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d:年齡、性別和遺傳因素或會影響不同人群機體免疫反應的差異
2018年8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生命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會經常暴露於諸如病毒、細菌等多種病原體中,也就是說,我們機體的免疫系統一直在發揮作用,當其被病原體或疫苗刺激時,免疫系統就會明顯增強機體的「體液反應」(humoral response),從而就能製造出多種抗體來幫助機體有效抵禦感染,並產生長效保護機制。
-
遺傳因素或會影響機體的免疫特徵表現
Communications上,該研究再次證實了此前研究人員的結論,即遺傳會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該項研究由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生物醫學中心等機構提供資助,文章中研究者對來自TwinsUK隊列研究中的497對成年女性雙胞胎機體中的2.3萬種免疫特徵進行分析研究,他們發現,機體適應性的免疫特徵大部分都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當機體暴露於特殊的病原體(比如水痘)中時就會產生這些複雜的免疫特徵。
-
邢卉春:影響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臨床結局的宿主因素
有些患者可自發HBeAg、HBsAg的清除或血清學轉換,也有一些患者會進展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或發生原發性肝癌而危及生命。這種不同的臨床結局是病毒、宿主及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慢性B型肝炎的發病機制複雜,大量研究表明,HBV不直接殺傷肝細胞,而是引起機體清除病毒的免疫應答,在清除病毒的過程中致肝細胞損傷,並誘發肝臟炎症。而肝臟炎症持續存在或反覆發生,是慢性B型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C)的重要基礎。可見宿主因素在慢性HBV感染的臨床轉歸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
解讀近期多種病毒感染研究新成果!
耶魯研究小組最近關注這些蚊子唾液中發現的蛋白質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寨卡傳播。在耶魯大學傳染病科長Erol Fikrig的帶領下,該團隊從被蚊子咬傷的小鼠血液中分離出抗體。他們進行了基因組篩選以鑑定蚊子蛋白質,並測試了蛋白質在細胞培養中以及在受感染的小鼠模型中對寨卡病毒的影響。他們確定了一種蛋白質AgBR1,它加劇了小鼠中的寨卡病毒感染。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
B肝病毒自然感染和免疫反應
B肝病毒感染後,每一位自然感染者的免疫狀態是不同的,這會導致B肝朝著不同轉歸方向發展。比如,幼年期感染上B肝病毒,由於身體的免疫系統發育不健全,缺乏免疫細胞識別並清除B肝病毒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免疫反應。
-
豬的哪些機體狀況對疫苗免疫能產生影響?
但是並不是給豬做了免疫就萬事大吉了,還需要從疫苗是否發揮作用去考慮,才能更好知道疫苗免疫的效果,豬本身機體的哪些狀況會對疫苗產生影響呢? 1、遺傳因素可以導致免疫失敗 動物機體對接種抗原有無應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遺傳控制的,動物品種繁多,免疫應答各有差異
-
多篇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感染機體的!
2019年6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於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解病毒如何感染機體。黏膜屏障是機體抵禦甲型流感病毒的第一道防禦屏障,其中包含有能夠引誘病毒結合的唾液酸,為了感染細胞且不上當,甲流病毒依賴於病毒顆粒表面兩種蛋白之間的平衡,即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蛋白質在病毒顆粒上組裝的分子機制,以及其如何促進病毒滲入宿主機體黏膜層的。
-
Nat Rev Immunol:揭秘異質性在機體2型免疫反應功能發揮中所扮演的...
>2020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題為「Heterogeneity in the initiatio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type 2 immunity」的綜述文章中,來自新澤西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論述了異質性(heterogeneity)在機體
-
藥抗病毒的作用機制
2.2 間接抗病毒作用 由於病毒感染機體後,必定寄生在機體的細胞中才能生存、繁殖,因而通過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激發調動機體的免疫防禦系統來間接發揮抗病毒作用這一途徑尤為重要,更符合中獸醫的「扶正祛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基本思想。
-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時間:2019-02-23 11:2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抗病毒免疫突破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北京2月22日電(金歆、莊穎娜)日前,我國科學家在機體抗病毒機理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李燕明教授:感染中的免疫反應是一把雙刃劍,從COVID-19再看免疫失衡
我們不能單純從「病原微生物」來看待感染。COVID-19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件公共衛生事件。作為病毒感染,它與細菌感染在免疫方面的影響有所差異,但也存在一定共性,今天就和大家簡單地分享我們目前對COVID-19免疫過程的一些了解。
-
醫學微生物學筆記-病毒的感染與免疫
4、細胞凋亡5、基因整合與細胞轉化:病毒基因部分或全部與宿主細胞基因整合,並傳至子代細胞,不產生子代病毒,細胞也不破壞。可引起細胞遺傳改變——細胞轉化;也可發生細胞惡化——腫瘤相關病毒。 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通過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誘發免疫反應損傷機體。
-
新型宮頸癌疫苗加德西9或能更全面保護機體抵禦病毒感染
加德西9能夠保護機體抵禦9種類型的HPV(比現有的加德西疫苗多出5種);近來有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如果個體在15歲以下接種了2支劑量的疫苗就足以產生保護機體的免疫力了,這顯然對接種成本和便利都帶來了一定影響,僅進行2支劑量加德西9的接種或許會進入到新的學校接種程序中,14歲以上的個體仍然需要接種3支劑量。
-
機體的免疫反應是如何被激活的?——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機體的免疫反應是如何被激活的?哺乳動物和人類的機體「健康防禦系統」共有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先天性免疫,又叫自然免疫。先天性免疫反應會在人體被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後迅速啟動,主要作用是在「入侵者」進入人體時作出第一反應,通過發炎等手段消滅入侵微生物,防止它們的進一步侵害。
-
Cell Rep:細胞尺寸和周期狀態或會影響HIV感染機體的決策
如今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開發使得HIV感染成為了一種可控的慢性疾病,然而如果未能及時診斷或治療,HIV感染就會進化成為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2017年全球大約有100萬人因感染HIV而死亡。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Illinois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挽救生命的藥物並不能治療HIV,因為當HIV感染機體後其會偷偷地靶向作用誘發機體抵禦任何感染的免疫反應的細胞
-
科學家們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2】Science子刊:早期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可能保留針對HIV的關鍵免疫反應doi:10.1126/scitranslmed.aau0528在HIV病毒感染的最早階段進行聯合抗逆轉錄病毒(ART)治療可能產生功能性CD8「殺傷」T細胞並維持CD4輔助性T細胞作為這種病毒的主要靶標。
-
過猶不及的免疫反應:細胞因子風暴如何加速病情
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時,免疫細胞、上皮細胞、內皮細胞等所釋放的各種細胞因子,通過作用在其他多種細胞表面的受體,建立各種細胞因子以至各種免疫細胞之間網絡,精密並及時調控抗感染免疫應答的進程和程度。當機體利用細胞因子和其他免疫效應分子清除病原微生物後,炎症反應消退,機體恢復穩態。
-
新冠症狀嚴重程度與患者自身遺傳因素有關
(COVID-19)在全球範圍內大流行,截止到2020年11月9日,全球已有逾5010萬感染病例,125萬死亡病例。根據報導,不同個體在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後的症狀有較大差異,約80-85%的感染者表現為無症狀或者輕症,15-20%的患者則罹患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除年齡、性別、併發症等已知的高風險因素外,患者自身的遺傳背景也是影響其症狀嚴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
揭示機體產生記憶B細胞並維持長效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
當前全球COVID-19疫情的流行使得 疫苗、抗體和免疫反應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主題,如今科學家們都想知道機體在最初的免疫反應發生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如何對再次感染產生免疫反應,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大阪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