

哮喘患者的氣道(右)和健康人的氣道(左)情況對比。患者的肺部內壁會出現的發炎和腫脹,氣道襯膜上也會分泌的更多的粘液;當這些水腫液體和炎症細胞流入氣道壁,會使得患者的氣道變得狹窄;哮喘發作時,氣道肌肉還會進一步收縮縮小氣道,加劇哮喘,導致咳嗽及哮鳴音的發生

兒童哮喘發作時還可能伴有哮鳴,即兒童呼氣時聽到的一種高音調噪音。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哮喘兒童肺功能會隨時間變化而表現出不同,即使是同一哮喘兒童,其病症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隨時間變化也可能完全不同。比如,有些輕症年長哮喘兒童僅在活動後或接觸冷空氣時才出現咳嗽;部分哮喘兒童在慢性持續期和臨床緩解期哮喘兒童也可能沒有異常體徵。

因此,不能只是根據有沒有出現喘息來判斷哮喘,還需要結合肺功能檢查、病史、過敏狀態檢測、氣道炎症指標等加以診斷。

6歲及以上兒童哮喘急性發作嚴重程度及表現

6歲以下兒童哮喘急性發作嚴重程度及表現

3.

遺傳和環境是主要誘因,感冒、香水、喝果汁都可能誘發哮喘

至於影視劇作品中哮喘逢險必發作更可能是出於劇本衝突的需要,二者的因果關係尚無充足證據;遺傳和環境因素仍是哮喘發作的主要誘因。

根據現有人類和動物的數據,在染色體5、6、11、12、14和17上都存在哮喘易感基因;這些基因除了會導致哮喘表型的表達,還可能影響哮喘的發展。比如,17號染色體上ORMDL3基因與兒童哮喘風險相關,攜帶有ORMDL3變異的孩子罹患哮喘的風險會提高60%-70%。

而環境對哮喘的誘發則更加複雜。你可能想不到,如感冒病毒、濃鬱的香水,甚至是過於寒冷、溼潤或乾燥的空氣都可能誘發哮喘。

同時,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還會相互作用,產生「1+1>2」的效果。

比如,2013年《Nature Genetics》一項來自五個國家中心的研究就提到,CDHR3基因變異會導致上皮細胞的免疫反應過激,使得孩子對環境中的誘導因子更為敏感,最終導致幼兒哮喘的持續嚴重惡化。

這並不意味著「只要沒有哮喘或過敏家族史,且生活環境足夠乾淨(如沒有汙染物等),那麼哮喘就不會發生」。

童年時缺少接觸傳染源、共生微生物(如胃腸道菌群、益生菌)與寄生蟲,反而會抑制了免疫系統的正常發展,增加罹患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早在80年代後期,就有研究發現家庭人數與花粉過敏的發生成反比,且兄弟姐妹中年長的小孩發生花粉過敏的較少;即多娃家庭,大娃最不易過敏,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

在衛生假說被提出後的三十年裡,大量研究都獲得了相似的結論。其中最重要的一篇發表於201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在回顧了過去5年間發表的25篇呼吸病學重磅研究文章後,給出了更具體地對比:

廣泛微生物暴露環境(如農場)中,兒童罹患哮喘及其他特應性疾病的風險降低38%;

暴露於多種真菌的房間中,兒童哮喘發生風險降低63%;

暴露於多種細菌環境,兒童哮喘風險降低43%;

母親採用剖腹產,由於缺乏細菌定植,後代罹患哮喘的風險會增加20%-80%。

而生活中常見的哮喘風險因子還有很多。

1)藥物:青黴素是最常見藥物誘因

藥物誘發的哮喘被稱作是藥源性支氣管哮喘(Drug-induced bronchial asthma),即臨床上應用某些藥物引起氣道可逆性痙攣的一組症候群。一般出現在用藥後5-45分鐘後,表現為咽部瘙癢、咳嗽、胸悶、氣促、口唇發紺、喘息、呼吸及心率加快、兩肺布滿哮鳴音,但患者大多數情況下體溫是正常的。

如果再次使用相關藥物時,上述症狀發作時間會提前;如果本身就患有哮喘的,在使用相關藥物後,哮喘的發作程度還會加重,且使用抗哮喘藥物症狀也不能明顯緩解

能誘發哮喘的藥物根據其作用機制主要可分為四類(見下表),最常見的是青黴素。

常見的可引發哮喘的四類藥物及藥品

2)GERD:存在於50%以上的小兒哮喘患者中的胃食管反流病

罹患胃食管反流病(GERD),這種疾病會引起胃酸長期不正常地回流到喉嚨,導致難以治癒的慢性咽喉炎,三分之一以上的慢性咳嗽都是由它引發的。50%-60%的小兒哮喘患者都存在胃食管反流。

3)母親孕期抽菸、喝果汁、吃海鮮、接觸PM2.5也有長期影響

母親懷孕期間的身體狀況、飲食情況、生活習慣以及產後餵養方式也與哮喘的患病風險直接。知幾未來研究院也根據近年來的文獻研究整理了孕期中的影響因素,供大家參考:

孕期吸菸母親曾在妊娠期間吸菸,其後代青春期哮喘風險增加84%、喘鳴風險增加77%、運動誘發哮喘風險增加129%;2018年一項來自臺灣婦幼保健院的研究再次證實,孕婦在產前和產後接觸PM2.5,與孩子哮喘的後期發展有關;

孕期使用抗生素:母親孕期曾使用抗生素會增加後代患哮喘風險,是沒有使用兒童的1.7倍,男性後代和有過敏性疾病家族史的兒童風險更高;但在孩子出生後6個月內進行母乳餵養可以降低這一風險

孕期飲用含糖果汁母親在孕期攝入飲用含糖果汁或蘇打水,其後代更容易發生哮喘,比母親未飲用的孩子的高70%,且這一風險增加與孩子早期飲食中的糖攝入無關;孕期游離糖(包括葡萄糖、蜂蜜濃縮果汁)的攝入還會導致過敏性哮喘的風險增加101%;另外,兒童早期飲食中果糖含量多的兒童發生哮喘的風險比很少或從未飲用含糖飲料的兒童高出79%;

孕期飲食:母親孕期飲食中攝入貝類、高脂肪含量的魚類越多,兒童喘息和溼疹的風險也會越高相關,但低脂肪魚類的攝入並沒有相關聯繫;但另一項2014年另一項包含了736名孕婦的小型研究證實,在懷孕期間補充魚油的後代兒童持續性喘鳴或哮喘發病風險將降低30.7%。

懷孕時年齡:母親懷孕年齡過早或早產兒、孩子出生體重過低,都會增高孩子患病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母親抑鬱和焦慮水平、過度養育態度、專制情況也會導致到兒童哮喘患者的可溶性鈣含量的改變,進而影響到哮喘兒童的焦慮水平、哮喘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

4.

