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微生物學筆記-病毒的感染與免疫

2021-02-22 醫學資料庫

第一節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

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有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

水平傳播:病毒在人群不同個體之間的傳播。

垂直傳播:病原體從宿主的親代到子代,主要通過胎盤或產道傳播。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簡述)

㈠對宿主細胞的致病作用

1、殺細胞效應:

病毒在宿主細胞內複製完畢,可在很短時間內一次釋放大量子代病毒,細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見於無包膜病毒。在體外實驗中,通過細胞培養和接種殺細胞性病毒經一定時間後,可用顯微鏡觀察到細胞變圓、壞死,從瓶壁脫落等現象,稱為細胞病變效應(CPE)。

2、穩定狀態感染:

某些病毒進入細胞後能夠複製,卻不引起細胞裂解、死亡,這常見於有包膜病毒,病毒以出芽方式釋放自帶,細胞在短期內不會死亡,但會發生變化,會出現細胞融合和細胞表面產生新抗原。

3、包涵體形成:

有些細胞在病毒感染後,於胞漿或核內出現特殊的斑塊狀結構。是病毒的增殖部位,可作為病毒感染的診斷依據。

4、細胞凋亡

5、基因整合與細胞轉化:

病毒基因部分或全部與宿主細胞基因整合,並傳至子代細胞,不產生子代病毒,細胞也不破壞。

可引起細胞遺傳改變——細胞轉化;

也可發生細胞惡化——腫瘤相關病毒。

 

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通過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誘發免疫反應損傷機體。

1、抗體介導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包膜蛋白、衣殼蛋白均為良好的抗原,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

2、細胞介導的免疫病理作用:

3、致炎性細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4、免疫抑制作用: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免疫功能。

 

㈢病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病毒可能通過逃避免疫監視、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應發生的方式逃脫免疫應答。

 

三、病毒感染的類型

㈠顯性感染與隱性感染

1、顯性病毒感染:

2、隱性病毒感染:病毒進入機體不引起臨床症狀。隱性感染者稱為病毒攜帶者。

 

㈡急性病毒感染

 

㈢持續性病毒感染:

慢性感染:

病毒在感染後未完全清除,血中可持續檢測出病毒,並可經數學、注射而傳播,症狀無或輕微,反覆發作,遷延不愈。

潛伏感染:

原發感染後,病毒並未從體內完全消失,其基因潛伏於某些組織細胞內而不複製,但在一定條件下,病毒被激活,再度複製使疾病復發。

慢發病毒感染:

為慢性發展的進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潛伏期長,症狀出現後呈進行性加重,直至死亡。

急性病毒感染的遲發併發症:

麻疹致亞急性硬化性腦炎(Subacute Sclerosiny panencephalitis,SSPE)

 

