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腸菌助力免疫治療的機制找到了!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的...

2020-11-28 生物谷

 

免疫治療這麼熱門,關注的讀者肯定了解,免疫治療還有一大塊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響應率。很多癌種對免疫治療原發性耐藥,即使在受益最明顯的肺癌、黑色素瘤等癌種中,實際響應率也不高。

為什麼患者之間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呢?

最近的一些研究把目光放到了腸道微生物上。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腸菌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腸菌組成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

那麼腸菌到底是如何助力免疫治療的呢?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找到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好辦法呢?

本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解答。研究者發現,在免疫治療過程中,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腸道屏障會有所減弱,這幫助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肌苷進入全身並激活抗腫瘤T細胞。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選擇的癌種是結直腸癌(CRC)。雖然在臨床上CTLA-4抗體和PD-1抗體基本對結直腸癌束手無策,不過在藥物誘導的模式小鼠中,這兩種免疫治療方法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研究者對比了未經治療和經過免疫治療小鼠的糞菌組成,發現總體多樣性基本一致,但是個別菌種豐度差異較大。在厭氧條件下培養,總共分離鑑定出21種菌,其中7種只存在於經過免疫治療的小鼠中,4種只存在於未經免疫治療的小鼠中。

這7種菌裡就包括我們之前反覆介紹過的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以及假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

糞菌組成的對比

這還無法說明免疫治療效果和腸菌組成之間的關係,所以研究者又在無菌小鼠和抗生素治療後小鼠中再次進行了同樣的實驗。結果顯示,這兩種小鼠中,免疫治療的效果都下降了。

看來真的存在神秘微生物,能夠協助免疫治療的效果。

接下來研究者把目標菌轉移進小鼠體內,製造出了只有一種腸菌的小鼠,藉此來研究單一菌種對免疫治療的影響。最終,研究者確定了三種菌,可以提高CTLA-4抗體的療效,假長雙歧桿菌、約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 ),齦乳桿菌(Olsenella)。

在這三種菌的加持下,CD4+T細胞和CD8+T細胞激活明顯增加,腫瘤中的CD8+T細胞水平也增加了。

三種菌使抗腫瘤免疫更強

不過呢,雖然研究者從腫瘤內部分離到了細菌,但是實驗結果卻顯示這些菌並不直接參與免疫治療,所以研究者猜測,可能是腸菌分泌的一些可溶性因子在發揮作用。

實驗結果顯示,雖然在沒有免疫治療的情況下,假長雙歧桿菌並不能發揮抗腫瘤作用,但仍然是具有一些免疫調節能力的。沒有免疫治療,它的作用就僅限促進腸道相關淋巴組織的Th1轉錄分化,但不能增加其他的效應功能。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假長雙歧桿菌的威力從局部擴散到全身呢?

從臨床研究的數據我們能夠得知,胃腸道炎症是CTLA-4抗體治療常見的不良反應。在動物實驗中,也能夠觀察到CTLA-4抗體處理後的小鼠全身血清抗體反應增強,小腸上皮經皮電阻降低。這說明,免疫治療降低了腸道屏障。

那麼合理推測,正是這種腸道屏障的「疏忽大意」,使得腸菌的一些代謝物更容易進入循環,擴散到全身其他地方。

能證明這一點的是,來自只有假長雙歧桿菌一種腸菌小鼠的免疫治療後血清,就足以在無菌小鼠中誘發抗腫瘤免疫並抑制腫瘤生長了。

那麼這種神秘物質是什麼呢?

經過分析,假長雙歧桿菌小鼠血清中唯一一種豐度非常高的代謝物是肌苷,水平是無菌小鼠的8-9倍。此外肌苷的降解產物黃嘌呤和次黃嘌呤的水平也有升高。肌苷正是假長雙歧桿菌的代謝物,而約氏乳桿菌雖然不產生肌苷,但是產生大量次黃嘌呤——次黃嘌呤和肌苷結合的受體是一致的。

肌苷水平非常高

最初確定肌苷的時候,其實研究者還挺驚訝的。因為在之前的諸多研究中,肌苷都被認為與腺苷2A受體(A2AR)結合之後,是對Th1分化以及抗腫瘤免疫有抑制作用的,甚至已經有靶向這個通路的抗癌藥物在研了。不過的確也有一些研究持完全相反的意見。這種矛盾的觀點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

經過實驗,研究者發現原來肌苷的作用是受環境影響的。比如說在有外源性IFN-γ的情況下,肌苷能夠顯著增強Th1分化;但在沒有IFN-γ的情況下,肌苷反而是抑制Th1分化的。

考慮到這種情況,研究者也探索了肌苷在體內的作用條件,最終確定了CpG寡核苷酸作為肌苷的共刺激因子。口服或注射肌苷,再加上CTLA-4抗體和CpG,果然可以增強免疫治療的效果;如果不加CpG,那麼結果就背道而馳了。

