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2020-11-04 呼吸科空間

文章來源: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20,43 (10): 866-869

DOI:10.3760/cma.j.cn112147-20191118-00768

作者:黃葉梅 曾惠清 陳小蓉 陳享星 王洺輝 餘慧蓮 黃秋芬

單位: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福建醫科大學

摘要

腸道微生物譜的構成與呼吸系統疾病存在密切關係,影響肺部的免疫反應強度,腸道微生態失衡及腸源性內毒素的釋放,均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目前,腸菌移植在呼吸系統疾病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總結腸道微生態、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並提出新思路。腸菌移植在呼吸系統疾病治療上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

近年來,呼吸系統疾病的危害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呼吸道菌群失調存在於多種呼吸系統炎症性疾病中,並與疾病嚴重程度、呼吸道炎症分型密切相關[1]。然而,腸道與呼吸系統之間可能有許多潛在關聯。例如,最近已有多項研究結果證實[1, 2, 3, 4]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腸肺軸」影響肺部炎症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呼吸系統疾病與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關係密切。腸道菌群微生態是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重要因素,出現失衡時,腸源性內毒素的釋放以及腸道菌群移位引起的炎性介質的釋放,均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腸菌移植(intestin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是一種通過移植健康供體腸道菌群至患者胃腸道內,重建腸道菌群的一種新興治療方法,其對於機體腸道菌群正常結構的恢復、調節內環境穩態、治療多種疾病的療效已得到多項研究結果證實[5, 6, 7]。本文總結了腸道微生態、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為未來的治療提供新思路。

一、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與呼吸系統疾病的關聯

近期研究結果證實[7],腸道菌群能調節腸外系統的免疫功能(特別是肺臟)。「腸肺軸」的概念不僅從整體理解腸道菌群影響肺部免疫反應的機制, 還為呼吸系統疾病的預防、治療尋找新的靶點[3]

1.支氣管哮喘(哮喘):哮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症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徵的異質性疾病。研究發現[8]哮喘患者的腸道菌譜與健康人群區別顯著,腸桿菌和球形梭菌相對豐度增加,而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相對減少。Stokholm等[9]發現,1歲內嬰幼兒腸微生物的成熟對哮喘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哮喘母親所育孩子中,5歲時的哮喘發病率與非哮喘患者相比,糞便桿菌屬、雙歧桿菌屬、羅氏菌屬等的相對豐度呈負相關,僅與韋永球菌屬呈正相關,並可能受益於微生物調節治療。在7歲內,腸道細菌的特異性IgA水平與哮喘發作的嚴重程度及概率密切相關[10]。在成人哮喘患者中,FEV1與腸道細菌組成(特別是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有明顯的關聯,對呼吸道過敏原的敏感度在Bray-Curtis相異度分析中呈負相關(r=-0.64,P=0.02),表明腸道菌群組成的差異與哮喘患者對空氣中過敏原的敏感度有關,而且哮喘患者與健康非哮喘患者相比腸道中擬桿菌和厚壁菌門相對豐度的比例較低[11]。綜上所述,哮喘患者腸道菌群的成熟、構成比例會影響其兒童、成年時期哮喘的發生、發展。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慢阻肺是一種異質性大、以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為特徵的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吸菸是慢阻肺的重要危險因素,Budden等[12]指出健康吸菸者腸道中擬桿菌-普魯士桿菌的相對豐度增高,而厚壁菌屬與擬桿菌屬的相對豐度下降,菌群失調可以下調宿主的免疫反應,引起炎症反應,故吸菸可能介導腸道菌群失調進一步推動慢阻肺的發生、發展。Garcia-Nunez等[13]發現重度、極重度慢阻肺患者與輕中度患者相比腸道細菌多樣性顯著下降,特別是變形菌門和後壁菌門。吸菸和非吸菸健康人群的氣道內擬桿菌門相對豐度佔優勢,而重度慢阻肺患者呼吸道中變形菌門相對豐度增加,提示慢阻肺患者與健康人群呼吸道定植菌群存在差異[14]。有意思的是,Dumas等[3]根據慢阻肺患者的腸道感染特徵,聯合炎症性腸病患者的呼吸道症狀進行雙向分析以評價腸肺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呼吸系統疾病在病理生理學上和消化系統存在諸多聯繫,腸道菌群的豐富度、有益菌群的比例、致病菌群比例與肺部抵抗病原菌侵襲、變態反應性增強有密切關聯,其研究中提示腸黏膜上皮受損時致病腸菌、條件致病菌可以通過血液、淋巴移位至氣道上皮,引起氣道感染並促進慢阻肺的發生發展;此外煙霧暴露還可能導致腸道微生物的變化,促進肺部細菌的生長、誘導炎症反應,並導致黏膜蛋白、彈性蛋白產生的或針對煙霧產生的氧化性DNA,誘導肺部自身免疫反應,從而誘發慢阻肺的疾病過程[15, 16]

