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1、細菌的基本結構:
(1)細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或稱粘肽,肽聚糖為細菌特有,肽聚糖β-1,4糖苷鍵為抗生素作用部位。
(2)細胞膜:形成中介體(參與細菌分裂繁殖)
(3)細胞質
(4)核質
2、細菌細胞壁結構差異在醫學意義:
PG和頭孢抑制G+菌肽聚糖的五肽交聯橋;溶菌酶可水解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鍵,發揮抗菌作用;多肽類抗生素萬古黴素和桿菌肽抑制四肽側鏈的連結;磷黴素抑制聚糖骨架的合成。
3、質粒由閉合環狀雙鏈DNA構成,具有自我複製,是核質以外的遺傳物質,主要有耐藥性R質粒、編碼性菌毛F質粒。異染顆粒用於細菌鑑別診斷。
4、細菌的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胞。
(1)莢膜具有粘附宿主細胞核抗吞噬等致病作用,具有侵襲力。
(2)鞭毛是運動器,具有抗原性並與致病性有關。
(3)菌毛:普通菌毛可促使細菌粘附於宿主細胞表面而致病;性菌毛是噬菌體吸附於F+菌,並使後者獲取致病物質。
(4)芽胞:抵抗力強,耐高溫。內含生命物質,可以再生。通常以殺死芽胞作為滅菌指標。
第四節 消毒與滅菌
1、消毒:殺滅物體上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一定殺滅芽胞
2、滅菌:指殺滅所有微生物,「一鍋端」
3、溼熱滅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高壓蒸汽滅菌法等
(1) 巴氏消毒法:加熱62℃30分鐘、71.7℃15~30秒。
(2) 高壓蒸汽滅菌法:壓力1。05kpa/cm2,溫度121.3℃,15~20分鐘。
4、紫外線消毒:以波長265~266nm殺菌作用最強,僅適用於直射物品表面消毒及對空氣的消毒,不能用於微生物的滅活處理。
第七節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1、菌群失調症:由於菌群失調引起的疾病,稱為~。主要誘因為抗生素濫用,主要原因為正常菌群的組成和數量明顯改變。
2、細菌的致病性取決於三點:細菌的毒力、侵入數量、侵入部位。
3、外毒素、內毒素區別(第一卷,P269,表3-3)
(1)來源:「內陰外陽」,外毒素主要為G+,內毒素主要為G-。
(2)釋放方式:「外活內死」,外毒素生活狀態下釋放,內毒素死亡裂解釋放。
(3)化學成分:「外蛋內糖」,外毒素為蛋白質,內毒素為脂多糖。
(4)抗原性:外毒素可以經甲醛處理脫毒成類毒素,內毒素不能。
4、幾個概念:
(1)菌血症:病原菌入血,未大量繁殖和引起嚴重臨表。
(2)毒血症:病原菌不入血,外毒素入血,使機體致病。
(3)敗血症:病原菌入血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狀。
(4)膿毒血症:化膿性細菌入血並大量繁殖,引起嚴重的中毒症狀,並通過血流擴散產生新的化膿病灶。
5、病原學檢測為細菌學診斷的金標準。
6、人工主動免疫:指給機體注入抗原物質,使之產生體液和細胞免疫的過程。常用製劑:卡介苗、鼠疫減毒活疫苗、百日咳滅活菌苗、傷寒滅活菌苗、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B肝重組疫苗。
7、人工被動免疫:指將含有特異性抗體的免疫血清或免疫細胞因子等直接注入機體,使之立刻獲得免疫力。常用製劑:抗毒素、丙種球蛋白、細胞免疫製劑。
第九節 病原性球菌
1、葡萄球菌屬的腸毒素作用機制可能是毒素與腸道神經細胞受體作用,直接或間接刺激嘔吐中樞,引起以嘔吐症狀為主的食物中毒。
2、鏈球菌主要引起猩紅熱、風溼熱和急性腎炎。甲型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可引起齲齒、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3、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質:菌毛、脂寡糖、IgA1蛋白酶、外膜蛋白。其中IgA1蛋白酶破壞黏膜細胞表面的特異性SIgA1,人類是淋病奈瑟菌的惟一宿主。
第十節 腸道桿菌
1、 乳房發酵試驗:致病菌一般不分解乳糖,非致病菌大多分解乳糖,由此可以鑑別。
2、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病原體為EHEC O157:H7。
3、每升水的大腸菌群數<=3個,每100ml瓶裝汽水或果汁<=5個。
4、志賀菌素致病作用類似霍亂外毒素。
第十一節 弧菌屬
1、霍亂弧菌無芽胞、無莢膜。
2、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於海水、海底沉積物和海產品中。
第十二節 厭氧性桿菌
1、破傷風痙攣毒素主要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細胞,封閉了抑制性神經纖維釋放抑制性神經介質(中間神經元),導致肌肉強直收縮,出現苦笑面容和角弓反張等特殊體徵。