如何發現哮喘兒童?不同年齡、類型的兒童的哮喘診斷有什麼不同

1)≥6歲兒童哮喘的診斷

哮喘的診斷主要依據呼吸道症狀、體徵及肺功能檢查,如果在排除了其他引起相關症狀的其他疾病後,還存在可變的呼氣氣流受限,並在排除了其他引起相關症狀的其他疾病後。 

包括:

反覆喘息、咳嗽、氣促、胸悶,多與接觸變應原、冷空氣、物理、化學性刺激、呼吸道感染、運動以及過度通氣(如大笑和哭鬧)等有關,常在夜間和(或)凌晨發作或加劇。

發作時雙肺可聞及散在或瀰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延長。

上述症狀和體徵經抗哮喘治療有效,或自行緩解。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氣促和胸悶。

臨床表現不典型者(如無明顯喘息或哮音),應至少具備以下1項:(a)證實存在可逆性氣流受限: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抗炎治療後肺通氣功能改善;(b)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c)最大呼氣峰流量(PEF)13間變異率(連續監測2周)≥13%07J。

符合第1-4或第4、5的,可診斷為哮喘。

另一方面,哮喘的規範控制治療需要持續較長的時間,部分患兒可能需要數年之久。我國兒童哮喘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兒童哮喘的漏診率達30%。

因此,對於臨床症狀和體徵提示哮喘或臨床特徵較典型的病例,都應該儘可能進行肺通氣功能檢查,以獲取可變呼氣氣流受限的客觀診斷依據,避免診斷不足和診斷過度。

2)<6歲兒童哮喘的診斷

兒童哮喘多起始於3歲前,具有肺功能損害的持續性哮喘兒童,其肺功能損害往往也開始於學齡前。因此如果從喘息的學齡前兒童中識別出可能發展為持續性哮喘的患兒,就能有效進行早期幹預,但我國目前尚無特異性的檢測方法和指標可作為學齡前喘息兒童哮喘診斷的確診依據。

因此,對於沒有明顯或典型哮喘臨床表現的兒童來說,主要是通過症狀/發作的頻度、嚴重程度及是否存在哮喘發生的危險因素,來評估患兒發展為持續性哮喘的可能性以及是否需要啟動長期控制治療,並依據治療反應進一步支持或排除哮喘的診斷。

通常,6歲下哮喘兒童可能出現的症狀及特點包括:

多於每月1次的頻繁發作性喘息;

活動誘發的咳嗽或喘息;

非病毒感染導致的間歇性夜間咳嗽;

喘息症狀持續至3歲以後;

抗哮喘治療有效,但停藥後又復發。

一旦懷疑哮喘,那麼應儘早參照哮喘治療方案開始試驗性治療,並定期評估治療反應,如治療4-8周無明顯療效,建議停藥並作進一步診斷評估。大部分學齡前喘息兒童預後良好,並且哮喘樣症狀隨年齡增長可能自然緩解,對這些患兒仍必須定期(3-6個月)重新評估,以判斷是否需要繼續抗哮喘治療。

此外,也可以通過哮喘預測指數(modified asthma predictive index)和哮喘預測工具(asthma prediction tool)等評估工具,對幼齡兒童喘息發生持續哮喘的危險度做出評估。

3)咳嗽變異性哮喘(CVA)的診斷 

CVA是兒童慢性咳嗽最常見原因之一,以咳嗽為唯一或主要表現。

其診斷依據包括:

咳嗽持續>4周,常在運動、夜間和(或)凌晨發作或加重,以乾咳為主,不伴有喘息;

臨床上無感染徵象,或經較長時間抗生素治療無效;

抗哮喘藥物診斷性治療有效;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和(或)PEF日間變異率(連續監測2周)≥13%;

個人或一、二級親屬過敏性疾病史,或變應原檢測陽性。

以上第1-4為診斷基本條件。

4)哮喘診斷和病情監測的相關檢查

a.肺功能檢測 

肺功能檢測是診斷哮喘的重要手段,也是評估哮喘病情嚴重程度和控制水平的重要依據。主要包括:

肺量測定法:通過檢查深呼吸後你能呼出多少空氣和你能呼出多快,來估計支氣管是否變窄。

最大流量:測量你呼出的空氣的強度。低於正常的流量峰值可能是肺部無法正常工作的信號,說明哮喘可能出現了惡化。

由於哮喘兒童主要表現為可逆性的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多數患兒,尤其在哮喘發作期間或有臨床症狀或體徵時,常出現FEV1(正常≥80%預計值)和FEV1/FVC(正常≥80%)等參數的降低。

對疑診哮喘兒童,如出現肺通氣功能降低,可考慮進行支氣管舒張試驗,評估氣流受限的可逆性;如果肺通氣功能未見異常,則可考慮進行支氣管激發試驗,評估其氣道反應性;或建議患兒使用峰流量儀每日兩次測定峰流量,連續監測2周。如患兒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或PEF日間變異率≥13%均有助於確診。

呼氣流速峰值 (PEFP)檢查只能用於5歲以上的兒童,5歲以下的兒童需要通過吸入法服用哮喘藥物看症狀是否能由此減輕來加以判斷患病情況。

b.過敏狀態檢測 

這項檢測主要皮膚測試或血液測試來完成。吸入變應原致敏是兒童發展為持續性哮喘的主要危險因素,兒童早期食物致敏可增加吸入變應原致敏的危險性,吸入變應原的早期致敏(≤3歲)是預測發生持續性哮喘的高危因素。

因此,對於所有反覆喘息懷疑哮喘的兒童,均推薦進行變應原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清變應原特異性IgE測定,以了解患兒的過敏狀態,協助哮喘診斷。也有利於了解導致哮喘發生和加重的個體危險因素,有助於制定環境幹預措施和確定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過敏狀態檢測陰性不能作為排除哮喘診斷的依據。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分類計數對過敏狀態的評估有一定價值。

c.氣道炎症指標檢測 

嗜酸性粒細胞性氣道炎症可通過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分類計數和呼出氣一氧化氮(FeNO)水平等無創檢查方法進行評估。這些指標可以用於連續監測中,能輔助評估哮喘的控制水平和哮喘治療方案的優化。

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分類計數: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增高程度與氣道阻塞程度及其可逆程度、哮喘嚴重程度以及過敏狀態相關。

FeNO檢測: FeNO水平與過敏狀態密切相關,但不能有效區分不同種類過敏性疾病人群(如過敏性哮喘、變應性鼻炎、變應性皮炎),且哮喘與非哮喘兒童FeNO水平有一定程度重疊,因此FeNO是非特異性的哮喘診斷指標。目前有研究顯示,反覆喘息和咳嗽的學齡前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後如FeNO水平持續升高4周以上,可作為學齡期哮喘的預測指標。但不推薦單純以FeNO水平高低作為決定哮喘兒童是否使用ICS治療,或ICS升/降級治療的依據。

d.胸部影像學檢查 

對於兒童哮喘的診斷,很少需要進行胸部X線檢查。通常僅在醫生認為兒童的症狀可能是由另一不同的疾病(如肺炎、肺萎縮)引起時,才會進行X線檢查。因此,哮喘診斷評估時,在沒有相關臨床指徵的情況下,不建議進行常規胸部影像學檢查。

