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 | 膳食來源的半乳糖醛酸調節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和羅迪檸檬酸桿菌的毒力和腸道菌落

2021-02-13 微生態

點擊藍字↑↑↑「微生態」,輕鬆關注不迷路

推薦:江舜堯

編譯:Jione、song

編輯:小菌菌

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的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微生物學系Angel G. Jimenez 等人於2019年12月23日在微生物頂級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題目為《Diet-derivedgalacturonic acid regulates virulence and intestinal colonization in 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and Citrobacter rodentium》的文章,該研究為揭示膳食中糖的可利用性差異影響微生物群和腸道病原體之間的關係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文章摘要

研究背景:哺乳動物的胃腸道由緻密且高度適應的微生物群組成,多糖利用在這些微生物菌群的建立和維繫中發揮關鍵作用。已有研究顯示,蔗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的分解代謝嚴重影響EH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定殖,但ECEH和檸檬酸桿菌如何受半乳糖醛酸的調控知之甚少。方法:本文利用lamdba-red誘變技術構建EHEC突變株∆exuR和∆uxaC,利用RNA測序、螢光劑肌動蛋白染色、蛋白印跡、體外競爭試驗、檸檬酸桿菌感染試驗以及組織病理切片,研究了半乳糖醛酸對ECEH以及檸檬酸桿菌的調控作用。結果: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和檸檬酸桿菌感應半乳糖醛酸,以成功感染哺乳動物。半乳糖醛酸用作碳源有助於病原體擴散。但是,半乳糖醛酸也通過ExuR被感知為信號,以調節編碼III型分泌系統基因的表達,從而導致感染性結腸炎和炎症。半乳糖醛酸既是營養物,又是指示胃腸道內微生物群與病原體關係的信號。結論:本文研究結果表明,飲食中糖的不同利用率會影響微生物群和腸道病原體之間的關係以及疾病的預後。

文中重點圖片說明:

