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卉春:影響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臨床結局的宿主因素

2020-11-23 醫脈通

邢卉春:影響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臨床結局的宿主因素

2017-09-13

作者:邢卉春(北京地壇醫院肝病中心)


導語:慢性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過程中,有些患者可自發HBeAg、HBsAg的清除或血清學轉換,也有一些患者會進展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或發生原發性肝癌而危及生命。這種不同的臨床結局是病毒、宿主及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慢性B型肝炎的發病機制複雜,大量研究表明,HBV不直接殺傷肝細胞,而是引起機體清除病毒的免疫應答,在清除病毒的過程中致肝細胞損傷,並誘發肝臟炎症。而肝臟炎症持續存在或反覆發生,是慢性B型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C)的重要基礎。可見宿主因素在慢性HBV感染的臨床轉歸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年齡


HBV感染時的年齡是影響其臨床結局的一個重要因素。資料顯示圍產期(1歲以內)或1~5歲兒童感染HBV者分別約有90%和20%~30%的發展成慢性HBV感染,而5歲以後或健康成人感染者分別僅有5%~10%和1%會發展為慢性HBV感染。圍產期感染HBV的高慢性化率,可能與此時機體針對HBV的免疫力尚不完善有關。也可能是胎兒在宮內接觸了經過胎盤屏障的HBV相關蛋白如HBsAg、HBeAg等。已有研究證明HBeAg是免疫耐受原,可以誘發機體針對HBV的免疫耐受。最近Chou等就感染時的年齡對臨床結局的影響進行了動物研究,實驗中給不同周齡的小鼠轉染pAAV/HBV1.2質粒,幼年小鼠(6周齡)血中HBsAg及HBV DNA可持續26周之久,而成年小鼠(12周齡)血中HBsAg及HBV DNA在轉染後6周基本檢測不到,但當用Toll樣受體4(TLR4)基因敲除小鼠進行實驗,則無論是幼年小鼠還是成年小鼠均可在8周內清除HBV。提示TLR4介導了小鼠對轉染pAAV/HBV1.2質粒的免疫耐受。年齡對臨床結局的影響還表現在慢性HBV感染者,高齡是發生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或肝癌的高危因素。可能與長期病毒感染、肝臟反覆炎症、損傷有關。


二、性別


有研究顯示性別對感染HBV後的臨床結局有一定的影響。通常男性是慢性HBV感染者出現肝炎活動或進展為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的高危因素。與女性相比,男性感染者HBV DNA載量常常較高,發生肝硬化、肝癌的風險也高。這種性別的差異可能與性激素的效應有關。


雄激素受體(AR)是配體依賴型的核受體超家族的轉錄因子,雄激素(A)/AR可以與HBV增強子I上的雄激素受體反應元件(ARE)結合,促進HBV 基因的轉錄。AR還可以直接結合在細胞周期相關激酶(CCRK)啟動子區的ARE,促進CCRK的轉錄與表達;增加微小RNA-216a轉錄與表達(微小RNA-216a對 腫瘤抑制基因有抑制作用),促進腫瘤的發生。因此男性患者常常有較高的病毒載量,且肝臟疾病的進展相對較快、HCC的發生風險相對較高。


與雄激素不同,雌激素是通過調節雌激素受體(ER)-α與肝細胞核因子-4α(HNF-4α)相互作用,發揮抑制HBV病毒複製的效應。HNF-4α是一種核蛋白,可以與HBV病毒增強子I結合而促進HBV的複製。研究顯示雌激素可以誘導肝細胞中ER-α表達,高表達的ER-α與HNF-4α結合,影響了HNF-4α與HBV病毒增強子I的結合,從而對HBV 基因的轉錄發揮抑制效應。ERα在沒有雌激素的情況下也可以與HNF-4α結合,抑制HBV DNA 複製。因避孕或其他原因接受雌激素治療,可以降低HBV mRNA水平、降低女性HBV攜帶者發生肝癌的風險。提示雌激素對HBV相關疾病進展及HCC發生有保護作用。