對於反覆喘息或咳嗽兒童,懷疑哮喘以外其他疾病,如氣道異物、結構性異常(如血管環、先天性氣道狹窄等)、慢性感染(如結核)以及其他有影像學檢查指徵的疾病時,需依據臨床線索所提示的疾病選擇進行胸部X線平片或CT檢查。

e.支氣管鏡檢測

反覆喘息或咳嗽兒童,經規範哮喘治療無效,懷疑其他疾病,或哮喘合併其他疾病,如氣道異物、氣道局灶性病變(如氣道內膜結核、氣道內腫物等)和先天性結構異常(如先天性氣道狹窄、食管-氣管瘻)等,應考慮予以支氣管鏡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f.其他檢測

運動和感冒引起的哮喘的刺激性檢測:即在患兒劇烈運動或呼吸幾次冷空氣前後測量氣道阻塞情況。

Methacholine檢測:Methacholine是一種已知的哮喘誘因,吸入後會引起呼吸道輕微收縮。如果你對Methacholine有反應,你很可能患有哮喘。即使在最初的肺功能測試是正常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這個測試。

g.哮喘臨床評估工具 

此類評估工具主要基於臨床表現進行哮喘控制狀況的評估,應根據患兒年齡和就診條件,選用合適的評估工具,定期評估,包括:

哮喘控制測試(Asthma Control Test,ACT);

兒童哮喘控制測試(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C-ACT,適用於4-11歲兒童);

哮喘控制問卷(Asthma Control Questionnaire,ACQ);

兒童呼吸和哮喘控制測試(Test for Respiratory and Asthma Control in Kids,TRACK)。

5.

家長對哮喘知識的掌握程度、用藥依從性以及定期複查等是影響兒童哮喘控制的重要因素

在此次知幾未來研究院的調研中,最常見也最讓人意外的一點莫過於很多人並不知道哮喘是慢性病,因此,「加重或者發作的時去醫院,緩解了就是好了,不用長期治療了」自然也成為了最常見的哮喘應對措施。

這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鍾南山提過的哮喘防治誤區,「部分患者要求太低,不用去急診就已經很滿足了。實際上哮喘控制不控制,根本不是去不去急診的問題,而是晚上有時會不會喘得睡不著,白天能不能參加日常的體育活動,凡是有這些情況,都屬於哮喘沒有控制好」。

2016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 》強調的基於症狀控制的哮喘管理模式

根據鍾南山院士的建議,「哮喘治療最重要的是預防發作和堅持用藥,直到不再發作,然後用藥量再慢慢減少」。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申昆玲則提示在影響兒童哮喘控制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長對哮喘知識的掌握程度、用藥依從性以及定期複查」。

知幾未來研究院建議大家可以使用由由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等共同發布中國版兒童哮喘行動計劃的app悠然呼吸進行哮喘病情的監控和管理。

悠然呼吸APP可基於智慧型手機的峰流速(PEF)測試,為患兒制定個體化診療方案提供標準化依據,改變以往單純依賴醫生評估哮喘控制狀況和家庭自我管理缺位的狀態,最終實現對哮喘病情的「紅黃綠」三色分區動態管理

兒童哮喘治療可根據年齡分為「≥6歲兒童哮喘的長期治療方案」和「<6歲兒童哮喘的長期治療方案」。參照哮喘控制水平分級表,選擇相應的分級治療方案,並在每1-3個月審核1次治療方案,根據病情控制情況適當調整治療方案。

如哮喘得到控制,並維持至少3個月,治療方案才可考慮降級,直至確定維持哮喘控制的最低劑量。如果只是部分控制,那麼可以考慮升級或強化升級(越級)治療,直至達到控制。

臨床緩解期的劑量和療程調整

另外,升級治療之前首先要檢查哮喘兒童吸藥技術、遵循用藥方案的情況、變應原迴避和其他觸發因素等情況,還應該考慮是否診斷有誤,是否存在鼻竇炎、變應性鼻炎、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胃食管反流和肥胖等導致哮喘控制不佳的共存疾病的情況。

在兒童哮喘的長期治療方案中,除每日規則地使用控制治療藥物外,根據病情按需使用緩解藥物。主要採用吸入給藥,也可以通過口服其他腸道外(靜脈、透皮等)給藥

吸入藥物可直接作用於氣道黏膜,局部作用強,而全身不良反應少。幾乎所有兒童均可以通過教育正確使用吸入治療。

哮喘藥物分類及常見類型

不同年齡段兒童常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每日換算量

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知幾未來研究院也根據《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 (2016年版)》將同類型的不同藥物做了一個簡單對比,大家可以通過下表進行快速閱讀。

根據《指南》,吸入性皮質類固醇(inhaled corticosteroid, ICS)是推薦的哮喘長期控制的首選藥物;而在緩解藥物中則首選短效β2受體激動劑(SABA),是目前最有效的緩解藥物,是所有年齡兒童急性哮喘治療的首選。在中重度哮喘,或吸入型速效β2受體激動劑單藥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以選擇聯合吸入抗膽鹼能藥物作為緩解藥物,以增強療效。

此外,抗菌藥物(即抗生素)則需要在確定有細菌或非典型病菌感染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1)≥6歲兒童哮喘的長期治療

根據《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 (2016年版)》,兒童哮喘的長期治療方案包括非藥物幹預和藥物幹預兩部分。藥物部分包括:

緩解藥物:β2受體激動劑,按需使用;

抗炎藥物:ICS及白三烯調節劑,持續使用,並適時調整劑量。

ICS/LABA 聯合治療是該年齡兒童哮喘控制不佳時的優選升級方案。另外,≥6歲兒童如果使用含有福莫特羅和布地奈德單一吸入劑進行治療時,可作為控制藥物和緩解藥物應用。

2019年4月12日更新的 《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則做了一定的調整:GINA建議成人及 12 歲以上的輕度哮喘患者應該使用含有 ICS 的控制藥物治療方案,以減少嚴重發作的風險。

摘自《GINA(2019)》。第一級更新:首選控制藥物:按需使用低劑量 ICS/福莫特羅;其他控制藥物:按需使用低劑量 ICS 與 SABA 。第二級更新:首選控制藥物:規律使用低劑量 ICS 或者按需使用低劑量 ICS/福莫特羅;其他控制藥物:LTRA 或低劑量 ICS 與 SABA。第三至五級無主要改變

2) <6歲兒童哮喘的長期治療:首選ICS,LABA在5歲下兒童中使用有風險

對於<6歲兒童哮喘的長期治療,最有效的治療藥物是ICS,對大多數哮喘兒童推薦使用低劑量ICS(第2級)作為初始控制治療。如果低劑量ICS不能控制症狀,優選考慮增加ICS劑量(雙倍低劑量ICS)。如果無法應用或不願使用ICS,或伴變應性鼻炎的哮喘兒童可選用白三烯受體拮抗劑(LTRA)。

吸入型長效β2受體激動劑(LABA)或聯合製劑尚未在5歲及以下兒童中進行充分的研究。對於<6歲兒童哮喘長期治療,除了長期使用ICS和(或)LTRA,結合依從性和安全性因素,部分間歇發作或輕度持續哮喘兒童可按需間歇使用高劑量ICS/SABA。

