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強教授:慢性B型肝炎診斷難點和抗-HBc定量檢測的研究進展

2020-12-05 醫脈通

王貴強教授:慢性B型肝炎診斷難點和抗-HBc定量檢測的研究進展

2018-04-03 來源:醫脈通

2018年3月30日,中華醫學會第八次全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學術會議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暨肝病中心的王貴強教授帶來了《慢性B型肝炎診斷難點和抗-HBc定量檢測的研究進展》的報告,醫脈通整理如下。


B型肝炎是一種免疫介導的疾病,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機體免疫的活化,試圖清除B肝病毒這一過程中導致的肝細胞損傷相關。因此,最終疾病的控制也有賴於機體的免疫狀態,未來免疫調節治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美國肝病學會(AASLD)慢B肝指南、歐洲肝臟研究學會(EASL)慢B肝指南、我國慢B肝指南等多個國內外指南都強調了慢B肝治療的適應證選擇的重要性。其中轉氨酶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按照臨床診斷進行分期,根據不同的疾病狀態給予相應的治療及觀察。治療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同是大三陽狀態,如何區分慢性HBV攜帶狀態與e抗原陽性慢B肝?同是小三陽狀態,如何區分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與e抗原陰性狀態?目前臨床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這些灰區的存在,沒有辦法很好地評估。


免疫耐受期自然史和疾病進展


2007年香港研究人員發表於Hepatology雜誌的一項研究,探究了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的57例免疫耐受的HBV DNA高載量患者2次肝活檢,隨訪5年的自然史與疾病進展情況。結果表明,5年隨訪結束時48例仍處於免疫耐受期的患者初次和隨訪肝活檢的纖維化分期無明顯差異(P=0.58)。研究得出結論,處於免疫耐受期的CHB患者病情較輕,疾病進展緩慢。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中48例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中位HBV DNA水平大於10^9拷貝/ml,為高病毒載量水平。


香港中文大學的Chan HL做的一項研究提出了非HBsAg攜帶人群應該滿足:ALT正常、HBV DNA<2000 IU/ml、HBsAg<1000 IU/ml,Fibroscan<6 kPa,更進一步嚴格了對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的診斷,當然最終的cut-off值還需要商榷。


總而言之,非活動性HBsAg攜帶狀態的個體,只要病毒載量陽性,都需要密切監測隨訪。現在藥物的可及性很好,應該把需要治療的人群都找出來,不要漏掉這部分患者。ALT正常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地反應疾病的真正狀態。


B肝呈進展性,從肝炎到肝纖維化、肝硬化,最後進展為肝癌。每一個階段都有其治療價值,當然我們提倡儘早治療,強調治未重。


定量Anti-HBc檢測的再認識


ALT與肝臟炎症程度不完全相關,ALT正常者也可發生嚴重肝纖維化。那麼我們就需要新的炎症指標。最近,很多學者研究了定量Anti-HBc檢測,發現Anti-HBc檢測可能作為肝臟炎症的一個指標。


2014年發表於Medicine雜誌的一項研究,探究了qAnti-HBc在HBV自然史各階段的變化,發現免疫耐受期和表面抗原攜帶人群的Anti-HBc水平很低。同樣,2015年發表於Clin Microbio Infect雜誌的研究也發現,免疫耐受期和表面抗原攜帶期的qAnti-HBc明顯低於免疫清除期;qAnti-HBc水平與ALT關係密切,ALT 5倍正常值上限之內,qAnti-HBc水平與ALT呈線性關係,表明qAnti-HBc水平可能與炎症相關,間接反應免疫的活化。


➤ 基線qAnti-HBc預測核苷類似物治療應答


2013年發表於Gut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基線qAnti-HBc水平越高,抗病毒治療應答越好,使用ADV治療,基線qAnti-HBc水平是預測藥物治療應答的最佳指標。同樣,2017年發表於J Viral Hepat雜誌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基線qAnti-HBc可作為ETV治療的血清學應答和病毒學應答的預測指標。


➤ 基線qAnti-HBc預測PEG IFN治療應答


侯金林教授發表於Gut雜誌的研究表明,基線qAnti-HBc是獨立預測PEG IFN治療的血清學應答和病毒學應答的唯一基線指標。基線qAnti-HBc越高,PEG IFN治療的應答越好。


Anti-HBc檢測在預測慢B肝肝臟炎症程度的臨床價值


研究人員基於多中心隊列,使用肝穿結果,探討了血清Anti-HBc水平與慢B肝患者肝臟炎症程度的相關性,並評價了Anti-HBc對ALT正常的慢B肝中需治患者的診斷效率及治療決策價值。研究結果表明,193例ALT正常的CHB患者中,36%炎症活動指數大於5,需要幹預治療。HBeAg陽性慢B肝和HBeAg陰性慢B肝中,ALT正常但組織學明顯炎症的患者都佔30%以上。Anti-HBc是ALT正常慢B肝患者中肝臟明顯炎症的獨立相關因素。