有無IFN-γ,肌苷作用完全相反

通過灌胃給小鼠移植假長雙歧桿菌也能夠增強免疫治療的效果,不過一定得是活菌,死菌是不行的。可能是因為死菌不會產生肌苷吧。

此外,肌苷+CpG的效果在膀胱癌和黑色素瘤小鼠中也得到了驗證。

綜合此前的一些腸菌數據,假長雙歧桿菌這個菌很值得注意。在已經發表的人類糞便微生物組原基因數據集中,免疫治療響應的患者表現出一種假長雙歧桿菌豐度更高的趨勢,雖然統計學上不顯著,但假長雙歧桿菌水平是不響應患者的2.4倍;將目光放大到整個雙歧桿菌屬,也同樣存在5.9倍的差異,雖然同樣不顯著。(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20(第六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20MicIntestin?__token=liaodefeng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能夠激活T細胞,增加免疫治療效果
    知道你們要說什麼,我先來:世界是腸菌的——! 免疫治療這麼熱門,關注的讀者肯定了解,免疫治療還有一大塊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響應率。很多癌種對免疫治療原發性耐藥,即使在受益最明顯的肺癌、黑色素瘤等癌種中,實際響應率也不高。
  • 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能夠激活T細胞,增加免疫治療效果
    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腸菌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腸菌組成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那麼腸菌到底是如何助力免疫治療的呢?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找到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好辦法呢?本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解答。研究者發現,在免疫治療過程中,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腸道屏障會有所減弱,這幫助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肌苷進入全身並激活抗腫瘤T細胞。
  • ...特定腸菌的代謝物,能夠激活T細胞,增加免疫治療效果 | 科學大發現
    知道你們要說什麼,我先來:世界是腸菌的——!  免疫治療這麼熱門,關注的讀者肯定了解,免疫治療還有一大塊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響應率。很多癌種對免疫治療原發性耐藥,即使在受益最明顯的肺癌、黑色素瘤等癌種中,實際響應率也不高。  為什麼患者之間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呢?
  • 中國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會降解阿司匹林
    從機制上來說,阿司匹林防癌主要是由於能夠對環氧化酶-2(COX-2)產生抑制,並下調前列腺素E2(PGE2)水平[2],也有研究發現,阿司匹林還能阻止癌症轉移。目前,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建議有心血管疾病預防需求的人群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以預防結直腸癌[3]。但是成謎的是,阿司匹林的這種預防效果,在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4]。為啥?
  • 科學家發現肥胖「傷腦」的機制,通過腸菌代謝影響記憶能力
    近期的《細胞代謝》雜誌上,來自西班牙的科研團隊對比了肥胖者和非肥胖者的記憶功能差異,並與大腦結構和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關聯分析,結果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芳香族胺基酸代謝物與大腦的記憶功能有關,肥胖可通過這一機制損害記憶功能[1]。實驗中,移植了肥胖者腸菌的小鼠記憶功能有了顯著的降低!
  • 「綜述」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目前已有研究結果表明腸道菌群與肺癌化療及免疫治療之間的關係,Routy等[28]研究了140例肺癌患者,發現PD-1抗體治療反應好的患者,其Akkermansia muciniphila腸菌含量明顯更高,同時治療反應差的小鼠進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移植能增強其免疫治療效果。
  • 《科學》:腸菌操控你,根本不用過腦子
    然而腸菌之「神」還不僅僅在於可以通過大腦調控人體機能,只要它想,甚至根本不用「過腦子」,也能夠對身體產生足夠大的影響。近期,《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腸菌可以通過腸道的CART+固有神經元直接影響胰腺和肝臟功能,獨立於中樞神經對血糖和進食行為進行調控[1]。
  • Nature子刊重磅: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人「煥發新生」
    這個發現讓科學家本人也相當意外。,為什麼必須強調「基於疾病和宿主特定情況」? HF相關的心臟輸血量減少,可導致腸壁水腫和腸缺血,改變腸道結構、峰值和功能。這些變化將有利於細菌移位,至少部分通過激活全身炎症而加劇心衰的發病機制。
  • 《科學》:腸菌操控你,根本不用過腦子!
    腸道微生物管得不少,尤其是「腸腦軸」的存在,每每有新研究證據出現,都令讀者大呼,腸菌腦控實錘了。然而腸菌之「神」還不僅僅在於可以通過大腦調控人體機能,只要它想,甚至根本不用「過腦子」,也能夠對身體產生足夠大的影響。近期,《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腸菌可以通過腸道的CART+固有神經元直接影響胰腺和肝臟功能,獨立於中樞神經對血糖和進食行為進行調控[1]。
  • 曬太陽改變人類腸菌;世界首款阿爾茨海默藥物已通過臨床試驗
