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前瞻性研究,替諾福韋酯加幹擾素,觀察是否提高e抗原轉化率

2021-01-11 小番健康

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是一種已上市較為前沿的核苷酸類似物(NAs)進入IV期研究。為了探討對HBV-DNA小於105copies/ml、B肝表面抗原小於或等於5000IU/ml、ALT大於或等於2ULN或肝組織學G2S2的e抗原陽性者中,使用TDF+peg幹擾素α2a能否提高e抗原血清轉化率,研究人員發起本項第4期試驗。

B肝前瞻性研究,替諾福韋酯加幹擾素,觀察是否提高e抗原轉化率

本試驗目前已經完成,開始於2016年11月,2020年6月30日初步完成,2020年7月31日整體完成,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研究人員主辦,臨床試驗編號:NCT03013556,試驗題目:HBeAg陽性慢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方案的研究。這是一項前瞻性、隨機、開放、多中心研究,探討在開篇符合各項要求的e抗原陽性慢性B肝患者中,使用替諾福韋酯聯合幹擾素,觀察能夠提高e抗原血清轉化率。

具體試驗設計是這樣的:對e抗原陽性慢性B肝(大三陽患者),符合HBV-DNA小於10*5copies/ml,B肝表面抗原小於或等於5000IU/ml,轉氨酶大於或等於2ULN或肝組織學G2S2的受試者,隨機分為3組。A組受試者使用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治療96周;B組受試者在前48周接受TDF治療,然後聯用TDF+聚乙二醇幹擾素α-2a治療48周;C組受試者先用TDF+聚乙二醇幹擾素α-2a治療48周,然後用TDF治療48周。

這項試驗共納入180名受試者,主動比較器:A組採用TDF治療96周;實驗組:B組是TDF+PEG,在治療前先使用TDF治療,然而TDF聯合peg幹擾素alfa-2a治療48周;C組是TDF+PEG,先使用TDF聯合peg幹擾素α2a治療48周,然而用TDF治療48周。研究人員觀察的主要結果指標是第96周治療時,實現e抗原血清轉化的受試者人數。

次要結果指標包括第48周、第72周時,實現e抗原血清轉化的受試者人數;第48周、第72周、第96周治療時A、B、C組B肝表面抗原水平下降百分比;測定A、B、C組第48周、第72周、第96周B肝表面抗原水平,並與基線水平進行比較;第48周、第72周、第96周治療時,e抗原消失的參與者人數;第24周、48周、第72周、第96周治療時,無法檢測到HBV-DNA的受試者人數;

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化學結構式

第48周、第72周、第96周治療時,B肝表面抗原水平等因素與責任率相關;第48周、第72周、第96周治療時,ALT恢復正常的受試者人數。這是一項面向e抗原陽性慢性B肝(CHB)的試驗,不接受健康志願者,年齡需符合18至65歲成人或老年人,有證據表明B肝表面抗原、e抗原陽性6個月以上,B肝表面抗體、e抗體均為陰性,此外,B肝表面抗原小於或等於50000IU/ml,轉氨酶大於或等於2ULN;

肝組織學G2S2以上,HBV-DNA大於或等於0×5拷貝/ml;沒有持續懷孕或哺乳的婦女,以及在治療期間願意採取有效避孕措施的婦女和男子;同意參與研究並籤署患者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在首次給藥前的6個月內,使用過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全身細胞毒藥物、中藥或HBIg治療;ALT≥10×ULN或總膽紅素≥2×ULN;幹擾素過敏史;

同時感染活動性HAV、HCV、HDV或HIV;Child-Pugh評分>7分;與病毒性肝炎之外的慢性肝病相關病史或其他,比如血色素沉著症、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謝性肝病、酒精性肝病、毒素暴露以及地中海貧血;有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史或其他與失代償性肝病相一致的食管靜脈曲張出血或其他症狀;有嚴重心臟病病史(如紐約心臟病協會功能分級為III或IV級,6個月內心肌梗死,需要持續治療的室性心動過速,不穩定心絞痛或其他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等。

小番健康結語:這是一項登記在臨床試驗資料庫並已完成的IV期試驗,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研究人員主辦完成。通過解讀研究人員的試驗目的、設計和方法,用藥物聯用TDF+peg幹擾素α2a以前瞻性的提高針對e抗原陽性者的e抗原血清轉化率。