圖1 | ExuR激活腸出血性大腸桿菌lEE的表達

圖2 | 半乳糖醛酸降低lEE基因表達

圖3 | 刪除exuR可降低小鼠感染羅迪檸檬酸桿菌期間的發病率和定植

圖4 | 化學誘導結腸炎通過DSS治療挽救定植和發病機制的exuR突變體

圖5 | ExuR在體內對T3SS的調節與其在半乳糖醛酸代謝中的調節作用無關

圖6 | 膳食果膠是半乳糖醛酸的主要來源

你可能還喜歡

2019年度回顧 | 微生態環境微生物類微文大合輯

2019年度回顧 | 微生態人體/動物微生物類微文大合輯

2019年度回顧 | 技術貼合輯大放送

微生態科研學術群期待與您交流更多微生態科研問題

(聯繫微生態老師即可申請入群)。

了解更多菌群知識,請關注「微生態」。

相關焦點

  • 美國Vanessa Sperandio教授:來自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呼喚——給我來點糖吧!
    3月30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8(第四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隆重召開。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Vanessa Sperandio教授為我們介紹了巖藻糖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毒力因子表達調控的影響以及她帶領的團隊卓越的研究。Vanessa Sperandio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微生物系和生物化學系的教授,已在微生物系任教將近20年。
  • 美國Vanessa Sperandio教授:來自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呼喚——給我...
    上海2018年3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3月30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8(第四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隆重召開。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Vanessa Sperandio教授為我們介紹了巖藻糖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毒力因子表達調控的影響以及她帶領的團隊卓越的研究。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圖片:news.psu.edu自從被發現的那天起,大腸桿菌就和腸道以及糞便脫不了干係。大多數大腸桿菌並不是致病菌,它們是人體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反而可以抑制其他致病菌的生長,還能幫助人們合成維生素K(對凝血功能非常重要)。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根據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大腸桿菌繪製的示意圖, 又細又短的是菌毛,又長又粗的是鞭毛。圖片:news.psu.edu自從被發現的那天起,大腸桿菌就和腸道以及糞便脫不了干係。普通人最常聽到大腸桿菌這個名字可能是在各種食品安全新聞中——某某飲料、熟食、餐具被檢出大腸桿菌超標云云。
  • 膳食成分是如何影響腸道健康的?
    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比如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在小腸中被酶降解,並以葡萄糖的形式迅速釋放到血液中。相反,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也被稱為「膳食纖維」,在小腸中難以消化,最終到達大腸。膳食纖維包括非澱粉多糖、木質素、抗性澱粉和難消化性低聚糖。非澱粉多糖包括纖維素和半纖維素(葡聚糖、樹膠和果膠)。抗性澱粉通常存在於整粒或部分磨碎的穀物或種子中。最後,難消化性低聚糖包括棉子糖、水蘇糖、低聚果糖和菊粉。
  • Nature:抑制大腸桿菌毒性的「秘密武器」已揭秘,新的抗生素還會遠嗎?
    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內的一種寄生菌,是否致病主要看大腸桿菌的類型。從結構上來說,大腸桿菌具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膜:內膜和外膜。內膜是磷脂雙分子層,而外膜是不對稱的,單層磷脂形成內表面,脂多糖(LPS)襯在外表面上。LPS可以保護大腸桿菌免受哺乳動物宿主腸道中的抗生素傷害。
  • 植物酵素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
    大腸桿菌最早是由Escherich於1885年發現的, 大腸桿菌屬於人和動物體內的共生菌,也是條件性致病菌。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可導致多種動物疾病,甚至威脅到機體生命健康。 大腸桿菌是主要存在於消化系統中的細菌,大部分是老實的有益菌,不用擔心。
  • 雙歧桿菌調理和改善腸道相關疾病作用的研究進展
    腸道相關的疾病主要包括:炎症性腸病(IBD)、腸易激症候群(IBS)、腹瀉、結腸癌、直腸癌等,目前這些腸道相關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不是很清楚,而傳統的藥物治療效果並不令人滿意,且副作用大。本文主要就雙歧桿菌的生理功能及雙歧桿菌製劑在調理和改善腸道相關疾病的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你們真的了解大腸桿菌麼?
    它是實驗室最常用的微生物之一,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大腸桿菌的身影,站在廁所深吸一口氣,就能與大腸桿菌進行一場深入腸道的交流。這是一個有關菌株使用的handbook,一整個網頁即包含了全部其搜集到的有關大腸桿菌不同菌株的全部信息,包括各種常用菌株的基因型、來源及一些相關使用場景等,可以從頁面頂部的目錄方便地跳轉到想感興趣的菌株。
