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現有開發藥物,簡介幹擾素機制,TAF被證明是TDF替代品

2021-01-13 小番健康

一種藥物被研發而出,或許經歷了成千上萬次的早期篩選,那麼,現有哪些治療慢性B肝抗病毒藥物被全球主流認可,它們的作用機制具體針對HBV感染有哪些作用呢?

B肝現有開發藥物,簡介幹擾素機制,TAF被證明是TDF替代品

首先,目前批准的治療慢性B肝藥物中,主要是由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AA)和幹擾素α(IFNα)或聚乙二醇幹擾素α(PEG-IFNα)。比如,核苷類似物(NUC),包括核苷類似物中的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韋(ETV),或者核苷(酸)類似物中的阿德福韋酯(ADV)和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當然,還有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

其次,更多人對核苷類藥物了解更豐富,但對幹擾素知識了解偏少。傳統的幹擾素,主要通過抑制B肝病毒DNA合成和刺激抗病毒酶的產生,進而產生抗病毒作用的一種誘導劑。幹擾素α治療,可以清除B肝病毒感染細胞,使一定比例的慢性B肝患者在治療後,獲得持續的病毒學反應(SVR)。目前,全球已有許多研究描述了幹擾素α治療慢性B肝患者的SVR可高達37%,e抗原平均損失率為33%,B肝表面抗原水平的平均損失率為8%。

當然,幹擾素IFNα治療後影響SVRs的其他因素,還包括慢性B肝患者的年齡、血清HBV-DNA水平低、早期感染(甚至從出生起),這裡就不多做描述。人們更希望PEG-IFNα能產生更持久、更穩定的抗病毒作用,進而改善SVRs。已知PEG-IFNα作為一種免疫調節劑,可增強對感染HBV的肝細胞的細胞免疫應答。涉及到的單聚乙二醇化幹擾素α異構體,有2類:PEG-IFNα-2a和PEG-IFNα-2b。

自PEG-IFNα研發後,總體上,PEG-IFNα表現出並非對所有的慢性B肝患者都有效,而且可能比IFNα耐受性差許多。所以,提倡遵醫囑使用藥物,詳見藥品說明書,應在臨床醫生或藥師指導下選擇。通常涉及幹擾素α和聚乙二醇幹擾素α,與嚴重副作用、晚期肝病的不良反應率以及肝硬化的失代償相關。接下來,小番健康再談談核苷/核苷酸類似物的開發。

藥物學家將其用英文縮寫為NUCs,它基本上都是小分子藥物(分子量<500da)直接抑制HBVDNA聚合酶的逆轉錄酶活性,從而減少B肝病毒離子的產生。比如,以往在長期使用拉米夫定會導致HBVDNA聚合酶突變而產生耐藥性。使用替比夫定同樣也發現這一問題,因此,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目前並不受市場歡迎,部分原因是,它們的抗病毒作用較弱,但產生耐藥性的頻率很高。

第2代NUC,主要指恩替卡韋,它被開發後並在長期治療中,被證明能持久且不斷增強對B肝病毒的抑制。比如,替諾福韋二吡呋酯在對e抗原陽性和陰性患者中,被證明抗病毒作用優於阿德福韋酯。雖然如此,第2代NUC在長期使用後,仍然可能導致高達30%的耐藥率,交叉耐藥風險,正被醫學家、藥學家發現。在一些全球頂級醫學期刊上,已有數據表明,替諾福韋二吡呋酯長期使用後,觀察到腎毒性。

最近這幾年,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開發並上市後,被證明是TDF的一個有前途的替代品。TAF也被證明,屬於一種比TDF在低劑量下,更為有效的HBV複製抑制劑,且在將ALT水平恢復到正常範圍內更有效。TAF還在III期臨床試驗中,被證明無論使用在e抗原陽性或陰性慢性B肝患者時,TAF都不太容易降低骨密度。現有許多關於TAF的第4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目的跟蹤TAF這種前藥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關焦點

