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詳細繪製出大腸桿菌DNA突變過程圖譜

2020-12-08 生物谷

2012年9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生物學家和信息學家繪製出一個有機體中迄今為止最為廣泛的突變過程圖譜之一,這有助於揭示出新的關於突變分子性質方面的進化信息和這些可遺傳變化是如何快速發生的。

通過分析模式原核生物大腸桿菌在沒有自然選擇性壓力的情況下經過20萬次傳代培養時所發生的精確基因組變化,印第安納大學文理學院生物學系教授Patricia L. Foster和同事們發現大腸桿菌DNA的自發性突變率實際上要比人們之前所認為的低3倍。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期在線刊登在PNAS期刊上。

這項新的研究也注意到,負責監控新複製的DNA和檢測複製錯誤的錯配修復蛋白不僅讓突變率保持較低的水平,而且也可能維持基因組中G-C含量和A-T含量之間的平衡。

Foster說,「我們知道即便在沒有自然選擇的條件下,進化也會進行,這是因為新的突變是在基因組上是被隨機地修復的。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確定特異性進化變化模式是否是由自然選擇促進的,那麼了解在沒有自然選擇下的預期模式也是極其重要的。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讓自然選擇促進或消除大腸桿菌基因組突變的能力最小化,因此我們確定自發性突變的速率和分子圖譜,這就允許我們能夠捕獲基本上所有的但不導致這種細菌死亡的突變。」

在利用錯誤修復存在缺陷(這會導致突變率增加到100多倍)的大腸桿菌菌株中進行的平行突變積累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將近2000個突變,結果發現這些突變強烈地導致基因組中的A-T鹼基對偏向G-C鹼基對,這與正常細菌中觀察到的情形相反。

大腸桿菌染色體

Foster注意到,「在幾乎所有有機體中自發性鹼基對替換的分子圖譜是由G-C鹼基對轉變到A-T鹼基對所主導的,這就傾向於促進基因組含有較高水平的A-T含量。因為基因組A-T含量存在廣泛的變化,所以必定有某種選擇性壓力或者非適應性機制能夠促使基因組含有水平增加的G-C含量。」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證實錯配修復是決定基因組中發生的突變類型和確定基因組鹼基組成的一個主要因素。因為錯配修復活性能夠被環境所影響,所以這項研究的另一個影響就是突變模式可能用於司法鑑定中以便有助於確定一個特定的細菌菌株來源於何處。(生物谷Bioon.com)

Rate and molecular spectrum of spontaneous mutations in the bacterium Escherichia coli as determined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

Heewook Leea, Ellen Popodib, Haixu Tanga, and Patricia L. Foster

Knowledge of the rate and nature of spontaneous mutation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evolutionary and molecular processes. In this report, we analyze spontaneous mutations accumulated over thousands of generations by wild-type Escherichia coli and a derivative defective in mismatch repair (MMR), the primary pathway for correcting replication errors. The major conclusions are (i) the mutation rate of a wild-type E. coli strain is ∼1 × 10−3 per genome per generation; (ii) mutations in the wild-type strain have the expected mutational bias for G:C > A:T mutations, but the bias changes to A:T > G:C mutations in the absence of MMR; (iii) during replication, A:T > G:C transitions preferentially occur with A templating the lagging strand and T templating the leading strand, whereas G:C > A:T transitions preferentially occur with C templating the lagging strand and G templating the leading strand; (iv) there is a strong bias for transition mutations to occur at 5′ApC3′/3′TpG5′ sites (where bases 5′A and 3′T are mutated) and, to a lesser extent, at 5′GpC3′/3′CpG5′ sites (where bases 5′G and 3′C are mutated); (v) although the rate of small (≤4 nt) insertions and deletions is high at repeat sequences, these events occur at only 1/10th the genomic rate of base-pair substitutions. MMR activity is genetically regulated, and bacteria isolated from nature often lack MMR capacity, suggesting that modulation of MMR can be adaptive. Thus, comparing results from the wild-type and MMR-defective strains may lead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factors that determine mutation rates and spectra, how these factors may differ among organisms, and how they may be shaped b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關焦點