3. 肺炎:腸道菌群改變會引起肺部抵禦炎症能力變化。Wang等[17]發現降低腸道菌群豐富度和數量(尤其是擬桿菌屬和厚壁菌屬)後,實驗小鼠對肺炎鏈球菌感染抵抗力明顯下降,更易出現肺炎,特別是Toll樣受體4 (TLR4) 缺陷的小鼠,表現出更嚴重的肺組織病理學損傷。例如,口服脂多糖補充劑有效地增加了腸黏膜的TLR4表達,可減少抗生素給藥模型中肺和血液的大腸桿菌數量,增加了肺泡巨噬細胞及殺傷細菌活性,增強了肺部抵禦感染能力;腸菌細胞壁及鞭毛蛋白影響Toll樣受體(TLRs)對肺部流感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具有重要作用[18]。口服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實驗組健康受試者與安慰劑組相比呼吸道症狀持續時間比安慰劑組短(平均6.4和7.3 d,P=0.005 9),同時使用抗生素藥物的比例更低[19]。綜上所述,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可通過免疫反應對肺部炎症產生影響,而腸道微生態改善也能減少肺部感染發生並減輕症狀。

4. 肺結核:腸道生態失調易引起肺部免疫狀態變化,引起結核進展。Cervantes等[1]發現,在小鼠生命早期引入共生細菌肝螺桿菌,腸內肝螺桿菌定植增加,肝螺桿菌通過產生IL-10引起免疫耐受,肺部對結核桿菌免疫抵抗力下降,結核感染及肺部損傷可能性增加。Negi等[20]發現抗生素誘導了腸道生態失調,導致肺樹突狀細胞(DC)的低反應性,結核感染中T細胞應答減弱,引起結核發生發展;而口服補充海藻糖-6, 6-二黴菌酸酯(TDB)和乳酸桿菌,可以恢復肺部免疫應答,降低結核感染風險。總之,腸道菌群通過調節肺部免疫功能,對結核的發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保護肺部抵禦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5.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症候群(OSAHS):其特徵是睡眠狀態下反覆出現低通氣和(或)呼吸中斷,導致慢性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等病理生理改變。Moreno-Indias等[21]選取間歇缺氧模擬OSAHS的大鼠進行研究,間歇缺氧小鼠與對照組相比,腸道糞便中腸道優勢菌群的數量和種類發生改變,表現在大鼠擬桿菌和變形菌門數量的顯著下降和後壁菌門數量的顯著增加,提示在OSAHS患者腸道優勢菌群和屬有所不同,間歇缺氧組的專性厭氧菌相對富集。Durgan等[22]發現腸道菌群失調參與了OSAHS誘導的高血壓的發生,大鼠模型中產丁酸鹽相關細菌減少和產乳酸鹽相關細菌增加,腸道屏障功能受損,炎症發生率增高,易引起血壓增高,但機制尚不明確;腸道菌群紊亂通過引起代謝紊亂從而參與OSAHS誘導的代謝症候群(特別是肥胖、2型糖尿病)發生、發展;此外,腸道菌群失調還誘導了OSAHS的炎症反應,如通過影響定居於腸道的革蘭陰性菌產生脂多糖,後者能介導高脂飲食誘導型代謝症候群的發展[23]。基於以上理論,OSAHS會引起腸道菌群豐富度變化,而腸道菌群失調可能參與了OSAHS的代謝變化和炎症反應,但尚需進一步研究以證實兩者之間的關聯。

