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菌可作用於特殊的神經,直接調控肝臟和胰腺的糖代謝

2020-11-10 醫學顧事



近期,《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腸菌可以通過腸道的CART+固有神經元直接影響胰腺和肝臟功能,獨立於中樞神經對血糖和進食行為進行調控[1]。


我們知道,腸道中也分布著豐富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被稱為腸道相關神經元(EAN)。EAN包括許多不同種類的神經元,它們監視著腸道內的環境,並參與各種腸道功能[2]。


其中,有一部分神經元被單獨分類為固有EAN(iEAN),這部分神經元是不需要中樞神經調控的,可以獨立完成對腸道運動和分泌等功能的調節[3]。本研究中,研究者們試圖搞清楚的,正是腸道微生物與iEAN之間的互動。


研究者們分析了腸道中受腸菌影響的基因表達情況,結果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腸菌造成的影響,在不同的解剖部位差異是很大的。比如說,對比有菌小鼠和無菌小鼠,二者在十二指腸部分的轉錄譜幾乎一致,但在迴腸和結腸中,前者則分別有750個和117個基因轉錄顯著上調


進一步研究發現,與有菌小鼠相比,無菌小鼠迴腸絨毛形態明顯不同,iEAN神經元數量也更少。

GF小鼠絨毛更鈍、更纖薄,二者神經纖維結構也不同

研究者一下就想到,這樣的差異應該是來自微生物。因為十二指腸中微生物的密度和多樣性並不高,而迴腸和結腸則是腸菌的主要「居住地」


研究者們給有菌小鼠餵食了廣譜抗生素,果然發現它們迴腸和結腸中的iEAN數量顯著減少,而十二指腸則影響不大。這種影響並不是終生的,在抗生素停用兩周之後,小鼠神經元的數量就恢復到正常水平了。

有菌小鼠食用抗生素之後iEAN顯著減少

研究者也分析了其他的幹擾因素,確定神經元的減少並不是由於抗生素的生物毒性或是其他原因,的的確確是由微生物消耗導致的。


有意思的是,研究者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抗生素,發現萬古黴素、氨苄西林以及甲硝唑能夠令iEAN減少,但新黴素和鏈黴素則無影響,這說明iEAN數量的維持可能是與特定的菌種有關


經過一番調查,研究者最終確定,主要受到微生物調控的iEAN神經元是一種CART+神經元亞群(真的好容易看成CAR-T哈哈),它們的丟失則是通過此前也確定的一條半胱天冬酶11-NLRP6炎性體信號通路介導的。

腸道中的CART+神經元

最後就是確定CART+神經元到底有什麼作用了!


這裡研究者們用了一個很有趣的方法,叫做DREADD。簡單來說,就是把一種基因工程改造的特殊病毒注射到腸道中,隨後就可以通過特定的藥物來實現對神經元刺激和抑制。


通過這個方法,研究者發現,刺激CART+神經元會導致小鼠胰島素水平下降、血糖升高,小鼠的進食量變少


在對CART+神經元的追蹤中,研究者還注意到,CART+神經元能夠與一些CART-臟器神經元產生直接作用,其中就包括胰腺和肝臟


胰島交感神經可以通過腎上腺素能受體作用於α細胞和β細胞,分別刺激胰高血糖素釋放和抑制胰島素的分泌[4];而肝臟交感神經則可以通過激活肝細胞腎上腺素能受體驅動糖異生和糖原分解[5]。