    Michael's Hospital and the 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re)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最新研究中,揭示了為什麼引起炎症性腸病的蛋白質突變是如何影響腸道免疫的。相關成果發表在10月25日的《Science》上。
  • 菌菇不是穿腸而過的「旅行者」 食用菌菇有好處
    原標題:菌菇不是穿腸而過的「旅行者」 食用菌菇有好處 某明星發布了一條具有調侃性質的微博:「很多人都喜歡吃金針菇,但是這種食物在肚子裡無論如何消化,第二天排洩出來的都是一模一樣的。」其實,不只是金針菇,其他蘑菇幾乎也是怎麼吃下去就怎麼排出來。因此有人說吃蘑菇沒啥用,事實真是如此嗎?
  • 腸菌可作用於特殊的神經,直接調控肝臟和胰腺的糖代謝
    近期,《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腸菌可以通過腸道的CART+固有神經元直接影響胰腺和肝臟功能,獨立於中樞神經對血糖和進食行為進行調控研究者們分析了腸道中受腸菌影響的基因表達情況,結果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腸菌造成的影響,在不同的解剖部位差異是很大的。比如說,對比有菌小鼠和無菌小鼠,二者在十二指腸部分的轉錄譜幾乎一致,但在迴腸和結腸中,前者則分別有750個和117個基因轉錄顯著上調。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從消化道健康免疫調節到腸-X軸 "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重磅發布
    中國網8月20日訊(記者 孟超)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益生菌的資源、功效、作用機制及安全性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試驗研究,益生菌科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至今熱度不減。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多組學等新學科、技術的興起與發展,為益生菌科技與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發展機遇。
  • 《自然》:母親腸菌或影響後代神經發育
    科學家對此還不得而知。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1],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給出了答案。他們通過小鼠實驗發現,腸道微生物依然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母鼠腸道微生物在孕期可以通過調節進入小鼠大腦的代謝物質,來促進大腦的軸突發生,讓小鼠有健康正常的觸感的傳導。
  • 從消化道健康到腸-X軸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發布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益生菌的資源、功效、作用機制及安全性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試驗研究,益生菌科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多組學等新學科、技術的興起與發展,為益生菌科技與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發展機遇。益生菌研究領域隨之湧現出諸多新的學術觀點與學術成果。
  • 真菌或與炎症性腸病發展有關_炎症性腸病_真菌_腸道微生態_醫脈通
    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腸道中真菌不僅與細菌共存,而且也與腸道炎性反應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現就IBD發病過程中真菌的分布及相關作用機制的研究做一綜述。臨床研究顯示,IBD患者腸黏膜中真菌的密度高於健康人群,其中CD患者腸黏膜中真菌的密度與健康人群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Standaert-Vitse等的研究發現,CD患者及其健康的一級親屬糞便標本中白念珠菌和外周血中的抗釀酒酵母菌抗體(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tibody,ASCA)的含量均明顯高於健康人群
  • 今日Science:結腸黏液如何捍衛腸-菌和諧
    【主編評語】腸上皮會分泌由黏蛋白組成的黏液,將腸道菌群與腸黏膜分隔開來該研究發現,結腸內的菌群和糞便物質會被近端和遠端結腸分泌的黏液依次包裹住,形成一個個封閉的糞團。其中,近端結腸分泌的富含O-聚糖的黏液,不僅直接接觸菌群為其提供生態位、調節菌群的結構和代謝功能,還是限制菌群與腸黏膜接觸的主要屏障,在維持宿主-菌群的健康互作中起到關鍵作用。
  • 蟑螂相關菌與人類健康風險|梭狀芽孢桿菌|沙雷氏菌|擬桿菌|腸球菌|...
    厚 壁 菌 門 厚壁菌在蟑螂的中腸最豐富( 43%),前腸30%,後腸34%,中腸的鹼性更強(pH值6.1–8.9),大量嗜鹼需氧細菌屬芽孢桿菌、擬桿菌屬和腸球菌在那裡大量繁殖。 變 形 菌 門 變形菌是蟑螂中最常被培養的細菌,其中丙型變形菌綱尤其豐富。變形菌在前腸最為豐富(~ 48%),中腸(~ 31%)和後腸(~ 19%)較少,可能反映了前腸的酸性和需氧環境(pH 5.0–6.8)。
  • 益生菌Probio-Fit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輔助治療炎症性腸病(IBD)
    潰瘍性結腸炎(UC)是炎症性腸病(IBD)中最為普遍的一種,主要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連續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腸,逐漸向全結腸蔓延。IBD發病的具體原因尚未明確,目前已知腸道黏膜的免疫系統異常所導致的炎症反應在IBD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環境、免疫、遺傳以及心理等因素也是重要的發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