  • 腸道桿菌是胃腸病禍根還是福音?細菌和人亦敵亦友,既共生又競爭
    腸道細菌,在人們的印象中都是不乾淨、感染、拉肚子的形象。經常會在新聞上見到「某某食品大腸桿菌超標……」,給人的感覺腸道的細菌都是不好的。然而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腸道菌群雖然跟胃腸疾病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並不是所有腸道細菌都是不好的。人類離開了細菌也是無法生存的。
  • 如何用LB培養基培育出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名詞,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大腸桿菌又名大腸埃希氏菌,在1885年被德國人Escherich發現的,起先一直被當作正常的腸道菌群組成部分,也就是非致病菌。而在20世紀中葉,有科學家發現,一些特殊的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任何動物有致病性,特別是嬰兒和幼禽獸,會對他們造成嚴重的腹瀉和敗血症。但它只是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可分為六種類別。大腸桿菌周生鞭毛長,能運動且無芽孢。同時還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很常見的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棲居菌類。
  • 致死大腸桿菌仍來源不明 科學家懷疑沼氣設備
    中新社柏林6月5日電 (記者 黃霜紅)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至今已在全德範圍內造成20人死亡,近2000人感染。由於其傳染源一直未明,民眾恐慌心理不斷加重。在醫學專家全力以赴尋找可能病源的過程中,生產瓦斯的沼氣設備被列為懷疑目標。  在提倡使用生態能源的大環境下,全德共建有6800座沼氣生產廠。
  • 基因敲除大腸桿菌的代謝通量分析-源井生物
    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是無害的,但某些血清型可導致宿主食物嚴重中毒,有時還會因食物汙染而召回產品。無害的細菌菌株是正常腸道菌群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產生維生素K2並防止病原菌在腸道內定殖而具有共生關係,從而使宿主受益。大腸桿菌通過糞便排洩。在有氧條件下,該細菌在新鮮糞便中大量生長3天,但隨後緩慢減少。
  • 蟑螂相關菌與人類健康風險|梭狀芽孢桿菌|沙雷氏菌|擬桿菌|腸球菌|...
    厚 壁 菌 門 厚壁菌在蟑螂的中腸最豐富( 43%),前腸30%,後腸34%,中腸的鹼性更強(pH值6.1–8.9),大量嗜鹼需氧細菌屬芽孢桿菌、擬桿菌屬和腸球菌在那裡大量繁殖。蠟樣芽胞桿菌的絲狀形態被稱為節狀體,附著在腸道上皮細胞上。蠟樣芽孢桿菌和相關菌,如炭疽芽孢桿菌和蘇雲金芽孢桿菌可以分泌裂解酶和毒素,可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中引起疾病。蠟樣芽胞桿菌B1分離自克氏芽胞桿菌Blaberus craniifer, 對馬德拉大蠊具有高致病性,磷脂酶C對這種作用負責。
  • 今日Nature雙發:聚焦菌群-免疫互作和腸神經
    然而,在與腸道有關的淋巴器官中,生發中心是長期存在的。這些腸道相關生發中心(gaGC)能支持針對腸道感染和免疫的靶向性抗體反應,並在穩態下受到來自食物和菌群的持續和多樣的抗原刺激。在穩態下,gaGC中是否會發生B細胞選擇和抗體親和力成熟,尚不十分清楚。Nature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對這一問題做出了肯定回答,並表明根據腸道菌群的存在與否和複雜性,B細胞選擇的頻率和優勢克隆會存在很大差異。
  • 保障太空人健康之對太空中大腸桿菌的研究
    大腸桿菌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主要寄生於人和動物的腸道,是我們腸道中十分重要的正常菌群。不過當我們免疫力下降時,有可能引起腸道外的感染,比如敗血症、泌尿道感染等;另一方面,個別種類的大腸桿菌能引起腸胃炎,導致腹痛、發熱、腹瀉等。
  • 科學家用大腸桿菌轉化二氧化碳 可減緩氣候暖化
    最近,蘇格蘭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生命科學學院的法蘭克•沙傑特教授(Frank Sargent)與當地工業公司Sasol UK和Ingenza Ltd,合作開發了一種利用大腸桿菌來代謝二氧化碳的方法來處理二氧化碳的封存問題。
  • Cell子刊:腸道自產「消毒液」在維護著健康
    但大家都知道,它只能用於體外和環境消毒,不能用於體內,因為會造成生命危險。但一項新研究告訴我們,我們的體內也在自產「消毒液」來維護腸道健康。大多數微生物都生活在我們的大腸中,而大腸其實是一個天然的低氧環境。研究通訊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Andreas Bäumler說:「人體內有超過一半的微生物對氧氣不耐受。我們發現,腸道菌群遠離結腸表面,這對於避免因好細菌的意外免疫反應而引發的炎症至關重要。
  • 海底撈旗下一門店爆出筷子大腸菌群不合格!大腸桿菌究竟是什麼?
    一、大腸桿菌是什麼 大腸桿菌是一種兩端鈍圓、能運動、無芽孢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大部分的大腸桿菌不會致病,但有些可導致嚴重的食物中毒。 無害的菌株是人體腸道中正常菌叢的一部分,會製造維他命K、防止腸道中其他致病菌的生長,對人體有益。 大腸桿菌經常透過糞便排放而散布到環境中,它們會在新鮮的糞便且氧氣充足的環境中大量孳生約3天,之後菌數就會下降。
  • Nature子刊重磅: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人「煥發新生」
    知幾文獻速遞是一個周更欄目 分享一周人體微生態及公共衛生相關前沿新聞 01 Nature子刊: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受體「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