相關焦點

  • B肝在研新藥核酸聚合物與聯用功能治癒
    兩種抗病毒治療方向能夠在肝病臨床醫生規範治療下,實現HBV-DNA檢測不到,長期口服如恩替卡韋(ETV)、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有望實現e抗原血清學轉換,即e抗原陰轉,e抗體轉陽,小部分人可發生表面抗原陰轉。Replicor公司的REP 401主要是進行聯合上述藥物,包括聚乙二醇幹擾素(pegIFN)和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
  • B肝恩替卡韋24周試驗,比較LAM+ADV方案,聯合組e抗原轉換率更高
    一項為期2年的使用拉米夫定聯用阿德福韋酯方案,對比初始治療選擇單藥恩替卡韋用於受試者為失代償期B肝肝硬化試驗,試驗目的是了解拉米夫定聯用阿德福韋酯作為初始方案是否具有同等恩替卡韋單藥的抗病毒作用,以及包括能否降低慢性B肝病死率、耐藥率、肝功能恢復等重要科學指標。
  • B肝生存率,長期口服恩替卡韋或替諾福韋酯,八年生存率為94.1%
    一項發表於2018年肝病學雜誌內容,能夠揭示長期口服恩替卡韋(ETV)或替諾福韋酯(TDF)治療慢性B肝的生存率問題。來源J Hepatol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期口服ETV/TDF和8年總生存率成密切相關性,揭示了抗病毒治療與不接受抗病毒的區別。
  • ...胃腸肝病學|B肝表面抗原|liver international|B肝|慢性B肝
    延續昨日介紹發表於《LIVER INTERNATIONAL》《胃腸肝病學》科研人員對慢性B肝治療藥物開發前景前瞻性研究。這些論文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具有一定代表性,除介紹B肝創新藥研發難點和方向,也闡述了一些關鍵指標標準。
  • B肝現有開發藥物,簡介幹擾素機制,TAF被證明是TDF替代品
    B肝現有開發藥物,簡介幹擾素機制,TAF被證明是TDF替代品首先,目前批准的治療慢性B肝藥物中,主要是由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AA)和幹擾素α(IFNα)或聚乙二醇幹擾素α(PEG-IFNα)。比如,核苷類似物(NUC),包括核苷類似物中的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韋(ETV),或者核苷(酸)類似物中的阿德福韋酯(ADV)和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當然,還有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其次,更多人對核苷類藥物了解更豐富,但對幹擾素知識了解偏少。
  • 慢B肝:核苷酸藥物的優化治療及挽救治療
    如果治療6個月時HBV DNA下降至檢測下限,治療兩年後B肝病毒可保持持久的抑制,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比較高,且耐藥發生率比較低;反之,治療兩年的療效較差,許多患者會發生耐藥,HBV DNA反彈。對於替比夫定治療24周應答不佳的患者加用阿德福韋酯(ADV)「優化治療」後,大大提高了HBV DNA的陰轉率,減少了耐藥的發生。
  • 抗B肝藥物市場一瞰:核苷類用藥成主流 內外企分庭抗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17年發布的全球肝炎報告顯示,全球約有2.57億人感染B肝病毒,而根據國家疾控中心的數據,2018年全國B肝新發病人數為122.59萬人,死亡470人[1]。B肝病毒的傳染性非常強,主要通過母嬰傳播、性傳播、血液傳播。近年來,隨著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率的提高,我國兒童B肝患病率明顯下降。
  • B肝抗病毒藥物的選擇
    急性B型肝炎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療,慢性B型肝炎如果病毒載量高或合併肝纖維化、肝硬化,就需進行抗病毒治療,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藥物為幹擾素和核苷(酸)類似物(NAs)。B肝抗病毒在核苷(酸)類似物未研發出來前,我們只有幹擾素作為B肝抗病毒藥物,目前我國批准的幹擾素治療藥物有聚乙二醇幹擾素
  • B肝在研新藥EYP001和201研究II期觀察提高功能性治癒率
    EYP001的II期201研究,將聯合核苷酸類似物(NAs)中的恩替卡韋或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研究人員將評估這種聯合用藥對慢性B肝的安全性和抗病毒作用。這是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IIa期研究,該研究藥物EYP001由法國的生物技術公司ENYO Pharma開發,201研究主要目的是,使用口服藥物EYP001a/安慰劑聯合NAs治療病毒學抑制的慢性B肝患者,最終目標:通過聯合用藥提高功能性治癒率。201研究共有49名符合條件受試者納入,並隨機分布在約14個研究地點。