總而言之,Anti-IBc與慢B肝肝臟炎症程度成較好的相關性(R=0.523),慢B肝患者抗病毒治療後,Anti-HBc水平隨炎症活動度的減輕而降低;Anti-HBc是ALT正常患者中明顯炎症的獨立危險因素,Anti-HBc可作為ALT正常患者中肝臟炎症受損程度的指標;當cut off值選取4.471og10 IU/ml時,anti-HBc區分是否發生肝臟明顯炎症(HAI5)的正確率為76.65%。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B型肝炎簡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臟炎症為主要表現的傳染病。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等腸道外途徑傳播,由人傳播給人;成年人感染多數自愈;幼兒感染則易成為慢性感染和/或發展為慢性肝炎,甚至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細胞癌。
  • B肝檢查的那些事兒|B型肝炎病毒|肝功能|膽紅素|-健康界
    1、B型肝炎「兩對半」」檢查是明確是否感染B型肝炎以及感染的具體情況B型肝炎兩對半是最常用的檢測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標誌物, 其包括表面抗原(HBsAg) 和表面抗體(抗-HBs) 、e抗原(HBeAg) 和e抗體(抗-H Be) 和核心抗體(抗-HBc) 。其檢查意義在於:檢查是否感染B型肝炎病毒及感染的具體情況。
  • B型肝炎表面抗體定量測定值超高
    B肝兩對半檢查是檢測血液中B肝病毒的血清學標誌,臨床上常用B肝五項的不同組合,來判斷B肝感染的現狀和轉歸。   在臨床上,B型肝炎表面抗體既是一種保護性抗體,也是一種中和性抗體。剛出生的正常人,B肝五項全部為陰性。在注射B肝疫苗後,B肝病毒外表抗原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發生的抗體,能中和掉B肝病毒的感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體遭受B肝病毒的突擊。
  • 乙型病毒性肝炎
    本病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進行傳播。B肝疫苗的應用是預防和控制B型肝炎的根本措施。簡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B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臟炎性病變為主並可引起多器官損害的一種傳染病。本病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國,主要侵犯兒童及青壯年,少數患者可轉化為肝硬化或肝癌。
  • 慢性B型肝炎患者:我為什麼要抗病毒?讓醫生告訴你實情
    01慢性B型肝炎概念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簡稱慢性B肝,指慢性B肝病毒檢測為陽性,具有明顯的臨床表現,比如身體乏力、噁心、腹脹等症狀。 在這裡要說明一點,慢性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雖然B肝病毒檢測為陽性,但時並無明顯慢性B型肝炎症狀,而且在一年內的多次檢查中,血清ALT 和 AST 並沒有異常現象,彩超的肝組織檢查也是正常。 在 2017 年,世界權威衛生組織將B型肝炎病毒列入到致癌物清單中。
  • 邢卉春:影響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臨床結局的宿主因素
    慢性B型肝炎的發病機制複雜,大量研究表明,HBV不直接殺傷肝細胞,而是引起機體清除病毒的免疫應答,在清除病毒的過程中致肝細胞損傷,並誘發肝臟炎症。而肝臟炎症持續存在或反覆發生,是慢性B型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C)的重要基礎。可見宿主因素在慢性HBV感染的臨床轉歸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 慢性B型肝炎簡稱CHB,治療困難,世界醫研者正齊心致力新藥研發
    導語:經歷過2020年的疫情,談及肺炎,想必大家會率先聯想到新冠肺炎,其實從前更為常見的肺炎是一種叫做慢性B型肝炎的肺炎。慢性B型肝炎(CHB)的發病機制相當複雜,治療也相當棘手。長期以來,許多基礎和臨床學者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現就CHB發病機制及病因治療的進展概述如下。
  • 慢性B型肝炎的危害不容小覷,嚴重時可引起癌變,患者應時刻注意
    導語:我國是B肝大國,每年仍有將近30萬的患者因慢性B型肝炎併發症(如肝硬化、肝癌等)死亡,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治問題仍是肝病消化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新發病例雖然在下降,但由於既往感染者基數過大,病情趨於慢性化,病程趨於長期化,患者趨於高齡化,最終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的風險也在增加,需要引起重視。
  • 專家共識 | 聚乙二醇幹擾素α治療慢性B型肝炎_聚乙二醇幹擾素α...
    (以下簡稱慢B肝)的臨床專家建議和共識,《幹擾素治療慢性B型肝炎專家建議》(簡稱《專家建議》)於2007年在《中華傳染病雜誌》上發布,並於2010年和2012年分別進行了更新。2017年,專家組在遵循《專家建議》原則的前提下,對部分建議進行細化和補充,並對當前聚乙二醇幹擾素治療的相關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形成新版《聚乙二醇幹擾素α治療慢性B型肝炎專家共識》,以進一步規範聚乙二醇幹擾素治療慢B肝的臨床應用,提高療效,幫助更多患者實現慢B肝治療目標。
  • 亞盛醫藥IAP抑制劑APG-1387聯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II期...