研究者利用偽狂犬病毒反向追蹤,在肝臟和胰腺中注射螢光標記病毒,注射第4天時果然在迴腸和結腸中觀察到了螢光

第4天觀察到的螢光

相關焦點

  • 《科學》:腸菌操控你,根本不用過腦子
    然而腸菌之「神」還不僅僅在於可以通過大腦調控人體機能,只要它想,甚至根本不用「過腦子」,也能夠對身體產生足夠大的影響。近期,《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腸菌可以通過腸道的CART+固有神經元直接影響胰腺和肝臟功能,獨立於中樞神經對血糖和進食行為進行調控[1]。
  • 《科學》:腸菌操控你,根本不用過腦子!
    腸道微生物管得不少,尤其是「腸腦軸」的存在,每每有新研究證據出現,都令讀者大呼,腸菌腦控實錘了。然而腸菌之「神」還不僅僅在於可以通過大腦調控人體機能,只要它想,甚至根本不用「過腦子」,也能夠對身體產生足夠大的影響。近期,《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腸菌可以通過腸道的CART+固有神經元直接影響胰腺和肝臟功能,獨立於中樞神經對血糖和進食行為進行調控[1]。
  • 腸道菌群的又一功能:調控交感神經的活動
    外周神經系統中,自主神經系統(也稱植物神經系統) 由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組成 (亦有教科書將腸神經系統歸為自主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可支配平滑肌和多個腺體,從而調控內臟功能。,揭示了外源性腸相關神經元在識別腸道菌及其代謝物的作用。
  • 《自然》:母親腸菌或影響後代神經發育
    他們分別對幾種不同條件下生產的鼠媽的血液和鼠寶的腦裂解物的代謝譜進行了對比,結果在鼠媽血液中共鑑定出了753種代謝產物,鼠寶腦裂解物中鑑定出了567種。無特定病原體鼠媽和定植Sp菌的鼠媽血清代謝組特徵相似,而無菌鼠媽和孕前服用抗生素的鼠媽相似,鼠寶間也是如此。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大多數腸腔刺激來源於飲食和共生微生物,可由位於腸上皮的EAN纖維直接感知,或通過鄰近的非神經元細胞的信號間接感知。進一步研究顯示,CART+神經元調控血糖依賴於其內臟性神經元特性和腸道菌群。菌群清除介導的血糖調節與iEAN缺失有關,敲除Casp1/11、Casp11或iEAN特異性敲除Nlrp6、Casp11可阻止抗生素誘導的CART+神經元缺失,從而導致抗生素處理小鼠的血糖較野生型高。iEAN調節血糖不依賴於胰腺分泌胰島素或腸道釋放GLP-1,iEAN依賴於腸道菌群和炎症小體調節肝臟糖異生過程。
  • 科學家發現肥胖「傷腦」的機制,通過腸菌代謝影響記憶能力
    不過,記憶能力的下降可並不是衰老的「專利」,有損記憶和其他認知功能的因素很多,肥胖也是其中一個。近期的《細胞代謝》雜誌上,來自西班牙的科研團隊對比了肥胖者和非肥胖者的記憶功能差異,並與大腦結構和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關聯分析,結果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芳香族胺基酸代謝物與大腦的記憶功能有關,肥胖可通過這一機制損害記憶功能[1]。
  • 今日Nature雙發:聚焦菌群-免疫互作和腸神經
    Ms到嗉囊肌肉;③ 這能增強嗉囊的動態擴張能力,提高其抽吸力,從而增加交配後雌果蠅的攝食量,提高繁殖力;④ 這種在繁殖期間特異性活化的腸神經功能,在促進母體增加食物攝入中發揮關鍵作用。在人體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受生殖信號(比如生殖激素,以及在孕期改變的腸內分泌激素)調控從而促進攝食的神經機制,值得探索。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通過線粒體清除受損的細胞(ROS的主要來源)可防止衰老並限制ROS誘導的基因組損傷,這對於幹細胞至關重要。線粒體在小鼠發育神經發生所必需的糖酵解轉換過程中發生重要作用。通過線粒體的轉換有助於限制幹細胞的氧化磷酸化(OXPHOS)能力並使幹細胞更依賴於糖酵解來滿足能量需求,從而維持幹細胞狀態。抑制線粒體和CD44表達,也促進p53易位至細胞核,從而拮抗幹細胞基因的表達。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腸道共生菌調控胰島beta細胞胰島素的分泌
    一方面腸道菌通過其強大的代謝能力以降解腸道中複雜多糖與宿主實現互利互惠,另一方面,腸道菌的定植與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菌的定植勢必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需求。已有研究發現了腸道菌來源的短鏈脂肪酸通過激活迷走神經促進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細胞能否直接感知腸道菌來源的信號而調控胰島素的分泌目前尚無報導。
  • Molecul Endocrinol:肝臟糖原代謝與糖穩態平衡和脂肪肝的關係
    在維持葡萄糖穩態以及肝臟脂肪代謝中的作用。大多數動物、包括人類,在一生中都不斷經歷進食和飢餓的周期循環。進食後血糖急速上升,而血糖得不到及時控制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特徵。同時餐後的高血糖也是糖尿病病人罹患心血管併發症的主要原因。機體有多種機制參與了餐後血糖的調控,其中最主要的途徑是通過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機體外周組織對血糖的吸收,從而降低血糖。肝臟是機體最重要的代謝器官,同時也是血糖的感受器官。