6. 肺癌: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我國惡性腫瘤首位[24]。Zhuang等[25]發現,與無肺癌病史的對照組相比,肺癌患者的腸道47個細菌分類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33個增加和14個減少),通過16sRNA PCR檢測發現,在門的水平上,肺癌患者腸道菌群的差異主要是放線菌門增加,在屬的水平上,發現雙歧桿菌屬和腸球菌屬豐度增加,放線菌豐度降低。Zhou等[26]發現健康兒童的放線菌次生代謝產物具有有效的抑癌活性。上述研究結果均證明肺癌腸道菌群與健康人群大不相同,有潛力成為早期預防和靶向治療的標記。與健康對照組相比,肺癌組患者酸桿菌門和後壁菌門相對豐度減低,變形菌門和疣微菌門相對豐度增加;同時,通過COG和KEGG通路分析,肺癌中一些主要代謝相關通路的豐度降低,這些證據表明肺癌中腸道細菌的失調與基礎代謝和免疫功能失調有關,這有助於肺癌系統的發展和分化[27]。目前已有研究結果表明腸道菌群與肺癌化療及免疫治療之間的關係,Routy等[28]研究了140例肺癌患者,發現PD-1抗體治療反應好的患者,其Akkermansia muciniphila腸菌含量明顯更高,同時治療反應差的小鼠進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移植能增強其免疫治療效果。綜上,肺癌患者腸道菌群與健康人群存在統計學差異,不同腸道菌群豐度對靶向免疫治療敏感度也不同,目前具體哪些腸道細菌、代謝產物能夠影響肺癌的發生發展仍頗具爭議,且具體機制不明,還需更進一步的研究。

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目前,學界已開展過腸菌移植治療消化系統某些疾病的研究,初步結果顯示腸菌移植能夠有效調節腸道菌群,且受試者無明顯不良反應[29]。此外,最新研究結果提示腸菌移植在呼吸系統疾病治療上也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30, 31]

1. 治療抗生素耐藥菌群:艱難梭菌感染及其導致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具有難治性、復發性的特點。Millan等[5]用腸菌移植治療20例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在治療前後利用基因測序分析腸道菌群廣譜抗生素耐藥基因的變化,發現移植治療後抗生素耐藥基因得到消除。Hocquart等[32]發現腸菌移植治療後重症腸道艱難梭菌感染的病死率較抗生素治療對照組明顯降低(分別為12.1% 和42.2%),說明腸菌移植應作為艱難梭菌感染患者的早期一線治療,是腸菌移植最具標誌性的一次突破。研究結果顯示[5,33]腸菌移植能夠明顯改善腸道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耐碳青黴烯類桿菌(CPE)的耐藥情況並去定值化。腸菌作為院內肺炎重要的感染途徑及病原來源之一,通過腸菌移植對腸菌耐藥菌的作用,並通過免疫反應對肺部炎症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肺炎的發生、發展及治療預後,是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

2. 腸菌移植治療哮喘和慢阻肺:腸道菌群的多樣性降低與哮喘關係最為密切,通過改變飲食習慣及益生菌幹預等途徑改變腸道中「有益菌」「有害菌」比例、糾正腸道菌群失衡將在今後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的機制研究和診療中發揮重要作用[34]。有趣的是,口服益生菌可以調節哮喘患者的腸道微生態,顯著改善喘息、胸悶等臨床症狀並改善肺功能,尤其是改善患者晝夜呼氣峰流速[35]。研究結果顯示[36],在大鼠慢阻肺模型中,口服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後降低了肺部致病微生物含量;腸道菌群移位、腸菌毒素(如腸毒素、內毒素等)都會造成慢阻肺的發生發展。目前雖無腸菌移植在哮喘、慢阻肺患者的研究,但作為比益生菌整體效果更好的腸菌移植應用於哮喘、慢阻肺治療是值得期待的。