  • B肝國內在研新藥HS-10234,替諾福韋前藥,目前已啟動III期臨床
    B肝國內在研新藥HS-10234,替諾福韋前藥,目前已啟動III期臨床從公開信息查到,目前國內已經進入III期臨床的B肝新藥有5種,HS-10234是其中之一,該新藥為新一代的單磷醯胺單酯類替諾福韋前藥,主要研發優勢是,該在研III期臨床新藥既能夠提高抗病毒治療效果,還可以減低藥物毒副作用,屬於新型的替諾福韋前藥。
  • B肝已可實現臨床治癒 這些人表面抗原可轉陰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主任高志良教授表示,該科隨訪門診建立大數據標本資源庫及B肝患者隊列研究。自2015年開展I-cure項目以來,入選該項目的B肝患者臨床治癒率高達三分之一。世衛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57億個B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全球每年因B型肝炎所導致的死亡人數達到88.7萬人。
  • B肝e抗原陽性,B肝e抗體陽性,怎樣正確認識這些標誌?
    在上一章小番健康介紹了B肝核心抗體陽性的幾種可能性,其中多數情況都不能說明病情進展以及輕重,所以不必因為該項持續陽性而過度擔心。接下來,小番健康科普一下,B肝e抗體陽性說明什麼。B肝e抗原陽性,B肝e抗體陽性,怎樣正確認識這些標誌?
  • 由B肝免疫治療現狀,漫談組合療法
    長效幹擾素標準療程能夠能抑制病毒DNA水平,讓1/3的初治病人e抗原轉陰且anti-HBe 抗體轉陽(大三陽變小三陽),還能在一小部分的病人(2-5%)上誘導永久性的表面抗原消失, 達到功能性治癒。有文獻報導聚乙二醇幹擾素治療一年後,長期隨訪發現病人每年有2-5% 的表抗消失。
  • 最近三年時間,B肝新藥治療成人B肝,具有哪些突破?
    主要是由感染B肝病毒後引發的疾病,B肝病毒通過T細胞介導,對慢性B肝的肝細胞造成損害。最近三年時間,B肝新藥治療成人B肝,具有哪些突破?美國FDA在2016年批准了富馬酸替諾福韋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的升級版,即替諾福韋二代,艾拉酚胺(TAF)。
  • B肝表面抗原不斷下降,表示有痊癒或轉陰的可能?肝病醫生這麼說
    5個月前,患者檢查B肝兩對半,B肝表面抗原 2.275 IU/mL,B肝表面抗體 0 mIU/mL,e抗原 0.02 PEIU/mL,e抗體>4.0 PEIU/mL,核心抗體>8.0 PEIU/mL。  變成了B肝小三陽。
  • 了解B肝創新藥靶點,靶向病毒生命周期,有望實現功能性治癒
    簡單的講,B肝新藥方向就兩種,一種是直接攻擊B肝病毒生命周期的其中一個階段,一種是提高宿主的免疫力。全球基於上述兩種的新療法就有50多種,從臨床前研究直到人體臨床試驗的新藥就比過去多出數倍。總體上,醫藥技術研發人員對B肝病毒的生命周期越來越了解,包括開發出索磷布韋/維帕它韋的美國吉利德科學C肝泛基因新藥,也能夠為B肝新藥研發提供更多借鑑。
  • B肝在研新藥DCR-HBVS和RNAi新療法
    值得一提的是,DCR-HBVS在小鼠模型中,循環降低B肝表面抗原水平超99%,可誘導血清以及肝內的表面抗原實現清除。上一章,小番健康介紹關於RNA幹擾類藥物的全球創新藥研發,基於靶向B肝病毒基因組信使RNA,去年1月份第一位受試者已經開始進行該藥物治療。
  • B肝在研新藥全球進展,IIb期2毫克,3/4表面抗原血清轉化
    ,新型核苷酸類似物(NAs)正在開發中,旨在提高現有NAs的療效。例如,貝西福韋和替諾福韋的前藥包括替諾福韋環酸替諾福韋、替諾福韋二吡呋酯、元卡韋目前正在研究中,它們都屬於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然而,最理想的策略應該是針對B肝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多個步驟,從而抑制病毒複製和抑制新的cccDNA形成。
  • B肝功能性治癒,HBV-DNA陰轉,e抗原血清學轉換或表面抗原陰轉
    B肝功能性治癒,HBV-DNA陰轉,e抗原血清學轉換或表面抗原陰轉《慢性B肝防治指南》有很多個版本,當今更多是提倡強效抑制B肝病毒複製,一部分人可以觸發功能性治癒,甚至達到臨床治癒標準。小番健康提醒,除了人們認識比較多的B肝病毒載量得到控制以外,B肝抗病毒還有哪些目標需要攻克呢?
  • B肝TDF轉為TAF試驗,對比維持TDF,評估骨腎改善特徵
    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是新版指南優選抗病毒藥物,因其低劑量對人體更高安全性以及強效抑制體內B肝病毒複製原理,而獲得醫藥學界認可。藥物在完成I期、II期、III期臨床試驗並獲批上市後,還有IIII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