此外,性激素還會影響到表觀事件如miRNA異常表達、DNA甲基化及與HBx相關的組蛋白修飾,在HBV相關肝癌發生中有重要作用,但確切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三、遺傳因素


在慢性B型肝炎的發病機制中,免疫損傷是重要的機制之一,因此任何影響到機體免疫狀態的遺傳因素均會對慢HBV感染的臨床結局產生影響。


1.人類白細胞抗原基因多態性


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是人類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包括Ⅰ類分子、Ⅱ類分子、Ⅲ類分子,是目前所知人體最複雜的多態系統。


Chang等對臺灣漢族人群的研究發現HLA-DPB1 rs9277535、 HLA-DQA2 rs9276370、 HLA-DQB2 rs7756516和rs7453920及靠近HLA-DPA3 的rs9366816與 HBV持續感染有關,其中T-T型的 rs7756516和rs9276370 在嚴重肝病或對治療不能持續應答的患者中分布更高。


也有研究顯示HLA多態性與B型肝炎向肝硬化進展或HBV相關原發性肝癌的發生相關。HLA-DQ 區的rs9275572A 與患者向肝硬化進展或發生 HCC 明顯相關(OR = 0.632,P = 0.008);與HCC發生相關的SNPs還有近HLA-C2的 rs9267673、近HLA-DRB1的rs2647073和 rs3997872、近HLA- DQ的 rs9275319及HLA-DQ/DR 區的SNPs(rs9272105 AA 基因型、rs9275319 AA 基因型)。


另有一些研究顯示HLA基因多態性有抵抗HBV持續感染的效應。中國大陸漢族人群中的研究發現HLA-DPA等位基因rs9277535有利於HBsAg清除,且顯著降低慢性B型肝炎的發生風險,HLA-DQ 基因的SNPs(rs7453920及 rs2856718)也有利於HBsAg清除;HLA-B *15 和DRB1*11及DRB1*14與基因C型HBV感染的自限性康復相關。HLA-DR13在全球人群中均顯示與HBV 清除相關。DRB1*07可能通過改變與T淋巴細胞的識別表位,降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的風險、HLA DQ rs2856718 能夠顯著降低宿主發生HCC的風險。


上述研究顯示HLA的多態性對於HBV的自發清除、持續感染及HBV相關的肝硬化、HCC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就某一位點的多態性來說,在不同研究中顯示的效應不盡一致。可見HLA基因的多態性對慢性HBV感染臨床轉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複雜的,且在不同種族人群中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HLA基因的多態性與慢性HBV感染臨床結局的確切相關性還需大樣本的深入研究。


2.細胞因子基因多態性


IFNγ不僅具有抗病毒效應,且是重要的抗纖維化和促進纖維溶解的細胞因子,在機體抗HBV感染及其引起的肝纖維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IFNγ基因的多態性可影響IFNγ的轉錄及體內IFNγ的產量,進而影響慢性HBV感染者的臨床轉歸。有研究發現攜帶IFNγ基因+874(IFNγ基因第一個內含子的轉錄起始位點下遊第874 bp位置)T-A AA基因型和攜帶+2109 A-G GG基因型的HBV感染者容易進展為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雖然有研究證實IL-28B基因附近的SNPs與HCV感染者對IFN應答有顯著相關性,但IL-28B SNP與HBV感染臨床結局之間的關係尚不能確定。IL-1β-511 C啟動子區域CC型等位基因能增加HBV相關HCC發生的風險[8]。TNFα基因啟動子區多態性也會影響HBV感染的結局。TNFα基因-238 GG基因型和-863 CC基因型是HBV感染者發生慢性化的易感因素。其他與抗HBV免疫相關的細胞因子基因的多態性對HBV感染臨床結局的影響也有一些研究,但尚不能確定這些基因多態性與HBV感染臨床轉歸的確切關係。