三、小結與展望

腸道菌群及其產物組成了人體免疫系統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存在密切關係。目前腸菌移植的研究在於探討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療效上,在呼吸系統疾病研究方面相對空白。腸肺對話的概念從整體上理解腸道菌群影響肺部免疫反應的機制, 為疾病的預防、治療尋找新的靶點。腸菌移植未來也許會成為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之一。筆者在此提出幾點建議供醫學科研工作者思考:腸菌移植是否能夠成功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其治療的機制為何?如何評估腸菌移植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療效、呼吸道菌群的變化、併發症情況?腸菌移植治療具體使用用量、不良反應如何?預計未來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腸菌移植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會發揮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略

相關焦點

  • 【綜述】腸道通透性相關疾病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
    本文綜述了腸道通透性與疾病的關係、腸道通透性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常見的腸道通透性檢測方法,為臨床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腸道既是人體的消化吸收器官,又參與機體的免疫功能,腸道通透性的狀態對於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了解腸道通透性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有助於幫助我們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 王邦茂教授:2020年腸道微生態在消化病學領域的重要進展
    研究證明,西式飲食或高脂高蛋白飲食可破壞腸道菌群結構,減少腸道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含量,增加厚壁菌門及志賀桿菌並減少雙歧桿菌豐度,進而促進腸炎、腸癌及糖尿病等腸道和腸外疾病的發生,而補充膳食纖維及益生菌可部分預防或逆轉其發生發展。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腸道微生態在膿毒症發生之後會有所改變,成為膿毒症治療的新舉措、新方向。腸道微生態結構和功能改變和諸多疾病相關,比如:難辨梭菌感染、炎症性胃腸道疾病、肥胖。膿毒症的發生發展受到機體諸多因素影響,而且機理並不完全明確,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腸道微生態紊亂會加重膿毒症病情,影響預後。
  • 真菌或與炎症性腸病發展有關_炎症性腸病_真菌_腸道微生態_醫脈通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腸道內的微生態環境在IBD的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腸道微生態的組成不僅包括細菌,還包括真菌、古生菌、病毒等。由於細菌在腸道微生物中的數量異常龐大,既往的研究多認為細菌在腸道炎性反應的發生中起著主要、乃至唯一的作用。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腸道中真菌不僅與細菌共存,而且也與腸道炎性反應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現就IBD發病過程中真菌的分布及相關作用機制的研究做一綜述。
  • JCH:腸道微生態與肝性腦病
    人體的腸道微生態系統由腸道內環境和寄生於腸道的微生物共同構成,這些微生物包括固有菌、共生菌、過路菌。在人體內,腸道菌群數量相對固定,可達1012~1014個,是人體自身細胞數目的10倍。這些細菌大多數為類桿菌、優桿菌、消化球菌以及雙歧桿菌等專性厭氧菌,約佔腸道總菌量的99%;腸桿菌、腸球菌、乳酸桿菌等兼性厭氧菌約佔總菌量的1%,構成複雜的腸道微生態系統[1]。
  • Nature子刊重磅: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人「煥發新生」
    我們通常認為,衰老是一個與生理功能逐漸受損相關的生物學過程,而隨年齡而變化的腸道微生物群是導致典型老化表型的原因之一。比如:腸道上皮屏障完整性降低,出現低度的全身炎症。但過往的人類研究發現,百歲老人具備獨特的微生物特徵,如 Akkermansia 和 Alistipes 菌屬顯著減少。
  • 關於糞菌移植FMT方面的國際指南及建議
    在人類的腸道裡存在一個巨大的微生物群體,稱之為「腸道微生態系統」,其作為宿主最重要的微生態系統組成部分,大約包含有15000~36000個菌種,由專性厭氧菌(>99%)、兼行厭氧菌和好氧菌共同組成,這些細菌共同構成胃腸道的動態微生態平衡。
  • 雙歧桿菌調理和改善腸道相關疾病作用的研究進展
    腸道相關的疾病主要包括:炎症性腸病(IBD)、腸易激症候群(IBS)、腹瀉、結腸癌、直腸癌等,目前這些腸道相關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不是很清楚,而傳統的藥物治療效果並不令人滿意,且副作用大。本文主要就雙歧桿菌的生理功能及雙歧桿菌製劑在調理和改善腸道相關疾病的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經過10年的發展,人類有關微生物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3年12月,「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關係的研究」被列入Science雜誌報導的十大科學進展,腸道菌群已經成為近年來研究的最熱門領域之一。