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諾福韋酯治療慢性B型肝炎: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誘發因素是什麼?| AASLD 2020
2020-11-12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導讀
長期使用富馬酸替諾福韋酯(TDF)治療慢性B型肝炎(CHB),對腎功能和骨礦物密度有一定的不良影響。本研究旨在調查使用TDF至少1年的CHB患者的氮質血症、低磷血症、蛋白尿和骨質疏鬆發生率及影響因素。
摘要號:813
替諾福韋酯治療慢性B型肝炎: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誘發因素是什麼?
研究方法:共納入636例患者(男性406例,中位年齡52歲,28%HBeAg陽性),包括517例非肝移植CHB患者和119例肝移植患者,患者使用TDF的中位時間為48個月(12~120)。本項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患者檔案和醫院自動化系統。
從2008年開始,在每個2年期間評估患者開始治療的年齡。在治療開始和隨訪結束時測量腎小球濾過率(GFR)、血清磷和蛋白尿,並在末次隨訪時確定出骨質疏鬆患者。對存在合併症(糖尿病、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的參數分別進行評估。
研究結果:517例非肝移植患者中,400例為非肝硬化,78例為代償性肝硬化,39例為失代償性肝硬化。隨訪結束時,患者的病毒學(HBV-DNA陰轉)和生化(AST-ALT恢復正常)應答率分別為96%和92%。
患者開始TDF治療的年齡從2008年的41±12.1歲增至2018年的47.6±13.9歲(p<0.01)。TDF治療前後,非肝移植組GFR<60 mL/min的患者比率分別為5%和10%,肝移植組GFR<60 mL/min的患者比率從12%增加至23%(p<0.05)。治療前後,非肝移植組血清磷水平<2.5 mg/dL的患者比率分別為5%和18%,肝移植組分別為8%和38%。
開始TDF治療後,低GFR和低磷血症最常見於年齡>60歲、失代償性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38%的糖尿病患者、51%的高血壓患者、41%的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在開始TDF治療後檢測到出現低磷血症、低GFR、蛋白尿或骨質疏鬆。
研究結論:CHB患者開始TDF治療的年齡逐漸增加。年齡>60歲、失代償性肝硬化、肝移植和非肝臟合併症患者,發生與TDF治療相關的低GFR和低磷血症的機率較高。
鎖定醫脈通肝臟科(medlive-hepatology),查看更多AASLD 2020熱點資訊!
文獻索引:Kapar C, Çavuş B, Atasoy A, et al.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in chronic hepatitis B:what are the triggers of drug-related adverse effects? AASLD 2020 Abstract 813. Hepatology.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