相關焦點

  • 大連醫科大學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大綱
    供口腔專業、臨床藥學、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五年制>用 一、前  言    醫學微生物學主要是研究與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狀、感染與免疫的機理,微生物學檢查與特異防治。
  • 第二節 醫學微生物學及其發展簡史
    第二節 醫學微生物學及其發展簡史   醫學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亦是醫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它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代謝活動、遺傳和變異、致病機理、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實驗室診斷及特異性預防等。
  • 【新冠肺炎病發一月後免疫應答達高峰】英國《自然·微生物學...
    【新冠肺炎病發一月後免疫應答達高峰】英國《自然·微生物學》雜誌27日發表一項醫學研究,英國科學家團隊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免疫應答高峰以及遞減時間,他們發現,抗體應答在出現症狀後約一個月達到高峰,隨後開始下降。重症感染者產生的抗體應答最強,雖然這種應答會逐漸減弱,但中和抗體在症狀出現後的60多天時依然可被檢測到。
  • 俄專家:免疫系統對「衛星V」與對新冠的反應一樣 但不會感染病毒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日消息 「衛星V」疫苗臨床試驗組織方之一、俄羅斯衛生部所屬謝切諾夫大學轉化醫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瓦季姆∙塔拉索夫稱,接種「衛星V」疫苗後感染不了冠狀病毒,但免疫系統對疫苗的反應與對新冠病毒本身的反應一樣。
  • 俄專家:免疫系統對「衛星V」與對新冠的反應一樣 但不會感染病毒
    舉報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日消息 「衛星V」疫苗臨床試驗組織方之一、俄羅斯衛生部所屬謝切諾夫大學轉化醫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瓦季姆塔拉索夫稱
  • 2018年自考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複習資料: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一、學法指導學習緒論應以掌握微生物、免疫的基本概念為主,進一步搞清醫學微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的研究內容,了解其發展簡史,為學好本門課程3、非細胞型微生物,不具備細胞結構,不能獨立代謝,嚴格胞內寄生,如病毒、亞病毒。(二)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是研究致病微生物和條件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以及防治的一門科學。
  • UJS 2018考研《醫學微生物學》大綱整理(導論)
    ,但由於今年修改了初試業務課,本文對於考研初試已無用處,僅可作為《醫學微生物學》《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期末考試的複習資料參考教材二:人民衛生出版社《醫學微生物學(五年制,第8版)》,李凡、徐志凱主醫學微生物學導論
  •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時間:2019-02-23 11:2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抗病毒免疫突破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北京2月22日電(金歆、莊穎娜)日前,我國科學家在機體抗病毒機理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國際最新研究: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應答會隨時間遞減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自然-微生物學》26日發表一篇醫學研究論文指出,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免疫應答會隨時間遞減。這項研究增進了人們對機體如何響應新冠病毒的理解,對疫苗設計與疾病管理具有較大意義。該論文稱,已知新冠病毒的感染者會對該病毒產生免疫應答,但這種應答的持續時間以及它對個體的保護時長都不明確。
  • 國際最新研究顯示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應答會隨時間遞減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自然-微生物學》26日發表一篇醫學研究論文指出,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免疫應答會隨時間遞減。這項研究增進了人們對機體如何響應新冠病毒的理解,對疫苗設計與疾病管理具有較大意義。該論文稱,已知新冠病毒的感染者會對該病毒產生免疫應答,但這種應答的持續時間以及它對個體的保護時長都不明確。
  • 雙重CAR-T細胞免疫療法,功能性治癒愛滋病毒感染
    愛滋病毒(HIV)感染已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共有3500多萬人感染,超過新冠病毒感染人數。HIV感染雖然尚無法治癒,但隨著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的普及,已可有效抑制愛滋病毒複製。然而,對於許多HIV感染者來說,終生用藥太痛苦。
  • ...維滕貝格馬丁·路德大學的醫學微生物學和病毒學教授,哈雷大學...
    德國專家:全球99.5%新冠感染源自意北部變體毒株;據歐聯網援引歐聯通訊社報導,28日,德國病毒學專家亞歷山大·凱庫勒(Alexander Kekulé)表示,目前全球正在傳播的新冠疫情,絕大多數是來自於義大利北部的一種新冠病毒變體毒株。
  • 研究提出:新冠感染早期可考慮適當抑制免疫
    該研究日前發表在《醫學病毒學雜誌》(the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上。第二道防線是適應性免疫反應(adaptive immune response),如果有任何病毒殘留,則會在幾天後開始,利用它對病毒的了解來動員各種「特種部隊」,例如T細胞和B細胞。 研究人員使用「靶細胞有限模型」(一種為理解病毒感染的動力學而開發的通用數學模型),研究了與一般流感患者相比,新冠患者的兩種免疫反應如何起作用。
  • 來了來了~醫學微生物學來了~
    (2)細胞膜:形成中介體(參與細菌分裂繁殖)(3)細胞質(4)核質2、細菌細胞壁結構差異在醫學意義:PG和頭孢抑制G+菌肽聚糖的五肽交聯橋;溶菌酶可水解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鍵,發揮抗菌作用;多肽類抗生素萬古黴素和桿菌肽抑制四肽側鏈的連結;磷黴素抑制聚糖骨架的合成。
  • 俄媒:「衛星—V」疫苗臨床試驗志願者均獲得免疫 無一感染新冠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2月1日電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30日報導,俄羅斯「衛星—V」新冠疫苗臨床試驗組織者之一、莫斯科國立謝切諾夫第一醫科大學轉化醫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塔拉索夫表示
  • 檢驗醫學對新冠病毒感染診治的臨床價值與幾點思考
    作者: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檢驗科 趙學峰新冠病毒感染發生後,至今國家發布的治療方案已致第六版,解放軍總醫院一中心急診科的孟慶義主任在急診醫學發表文章,治療方案不是指南,也不是專家共識,提出對治療方案中的部分內容要勇於質疑和靈活運用的主張,從作為一名檢驗醫學工作者的角度,我很想談一談我對治療方案的認識,認為檢驗醫學應該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歡迎拍磚、探討。
  • 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200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導師;2013-2017年任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導師,2014年入選江蘇省「雙創人才」。鄭春福教授一直致力於病毒感染及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在HSV-1感染及其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肯定。
  • 康復患者體內的新冠病毒交叉中和抗體反應|《自然-微生物學》論文
    根據《自然-微生物學》發表的一篇論文Spike-specific circulating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and cross-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in COVID-19-convalescent individuals
  • 病毒感染症狀大不相同!你的免疫系統經受得住考驗嗎?
    病毒感染症狀大不相同!你的免疫系統經受得住考驗嗎?  為什麼同樣是病毒感染,症狀卻不盡相同?該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有請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黃波給大家分析分析。  為什麼病毒感染症狀不一?
  • 【微生物學大咖晉級必讀】臨床微生物學圖譜
    第二卷病毒、真菌、寄生蟲2006年出版,256頁。筆者沒有這本書。不過顯然,從頁數看這是英語世界最大部頭的臨床微生物學圖譜了。5. 之前介紹臨床微生物學教材時,提到很好的一本書是Koneman’s color atlas and textbook of diagnostic microbiology(Washington Winn Jr. et al. By L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