四、合併其他病毒感染


有研究顯示,HCV核心蛋白或NS5A蛋白可以抑制HBV的複製。因此在臨床上HBV合併HCV感染時,患者血中HBV DNA常常檢測不到。在慢性HBV感染者重疊HCV感染時,開始可能會對HBV DNA 的複製有強的抑制作用,之後則仍然表現為慢性HBV 感染狀態。但也有一些研究提示合併HCV感染是慢性HBV感染者發生肝硬化或肝功能失代償危險因素。


合併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會影響慢性HBV感染疾病的進展。HIV通過降低CD4細胞計數,降低HBV特異性免疫、增加HBV突變的機會而加速HBV感染的疾病進展。因此,合併HIV感染可促進慢性HBV感染向肝硬化、終末期肝病的進展及肝癌發生的機率。


五、行為危險因素


酗酒可以致酒精性肝病已是不爭的事實。酗酒者發生HBV感染或HBV感染後再酗酒均會明顯加重肝損傷而影響慢性HBV感染的臨床結局。一項就患者的不良行為對HBV 感染者不同結局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吸菸量在10支/d以上者和每月飲酒量在100個飲酒單位(1個飲酒單位所含乙醇量為14 ml,約10.9 g)者,HBV 感染後發展為慢性B型肝炎的危險性明顯增加,向肝硬化或肝癌發展的比例也明顯增加。


六、腸道微生態


腸道微生態是人體一個重要的「功能器官」,在宿主消化吸收、免疫反應、物質能量代謝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態與肝臟在結構及功能上有著密切聯繫(也有學者稱之為「腸–肝軸」)。


腸道微生態狀態會影響機體對HBV感染的免疫清除。最近Chou等對轉基因鼠進行了研究,發現成年(12周齡)小鼠轉染HBV質粒(pAAV/HBV1.2)後血清中HBV DNA及HBsAg可在6周內被清除,但當用抗菌藥物清除腸道菌後,血清中HBV DNA及HBsAg可持續到26周以上, 抗-HBs 產生不足, HBcAg特異的分泌IFNγ的脾細胞也不足。提示腸道菌群在打破機體對HBV的免疫耐受,清除HBV感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腸道菌群還與肝硬化或門靜脈高壓時肝病進展密切相關。研究發現在門靜脈高壓時,腸道菌群中潛在致病菌明顯增加,而益生菌明顯減少。補充外源的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後可部分恢復腸道菌群構成、改善腸黏膜屏障、並可降低血清腫瘤壞死因子水平、減輕肝損傷。還可降低IL-17的水平及產生IL-17的細胞數,顯著抑制腫瘤生長(腫瘤重量可以減少40%)。提示腸道微生態狀態可影響慢性HBV感染疾病的臨床結局。


影響慢性HBV感染臨床結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宿主方面的幾個因素包括感染病毒時的年齡、性別、個人行為、宿主遺傳因素(基因多態性)及腸道微生態等通過多種機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慢性HBV感染者的臨床結局。因此在慢性HBV感染者的管理中,不僅要重視病毒的控制,同時要關注宿主因素的影響,以便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


