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繪製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景觀

2021-01-09 網易

  撰文 | Qi

  責編 | 兮

  了解基因功能是分子生物學的主要目標之一。質譜法可以觀察整個蛋白質組,當與傳統工具如親和純化或排阻色譜結合時,可以直接檢測蛋白質-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雖然功能強大,但這些方法是在細胞裂解後進行的,會改變蛋白質原始環境以及結合能力【1,2】。近年來高通量反向遺傳學(high-throughput reverse genetics)的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繪製基因圖譜的能力,尤其是熱蛋白質組分析(thermal proteome profling, TPP),它將細胞熱移測定(cellular thermal shift assay, CETSA)與多重定量蛋白質組學相結合,可以深入了解蛋白質的原位狀態,反映特定蛋白質與代謝物,其他蛋白質以及和核酸等的相互作用【3,4】

  2020年12月9日,來自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Athanasios Typas課題組和Mikhail M. Savitski課題組在Nature雜誌上合作發表一篇題為The functional proteome landscape of Escherichia coli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結合反向遺傳學和熱蛋白質組分析描述大腸桿菌中的遺傳擾動對蛋白質豐度和熱穩定性的影響,為推斷蛋白質功能和相互作用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首先,作者對121株大腸桿菌(大多數是來自Keio library的單基因缺失突變體)完成二維熱蛋白質組分析(2D-TPP),利用化學遺傳學數據以選擇突變體來幹擾不同的細胞過程。每一個突變體生長至指數階段,加熱至10個不同溫度以誘導蛋白質變性,隨後在每個溫度下進行細胞裂解並收集可溶性蛋白質部分,產生的蛋白樣品通過串聯質譜和定量蛋白質組學進行測定分析。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建立了蛋白質豐度和熱穩定性變化的綜合數據集,鑑定出近70%的蛋白質在至少一次擾動中發生改變,且豐度和熱穩定性基本上是正交的。

  

  圖1. 熱蛋白質組分析的實驗流程示意圖

  由於必需基因(essential genes)的功能很難用遺傳學方法來研究,作者探討了必需基因如何在遺傳擾動中表現。結果顯示,由必需基因編碼的蛋白質通常豐度更高,但其豐度變化的頻率低於非必需基因編碼的蛋白質,此外必需蛋白質比非必需蛋白質更容易受到熱穩定性的影響,這提示它們的活性或相互作用可能在某些遺傳背景下受到調節。接下來,為了深入了解必需蛋白質熱穩定性變化的後果,作者使用CRISPRi降低不同遺傳背景下FtsK(一種細胞分裂DNA移位酶)和ParC(拓撲異構酶IV的亞基)的水平,僅輕微影響野生型細胞的生長,然而細胞不能耐受在熱穩定性受到影響的突變體中必需蛋白的消耗。這些數據提示細胞可以維持高水平的必需蛋白以緩衝它們在不同條件下的活性變化,這種必需和非必需基因的合成致死性可以為組合藥物治療提供新的途徑。

  隨後,作者通過計算所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來評估在不同溫度下121個遺傳擾動中哪些蛋白對的共同改變。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測定的蛋白質熱穩定性能力能夠進一步捕捉蛋白間的功能關聯,例如RNA聚合酶的核心亞單位(RNAP;RpoA,RpoB和RpoC)之間的相關性更多是由於高溫引起的改變,儘管目前尚不清楚如何將熱穩定性與RNAP狀態相關聯。此外,在證實數據可重現已知生物學的基礎上,對未知功能蛋白即孤兒蛋白(orphan proteins)提供新的見解,共發現140個孤兒蛋白可能與已知的生物過程相關。

  由於蛋白質的熱穩定性可以通過配體結合而改變,那麼作者想知道描述代謝途徑結構的能力是否與酶活性的變化以及代謝物水平的變化有關。為此,作者對本研究中包括的19個突變體和野生型大腸桿菌細胞中來自糖酵解和檸檬酸循環代謝物的相對水平完成量化,除發現代謝物水平的巨大變化之外,作者其與酶熱穩定性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但與酶豐度無關。這些數據提示,酶的熱穩定性可以反映作為底物或產物與酶直接相互作用的細胞內代謝物的水平。因此,TPP捕捉體內的酶活性,為細胞的代謝狀態和產生代謝途徑關聯的能力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最後,作者想知道蛋白質組的變化是否能解釋突變體在不同化學和環境脅迫下的生長表型。為此,利用來自化學遺傳學的數據集,將所有突變背景下檢測到的每個蛋白質的蛋白質豐度或熱穩定性與相同突變體在所有化學遺傳條件下的適應性相關聯,提供了不能單純通過基因缺失解釋的生長表型的新見解。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系統地測定了121個大腸桿菌突變體中近1800個蛋白質的豐度和熱穩定性,並確定了10000多種潛在的新相互作用,其中也有部分涉及未知功能的孤兒蛋白。作者發現蛋白質的熱穩定性會直接受到結合蛋白的輔因子和代謝物水平的影響,提供了一種測量代謝活動的方法。最後,作者將本研究數據與現有大規模表型數據相結合,以獲得跳出敲除基因本身的條件生長表型原因的新見解,為成千上萬具有因果關係的蛋白質-表型聯繫打下基礎。綜上所述,本研究提供的數據集可用於深入了解蛋白質的功能和關聯性,並且這種方法可以擴展應用於其他生物體。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3002-5

