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死率僅次於癌症的哮喘 600萬中國兒童都有 | 世界防治哮喘日
根據現有人類和動物的數據,在染色體5、6、11、12、14和17上都存在哮喘易感基因;這些基因除了會導致哮喘表型的表達,還可能影響哮喘的發展。比如,17號染色體上ORMDL3基因與兒童哮喘風險相關,攜帶有ORMDL3變異的孩子罹患哮喘的風險會提高60%-70%。而環境對哮喘的誘發則更加複雜。
-
JACI:遺傳因素影響機體抗病毒感染免疫反應
2019年1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澳大利亞昆士蘭州一項關於雙胞胎的新研究結果,遺傳學在身體的抗病能力方面可能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更重要。科學家們早就知道,人們使用抗體建立自己的免疫防禦網絡。
-
「垃圾基因」竟然是個寶,調節著你的生物鐘
人類基因組中大約有3/4是多餘的,也就是所謂的「垃圾基因」,它們並沒有在人類的成長中發揮多大的作用,不會負責多數的蛋白質並是其發生化學反應。被標記為「垃圾基因」的miRNA,通過從信使RNA產生蛋白質的轉錄機制來影響基因表達。早期研究已經揭示了miRNA也可調控生物鐘,但尚不知道miRNA的影響機制。
-
影響孩子健康的呼吸道疾病,小兒哮喘的危害不容小覷,家長需重視
2、小兒哮喘的發病機制小兒哮喘是由多變異基因以及基因與環境之間互相作用導致的複雜疾病,某些基因的多態性不僅與個體的哮喘易感性和發病嚴重度有關,還可能導致個體對治療藥物的反應性不同。小兒哮喘的發病初期的關鍵在於T細胞激活,B7/CD28和CD69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造成杯狀細胞的異常增生、黏液的分泌亢進和AHR等效應。這些效應與哮喘的發生發展有很大關聯。
-
溼疹、哮喘、食物過敏,這些問題可能都與新發現的這個遺傳因素有關
他們發現,一個叫作KIF3A的基因有兩種常見的變異形式,會導致皮膚屏障受損,造成皮膚失水、促進溼疹發生,以及增加哮喘、食物過敏等疾病的發生風險。這意味著,當皮膚屏障受損,皮膚更乾燥的同時,也容易讓環境中引發過敏的物質(比如花粉、塵蟎等)滲入皮膚,增加發生溼疹的可能。
-
中醫針灸首個生命科學代表作:上海專家驗證支氣管哮喘新靶標
楊永清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這是中國中醫人第一次在《科學》專業子刊發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科學工作,Transgelin-2蛋白是中國科學家驗證的第一個支氣管哮喘新靶標,也是中國針灸人為生命科學做出的第一個代表性貢獻,為克服目前面臨的哮喘藥物治療藥物和手段缺乏的困難,具有積極意義。
-
Immunity:多巴胺可能是兒童哮喘的元兇
這些發現有可能解釋為什麼兒童哮喘患病率比成人高。通過研究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以及兒童哮喘中的重要作用,有助於開發治療兒童哮喘的新策略。 文章作者,布萊根婦女醫院和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哈佛大學資深研究員Xingbin Ai說:「這是第一項揭示年齡相關的神經-T細胞信號交流以及對幼兒患哮喘的易感性的影響的研究。
-
「綜述」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是重症哮喘潛在的治療靶標
中性粒細胞自噬還能調節NET形成。新近研究證實,失去細胞核的中性粒細胞細胞質可能參與了激素抵抗性哮喘的病理生理過程[27]。這表明EET可通過激活氣道上皮細胞和ILC2,增強重症哮喘氣道Th2優勢免疫。或許,NET也有EET樣功能,共同促進重症哮喘的發生發展。3. NET蘊含幾十種顆粒酶:鼻病毒刺激宿主釋放雙鏈DNA(dsDNA)和彈性蛋白酶,並誘發哮喘急性加重。
-
研究發現蛋白質Caspase-11或與哮喘有關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研究人員取得了一項突破,可能最終會改善哮喘患者的治療選擇。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蛋白質(Caspase-11)的關鍵作用,這種蛋白質以前從未被發現與該病有關。他們近日在權威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
-
科學家發現:哮喘或是抵禦新冠病毒的「防護罩」
,特別是在T2表型的哮喘患者身上。報導稱,兩人設計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為3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因感染新冠肺炎而被巴爾-德埃夫龍大學醫院收治的71例哮喘患者。研究人員試圖回答一個在韓國和美國等國家發表的多項研究中提出的假設:哮喘不會加重新冠肺炎嗎?最終,這項在巴塞隆納完成的研究基於對所有入住巴爾-德埃夫龍大學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2226例)的分析。
-
哮喘是怎麼引起的 誘發哮喘的10大因素
哮喘常見的症狀有咳嗽、咳痰、氣喘等,由於病因不同,症狀也不一而足。權威哮喘專家專家說,哮喘的治療應找準病因對症治療。以下是誘發哮喘的10大因素。 花粉 花粉:因吸入花粉而引起的哮喘,稱之為花粉性哮喘,在一定地區及季節內因吸入某些致敏花粉,而引起季節性發作或季節性加重的支氣管哮喘。
-
為什麼兒童哮喘患病率比成人高?可能是多巴胺的影響
11月19日發表於《Immunity》雜誌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產生神經遞質多巴胺的神經元能夠與T細胞進行通訊,以增強幼鼠肺部的過敏性炎症,但老年小鼠的肺部卻未見該現象,這些發現有可能解釋為什麼兒童哮喘患病率比成人高。通過強調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兒童哮喘中的重要作用,有助於開發治療新策略。
-
基因邊界處的負超螺旋調節基因拓撲結構
基因邊界處的負超螺旋調節基因拓撲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8 22:51:10 義大利米蘭大學Marco Foiani、Yathish Jagadheesh Achar
-
蝴蝶翅膀顏色季節性變化的基因調節
蝴蝶翅膀顏色季節性變化的基因調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8 21:45:17 美國康奈爾大學Robert D. Reed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Nature & Cell:利用新技術ChIP-exo發掘重要性基因調節蛋白
Franklin Pugh和Ho Sung Rhee開發並且一種新技術ChIP-exo能夠精確地指出解讀和調節染色體的蛋白質位置。圖片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B. Franklin Pugh。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開發並且證實一種新技術能夠對解讀和調控染色體---細胞內攜帶基因的繩狀結構---的蛋白繪製圖譜。
-
Cell Metabolism: 調節膽固醇水平的關鍵基因
但是要達到這種精度(或開發新藥),需要知道哪些基因與疾病有關。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營養科學教授布萊恩·帕克斯(Brian Parks)說:「不幸的是,我們對這些遺傳差異如何導致性狀差異(無論是膽固醇還是肥胖)沒有真正的了解。」
-
Nature子刊:發現全新表觀遺傳學基因調節機制
2017年6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個由KAUST領導的國際團隊在研究成年人基因組及其所處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調節基因活性的表觀遺傳學機制。和它的姊妹基因Ezh2一樣,Ezh1及其伴侶蛋白一起編碼一個蛋白,該蛋白可以給靶基因貼上標籤以抑制其活性。但是儘管Ezh2突變與癌症及發育缺陷有關,攜帶Ezh1突變的小鼠似乎可以正常發育。7年前,Orlando教授的研究組發現Ezh1可以與許多正常情況下啟動的基因啟動子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