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尚不清楚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和恩特卡韋與慢性B型肝炎患者發生肝細胞癌風險的關係是否不同,既往開展的薈萃分析得出了與實質性的異質性相互矛盾的結論。本研究旨在是通過分析更新的數據,來闡明異質性的來源。
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資料庫中搜索了相關研究,這些研究提供了接受替諾福韋和恩替卡韋單藥治療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發生肝細胞癌的及時事件數據,隨訪時間至少為1年。包括2006年1月1日-2020年4月17日期間發表的文獻,以及2018年和2019年國際會議的摘要。
研究者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匯總了肝細胞癌的協變量調整風險比(HRs),使用卡方統計和Q檢驗評估了納入研究的異質性,並使用預先指定的亞組分析確定異質性的來源。
本研究註冊於PROSPERO,編號CRD42020176513。
最終對涉及119 053例患者的31項研究進行分析。在人群不匹配的研究中,接受恩替卡韋治療的慢B肝患者中肝細胞癌5年累積發病率為5.97% (95%可信區間: 5.81~6.13,28項研究),接受富馬酸替諾福韋酯的患者中5年累積發病率為3.06%(95%可信區間:2.86~3.26,13項研究)(P<0.001)。根據傾向評分匹配的所有八項研究中,接受恩替卡韋治療的患者中5年累積發病率為3.44% (95%可信區間3.08~3.80),富馬酸替諾福韋酯5年累積發病率為3.39%(95%可信區間:2.94~3.83)(P=0.87)。
對14項具有協變量調整的對比研究的分析發現,富馬酸替諾福韋酯和恩替卡韋具有相似的發生肝細胞癌的風險(主要結果);調整後的風險比為0.88,(95%置信區間: 0.73~1.07;P=0.2),儘管異質性顯著(I= 56.4%,P=0.0038)。在基於醫院的臨床隊列的亞組分析中,兩種方案之間肝細胞癌的發病率並沒有差異(調整後的風險比=1.03,95%可信區間: 0.88~1.21, I2=0%)。然而,在管理資料庫的研究中,與恩替卡韋相比,接受富馬酸替諾福韋酯的患者發生肝細胞癌的風險較低(調整後的風險比=0 .67,95%可信區間:0.59~0.76;I2=0%)。
本研究發現,富馬酸替諾福韋酯和恩替卡韋在肝細胞癌的發病率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因此研究者建議治療應以患者的耐受性和可負擔性為指導,而不是以一種藥物是否比另一種藥物更有效作為指導。
摘譯自: Cheng-Hao Tseng, Yao-Chun Hsu, Tzu-Haw Chen, et 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cidence with tenofovir versus entecavir in chronic hepatitis B: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Published Online 2020]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病中心肝病科
李臘梅 牛俊奇 報導
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
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核心影響因子1.598
2019年度核心影響因子、核心總被引頻次、綜合評價總分在消化病學類核心期刊中均排名第1位
述評|陸倫根:重視肝腎症候群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全網首發|《臨床肝膽病雜誌》2020年第11期「肝腎症候群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進展」重點號(執行主編:陸倫根)
《臨床肝膽病雜誌》2021年第1~6期重點號選題及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