不過,也有研究提示ICS的使用對於青春前期學齡期輕度-中度持續哮喘兒童來說,ICS劑量與兒童生長受限相關,但從長期來說,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最終身高。與嚴重哮喘帶來的風險相比,激素對身高影響的作用較小。

3)哮喘急性發作:GINA 已不再建議僅依賴單用 SABA 治療

兒童哮喘急性發作期的治療需根據哮喘兒童年齡、發作嚴重程度及診療條件選擇合適的初始治療方案,並連續評估對治療的反應,在原治療基礎上進行個體化治療。

哮喘急性發作第一時間內應及時擴張氣道和阻止炎症等方式進行治療,以迅速緩解氣道阻塞症狀。如治療後喘息症狀未能有效緩解或症狀緩解維持時間短於4h,應即刻前往醫院就診。

根據《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 (2016年版)》,吸入速效 β2 受體激動劑是治療兒童哮喘急性發作的一線藥物。如具備霧化給藥條件,霧化吸入應為首選。建議使用吸入型速效β2受體激動劑,以壓力定量氣霧劑經儲霧罐(單劑給藥,連用 3 劑)或霧化吸入方法給藥。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在2019年4月12日進行了更新,基於安全性考慮,GINA 已不再建議僅依賴短效β2受體激動劑 (SABA)進行治療。有強有力證據證明,僅用 SABA 治療雖然在短期內能夠緩解哮喘症狀,但並不能保護患者免受急性發作的影響,而且經常或頻繁使用 SABA 會增加急性發作的風險。

  

對於氣道擴張,《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 (2016年版)》則建議使用沙丁胺醇和異丙託銨等吸入性藥物,但不建議僅使用如沙美特羅和福莫特羅等長效支氣管擴張劑。此外,還可口服沙丁胺醇,但是效果不如吸入途徑,且僅適用於沒有霧化器的嬰兒。

如果是中重度哮喘發作,還可以口服或注射皮質類固醇;極重症哮喘兒童需住院治療,並至少每隔 20 分鐘通過霧化器或吸入器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如果吸入性藥物無效,可向極重症發作的兒童注射腎上腺素或特普他林(支氣管擴張劑)。

如何使用定量吸入器

4)慢性哮喘的治療:每日服用皮質類激素、運動前使用吸入器

慢性哮喘的治療包括每日服用皮質類固醇(還可能會服用用於控制炎症的其他藥物)和在運動前使用吸入器。

對於5歲以上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治療方法與成人相似。若哮喘兒童的症狀輕微且不頻繁,可使用吸入型長效β2受體激動劑;如果症狀頻繁,可使用吸入式皮質激素,每日兩劑,防止症狀再次發作。

對於符合「一周需要接受 2 次以上治療」、「存在更持久的哮喘」、「存在頻繁或更嚴重的哮喘發作的風險」三種情況的嬰兒和 5 歲以下兒童,應使用吸入性皮質類固醇進行每日抗炎症治療

此外,為有效控制症狀或預防哮喘發作,可能還會向患兒提供不同劑量的白三烯調節劑(孟魯司特或扎魯司特)、長效支氣管擴張劑或色甘酸鈉等其他藥物。如果以上藥物不能預防重症發作,則需口服皮質類固醇。

除了極少數中重度哮喘兒童,大多數哮喘兒童在發作期以外都可以正常參加日常活動。在即將運動前,有哮喘發作的兒童通常需要吸入一劑支氣管擴張劑。但對於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體抗炎藥 (NSAID) 觸發哮喘的兒童,必須避免使用這些藥物。

此外,在病毒感染期間服用對乙醯氨基酚(用於治療發熱的替代藥物)會增加哮喘兒童發作的風險。這一成分,在我們常見的如泰諾、白加黑、酚麻美敏片、必理痛、VC銀翹片、銀翹解毒片、感冒清、美撲偽麻片、雙撲偽麻片、999感冒靈等非處方藥中都能找到。

若要降低發作的風險,哮喘兒童的父母應限制其使用對乙醯氨基酚,可改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除非兒童是對阿司匹林敏感的罕見個體。

5)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AIT) :改變過敏性疾病自然進程的唯一療法

AIT是通過逐漸增加劑量的變應原提取物對過敏患兒進行反覆接觸,提高患兒對此類變應原的耐受性,從而控制或減輕過敏症狀的一種治療方法。

AIT是目前可能改變過敏性疾病自然進程的唯一治療方法,適用於症狀持續、採取變應原避免措施和控制藥物治療不能完全消除症狀的輕、中度哮喘或哮喘合併變應性鼻炎患兒。

應用AIT的前提是確定致敏變應原,必須使用與患兒臨床症狀有因果關聯的變應原製劑,應通過皮膚試驗、特異性IgE測定並結合臨床病史來確定致敏變應原。

目前我國兒童AIT所應用致敏變應原的類型主要為塵蟎,治療途徑包括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對符合適應證的哮喘兒童在AIT過程中,主張同時進行基礎控制藥物治療,並做好變應原環境控制。皮下注射治療室應常規配備急救設施,患兒在每次注射治療後留院30min觀察是否發生局部或全身速發不良反應,及時處理各級速發局部或全身不良反應,並對後續注射劑量進行調整。

AIT治療療程3-5年,可改善哮喘症狀、減少緩解藥物應用需求、降低ICS的每日需用劑量、減少急性哮喘發作。在疾病過程的早期開始治療可能改變其長期病程,預防新增致敏變應原,但對肺功能的改善和降低氣道高反應性的療效尚需進一步臨床研究和評價。

6.

微生物與兒童哮喘的發生與發展

流行病學顯示,呼吸道反覆感染是哮喘重要誘因,哮喘的發生、發展與微生物密切相關。衛生假說則提出,童年時因缺少接觸傳染源、共生微生物(如胃腸道菌群、益生菌)與寄生蟲,會抑制了免疫系統的正常發展,增加罹患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

近年來多項研究都證實了哮喘等疾病的發生與微生物群失調有關,哮喘兒童和健康兒童的呼吸道菌群、腸道菌群構成都存在差異,且生命早期腸道菌群的紊亂先於疾病的發生。

腸道和氣道微生態的建立通常在3歲以前完成,包括生產方式、餵養方式、抗生素等藥物使用、低纖維/高脂肪飲食、城市化環境、嬰兒營養以及家庭在內的多種因素都可能延遲或改變這些微生物群落的建立,誘導腸道微生物失調,使嬰兒免疫系統傾向向過敏狀態發展,增加後代患過敏和哮喘的風險。

根據目前的研究,微生物對免疫的影響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微生物數量及組成隨年齡、體重、病情等因素變化帶來的影響

舉個例子,2014年《Nature》子刊上一則研究通過研究不同年齡(3、15和60天)小鼠對屋塵蟎(HDM)誘導的過敏性氣道炎症的易感性,模擬了人類嬰兒氣道逐漸定殖的條件。結果發現,當暴露於HDM後,與年齡較大的小鼠相比,新生小鼠會更易發展為氣道嗜酸性細胞增多症、釋放更多的2型細胞因子。