摘自:中華肝臟病雜誌, 2017,25(07): 495-49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慢性B型肝炎患者:我為什麼要抗病毒?讓醫生告訴你實情
    01慢性B型肝炎概念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簡稱慢性B肝,指慢性B肝病毒檢測為陽性,具有明顯的臨床表現,比如身體乏力、噁心、腹脹等症狀。 在這裡要說明一點,慢性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雖然B肝病毒檢測為陽性,但時並無明顯慢性B型肝炎症狀,而且在一年內的多次檢查中,血清ALT 和 AST 並沒有異常現象,彩超的肝組織檢查也是正常。 在 2017 年,世界權威衛生組織將B型肝炎病毒列入到致癌物清單中。
  • B型肝炎簡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臟炎症為主要表現的傳染病。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等腸道外途徑傳播,由人傳播給人;成年人感染多數自愈;幼兒感染則易成為慢性感染和/或發展為慢性肝炎,甚至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細胞癌。
  • 慢性B型肝炎的危害不容小覷,嚴重時可引起癌變,患者應時刻注意
    可能是以下4點,還需提高警惕1、家族性傳播在我國,母嬰傳播是目前B型肝炎病毒傳播的主要方式,母親B肝e抗原陽性,她的子女如果沒有進行B肝疫苗的注射,其感染上B型肝炎病毒的概率會大大增加,有可能成為攜帶病毒者,這也是B肝感染患者家庭聚集(有2人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另外,男子的精液、女子的陰道分泌物也可傳播B型肝炎病毒。
  •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疾病。發展中國家發病率高,據統計,全世界無症狀B肝病毒攜帶者(HBsAg攜帶者)超過2.8億,我國約佔1.3億。多數無症狀,其中1/3出現肝損害的臨床表現。目前我國有B肝患者3000萬。B肝的特點為起病較緩,以亞臨床型及慢性型較常見。無黃疸型HBsAg持續陽性者易慢性化。
  • B肝檢查的那些事兒|B型肝炎病毒|肝功能|膽紅素|-健康界
    1、B型肝炎「兩對半」」檢查是明確是否感染B型肝炎以及感染的具體情況B型肝炎兩對半是最常用的檢測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標誌物, 其包括表面抗原(HBsAg) 和表面抗體(抗-HBs) 、e抗原(HBeAg) 和e抗體(抗-H Be) 和核心抗體(抗-HBc) 。其檢查意義在於:檢查是否感染B型肝炎病毒及感染的具體情況。
  • 亞盛醫藥IAP抑制劑APG-1387聯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II期...
    聯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B型肝炎(CHB)的II期臨床研究已經在中國完成首例患者給藥。但目前這些藥物的長期治療只能使少部分的患者獲得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陰轉,以及停藥後的持續免疫應答。大部分患者仍然需要長期甚至終身用藥。因此,在有限的療程內獲得安全有效治癒B型肝炎的藥物,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進展的風險,仍是巨大的、尚未滿足的臨床醫療需求。
  • 什麼是B型肝炎表面抗原 它的誘發因素有哪些
    什麼是B型肝炎表面抗原B肝表面抗原(HBsAg)是B肝病毒的外殼蛋白,本身不具有傳染性,但它的出現常伴隨B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B肝病毒的標誌。它可存在於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淚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在感染B肝病毒後2~6個月,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前2~8周時,可在血清中測到陽性結果。
  • 慢性B型肝炎簡稱CHB,治療困難,世界醫研者正齊心致力新藥研發
    導語:經歷過2020年的疫情,談及肺炎,想必大家會率先聯想到新冠肺炎,其實從前更為常見的肺炎是一種叫做慢性B型肝炎的肺炎。慢性B型肝炎(CHB)的發病機制相當複雜,治療也相當棘手。長期以來,許多基礎和臨床學者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現就CHB發病機制及病因治療的進展概述如下。
  • 黑猩猩試驗表明TLR-7口服激動劑GS-9620或可治療慢性B型肝炎
    對於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來說,直接抗病毒藥物能夠抑制B型肝炎病毒(HBV)載量,但需終生服用。相比之下,刺激先天免疫系統能提高機體對病毒的控制能力,而且在有限的治療之後獲得長期效應。
  • 替諾福韋酯治療慢性B型肝炎: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誘發因素是什麼?|...