  • B肝TAF是一個什麼樣的藥?TAF真的能治癒B肝嗎?
    TAF不僅僅能夠有效抑制住B肝患者體內的B肝病毒,而且相對於其它B肝治療方式,比如幹擾素治療等等有著更好的治療效果和更小的副作用,新藥替諾福韋二代taf已經在美國、印度等地先上市。
  • 2020年,全國B肝戰友有望買到降價藥!taf
    新的醫保政策已降臨,2019年末就被告訴多種藥品降價入醫保,很多患者觀望中,不清楚現狀,B肝來說,最好的藥物韋立得taf入醫保,2020年,全國B肝戰友有望買到降價藥!
  •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研究人員使用黑猩猩感染實驗模型,結果發現,HBV無法幹擾宿主細胞基因轉錄,並誘導肝臟ISG表達。但是,在一項出現症狀前對21名HBV感染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對他們的血清細胞因子量化後,HBV感染並不會引起強烈的幹擾素和白細胞介素(IL)-15的產生,而是誘導了抗炎細胞因子IL-10的產生(觀點來自:Viruses)。怎樣理解科學家的上述發現?其實解釋原因也非常簡單,在B肝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許多人的細胞因子,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時誘導作用偏弱。
  • ETV、TDF、TAF,三種一線B肝抗病毒藥物如何選?
    2019年最新版《中國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以「強效低耐藥」為原則,將恩替卡韋(ETV)、富馬酸替諾福韋酯(TDF)和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TAF)作為慢B肝抗病毒治療的一線推薦藥物。
  • 核苷酸治療B肝藥物市場廣闊
    核心提示:有關專家近日撰文指出,核苷酸治療B肝效果較好,醫學界可以進行有關研究工作,開發出療效好、價格低的有效治療B肝的核苷酸藥物,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   有關專家近日撰文指出,核苷酸治療B肝效果較好,醫學界可以進行有關研究工作,開發出療效好、價格低的有效治療B肝的核苷酸藥物,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   據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提供的信息,目前全世界約有3.5億B肝病毒攜帶者,其中75%在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我國是乙發病率較高的國家之一。
  •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和相關機制介紹
    曾經介紹了全球擬應用於開發B肝治療新藥靶點之一:Toll樣受體激動劑,如TLR3、7、8和9,怎樣理解這些Toll樣受體激動劑在B肝治療方向的潛在開發價值和作用機制呢?小番健康認為,若要詳細介紹這些,必須先認識一下B肝病毒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之間的聯繫。
  • B肝如何做父/母嬰阻斷,tafB肝新藥治癒率多高?
    在中國,一場疾病足以摧毀一個家庭,B肝疾病本身雖不致命,但是B肝治療上的問題以及B肝歧視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是不計其數的。B肝具有傳染性,常見途徑主要包括血液、母嬰、體液傳播等,相信B肝患者都不想把疾病帶給孩子,尤其是作為母親的患者,為了母嬰阻斷想盡了辦法,今天結束一下怎麼做嬰B肝阻斷,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首先了解一下哪些情況需要做母嬰阻斷?
  • B肝一線藥物,TAF和TDF,哪個治療更有效?
    新指南的用藥建議 與2015年B肝防治指南不同的一點是,2019版的B肝防治指南中口服抗病毒的一線用藥增加了替諾福韋酯(TDF)的前體藥物——丙酚替諾福韋(TAF)。
  • 丁肝藥物開發和B肝之間關聯性
    在病毒性肝炎當中,常見的有A肝病毒、B肝病毒、C肝病毒、丁肝病毒及戊肝病毒。相比較B肝病毒,人們已有對其較為深入認識,但對於丁肝病毒卻感到十分神秘!丁肝病毒和其他病毒性肝炎有什麼區別,它又是如何被科學家發現的呢?是否已有開發用於治療丁肝病毒藥物?
  • 目前對B肝病毒無良好治療手段,大部分治療為了控制B肝病毒發展
    而幹擾素也可以用於治療大部分的病毒性疾病,因為它的主要機理是通過抑制病毒複製來幫助機體清理細胞,同時喚醒體內的相應免疫系統,來幫助機體自我清除體內的病毒。但注意的是幹擾素藥物的使用是需要在有臨床經驗的醫生指導下進行服藥的。尤其是對於對幹擾素過敏的患者以及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來說,不用幹擾素可能會誘發體內的過敏反應甚至加重肝腎負擔而引發肝腎功的衰竭。
