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Vanessa Sperandio教授:來自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呼喚——給我...

2020-12-06 生物谷
上海2018年3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3月30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8(第四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隆重召開。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Vanessa Sperandio教授為我們介紹了巖藻糖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毒力因子表達調控的影響以及她帶領的團隊卓越的研究。



Vanessa Sperandio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微生物系和生物化學系的教授,已在微生物系任教將近20年。她於2013年當選為American Academy of Microbiology的fellow。2014年,她從

葛蘭素史克

的Discovery Fast Track挑戰賽中勝出。2015年,她獲得了Eli Lilly and Co.-Elanco Research Award研究獎。她的研究方向為化學、生物應激、哺乳動物宿主與有益微生物表面的營養信號傳導,以及人體內的病原菌。她所在的實驗室主要研究

細菌

細胞如何感知某些哺乳動物激素的存在,以及菌群的改變和對機體的適應。她發現了某些能夠與哺乳動物激素反應的受體,發表了"病原菌'劫持'哺乳動物體內的信號傳遞系統促進自身毒力基因表達"的報導。她還致力於促進這些基礎醫學概念的轉化,開發新的抗菌療法。


Vanessa首先為我們介紹,儘管科學家們已對碳源對腸道菌群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碳源對病原體毒力因子表達的調節能有多大的影響尚不明確。接著,她介紹了她的團隊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展開的研究。在她的研究中,糖分解環境對腸細胞脫落位點(LEE)基因的表達產生了抑制作用。相反,這些基因的表達在糖異生環境中出現了上調。這種依賴糖源的調節機制部分通過KdpE和Cra兩種轉錄因子實現。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激活基因表達。


這種依賴於糖源的調節機制對於感染的哺乳動物而言十分關鍵。另外,一個新型信號轉導系統FusKR(由兩種成分組成,其中Fusk是一種膜結合組氨酸傳感器激酶,而FusR是一種應答調節器)能夠感知巖藻糖的存在、控制LEE基因的表達。EHEC在腸內的大量繁殖,與這個信號轉導系統密切相關。而胃腸道粘液中的多形擬桿菌能夠為EHEC提供巖藻糖,調節它毒力基因的表達。


