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卉春:影響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臨床結局的宿主因素
2017-09-13
作者:邢卉春(北京地壇醫院肝病中心)
導語:慢性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過程中,有些患者可自發HBeAg、HBsAg的清除或血清學轉換,也有一些患者會進展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或發生原發性肝癌而危及生命。這種不同的臨床結局是病毒、宿主及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慢性B型肝炎的發病機制複雜,大量研究表明,HBV不直接殺傷肝細胞,而是引起機體清除病毒的免疫應答,在清除病毒的過程中致肝細胞損傷,並誘發肝臟炎症。而肝臟炎症持續存在或反覆發生,是慢性B型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C)的重要基礎。可見宿主因素在慢性HBV感染的臨床轉歸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
一、年齡
HBV感染時的年齡是影響其臨床結局的一個重要因素。資料顯示圍產期(1歲以內)或1~5歲兒童感染HBV者分別約有90%和20%~30%的發展成慢性HBV感染,而5歲以後或健康成人感染者分別僅有5%~10%和1%會發展為慢性HBV感染。圍產期感染HBV的高慢性化率,可能與此時機體針對HBV的免疫力尚不完善有關。也可能是胎兒在宮內接觸了經過胎盤屏障的HBV相關蛋白如HBsAg、HBeAg等。已有研究證明HBeAg是免疫耐受原,可以誘發機體針對HBV的免疫耐受。最近Chou等就感染時的年齡對臨床結局的影響進行了動物研究,實驗中給不同周齡的小鼠轉染pAAV/HBV1.2質粒,幼年小鼠(6周齡)血中HBsAg及HBV DNA可持續26周之久,而成年小鼠(12周齡)血中HBsAg及HBV DNA在轉染後6周基本檢測不到,但當用Toll樣受體4(TLR4)基因敲除小鼠進行實驗,則無論是幼年小鼠還是成年小鼠均可在8周內清除HBV。提示TLR4介導了小鼠對轉染pAAV/HBV1.2質粒的免疫耐受。年齡對臨床結局的影響還表現在慢性HBV感染者,高齡是發生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或肝癌的高危因素。可能與長期病毒感染、肝臟反覆炎症、損傷有關。
二、性別
有研究顯示性別對感染HBV後的臨床結局有一定的影響。通常男性是慢性HBV感染者出現肝炎活動或進展為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的高危因素。與女性相比,男性感染者HBV DNA載量常常較高,發生肝硬化、肝癌的風險也高。這種性別的差異可能與性激素的效應有關。
雄激素受體(AR)是配體依賴型的核受體超家族的轉錄因子,雄激素(A)/AR可以與HBV增強子I上的雄激素受體反應元件(ARE)結合,促進HBV 基因的轉錄。AR還可以直接結合在細胞周期相關激酶(CCRK)啟動子區的ARE,促進CCRK的轉錄與表達;增加微小RNA-216a轉錄與表達(微小RNA-216a對 腫瘤抑制基因有抑制作用),促進腫瘤的發生。因此男性患者常常有較高的病毒載量,且肝臟疾病的進展相對較快、HCC的發生風險相對較高。
與雄激素不同,雌激素是通過調節雌激素受體(ER)-α與肝細胞核因子-4α(HNF-4α)相互作用,發揮抑制HBV病毒複製的效應。HNF-4α是一種核蛋白,可以與HBV病毒增強子I結合而促進HBV的複製。研究顯示雌激素可以誘導肝細胞中ER-α表達,高表達的ER-α與HNF-4α結合,影響了HNF-4α與HBV病毒增強子I的結合,從而對HBV 基因的轉錄發揮抑制效應。ERα在沒有雌激素的情況下也可以與HNF-4α結合,抑制HBV DNA 複製。因避孕或其他原因接受雌激素治療,可以降低HBV mRNA水平、降低女性HBV攜帶者發生肝癌的風險。提示雌激素對HBV相關疾病進展及HCC發生有保護作用。
此外,性激素還會影響到表觀事件如miRNA異常表達、DNA甲基化及與HBx相關的組蛋白修飾,在HBV相關肝癌發生中有重要作用,但確切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三、遺傳因素
在慢性B型肝炎的發病機制中,免疫損傷是重要的機制之一,因此任何影響到機體免疫狀態的遺傳因素均會對慢HBV感染的臨床結局產生影響。
1.人類白細胞抗原基因多態性
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是人類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包括Ⅰ類分子、Ⅱ類分子、Ⅲ類分子,是目前所知人體最複雜的多態系統。
Chang等對臺灣漢族人群的研究發現HLA-DPB1 rs9277535、 HLA-DQA2 rs9276370、 HLA-DQB2 rs7756516和rs7453920及靠近HLA-DPA3 的rs9366816與 HBV持續感染有關,其中T-T型的 rs7756516和rs9276370 在嚴重肝病或對治療不能持續應答的患者中分布更高。
也有研究顯示HLA多態性與B型肝炎向肝硬化進展或HBV相關原發性肝癌的發生相關。HLA-DQ 區的rs9275572A 與患者向肝硬化進展或發生 HCC 明顯相關(OR = 0.632,P = 0.008);與HCC發生相關的SNPs還有近HLA-C2的 rs9267673、近HLA-DRB1的rs2647073和 rs3997872、近HLA- DQ的 rs9275319及HLA-DQ/DR 區的SNPs(rs9272105 AA 基因型、rs9275319 AA 基因型)。