這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小鼠肺部的定植細菌數量會增多、且菌群構成也由變形桿菌和厚壁菌門為主變成了以擬桿菌門為主,能夠更好地保護小鼠免疫平衡,避免其從耐受轉向過敏。

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部分哮喘兒童隨著年齡增長,發病會出現減少或消退。

新生小鼠暴露於HDM後會出現嚴重的過敏性氣道炎症

又如,過去十年裡多項研究已經證實艱難梭狀芽胞桿菌在1個月大時的定植與6-7歲時的喘息和6-7歲時的哮喘有關;與非哮喘兒童相比,學齡哮喘兒童在1周或1個月大時腸道微生物群多樣性較低。

具體來說,哮喘兒童的上、下呼吸道常常能觀察到了變形桿菌門增加,包括 Comamonadaceae、 sphinomonadaceae、 亞硝化單胞菌屬(Nitrosomonadales)、Oxalobacteraceae和假單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而鏈球菌、莫拉菌或嗜血桿菌則與嬰兒出生後60周內的病毒相關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有關。早期無症狀的鏈球菌定植(在養狗和養貓的兒童中很少見)則會顯著增加5歲時患哮喘的風險。

此外,重症哮喘患者與輕度至中度哮喘患者和對照組相比,克雷伯菌種類也更為豐富。如果是肥胖的重度哮喘患者,則表現為擬桿菌/厚壁菌門菌更豐富,而放線菌的存在與哮喘控制的改善和/或無變化相關。

98個菌群的相對豐度與重度哮喘患者的BMI顯著相關

2)間接誘導調節反應或抑制炎症過程

細菌細胞壁成分和來自微生物組的代謝物都與黏膜內的免疫調節作用有關。比如,特異性雙歧桿菌、乳酸菌、梭菌等已被證明可以增加小鼠T調節細胞的比例。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可以刺激樹突狀細胞的代謝過程,如維生素A代謝、色氨酸代謝、血紅素氧化酶-1等,促進T調控細胞的誘導。此外,雙歧桿菌的一種胞外多糖還被證明可以抑制Th17在腸道和肺內的反應。

腸道微生物群的衍生代謝物,如產生的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鏈脂肪酸(SCFAs),通過與G蛋白偶聯受體結合,可以抑制組蛋白去乙醯酶,影響樹突狀細胞和T細胞的反應,從而促進表觀遺傳改變。又如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在代謝胺基酸的過程中可以產生多種生物胺,這些生物胺也可以影響免疫和炎症反應,在哮喘患者腸道中能夠分泌組胺的細菌數量也遠多於健康人。

另一項重要研究來自於2016年《Nature Medicine》,揭示了新生兒腸道微生物群失調可能促進與兒童期特應性相關CD4+ T細胞功能障礙。具體來說,發生變異性和哮喘的風險最高的新生兒,雙歧桿菌、阿克曼氏菌和糞小桿菌相對豐度最低,特定真菌(念珠菌和紅杜鵑)相對豐度較高,並且具有豐富的促炎代謝物糞便代謝物。

3)哮喘藥物使用及哮喘病情發展與微生物組的相互影響

前面我們提到哮喘需要終身控制,長期使用哮喘藥物也會微生物組,反過來,微生物組的改變也會影響到兒童哮喘的發生和發展。有證據表明,微生物組不僅影響患者治療相關副作用的嚴重程度,而且通過藥效學和免疫學機制對治療效果產生巨大影響。

2017年《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上一項重磅研究,就將哮喘病人使用皮質類固醇、皮質類固醇敏感性與下呼吸道中存在的特定微生物聯繫起來,揭示了不同的微生物比例是如何影響哮喘患者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及其靈敏度的。根據研究結果,糖皮質激素抵抗性哮喘患者的下呼吸道中有豐富的奈瑟菌屬、嗜血桿菌屬、彎曲桿菌屬和鉤端毛菌屬,而糖皮質激素敏感性哮喘患者的下呼吸道中沒有這些細菌。

此外,還有多項研究證實皮質類固醇的使用,特別是吸入和口服皮質類固醇的聯合使用,與變形菌和假單胞菌屬的豐富性增加有關,與 Bacteroidetes、梭桿菌和普雷沃特菌的豐富性減少有關。這些細菌比例的改變,會影響到微生物組相關功能,進而影響哮喘患者對皮質類固醇治療的反應性。

7.

微生物幹預療法在哮喘防治中的應用案例

隨著近年來微生物生態學的進展,有關微生物和人類疾病健康關係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如哮喘和腸道微生物、氣道微生物的關係、免疫系統功能等變化和微生物表型的關係、氣道微生物差異對哮喘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影響等,這些研究也就如何依靠腸道和氣道細菌治療和預防哮喘提供了指導操作方法。

1)提高飲食中的可發酵纖維比例,可免於肺部過敏性炎症

微生物群靶向治療作為一級預防手段,能降低過敏的發病率,而飲食是最簡單也最能顯著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幹預手段之一。研究已證實,飲食模式可以影響兒童的過敏易感性,母乳、高纖維飲食有利於有益菌群的定植,還可以調節腸道現有微生物群落的豐度。

比如,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的嬰兒糞便中的菌群會發生一定的改變,乳酸菌、擬桿菌和雙歧桿菌會減少,而大腸菌群、梭狀芽孢桿菌和腸球菌則會增多。通過提高飲食中可發酵纖維的比例就能夠改變腸道厚壁菌門和擬桿菌的比例,增加腸道中的短鏈脂肪酸的水平,促進Th2細胞的效應功能,最終結果就是能保護肺部免於過敏性炎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直接攝入細菌,反而會刺激到腸道微生物,引起免疫系統改變

2)蔬果+魚油+益生菌,可顯著降低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和皮質類固醇吸入劑的使用

2013年一項在臺北開展的研究發現,採用「營養幹預(魚油和植物提取物)+益生菌」的組合方式能夠顯著改善了肺功能參數,並顯著降低了哮喘兒童對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和皮質類固醇吸入劑的需求。

在這項試驗中,研究人員共從臺北市各小學招募192名10-12歲氣喘兒童隨機分為兩組,設計了一個為期16周的基於學校的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試驗。

補充組:服用水果加蔬菜濃縮液、魚油和益生菌(FVFP);

對照組:服用安慰劑。

然後分別在基線、第8周和第16周評估肺功能、用藥情況、兒科哮喘生活質量問卷(PAQLQ)評分和兒童哮喘控制試驗評分。

結果發現,與安慰劑組相比,補充組的肺功能參數如肺活量(FVC,91 v. 178 ml)、用力呼氣量(FEV1,40 v. 107 ml)、FEV1:FVC值(1.6 v. 4.8%)等數值都出現了顯著改善,並且使用短效吸入式支氣管擴張劑和吸入皮質類固醇的比例也顯著降低。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可將水果、蔬菜、魚類和益生菌食品作為哮喘輔助幹預手段。