Vanessa的研究揭示,EHEC能夠利用腸道其他微生物產生的巖藻糖調節自身的毒力和代謝,它的致病機理比我們目前的認識更加複雜。


精彩還在繼續,關注生物谷平臺及官方微博@生物谷跟進

會議

最新動態!(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美國Vanessa Sperandio教授:來自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呼喚——給我來點糖吧!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Vanessa Sperandio教授為我們介紹了巖藻糖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毒力因子表達調控的影響以及她帶領的團隊卓越的研究。Vanessa Sperandio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微生物系和生物化學系的教授,已在微生物系任教將近20年。她於2013年當選為American Academy of Microbiology的fellow。
  • Nature子刊 | 膳食來源的半乳糖醛酸調節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和羅迪檸檬酸桿菌的毒力和腸道菌落
    推薦:江舜堯編譯:Jione、song編輯:小菌菌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的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微生物學系Angel G.已有研究顯示,蔗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的分解代謝嚴重影響EH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定殖,但ECEH和檸檬酸桿菌如何受半乳糖醛酸的調控知之甚少。
  • 科學家用大腸桿菌轉化二氧化碳 可減緩氣候暖化
    最近,蘇格蘭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生命科學學院的法蘭克•沙傑特教授(Frank Sargent)與當地工業公司Sasol UK和Ingenza Ltd,合作開發了一種利用大腸桿菌來代謝二氧化碳的方法來處理二氧化碳的封存問題。
  • 致死大腸桿菌仍來源不明 科學家懷疑沼氣設備
    中新社柏林6月5日電 (記者 黃霜紅)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至今已在全德範圍內造成20人死亡,近2000人感染。由於其傳染源一直未明,民眾恐慌心理不斷加重。在醫學專家全力以赴尋找可能病源的過程中,生產瓦斯的沼氣設備被列為懷疑目標。  在提倡使用生態能源的大環境下,全德共建有6800座沼氣生產廠。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許多人可能因此產生一種錯覺:大腸桿菌非常危險,如果吃下這些不安全的食品,大腸桿菌將直接導致人腹瀉。在這裡我要為大腸桿菌平反昭雪。例如2006年美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的流行,就是因為許多人食用了被這一菌株汙染的蔬菜而引起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在美國引發的流行案例。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根據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大腸桿菌繪製的示意圖, 又細又短的是菌毛,又長又粗的是鞭毛。圖片:news.psu.edu自從被發現的那天起,大腸桿菌就和腸道以及糞便脫不了干係。普通人最常聽到大腸桿菌這個名字可能是在各種食品安全新聞中——某某飲料、熟食、餐具被檢出大腸桿菌超標云云。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本報記者 袁一雪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材料與物理生物學研究部教授鍾超課題組就利用基因改造後的大腸桿菌,通過藍光控制,將納米級的量子點或其他無機材料均勻地塗在襯底上。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 海底撈旗下一門店爆出筷子大腸菌群不合格!大腸桿菌究竟是什麼?
    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近日發布的關於21批次不合格食品情況的通告顯示,杭州撈派餐飲有限公司第十五分公司使用的1批次筷子檢出大腸菌群不合格。產品信息顯示,其生產(購進)日期為今年4月29日。 平時經常看到大腸桿菌超標的新聞,但是有多少人了解大腸桿菌是什麼?本文介紹下大腸桿菌。
  • 波蘭冷藏韃靼牛肉檢測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
    食品夥伴網訊  據歐盟食品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RASFF)消息,2020年1月9日,原產于波蘭的凍牛肉檢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
  • 光合作用研究,大腸桿菌創造出了絕佳的環境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美國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說:「我們希望Rubisco可以不與氧氣相互作用,並且更高效地『工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從菸草植物中提取Rubisco並將其編輯引入大腸桿菌,進行測試。由於細菌繁殖非常迅速,研究人員可以在第二天就獲得測試結果。但若把新型突變Rubisco引入植物,必須等上數月才能得到結果。
  • 大腸桿菌為光合作用研究創造絕佳環境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美國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說:「我們希望Rubisco可以不與氧氣相互作用,並且更高效地『工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從菸草植物中提取Rubisco並將其編輯引入大腸桿菌,進行測試。由於細菌繁殖非常迅速,研究人員可以在第二天就獲得測試結果。但若把新型突變Rubisco引入植物,必須等上數月才能得到結果。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周生鞭毛生長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鞭毛的組裝過程。該研究發現,同一長度的大腸桿菌鞭毛,其生長速率會呈現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鞭毛組裝過程中的停滯。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數學模型,論文揭示了大腸桿菌胞質內鞭毛亞基蛋白的供應不足會引起鞭毛生長過程中的停滯,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從大腸桿菌中獲取生物燃料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張嘉瑜(Michelle Chang)和她的研究團隊,用基因轉換和替代酶的方式從大腸桿菌中獲取可替代汽油和柴油的生物燃料丁醇。這個突破性發現令人們有望從加油站購買到低成本綠色生物燃料。廣泛分布在土壤中的梭菌會自然產生一種化學物丁醇,它是繼乙醇後被稱為第二代的新型生物燃料。
  • 網紅餐廳檢出大腸菌群!小心,你家也可能有!
    人、畜糞便對外界環境的汙染是大腸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大腸菌群一般被作為食品被糞便汙染的指示菌,是衡量食品衛生狀況的重要微生物指標。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桿菌(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 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自然》15 日發布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兩年的時間裡,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們讀取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 DNA,創造出了全球首粒全套基因組經過重新編碼的大腸桿菌。它證明了人工設計過的基因組可以產生生命,而微生物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得以進一步突破。
  • 港科大破解大腸桿菌素致癌機制 有助推動大腸癌研究
    新華社香港9月17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科技大學17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破解了人類體內大腸桿菌釋放的「大腸桿菌素-645」引致大腸癌的機制,有助推動預防大腸癌的研究。  據科大研究人員介紹,雖然人類腸道中的大腸桿菌可以幫助消化食物和調節免疫系統,但它們產生的大腸桿菌素是一種基因毒性化合物,能破壞真核細胞中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由於這種化合物濃度低、狀態不穩定以及生物合成反應路徑過於複雜,科學家一直難以將它複製並找出它損害DNA的機制。
  • 牛奶中的大腸桿菌會讓你生病麼?
    細菌來自奶牛乳頭上的皮膚(比如奶牛患有乳腺炎--一種乳房細菌感染),有時直接來自牛奶。人類母乳也是如此--母乳本身含有細菌,而細菌也可以來自母親的皮膚。但是奶牛的不同之處在於,奶牛的乳房離肛門很近,所以乳房被牛的糞便汙染是很常見的。
  • PNAS:詳細繪製出大腸桿菌DNA突變過程圖譜
    2012年9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生物學家和信息學家繪製出一個有機體中迄今為止最為廣泛的突變過程圖譜之一通過分析模式原核生物大腸桿菌在沒有自然選擇性壓力的情況下經過20萬次傳代培養時所發生的精確基因組變化,印第安納大學文理學院生物學系教授Patricia L. Foster和同事們發現大腸桿菌DNA的自發性突變率實際上要比人們之前所認為的低3倍。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期在線刊登在PNAS期刊上。
  • 全球首次:科學家創造出人工基因組合成的大腸桿菌
    根據《自然》雜誌5月16日發布的最新論文顯示,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賈森·欽(Jason Chin)教授與其同事重新編碼了一個大腸桿菌菌株的全部基因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用實驗室合成的完整基因組副本替換了大腸桿菌的所有基因,這是朝著創造細菌邁出的重要一步。
  • 以色列科學家造出新型大腸桿菌,可把二氧化碳作為碳源
    ▎學術經緯/報導 在最新的一期《細胞》雜誌上,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一支團隊發表了一篇非常引人關注的論文——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他們造出了一種自然界裡不存在的大腸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