另有一些研究顯示HLA基因多態性有抵抗HBV持續感染的效應。中國大陸漢族人群中的研究發現HLA-DPA等位基因rs9277535有利於HBsAg清除,且顯著降低慢性B型肝炎的發生風險,HLA-DQ 基因的SNPs(rs7453920及 rs2856718)也有利於HBsAg清除;HLA-B *15 和DRB1*11及DRB1*14與基因C型HBV感染的自限性康復相關。HLA-DR13在全球人群中均顯示與HBV 清除相關。DRB1*07可能通過改變與T淋巴細胞的識別表位,降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的風險、HLA DQ rs2856718 能夠顯著降低宿主發生HCC的風險。
上述研究顯示HLA的多態性對於HBV的自發清除、持續感染及HBV相關的肝硬化、HCC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就某一位點的多態性來說,在不同研究中顯示的效應不盡一致。可見HLA基因的多態性對慢性HBV感染臨床轉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複雜的,且在不同種族人群中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HLA基因的多態性與慢性HBV感染臨床結局的確切相關性還需大樣本的深入研究。
2.細胞因子基因多態性
IFNγ不僅具有抗病毒效應,且是重要的抗纖維化和促進纖維溶解的細胞因子,在機體抗HBV感染及其引起的肝纖維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IFNγ基因的多態性可影響IFNγ的轉錄及體內IFNγ的產量,進而影響慢性HBV感染者的臨床轉歸。有研究發現攜帶IFNγ基因+874(IFNγ基因第一個內含子的轉錄起始位點下遊第874 bp位置)T-A AA基因型和攜帶+2109 A-G GG基因型的HBV感染者容易進展為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雖然有研究證實IL-28B基因附近的SNPs與HCV感染者對IFN應答有顯著相關性,但IL-28B SNP與HBV感染臨床結局之間的關係尚不能確定。IL-1β-511 C啟動子區域CC型等位基因能增加HBV相關HCC發生的風險[8]。TNFα基因啟動子區多態性也會影響HBV感染的結局。TNFα基因-238 GG基因型和-863 CC基因型是HBV感染者發生慢性化的易感因素。其他與抗HBV免疫相關的細胞因子基因的多態性對HBV感染臨床結局的影響也有一些研究,但尚不能確定這些基因多態性與HBV感染臨床轉歸的確切關係。
四、合併其他病毒感染
有研究顯示,HCV核心蛋白或NS5A蛋白可以抑制HBV的複製。因此在臨床上HBV合併HCV感染時,患者血中HBV DNA常常檢測不到。在慢性HBV感染者重疊HCV感染時,開始可能會對HBV DNA 的複製有強的抑制作用,之後則仍然表現為慢性HBV 感染狀態。但也有一些研究提示合併HCV感染是慢性HBV感染者發生肝硬化或肝功能失代償危險因素。
合併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會影響慢性HBV感染疾病的進展。HIV通過降低CD4細胞計數,降低HBV特異性免疫、增加HBV突變的機會而加速HBV感染的疾病進展。因此,合併HIV感染可促進慢性HBV感染向肝硬化、終末期肝病的進展及肝癌發生的機率。
五、行為危險因素
酗酒可以致酒精性肝病已是不爭的事實。酗酒者發生HBV感染或HBV感染後再酗酒均會明顯加重肝損傷而影響慢性HBV感染的臨床結局。一項就患者的不良行為對HBV 感染者不同結局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吸菸量在10支/d以上者和每月飲酒量在100個飲酒單位(1個飲酒單位所含乙醇量為14 ml,約10.9 g)者,HBV 感染後發展為慢性B型肝炎的危險性明顯增加,向肝硬化或肝癌發展的比例也明顯增加。
六、腸道微生態
腸道微生態是人體一個重要的「功能器官」,在宿主消化吸收、免疫反應、物質能量代謝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態與肝臟在結構及功能上有著密切聯繫(也有學者稱之為「腸–肝軸」)。
腸道微生態狀態會影響機體對HBV感染的免疫清除。最近Chou等對轉基因鼠進行了研究,發現成年(12周齡)小鼠轉染HBV質粒(pAAV/HBV1.2)後血清中HBV DNA及HBsAg可在6周內被清除,但當用抗菌藥物清除腸道菌後,血清中HBV DNA及HBsAg可持續到26周以上, 抗-HBs 產生不足, HBcAg特異的分泌IFNγ的脾細胞也不足。提示腸道菌群在打破機體對HBV的免疫耐受,清除HBV感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腸道菌群還與肝硬化或門靜脈高壓時肝病進展密切相關。研究發現在門靜脈高壓時,腸道菌群中潛在致病菌明顯增加,而益生菌明顯減少。補充外源的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後可部分恢復腸道菌群構成、改善腸黏膜屏障、並可降低血清腫瘤壞死因子水平、減輕肝損傷。還可降低IL-17的水平及產生IL-17的細胞數,顯著抑制腫瘤生長(腫瘤重量可以減少40%)。提示腸道微生態狀態可影響慢性HBV感染疾病的臨床結局。
影響慢性HBV感染臨床結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宿主方面的幾個因素包括感染病毒時的年齡、性別、個人行為、宿主遺傳因素(基因多態性)及腸道微生態等通過多種機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慢性HBV感染者的臨床結局。因此在慢性HBV感染者的管理中,不僅要重視病毒的控制,同時要關注宿主因素的影響,以便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
摘自:中華肝臟病雜誌, 2017,25(07): 495-49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