補充組兒童用藥的平均用藥頻率的改變。(a)短效吸入式支氣管擴張劑,(b)吸入皮質類固醇

3)補充凍幹細菌提取物,可減少呼吸道反覆感染和喘息發作

父母有哮喘或過敏疾病的,他們的孩子在出生後的第一年發生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特別是鼻病毒感染的,在六歲時患哮喘的機率會增加至少10倍。如果給3-5歲兒童服用嗜酸乳桿菌(L. acidophilus)動物雙歧桿菌(B. animalis)可以減少發熱、鼻漏、咳嗽和抗生素的使用,影響人類對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反應。

如果是連續3個月的前10天口服凍幹細菌提取物(OM-85BV)還可減少呼吸道感染的累積數量和喘息發作的次數和持續時間。

對於動感細菌提取物的使用,在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免疫學組組長趙曉東教授在2013年一篇《免疫增強劑在兒童反覆呼吸道感染中的治療地位》的研究中也曾提及,接受免疫增強劑可以將治療患兒急性反覆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s,RRI)發生率明顯降低約40%。

如提取自8種呼吸道常見致病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肺炎和臭鼻克雷伯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和綠色鏈球菌、腦膜炎奈瑟菌)的泛福舒進行治療, 可顯著降低RRI的發生(32%和58.2%)、持續時間及抗生素的使用頻率。並且,這一差異在6 歲和 6 歲以下兒童這種差異中更為顯著(治療組 34%,對照組 3.5%)。

4)補充毛螺菌屬、韋永氏球菌屬、柔嫩梭菌屬和羅氏菌屬可顯著改善呼吸道炎症,延緩哮喘發展

2015年《Science》子刊上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有哮喘風險的兒童會在生命早期出現腸道微生物群多樣性毛螺菌屬、韋永氏球菌屬、柔嫩梭菌屬和羅氏菌屬的降低,還會因此伴隨著糞便醋酸鹽水平的降低和腸肝代謝產物的失調。

當補充這四種菌到無菌小鼠體內後,能夠顯著改善小鼠成年後代的呼吸道炎症,並且延緩了哮喘的發展,小鼠的組織病理表現也出現了明顯變化。

3個月嬰兒與1歲的健康(controls)與哮喘+過敏兒童(atopy+wheeze)腸道菌群相對含量變化對比

健康(圖一)與過敏性哮喘(圖二)與接受了四種菌移植的過敏性哮喘小鼠(圖三)的病理表現對比

4)四種關鍵菌與嬰幼兒早期幹預

在2016年《Nature Medicine》刊登的針對進行新生兒腸道細菌和真菌多樣性的首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對298名1-11月大的嬰兒的糞便樣本進行了高通量基因分析,並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進行了多次隨訪預約,然後對兩歲大的嬰兒和四歲左右的嬰兒進行過敏和哮喘測試。

結果發現,發生變異性和哮喘的風險最高的新生兒,雙歧桿菌、阿克曼氏菌和糞小桿菌相對豐度最低,念珠菌和紅杜鵑相對豐度較高,並且具有豐富的促炎代謝物糞便代謝物,而在擁有健康微生物群的新生兒腸道中卻含有大量能夠減輕炎症的分子,其中,一種名為叫做「12,13 DIHOME」與哮喘有關;並且一歲時嬰兒腸道四種關鍵細菌含量較低,出現哮喘早期預警信號的可能性遠高於正常兒童。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缺乏的這些菌群可能導致包括脂質、胺基酸、碳水化合物、肽、異種生物、核苷酸、維生素和能量代謝途徑在內的更廣泛的代謝功能障礙。而在哮喘發作之前對嬰幼兒進行幹預,改善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則可以預防和減緩兒童哮喘。

新生兒腸道微生物狀態(NGMs)與2歲時發生特應性反應的相對風險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多項體外研究和動物模型都表明了,某些益生菌菌株對肺部炎症反應具有保護作用,改善腸道菌群能夠緩解哮喘症狀,但益生菌及益生菌製品的使用卻存在著異質性

同時,還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產前母親飲食、腸道細菌和細菌代謝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胎兒免疫系統發育的免疫印跡,從而影響到以後生活中過敏和哮喘的發展。

因此,是否能夠在懷孕期間/哺乳期適當使用益生菌和益生菌製品;它們是否會對母體/新生兒腸道微生物組產生功能性影響;對母體免疫功能和後代患哮喘的風險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這也意味著,微生物幹預療法的前提是精準的個體微生物檢測。

以上就是知幾未來研究院出品的《兒童和青少年哮喘全景報告》的全部內容。如果您任何建議或疑問,都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參考資料

[1]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年版)

[2]默沙東診療手冊.兒童哮喘

[3]劉樹俊 , 王婷婷 , 曹世鈺 , 譚雅卿 , 陳立章.中國兒童哮喘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中國當代兒科雜誌,2018 Vol. 20 Issue (3): 218-223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18.03.011 

[4]全國城區哮喘患者控制現狀和疾病認知程度的調查(CARN-2015-01)

[5]Jiangtao Lin, et al.The level of asthma control in China from a national asthma control survey.Zhonghua Jie He He Hu Xi Za Zhi. 2017 Jul 12;40(7):494-498.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7.07.002

[6]Improving the glob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 in children.BMJ May 14, 2018.doi:10.1136/thoraxjnl-2018-211626

[7]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林江濤, 沈華浩, 等.  我國支氣管哮喘防治60年回顧與展望.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13,36(12): 907-910.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3.12.009

[8]邢斌, 林江濤, 唐華平, 等.  我國城區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住院患者治療情況的調查分析. 中華醫學雜誌,2018,98(8): 622-626.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8.08.014

[9]A Pocket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Updated 2019)

[10]Jianguo Hong, Yixiao Bao, Aihuan Chen, Changchong Li, Li Xiang, Chuanhe Liu, Zhimin Chen, Deyu Zhao, Zhou Fu & Yunxiao Shang (2017): Chinese guidelines for childhood asthma 2016: Major updates, recommendations and key regional data, Journal of Asthma, DOI: 10.1080/02770903.2017.1396474

[11]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哮喘的10個事實

[12]Sung Gil Ha, Xiao Na Ge, Nooshin S. Bahaie, Bit Na Kang, Amrita Rao, Savita P. Rao, P. Sriramarao. ORMDL3 promotes eosinophil trafficking and activation via regulation of integrins and CD48.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 DOI: 10.1038/ncomms3479

[13]Klaus Bønnelykke, et al.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CDHR3 as a susceptibility locus for early childhood asthma with severe exacerbations. Nature Genetics, 2013; DOI: 10.1038/ng.2830

[14]Daniel B Hawcutt,et al.Susceptibility to corticosteroid-induced adrenal suppression: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2018; DOI: 10.1016/S2213-2600(18)30058-4

[15]Huo X, Chu S, Hua L, et al. The effect of breastfeeding on the risk of asthma in high-risk children: a case-control study in Shanghai, China. BMC Pregnancy Childbirth. 2018 Aug 23;18(1):341. doi: 10.1186/s12884-018-1936-5. 