2、主要神經外毒素為肉毒素,主要經食物感染,經腸道吸收,入血,作用於顱腦神經核、外周神經-肌肉接頭處,阻礙Ach釋放,導致肌肉弛緩性麻痺。
3、無芽胞厭氧菌不能用普通培養基培養,可能陰性,必須用特殊培養基,才能培養出細菌。
第十六節 動物源性細菌
1、動物源性細菌主要有:布魯氏菌,鼠疫耶爾森氏菌、炭疽芽胞桿菌「小布希用炭烤老鼠吃」
2、布魯氏菌臨表為波浪熱。
3、人類鼠疫由帶菌的鼠蚤叮咬而受染。
4、炭疽鏡下形態:竹節樣排列的長鏈。
第十七節 其他細菌
1、幽門螺桿菌(HP):微需氧菌,與胃潰瘍、慢性胃炎及胃癌等密切相關,根治HP推薦PPI治療
2、假單胞菌是醫院感染主要機會性致病菌之一,主要見於燒傷創傷等局部病灶,頭孢他啶治療。
第十八節 支原體
1、鏡下:在瓊脂含量較少的固體培養基上孵育2~3日後出現油煎蛋樣菌落。
2、肺炎支原體是引起人類原發性非典型性肺炎(間質性肺炎)的主要病菌。
3、解脲脲原體主要經性接觸傳播,除衣原體外,是主要引起非淋菌尿道炎的重要病原體,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引起早產、死胎和新生兒呼吸道感染。
第十九節 立克次體
1、立克次體對四環素和氯黴素等抗生素敏感。
2、普氏立克次體的傳播方式:人蝨——人;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的傳播方式:鼠——蚤或蝨——人。
第二十節 螺旋體
1、鉤端螺旋體顯性發病分:流感傷寒型、黃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腦膜腦炎型、腎功能衰竭型。
2、密螺旋體(梅毒螺旋體):人是梅毒惟一傳染源。
一期梅毒:硬下疳;二期梅毒:玫瑰疹及淋巴瘤腫大;三期梅毒:引起梅毒性心瓣膜病、動脈瘤,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脊髓瘤等。
第二十四節 病毒的感染與免疫
1、垂直感染的病毒: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HIV、C型肝炎病毒、B型肝炎病毒等十餘種,可引起死胎、流產、早產或先天性感染或畸形等。「巨風愛上丙B肝,生下了一個畸形兒」
2、病毒感染類型:慢性感染、潛伏感染、慢發病毒感染。潛伏感染有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慢發病毒感染有麻疹病毒可引起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SPE)。
3、非溶細胞型感染表現:(1)細胞融合:巨細胞感染CMV;(2)細胞膜通透性增加:HBV感染;(3)形成包涵體: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及狂犬病病毒包涵體;(4)潛伏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麻疹病毒。
4、病毒的致病機制中不包括I型超敏反應。
第二十六節 呼吸道病毒
1、甲型流感病毒容易變異,變異的成分為HA(血凝素)和NA(神經氨酸酶)。
2、副粘病毒不容易變異,包括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尼派病毒、人偏肺病毒等。
3、孕婦在孕期4各月內感染風疹病毒,易引起垂直感染;預防接種風疹疫苗的人群為育齡期的女青年,禁忌人群為孕婦。
第二十七節 腸道病毒
1、人類腸道病毒歸於小RNA病毒科
2、柯薩奇A組可產生廣泛性骨骼肌炎,引起弛緩性麻痺;柯薩奇B組病毒可引起心肌炎、心包炎、人病毒性心肌炎;A組輪狀病毒感染為急性胃腸炎最常見。 「A組易腹瀉,B組可襲心」
第二十八節 肝炎病毒
1、HAV屬於小RNA病毒科,無包膜,有核酸和衣殼。
2、HbsAg因其外表為HbsAg所覆蓋,不易在血中測到。
第二十九節 蟲媒病毒
乙腦病毒:傳播媒介是三帶喙庫蚊,中間宿主是幼豬。
第三十節 出血熱病毒
漢坦病毒是最重要的引起出血熱的病毒,引起人獸共患病腎症候群出血熱(HFRS),主要傳染源和宿主為攜帶病毒的黑線姬鼠和褐家鼠等。
第三十一節 皰疹病毒
EB病毒是嗜B細胞的人類皰疹病毒,在B細胞中可引起兩種形式的感染,即增殖性感染和非增值性感染。
第三十二節 逆轉錄病毒
1、逆轉錄病毒科病毒為含有逆轉錄酶,進行逆轉錄複製的RNA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是AIDS的病原體。
2、HIV感染人體後,病毒包膜糖蛋白刺突gp120與靶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CD4分子結合。「120的醫生搶了4張CD」
3、HIV感染過程中常見機會性感染的真菌病:白色念珠菌鵝口瘡、肺孢子菌性肺炎、隱球菌性亞急性腦膜炎等;
病毒感染:人皰疹病毒8型——Kaposi肉瘤;EB病毒——Burkit惡性淋巴瘤;人乳頭瘤病毒——宮頸癌
4、雞尾酒療法:2種逆轉錄酶抑制劑(AZT和3TC)+一種蛋白酶抑制劑(IDV)
第三十三節 其他病毒
狂犬病嗜酸性包涵體即內基氏小體;HPV——宮頸癌。
第三十四節 亞病毒
朊粒病即傳染性海綿狀腦病,例狂牛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