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代謝性疾病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編譯:仰望星空,編輯:小菌菌、江舜堯。原創微文,歡迎轉發轉載。導讀微生物群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人類健康和疾病之間的平衡可以通過腸道菌群來調節。此外,許多關於克服免疫治療的耐藥的相關研究也正在進行中。越來越多的文獻報導腸道菌群在腫瘤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成分對外周免疫系統有深刻的影響,包括在腫瘤相關的免疫。最近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影響ICIS對腫瘤的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腸道菌群的破壞(被稱為「腸道菌群失調」)一直在流行病學上與各種慢性炎症疾病有關。
  • ​36氪首發 | 聚焦基因修飾的腸道微生物與代謝類疾病研究,「一...
    36氪獲悉,專注於提供腸道微生物領域解決方案的生物科技公司「一兮生物」已完成了千萬級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薪資通聯合創始人王鑫。接下來,「一兮生物」將聚焦於通過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機制的研究,腸道微生態與腸道免疫微環境互作機制及疾病幹預策略的研究,研發用於解決腸道微生物相關疾病的替代治療方案、合成生物菌株和藥物。
  • 2017(第三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會議日程
    ,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最終為後續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的肥胖、消化系統疾病、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炎症的關係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達到預防和監控的目的。 生物谷腸道微生態與健康研討會已經舉辦兩屆,2016年參會人員達到千人規模,是國內最大最權威的腸道微生物研究學術研討會之一。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實驗動物與腸道微生態研究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黃冰研究員、廣東省動監所心血管疾病模型研究中心主任楊豐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動物實驗中心主任蘇喬、暨南大學牛海濤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黃振烈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商海濤博士及賽業生物科學家俞曉峰博士就眼科實驗動物模型研究現狀、小動物心血管疾病手術模型的構建評價和應用
  • 《科學》:腸菌助力免疫治療的機制找到了!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的...
    最近的一些研究把目光放到了腸道微生物上。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腸菌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腸菌組成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那麼腸菌到底是如何助力免疫治療的呢?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找到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好辦法呢?本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解答。
  • 原來大腦不只自己下命令,還會聽腸道菌的話!
    腸道表面的神經元數量與大腦是同一個等級的,甚至有科學家把腸道視為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主任麥克葛森提出這個位於腹腔的「腹腦」,指的就是腸胃的神經系統,擁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與大腦細胞數量相等,能夠像「大腦」一樣感受悲傷情緒。
  • 【學術前沿】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維持這種平衡的關鍵是腸道上皮細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EC),它們在宿主-菌群交界面上形成單層物理屏障,並由位於腸隱窩(intestinal crypts)中的多能性腸幹細胞(multipotent intestinal stem cells)不斷給予補充。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與真菌麴黴菌(Aspergillus), 青黴菌(Penicillium), 念珠菌(Candida)等真菌共存,不會引起健康人肺的感染。而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囊性纖維化等肺部疾病中,肺微生物群處於失調狀態。
  • 中國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會降解阿司匹林
    換個角度想,結直腸癌也是一類比較特殊的癌症,它是伴隨著腸道中數以萬億計的腸道微生物成長起來的。腸菌本身也是結直腸癌的發生要因之一,它又會受到飲食、生活方式以及藥物的影響。當然,反之一樣成立,腸菌同樣會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腸菌會降低口服阿司匹林在血液循環中的水平、影響抗血栓活性,而靜脈注射的阿司匹林就不會受到大鼠腸菌有無的影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