    聯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B型肝炎(CHB)的II期臨床研究已經在中國完成首例患者給藥。該項研究為一項國際多中心、開放性的Ⅱ期臨床研究,旨在評估APG-1387聯合恩替卡韋用於初治或經治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並計劃全球多國共入組104例患者。
  • 血清HBV RNA定量在指導慢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過程中的作用
    該研究進一步對41例經核苷(酸)類似物(NAs)治療2年以上的慢性B型肝炎(CHB)患者進行了調查。其中,20例患者血清HBV RNA和肝內cccDNA均陽性,9例血清HBV RNA和肝內cccDNA均低於檢測下限,12例肝內cccDNA陽性,但血清HBV RNA低於檢測下限。分析提示血清HBV RNA與肝內cccDNA的存在與否及轉錄活性密切相關。
  • 帶你讀懂 | 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的意義
    定性檢測就是只報告「陽性」或「陰性」,一般只要體檢時使用,疾病診斷和治療時已經很少使用了。半定量檢測是用標本檢測值與臨界值的比值。表1是一位病人B肝五項半定量檢查的化驗單,第1項HBsAg後面的單位是「S/CO」。
  • 諾獎解讀|發現C型肝炎的故事:從非甲非B型肝炎到治癒
    後來,研究人員根據病毒性肝炎病例的特點將其分為兩種不同的疾病;這兩種疾病可能都很嚴重,但它們在傳播和致病方式上有所不同。A型肝炎(Hepatitis A)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通過受汙染的食物或水傳播的,潛伏期短,能導致急性疾病。B型肝炎(Hepatitis B)則是通過血液和其他體液傳播,潛伏期長,可能導致慢性(長期)感染。
  • 專家論壇|閆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體的研究進展
    ANA也可在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29%)、慢性C型肝炎(26%)、慢性B型肝炎(3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4%)和慢性酒精性肝病(21%)中出現。在AIH以外的肝臟疾病中,ANA和ASMA同時出現的比例小於10%,如果同時出現兩種自身抗體,則AIH的診斷準確率從58%提高到74%[3]。
  • AASLD2015:B型肝炎治療有望進入RNA幹擾時代
    【導讀】慢性B型肝炎至今尚未找到徹底治癒的藥物,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近年來,很多學者正努力尋找抗HBV新策略。通過多年的積累,人們逐漸發現隱藏在宿主細胞內的HBV cccDNA是病毒賴以複製生存的關鍵。慢性B型肝炎至今尚未找到徹底治癒的藥物,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近年來,很多學者正努力尋找抗HBV新策略。通過多年的積累,人們逐漸發現隱藏在宿主細胞內的HBV cccDNA是病毒賴以複製生存的關鍵。
  • 2020年7月28日世界肝炎日,盤點肝炎最新研究進展
    為號召全社會共同關注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我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確定了宣傳主題:「積極預防,主動檢測,規範治療,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旨在號召公眾積極主動接種肝炎疫苗,主動進行體檢了解肝臟健康狀況,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規範的抗病毒治療,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對人類健康的威脅。
  • 10μg和5μgB型肝炎疫苗與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聯合免疫阻斷B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效果觀察
    目前,國內外研究證實接種B型肝炎(B肝)疫毒(HBV)母嬰傳播的最有效方法,而HepB的接種時間、劑量、劑次等是影響聯合免疫阻斷效果的重要因素[1-2]。母親及兒童HBV感染狀況以本次檢測結果為準。本次檢測HBsAg、抗HBV核心抗原抗體(Anti-HBc)均陰性的母親所生兒童不作為調查對象進行統計分析。與調查對象籤訂知情同意書,統一組織到壽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受問卷調查和血清採集。
  • 至今也沒有疫苗的C型肝炎病毒,為什麼還能斬獲2020年諾獎?
    為什麼本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和病毒性肝炎的預防呢?要知道,肝炎中危害最大的可是B型肝炎,且早在1976年就得過一次諾獎了。早期診斷能夠預防可能因感染帶來的健康問題並防止病毒傳播。世衛組織建議對可能存在較高感染風險的人員進行檢測。對於那些C肝病毒抗體在普通人群中的血清流行率較高的環境,世衛組織建議所有成年人都應得到C型肝炎病毒檢測,並向其提供相關預防、關懷和治療服務。目前,中國可血源性篩查HIV/HBV/HCV/TP。此外,美國還有HTLV等。
  • 注意,NAFLD患者抗-HBc陽性與肝硬化或HCC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整個隊列中,抗B型肝炎核心抗體(抗-HBc)陽性患者肝細胞癌(HCC)或肝硬化併發症的發生率較抗-HBc陰性患者高,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抗-HBc陽性與肝硬化或HCC顯著相關。 具體研究過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