    替諾福韋酯治療慢性B型肝炎: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誘發因素是什麼?
  • 慢性HBV感染免疫控制期抗病毒治療之爭
    目前國內外對免疫控制期患者是否啟動抗病毒治療認識尚未達成統一,2015版亞太肝病學會慢性B型肝炎(CHB)管理指南[2]、2018版美國肝病學會CHB指導聲明[3]意見對此期患者通常不推薦抗病毒治療,如有條件可行肝組織活檢明確肝臟炎症及纖維化後啟動抗病毒治療。
  • AASLD2015:B型肝炎治療有望進入RNA幹擾時代
    【導讀】慢性B型肝炎至今尚未找到徹底治癒的藥物,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通過多年的積累,人們逐漸發現隱藏在宿主細胞內的HBV cccDNA是病毒賴以複製生存的關鍵。慢性B型肝炎至今尚未找到徹底治癒的藥物,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近年來,很多學者正努力尋找抗HBV新策略。通過多年的積累,人們逐漸發現隱藏在宿主細胞內的HBV cccDNA是病毒賴以複製生存的關鍵。
  • B肝病毒可能通過哪些方式傳播?注意以下3個因素,避免感染
    根據數據報導顯示,中國5歲以下的兒童,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機率已經下降到1%以下! 在這些攜帶者中,有近8/9這一生中都不會發病,只有1/9的攜帶者會因免疫力差、生活習慣差等因素,最終發展為B肝患者,而B肝患者又可能會經歷急性、慢性、重型、肝硬化等幾個階段!
  • B肝病毒X蛋白調節宿主細胞自吞噬
    近期《肝臟學》(Hepatology 2009, Vol. 49, No.1, p60-71)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趙慕鈞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即B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
  • 今日《自然》子刊:科學家破譯慢性B肝病毒感染的關鍵因素,離治癒...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自然》子刊Nature Microbiology今天在線刊登了一篇有關B型肝炎病毒(HBV)的研究論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鑑定出一組蛋白質,破譯了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為治療慢性HBV感染提供了新的方向。
  • 王貴強教授:慢性B型肝炎診斷難點和抗-HBc定量檢測的研究進展
    王貴強教授:慢性B型肝炎診斷難點和抗-HBc定量檢測的研究進展
  • 急性肝炎來勢洶洶,這4個類型,危害性或不亞於慢性肝炎,要當心
    一提到慢性肝病人們都會膽戰心驚,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方法能徹底根治慢性肝炎。雖然慢性肝炎很兇險,但是急性肝炎的危害並不亞於慢性肝炎,不妨來了解一下。急性病毒性肝炎有哪些?1、A肝A肝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肝臟炎症,起病急,不過癒合良好。此類病毒經過糞口傳播,食物或飲水受到患者病毒和血液中病毒汙染,進入健康人群體內就會被感染。
  • 諾獎解讀|發現C型肝炎的故事:從非甲非B型肝炎到治癒
    後來,研究人員根據病毒性肝炎病例的特點將其分為兩種不同的疾病;這兩種疾病可能都很嚴重,但它們在傳播和致病方式上有所不同。A型肝炎(Hepatitis A)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通過受汙染的食物或水傳播的,潛伏期短,能導致急性疾病。B型肝炎(Hepatitis B)則是通過血液和其他體液傳播,潛伏期長,可能導致慢性(長期)感染。
  • 什麼是B型肝炎表面抗體 B型肝炎的注意事項
    肝炎就是肝臟發炎了,如果程度嚴重的話,是非常有可能引起肝癌或者肝硬化的,你知道什麼是B型肝炎表面抗體嗎,B型肝炎表面抗體的病因有哪些呢,B型肝炎表面抗體的注意事項是什麼,下面通過文章來尋找答案吧。什麼是B型肝炎表面抗體至於什麼是B型肝炎表面抗體呢,其實就是機體受HBsAg刺激而產生的相應抗體,它可以與HBsAg結合在一起,然後在體內或者是其他免疫系統共同作用下清除病毒,用來保護機體不再受HBV的感染。所以抗-HBs是具有特異性保護功能的中和抗體,有抗-HBs,表明機體已產生免疫力。當抗-HBs可以在血清中檢出時,HBsAg從血清中轉陰已有2周左右。
  • 貓慢性肝炎和肝細胞癌可能和貓肝病毒DCH有關
    Pesavento等人的研究推論:貓肝病毒(DCH)與慢性肝炎和肝細胞癌的發病有密切關係。僅2015年,超過85萬人死於由B型肝炎病毒(HBV)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細胞癌(HCC)。儘管靈長類、嚙齒類動物的肝病毒可導致包括慢性肝炎和肝細胞癌在內的肝臟疾病,但目前肝臟疾病的發病機制仍不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