[16]Annabelle Bédard,et al.Shaheen.Maternal intake of sugar during pregnancy and childhood respiratory and atopic outcomes.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017 50: 1700073; DOI: 10.1183/13993003.00073-2017

[17]Bédard A, Northstone K, Henderson A J, et al. Maternal intake of sugar during pregnancy and childhood respiratory and atopic outcomes[J].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017, 50(1): 1700073.

[18]Ege MJ, et al; GABRIELA Transregio 22 Study Group.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microorganisms and childhood asthma.N Engl J Med. 2011 Feb 24;364(8):701-9. doi: 10.1056/NEJMoa1007302.

[19]H. William Kelly, et al. for the CAMP Research Group.Effect of Inhaled Glucocorticoids in Childhood on Adult Height.N Engl J Med 2012; 367:904-912.DOI: 10.1056/NEJMoa1203229

[20]Margaret D. Hanson, Laurel Q. Paterson, Melissa J. Griffin,  Hope A. Walker,Gregory E. Miller.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in childhood asthma: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stress.DOI: https://doi.org/10.1016/j.jaci.2006.01.036

[21]Sibelnur Avcil ,et al.Mothers』 emotional states and attitudes regarding their children with asthma.Journal of Asthma,2018.doi:10.1080/02770903.2018.1484130

[22]中華醫學雜誌.肺功能檢查指南:呼氣峰值流量及其變異率檢查

[23]Yvonne J. Huang, Homer A. Boushey.The Microbiome in Asthma.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5 Jan; 135(1): 25–30. doi:  10.1016/j.jaci.2014.11.011

[24]Kei E Fujimura, et al. Neonatal gut microbiota associates with childhood multisensitized atopy and T cell differentiation. Nature Medicine, 2016; DOI: 10.1038/nm.4176

[25]Man WH, de Steenhuijsen Piters WA, Bogaert D.The microbiota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gatekeeper to respiratory health.Nat Rev Microbiol. 2017 May;15(5):259-270. doi: 10.1038/nrmicro.2017.14. Epub 2017 Mar 20.

[26]nMilena Sokolowska,Remo Frei,Nonhlanhla Lunjani,Cezmi A. Akdis,Liam O』Mahony.Microbiome and asthma.Asthma Res Pract. 2018; 4: 1. doi:  10.1186/s40733-017-0037-y

[27]Jessica Agnew-Blais.Intriguing findings regar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sthma and ADHD.Lancet PsychiatryJuly 24, 2018.DOI: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18)30258-X

[28]Asthma Episodes: Stigma, Children, and Hollywood Films.Med Anthropol Q. 2012 Mar;26(1):92-115.https://doi.org/10.1111/j.1548-1387.2011.01198.x

[29]張偉雄.哮喘:夾心人的呼吸隱喻

[30]陳楠,趙曉東.免疫增強劑在兒童反覆呼吸道感染中的治療地位.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Pediatrics Mar. 2013 Vol. 28 No. 3.1005 - 2224(2013)03 - 0168 - 05

[31]Gollwitzer ES,et al. Lung microbiota promotes tolerance to allergens in neonates via PD-L1. Nat Med. 2014;20:642–647. doi: 10.1038/nm.3568.

[32]van Nimwegen FA,et al. Mode and place of delivery,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their influence on asthma and atopy.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1;128:948–955. doi: 10.1016/j.jaci.2011.07.027. 

[33]Abrahamsson T, Jakobsson H, Andersson A, Björkstén B, Engstrand L, Jenmalm M. Low gut microbiota diversity in early infancy precedes asthma at school age. Clin Exp Allergy. 2014;44:842–850. doi: 10.1111/cea.12253.

[34]Arrieta M, Stiemsma L, Dimitriu P, Thorson L, Russell S, Yurist-Doutsch S, et al. Early infancy microbial and metabolic alterations affect risk of childhood asthma. Sci Transl Med. 2015;7:307ra152.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b2271. 

[35]Huang YJ, Nariya S, Harris JM, Lynch SV, Choy DF, Arron JR, et al. The airway microbiom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sthma: associations with disease features and severity.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5;136:874–884.doi: 10.1016/j.jaci.2015.05.044

[36]Teo SM, Mok D, Pham K, Kusel M, Serralha M, Troy N, et al. The infant nasopharyngeal microbiome impacts severity of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nd risk of asthma development. Cell Host Microbe. 2015;17:704–715. doi: 10.1016/j.chom.2015.03.008

[37]Lee SC, Yang YH, Chuang SY, Huang SY, Pan WH. Reduced medication use and improved pulmonary function with supplements containing vegetable and fruit concentrate, fish oil and probiotics in asthmatic school childre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r J Nutr. 2013;110:145–155. doi: 10.1017/S0007114512004692.

[38]Goleva E, Jackson LP, Harris JK, Robertson CE, Sutherland ER, Hall CF, et al. The effects of airway microbiome on corticosteroid responsiveness in asthm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3;188:1193–1201. doi: 10.1164/rccm.201304-0775OC