  • B肝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
    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簡單來講,藥化需要對藥物結構以及活性深入研究,利用所學化學知識來確定所需要開發藥物,並從分子層面深入研究其在體內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藥物化學家對藥物分子設計或者從先導化合物修飾,來獲取實體創新藥物。從目前國內外負責從事新藥開發項目方向,常見的有藥物化學博士、醫學博士、化學博士等在負責新藥總體開發進度,包括研究藥物的製備方法、生物學或化學方向設計新藥以了解藥物和生物體的作用機理。簡單的講,藥物化學就是把低毒性、高效對老百姓有益的藥物研製出來。
  • B肝攻克新研究!中國與印度仿製藥方面對比——仿製藥taf優勢
    B肝亟待攻克,科研正在進行,新藥臨床試驗研究聚集在北美與亞洲,前五的國家是韓國27項,美國26中國大陸23項,臺灣16和加拿大16項,正在主導進行B肝新藥臨床試驗佔據多數的公司分別是:吉利德科學13項,羅氏6項,Assembly Biosciences4項,葛蘭素史克3項和楊森2項。
  • B肝新藥開發問題,一些十分棘手,原因為HBV複製周期複雜性
    慢性B肝病毒感染管理,從全球範圍來看,依然是大量臨床需求未得到滿足領域。雖然,目前擁有強大的核苷(酸)類似物(NUC)藥物開發,以及如幹擾素α(IFNα)或聚乙二醇幹擾素α(PEG-IFNα)等免疫刺激劑的廣泛應用,未來慢性B肝療法更取決於先進治療、疫苗接種和精確醫學。
  • B肝抗病毒藥物有哪些 五種B肝抗病毒藥物
    患上B肝的患者是非常的痛苦的。那麼B肝抗病毒藥物有哪些呢?患者患上B肝的症狀有哪些呢?在平時的飲食方面,B肝病人不可以吃什麼?吃錯東西可能會導致B肝更加嚴重化。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B肝抗病毒藥物有哪些目前被專家公認的B肝抗病毒藥物一共兩大類,共五種,分別是幹擾素類(普通幹擾素、長效幹擾素)和核苷類(拉米夫定、阿德福韋、恩替卡韋)。
  • 盤點處於中期臨床開發的B肝功能性治癒療法
    (見下表)目前,B肝的臨床主流方案是抗病毒療法,包括採用聚乙二醇幹擾素或口服核苷/核苷酸類似物,這些藥物可以抑制病毒複製,但患者必須接受長期治療,治療依從性較低,因此該領域對功能性治癒療法存在著迫切的醫療需求。
  • 由B肝免疫治療現狀,漫談組合療法
    因此,現有的直接抗病毒治療Nuc只能抑制病毒複製,尚難成就HBsAg轉陰(即功能性治癒);幹擾素雖有達到功能性治癒的可能,但療效不高且有使用不便副作用較多的缺點。要達到表抗永久消失這一功能性治癒指標,B肝新藥研發中開發具有類似幹擾素但更強力/更具有病毒針對性的免疫調節劑是非常重要的。
  • 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和一系列研發靶點
    TFs的激活,通常會導致I型幹擾素、促炎性細胞因子或共同刺激物的誘導發生,而這些因子反過來,又會產生抗B肝病毒效果。尤其是在肝細胞中的NF-κB、IRF3和MAPK的激活,在一些醫學期刊文獻當中證明,似乎具有強烈抑制了細胞內的B肝表面抗原水平作用,而TLR激活的固有免疫細胞,也刺激了B肝病毒的特異性免疫反應產生,進而導致B肝病毒複製的實質性抑制。
  • B肝在研新藥2項發現和抑制特異性HBV基因
    B肝在研新藥2項發現,鴨動物模型,降低肝腺病毒複製能力Pharmaceuticals,是一個藥物化學和相關藥物科學的開放存取期刊(見下圖)。加彭是非洲中部國家,利伯維爾(Libreville)指的是加彭首都, 加彭第二大港口,研究人員均來自於加彭。研究人員認為,儘管目前已有有效預防性疫苗,但慢性B肝病毒感染仍然是全球問題。
  • B肝TDF轉為TAF試驗,對比維持TDF,評估骨腎改善特徵
    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是新版指南優選抗病毒藥物,因其低劑量對人體更高安全性以及強效抑制體內B肝病毒複製原理,而獲得醫藥學界認可。藥物在完成I期、II期、III期臨床試驗並獲批上市後,還有IIII期研究。
  • 吉利德最新數據,B肝韋立得(TAF)安全性優於韋瑞德(TDF)
    伊頓健康導讀:吉利德近日在波士頓舉行的第70屆美國肝病研究協會(AASLD)年會上公布了抗病毒藥物韋立得(通用名: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片、TAF)的最新實驗數據。韋立得(TAF)與韋瑞德(TDF)對比韋立得(TAF)是一種新型替諾福韋靶向前體藥物,研究顯示其類似於韋瑞德(TDF)的抗病毒功效,但劑量僅為後者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