  • Nature:科學家成功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藍圖 有望揭示...
    2020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理解基因的工作機理以及其如何與另一個基因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是從事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們想要實現的一個主要目標,當然了,這在方法和所需要的的實驗數量上都能帶來巨大的挑戰,而最近的研究進展已經改變了科學家們繪製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圖譜的能力,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創新性的技術能同時測定成千上萬個基因的活性
  • Nature | 繪製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景觀
    近年來高通量反向遺傳學(high-throughput reverse genetics)的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繪製基因圖譜的能力,尤其是熱蛋白質組分析(thermal proteome profling, TPP),它將細胞熱移測定(cellular thermal shift assay, CETSA
  • 科學家繪製出最詳細遺傳圖譜
    由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組完成了世界上最詳細的遺傳圖譜,這張遺傳圖譜精確地繪製了來自母本卵子和父本精子中的遺傳物質的位置。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有些大腸桿菌菌株還長有可以揮動的鞭毛,這樣的菌株在培養基質中可以自由移動。根據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大腸桿菌繪製的示意圖, 又細又短的是菌毛,又長又粗的是鞭毛。微生物學家Zachary Copfer用螢光蛋白標記的大腸桿菌培養出的星系圖案。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根據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大腸桿菌繪製的示意圖, 又細又短的是菌毛,又長又粗的是鞭毛。圖片:news.psu.edu自從被發現的那天起,大腸桿菌就和腸道以及糞便脫不了干係。普通人最常聽到大腸桿菌這個名字可能是在各種食品安全新聞中——某某飲料、熟食、餐具被檢出大腸桿菌超標云云。
  • 光合作用研究,大腸桿菌創造出了絕佳的環境
    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左一)和助理研究員Myat Lin(右一)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這種酶有時會與CO2以及空氣中的氧氣混合發生催化反應,產生有毒副產物並造成能量浪費,從而使光合作用效率低下。
  • 細菌DNA提取方法的優化
    實驗首先研究超聲時間對大腸桿菌dna提取效果的影響,其次在傳統法、水煮法、es法(傳統法+溶菌酶)、esu法(傳統法+超聲+溶菌酶)之間進行比較,分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兩種菌株dna的濃度及純度,找出了一種準確、高效的dna提取方法,為今後生物檢測鑑定工作提供了保障。
  • 保障太空人健康之對太空中大腸桿菌的研究
    大腸桿菌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主要寄生於人和動物的腸道,是我們腸道中十分重要的正常菌群。不過當我們免疫力下降時,有可能引起腸道外的感染,比如敗血症、泌尿道感染等;另一方面,個別種類的大腸桿菌能引起腸胃炎,導致腹痛、發熱、腹瀉等。
  • 打破50年來的認知,DNA同義突變會影響蛋白質摺疊
    如:CTA與CTG 均編碼亮氨酸,若A突變為G則該變異為同義突變或「沉默突變」。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沉默突變不會影響到其所翻譯的蛋白質的正確摺疊過程以及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因此,即使同義突變幾乎佔基因序列突變中的一半,也往往被無情地忽視。
  • 挑戰生命基本公式:人工合成實現大腸桿菌全基因組重編碼
    在翻譯的過程中,每三個核苷酸組成一個密碼子,對應一種胺基酸或者是終止信號。由於細胞存在64種密碼子,而參與翻譯的標準胺基酸只有20種,其中存在著冗餘性,因此研究者設想可以通過密碼子同義替換,在基因組中刪除特定的密碼子,進而可以將空閒出的密碼子用於編碼非標準胺基酸。
  • 基因敲除大腸桿菌的代謝通量分析-源井生物
    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是無害的,但某些血清型可導致宿主食物嚴重中毒,有時還會因食物汙染而召回產品。無害的細菌菌株是正常腸道菌群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產生維生素K2並防止病原菌在腸道內定殖而具有共生關係,從而使宿主受益。大腸桿菌通過糞便排洩。在有氧條件下,該細菌在新鮮糞便中大量生長3天,但隨後緩慢減少。
  • 科學家繪製正常結直腸上皮細胞體細胞突變圖譜
    科學家繪製正常結直腸上皮細胞體細胞突變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4 15:24:38 英國維康桑格研究所Michael R. Stratton小組繪製了正常結直腸上皮細胞的體細胞突變圖譜。
  • 醫學家成功繪製乳腺癌PI3K/AKT突變圖譜
    新華社上海4月12日電(記者仇逸)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乳腺外科主任兼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邵志敏教授、胡欣副教授領銜,陳力及楊柳博士等組成研究團隊歷時5年探索研究,首次繪製出PI3K/AKT通路在我國乳腺癌人群中的基因突變圖譜,並對通路基因中「功能性突變」進行了系統化解讀與鑑定。
  • 大腸桿菌為光合作用研究創造絕佳環境
    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左一)和助理研究員Myat Lin(右一)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這種酶有時會與CO2以及空氣中的氧氣混合發生催化反應,產生有毒副產物並造成能量浪費,從而使光合作用效率低下。
  • 如何用LB培養基培育出大腸桿菌?
    但大腸桿菌的抗原成分比較複雜,通常分為菌體抗原、鞭毛抗原和表面抗原三種,表面抗原有抗機體吞噬和抗補體的能力。而根據大腸桿菌抗原的不同性,大腸桿菌可分為150多種之多,其中有16種血清型的大腸桿菌為致病性的大腸桿菌。
  • 你們真的了解大腸桿菌麼?
    提到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大家一定不陌生,
  • 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攝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生長
    Milo說,他的研究團隊著手讓大腸桿菌---「一種極具遺傳可塑性的模式生物」---固定碳,作為邁向可持續工業過程(製造生物燃料)的一步。大腸桿菌通常沒有利用二氧化碳的分子機制,因此這些研究人員根據能夠固定碳的假單孢菌的基因序列,給它導入具有固碳能力的基因。
  • 繪製出首張兒童癌症環狀DNA圖譜 染色體外環狀DNA...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夏洛蒂—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附屬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或會促進兒童癌症的發生,文章中,研究人員繪製出了首個兒童癌症環狀DNA精細化圖譜,有望揭示兒童患癌的原因並開發新型的治療策略。
  • 大腸桿菌竟然可以抵抗輻射,空間站新科技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開展的科研實驗中,科學家們使用改造的特殊儀器成功培育了大腸桿菌,該菌可以抵禦太空失重缺氧環境,尤其是在高輻射的條件下也能生長,對人類研究生物細胞機理提供了新材料。大腸桿菌與人類的生活比較密切,大量存在於人和動物體的腸道內,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現出棒狀或者杆狀結構,因此得名大腸桿菌,屬於正常的寄生菌群。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