  • Cell Rep:揭示去琥珀醯化酶SIRT5調控免疫代謝在炎症中的作用和機制
    SIRT5是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s家族第三類Sirtuins中的一員, 與家族其他成員不同,它具有極低的去乙醯化酶活性,卻可以調控三種新的賴氨酸修飾--琥珀醯化、丙二醯化和戊二醯化,科學家們在既往的研究中利用質譜技術鑑定了成百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而對其生理和病理功能卻知之甚少。本論文發現了SIRT5在調控巨噬細胞代謝和炎症反應中的新功能。
  • 可治癒!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全策略
    一 早期可治癒的胰腺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 1 胰腺癌 VS 胰腺內分泌腫瘤 (1)胰腺癌和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都發生在胰腺
  • 可用於分析微生物與代謝產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人工神經網絡
    最近, 國際頂級方法學期刊《Nature Methods》發表了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兒科、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加州大學合作質譜創新中心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微生物群創新中心 多學科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of microbe–metabolite interactions(可用於分析微生物與代謝產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人工神經網絡
  • Nature子刊 | 膳食來源的半乳糖醛酸調節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和羅迪檸檬酸桿菌的毒力和腸道菌落
    2019年12月23日在微生物頂級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題目為《Diet-derivedgalacturonic acid regulates virulence and intestinal colonization in 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and Citrobacter rodentium》的文章,該研究為揭示膳食中糖的可利用性差異影響微生物群和腸道病原體之間的關係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 鞘磷脂代謝以及神經醯胺和S1P的調控作用
    鞘磷脂(sphingomyelin,SM)由神經鞘氨醇(sphingosine,簡稱鞘氨醇或神經醇)、脂肪酸、磷酸與含氮鹼基組成。其整體結構大致相當於用鞘氨醇代替了甘油磷脂中的甘油和一個脂肪酸。鞘磷脂酶催化其降解,生成神經醯胺和磷酸膽鹼。所以鞘磷脂既是重要的膜磷脂,又可作為神經醯胺的儲備庫。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2,Nature | 腦腸軸的又一新證據——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來源:BioArt存在感受腸道菌的環路,可控制投射至腸道的交感神經活動性外周神經系統中,自主神經系統(也稱植物神經系統)外源性腸相關神經元 (extrinsic enteric-associated neurons, eEANs) 包括感覺傳入及自主傳入兩部分,可同時感受多處小腸狀況,並將信息傳遞給組織,與內源性腸相關神經元 (intrinsic EANs, iEANs) 共同調節腸道功能。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當動物受到寒冷等信號刺激時,支配BAT的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通過作用於BAT細胞膜上的β3腎上腺素能受體,激活蛋白激酶A信號通路,即cAMP-PKA-pCREB通路,誘導線粒體內膜上的產熱蛋白——解偶聯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的表達,提高非顫抖性產熱能力,維持恆定的體溫。動物體內的腸道微生物是否參與了動物的體溫調節和代謝產熱過程呢?
  • 從消化道健康到腸-X軸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發布
    益生菌可通過調節消化道微生態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長和黏附、降低炎症反應等機制,對口腔疾病、胃炎、胃潰瘍、腸易激症候群及炎症性腸病等進行防治。但不同益生菌菌株的作用機制、臨床效果及人群差異性,尚需得到循證醫學的證實。「厭氧腸道晶片」及腸道微生物採集膠囊,可為研究益生菌在腸道內的作用機制提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