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
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有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
水平傳播:病毒在人群不同個體之間的傳播。
垂直傳播:病原體從宿主的親代到子代,主要通過胎盤或產道傳播。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簡述)
㈠對宿主細胞的致病作用
1、殺細胞效應:
病毒在宿主細胞內複製完畢,可在很短時間內一次釋放大量子代病毒,細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見於無包膜病毒。在體外實驗中,通過細胞培養和接種殺細胞性病毒經一定時間後,可用顯微鏡觀察到細胞變圓、壞死,從瓶壁脫落等現象,稱為細胞病變效應(CPE)。
2、穩定狀態感染:
某些病毒進入細胞後能夠複製,卻不引起細胞裂解、死亡,這常見於有包膜病毒,病毒以出芽方式釋放自帶,細胞在短期內不會死亡,但會發生變化,會出現細胞融合和細胞表面產生新抗原。
3、包涵體形成:
有些細胞在病毒感染後,於胞漿或核內出現特殊的斑塊狀結構。是病毒的增殖部位,可作為病毒感染的診斷依據。
4、細胞凋亡
5、基因整合與細胞轉化:
病毒基因部分或全部與宿主細胞基因整合,並傳至子代細胞,不產生子代病毒,細胞也不破壞。
可引起細胞遺傳改變——細胞轉化;
也可發生細胞惡化——腫瘤相關病毒。
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通過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誘發免疫反應損傷機體。
1、抗體介導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包膜蛋白、衣殼蛋白均為良好的抗原,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
2、細胞介導的免疫病理作用:
3、致炎性細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4、免疫抑制作用: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免疫功能。
㈢病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病毒可能通過逃避免疫監視、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應發生的方式逃脫免疫應答。
三、病毒感染的類型
㈠顯性感染與隱性感染
1、顯性病毒感染:
2、隱性病毒感染:病毒進入機體不引起臨床症狀。隱性感染者稱為病毒攜帶者。
㈡急性病毒感染
㈢持續性病毒感染:
慢性感染:
病毒在感染後未完全清除,血中可持續檢測出病毒,並可經數學、注射而傳播,症狀無或輕微,反覆發作,遷延不愈。
潛伏感染:
原發感染後,病毒並未從體內完全消失,其基因潛伏於某些組織細胞內而不複製,但在一定條件下,病毒被激活,再度複製使疾病復發。
慢發病毒感染:
為慢性發展的進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潛伏期長,症狀出現後呈進行性加重,直至死亡。
急性病毒感染的遲發併發症:
麻疹致亞急性硬化性腦炎(Subacute Sclerosiny panencephalitis,SS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