  製版人:嘉

  參考文獻

  1. Babu, M. et al. Global landscape of cell envelope protein complexes in Escherichia coli.Nat. Biotechnol.36, 103–112 (2018).

  2. Wan, C. et al. Panorama of ancient metazoan macromolecular complexes.Nature525, 339–344 (2015).

  3. Martinez Molina, D. et al. Monitoring drug target engagement in cells and tissues using the cellular thermal shift assay.Science341, 84–87 (2013).

  4. Bantscheff, M., Lemeer, S., Savitski, M. M. & Kuster, B. Quantitative mass spectrometry in proteomics: critical review update from 2007 to the present.Anal. Bioanal. Chem. 404, 939–965 (20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Nature:科學家成功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藍圖 有望揭示...
    ;文章中,研究人員描述了這種新技術是如何幫助研究大腸桿菌的,同時研究人員以大腸桿菌為研究對象理解了其基因功能和基因互作之間的分子機制。圖片來源:Savitski team, Holly Joynes/EMBL熱蛋白質組分析揭示細菌細胞蛋白的功能這項研究工作核心是熱蛋白質組分析(TPP,thermal
  • PNAS:詳細繪製出大腸桿菌DNA突變過程圖譜
    通過分析模式原核生物大腸桿菌在沒有自然選擇性壓力的情況下經過20萬次傳代培養時所發生的精確基因組變化,印第安納大學文理學院生物學系教授Patricia L. Foster和同事們發現大腸桿菌DNA的自發性突變率實際上要比人們之前所認為的低3倍。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期在線刊登在PNAS期刊上。
  • Nature:抑制大腸桿菌毒性的「秘密武器」已揭秘,新的抗生素還會遠嗎?
    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內的一種寄生菌,是否致病主要看大腸桿菌的類型。從結構上來說,大腸桿菌具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膜:內膜和外膜。內膜是磷脂雙分子層,而外膜是不對稱的,單層磷脂形成內表面,脂多糖(LPS)襯在外表面上。LPS可以保護大腸桿菌免受哺乳動物宿主腸道中的抗生素傷害。
  • 挑戰生命基本公式:人工合成實現大腸桿菌全基因組重編碼
    全基因組水平最大規模的密碼子重編寫 從大腸桿菌到哺乳動物細胞都遵守中心法則:DNA 經過轉錄生成 mRNA,mRNA 經過翻譯形成蛋白質。在翻譯的過程中,每三個核苷酸組成一個密碼子,對應一種胺基酸或者是終止信號。
  • Nature: 生命密碼新字典!大腸桿菌基因組就這樣被改寫了
    「重新編碼」基因組的大腸桿菌,在培養基上生長。在倫敦郊外Jason Chin的實驗室中,一群大腸桿菌在撒有營養的肉湯的塑料小盤子裡快樂地吃喝、幸福地繁殖、自由地呼吸著,它們看上去很普通。但它們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著本質的不同。科學家們對這群大腸桿菌的基因進行了重新編輯,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重新編碼」基因組。
  • 這個大腸桿菌牛在哪裡?
    雖然「基因組改寫」和「人工合成」這樣的名詞在人造生命研究領域已經不算是新鮮說法了,這株人造大腸桿菌還是登上了各國科技媒體的頭條。它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能夠稱得上歷史第一呢?通俗地說,研究者們對大腸桿菌的整套DNA中的一些編碼進行了同義替換,然後從頭合成了這套「全新」的基因組,造出了這株叫做Syn61的人造大腸桿菌。
  • 科學家繪製蛋白質組熱穩定性圖譜
    科學家繪製蛋白質組熱穩定性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3:00:4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Bernhard Kuster、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ikhail M.