相關焦點

  • Immunity:多巴胺可能是兒童哮喘的元兇
    這些發現有可能解釋為什麼兒童哮喘患病率比成人高。通過研究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以及兒童哮喘中的重要作用,有助於開發治療兒童哮喘的新策略。 文章作者,布萊根婦女醫院和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哈佛大學資深研究員Xingbin Ai說:「這是第一項揭示年齡相關的神經-T細胞信號交流以及對幼兒患哮喘的易感性的影響的研究。
  • 負氧離子對哮喘、氣管炎、兒童百日咳等疾病有良好的理療效果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主任醫師、中國空氣負離子暨臭氧研究學會首席專家李慧教授表示:怕哮喘反覆發作,大家可配合自然因子——負氧離子治療。單從我國來說,空氣中負氧離子對呼吸系統,尤其是對哮喘的療效觀察研究就已有近30年的歷史。第四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景藻在其主編的《現代物理治療學》一書中有如下闡述:「臨床研究發現,負氧離子能有效加強氣管黏膜上皮的纖毛運動,影響上皮絨毛內呼吸酶的活性,改善肺泡的分泌功能及肺的通氣和換氣功能,從而具有緩解支氣管痙攣、增加肺活量、調整呼吸頻率、鎮咳等功效。
  • 哮喘已獲批和處於晚期臨床的治療用生物藥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15年全世界有38.3萬人死於哮喘,目前全世界大約有2.35億人患哮喘。哮喘的管理方式在過去50年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具體見下圖所示,隨著哮喘相關研究的深入,哮喘管理中也更加注重個體化治療。在中國,最新版治療和防治指南主要強調防治結合、個體化治療,也對急性幹預、長期控制、緩解期療效鞏固做了深入解析。
  • 科學網—吸入激素治哮喘堅持個體化方案
    每年5月份的第一個周二被定為世界防治哮喘日,今年是第16個世界防治哮喘日,其主題是「哮喘是能夠控制的」,而這個主題已被延續數年。
  • 兒童哮喘最佳選擇!賽諾菲/再生元Dupixent(達必妥®)3期臨床...
    2020年10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賽諾菲(Sanofi)與再生元(Regeneron)近日宣布,評估抗炎藥Dupixent(中文商品名:達必妥,通用名:度普利尤單抗,dupilumab)治療6-11歲不受控哮喘兒童患者的關鍵3期臨床試驗(LIBERTY ASTHMA VOYAGE)達到了主要終點和全部關鍵次要終點
  • 重度哮喘的定義、評估和治療
    我們迎來了第16個「世界哮喘日(WorldAsthmaDay,WAD)」,今年的WAD依然沿用「你可以控制你的哮喘(YouCanControlYourAsthma)」這一主題,強調了對哮喘的正確認識與積極管理。
  • 哮喘是怎麼引起的 誘發哮喘的10大因素
    哮喘常見的症狀有咳嗽、咳痰、氣喘等,由於病因不同,症狀也不一而足。權威哮喘專家專家說,哮喘的治療應找準病因對症治療。以下是誘發哮喘的10大因素。  花粉  花粉:因吸入花粉而引起的哮喘,稱之為花粉性哮喘,在一定地區及季節內因吸入某些致敏花粉,而引起季節性發作或季節性加重的支氣管哮喘。
  • 2017 GINA哮喘指南更新要點!
    2017年2月,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發布了哮喘更新指南,本文是更新的重點內容。
  • 為什麼兒童哮喘患病率比成人高?可能是多巴胺的影響
    11月19日發表於《Immunity》雜誌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產生神經遞質多巴胺的神經元能夠與T細胞進行通訊,以增強幼鼠肺部的過敏性炎症,但老年小鼠的肺部卻未見該現象,這些發現有可能解釋為什麼兒童哮喘患病率比成人高。通過強調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兒童哮喘中的重要作用,有助於開發治療新策略。
  • 哮喘急性發作?這樣用藥可轉危為安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慢性氣道疾病,是一種以慢性氣道炎症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徵的異質性疾病,以反覆發作的喘息、咳嗽、氣促、胸悶為主要臨床表現。學會使用緩解哮喘症狀的藥物是關鍵! 沙丁胺醇氣霧劑了解下!
  • 美媒:少吃肉或可降低兒童哮喘風險
    參考消息網12月30日報導美國健康生活新聞網12月28日發表文章稱,素食或可降低兒童哮喘風險。全文摘編如下: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肉食中的化合物可能引發部分兒童氣喘,進而導致哮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這些化合物稱作「晚期糖基化終產物」,是肉類在高溫烤炸烘焙時釋放出的物質。
  • 重視過敏性哮喘,創新靶向藥為患者帶來福音
    5月5日是全球第22個世界防治哮喘日,今年疾病日的主題是「控制哮喘、珍愛生命」,以提醒全球提高對中重度哮喘患者生存現狀的重視,加強對中重度哮喘病的治療改善。與成人不同,兒童過敏性哮喘患者佔比更是高達80%。過敏性哮喘的患病原因比較複雜,與基因類型、遺傳背景、環境因素等相關。一般有哮喘家族史或過敏性疾病家族史的人,更是過敏性哮喘的高危人群;而在環境因素中,接觸過敏源是最主要的原因,包括柳絮、蟎蟲、黴菌、寵物等都可能導致哮喘的發生。
  • 持續性哮喘,SMART了解一下
    ,將單一的皮質類固醇和長效支氣管擴張劑用於日常的哮喘控制和哮喘發作期間的搶救性緩解都比單獨服用藥物進行日常控制和搶救更為有效。在美國,持續性哮喘的標準治療指南目前是建議使用不同的藥物進行日常控制和搶救性緩解。哮喘患者將吸入性皮質類固醇,聯合或不聯合使用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即長效β激動劑,LABA)用於日常哮喘控制。當患者出現喘息、咳嗽或哮喘發作時,通常再攜帶另一種含有短效β-激動劑(沙丁胺醇)的吸入劑進行搶救性緩解。
  • 沙丁胺醇霧化鎂劑治療難治性急性哮喘兒童不能降低住院風險
    沙丁胺醇霧化鎂劑治療難治性急性哮喘兒童不能降低住院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0:55:49 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Stephen B.
  • 過敏性鼻炎久治不愈引發哮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3億人患有哮喘,約5億患過敏性鼻炎,並且全球哮喘、鼻炎等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正以每10年2-3倍的速度迅猛增長。在中國,過敏性鼻炎患者已經超過1億,哮喘患者近3000萬。  世界衛生組織也強調,過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同一氣道,同一個疾病」。
  • 嬰幼兒喘息就是哮喘嗎?聽聽專家怎麼講
    喘息在兒童中的發生率很高。有研究顯示,在9490名歐美兒童中,32%都在既往的6個月裡出現過喘息症狀。另一項在美國兒童中開展的前瞻性研究則表明,49%的兒童都曾發生過喘息。臨床中較常見的原因有病毒感染,如RSV感染,以及哮喘。其他原因還包括氣道畸形,如氣管-支氣管軟化狹窄、血管發育畸形、肺結核或腫瘤、支氣管異物、胃食道反流伴有或不伴有微量吸入等等。
  • 消毒劑會誘發哮喘嗎?居家哮喘患者如何防護?
    光明網「防疫科普」本期專家:   上海長海醫院主任藥師王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主管藥師嚴鬱   問:噴灑消毒劑會誘發哮喘嗎?   答: 有可能會誘發哮喘。勤洗手、戴口罩、定時通風和消毒,都成了老幼皆知、婦孺共守的日常習慣。然而,在全社會都特別重視環境消毒、空氣消毒的過程中,消毒劑可能會成為有些哮喘患者的誘發因素。  哮喘發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個方面。哮喘患者多數都屬於過敏體質,他們對環境中某些特定的過敏原產生超敏反應,有時候就表現為哮喘的急性發作。
  • 賽諾菲/再生元Dupixent(達必妥®)顯著延緩哮喘患者...
    2020年09月09日訊 /生物谷BIOON/ --賽諾菲(Sanofi)與再生元(Regeneron)近日在2020年歐洲呼吸學會(ERS)國際會議上公布了抗炎藥Dupixent(中文商品名:達必妥,通用名:度普利尤單抗,dupilumab)一項3期開放標籤擴展試驗的新結果。
  • JACI:新基因調節哮喘的發生
    2020年8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在最近一項研究中,柰子紐約西奈山的研究人員確定了哮喘的主要調控基因,為哮喘的研究和新療法的開發提供了新的途徑。在確定了輕度,中度和重度持續性哮喘的基因特徵後,研究人員應用了概率因果方法來識別主調節基因,並在獨立隊列中驗證了其結果。
  • 孩子咳嗽老不好 警惕咳嗽變異性哮喘
    有些兒童感冒後,咳嗽持續了1個月也不見好轉,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應當提高警惕,當心兒童患上咳嗽變異性哮喘。相信很多人不解「咳嗽」怎麼會和「哮喘」連在一塊兒,咳嗽變異性哮喘,又稱作過敏性咳嗽,是以慢性咳嗽為主要或唯一的臨床表現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哮喘。那麼,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患上了咳嗽變異性哮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