  • 保障太空人健康之對太空中大腸桿菌的研究
    大腸桿菌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主要寄生於人和動物的腸道,是我們腸道中十分重要的正常菌群。不過當我們免疫力下降時,有可能引起腸道外的感染,比如敗血症、泌尿道感染等;另一方面,個別種類的大腸桿菌能引起腸胃炎,導致腹痛、發熱、腹瀉等。
  • 合成生物學突破:「原始」蛋白質被成功植入改造過的大腸桿菌
    在研究了現代細胞新陳代謝的關鍵蛋白質之後,研究小組對一種簡化了的蛋白質進行了逆向工程。據悉,這種蛋白質可能在遠古時代就啟動了新陳代謝的過程。為了證明這個想法,他們把這種蛋白質植入到活細菌中,而結果確實證實了這點。據了解,這種蛋白質屬於一種叫做鐵氧化還原蛋白的蛋白質。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從大腸桿菌中獲取生物燃料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張嘉瑜(Michelle Chang)和她的研究團隊,用基因轉換和替代酶的方式從大腸桿菌中獲取可替代汽油和柴油的生物燃料丁醇。這個突破性發現令人們有望從加油站購買到低成本綠色生物燃料。廣泛分布在土壤中的梭菌會自然產生一種化學物丁醇,它是繼乙醇後被稱為第二代的新型生物燃料。
  • 原核生物基因組重組在大腸桿菌物種形成中的決定作用
    通過基因組序列的詳細比對,構建了真實可信的大腸桿菌種內種群的系統發生樹,並結合生化檢測驗證了系統發生所形成的種群與種群間表型的差異,並定義了這些差異的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屬性。研究者們通過基因組之間在單核苷酸解析度的兩兩比較,確定基因組間重組片段的長度、數量,以及每個基因的可移動性,以高清晰度解析了種群內部和之間的重組頻率,闡明了重組在大腸桿菌種群分化過程中的規律。該研究的起點是獲得了具有物種特徵和代表性的104株前所未有的高質量大腸桿菌基因組序列完成圖和系統變演樹。
  • Nature:重大進展!構建出僅使用61個密碼子的大腸桿菌
    2019年5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在實驗室合成的基因組替換了大腸桿菌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5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otal synthesis of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recoded genome」。
  • 全球首次:科學家創造出人工基因組合成的大腸桿菌
    根據《自然》雜誌5月16日發布的最新論文顯示,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賈森·欽(Jason Chin)教授與其同事重新編碼了一個大腸桿菌菌株的全部基因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用實驗室合成的完整基因組副本替換了大腸桿菌的所有基因,這是朝著創造細菌邁出的重要一步。
  • 生物進化樹中蛋白質組熱穩定性圖譜
    首先,作者利用質譜蛋白組學結合TMT-10 Plex定量技術高通量對13個物種繪製蛋白質組熱穩定性圖譜,其中6個是生活在4℃-70℃的原核生物(5種細菌,一種古細菌),七個真核生物(酵母、蠕蟲、魚類、果蠅、植物、小鼠、人類)
  • 義大利研究小組大腸桿菌還原了世界名畫作
    用細菌繪蒙娜麗莎(資料圖)義大利一個研究小組竟然用大腸桿菌還原了世界名畫作該研究小組除了還原《蒙娜麗莎》外還利用細菌繪製了科學家愛因斯坦和達爾文的肖像畫。為了創造這系列作品,研究小組花了大量時間對大腸桿菌進行了基因改造,讓其擁有一種叫蛋白酶的蛋白質。從而使得他們對光也更加有敏感性。研究小組表示:「利用這一現象,看看我們是否能利用光改變細菌的濃度」,結果正如所料,由於在大腸桿菌明亮處流動很快,它們會在光線比較暗的部分聚集。
  • 大腸桿菌雜交及基因定位實驗
    一、原理大腸桿菌染色體呈環狀。二、目的通過本實驗,了解大腸桿菌雜交及其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排列方式,並掌握大腸桿菌接合及染色體基因定位的原理與方法。6、第四天,1)觀察和計數選擇培養基[A]平板上接合組和對照組的菌落生長狀況;2)在與平皿相同大小的白紙上畫
  • Nature :能被大腸桿菌轉位的一種蛋白的結構被確定
    大腸桿菌的致病菌種將很多蛋白轉位進宿主細胞中,以促進其毒性。這些蛋白中的其中一個(來自大腸桿菌O157:H7的EspG)的結構,已在與兩個宿主酶形成的一個複合物中被確定,其機制也已被弄清。這些結構揭示了EspG是怎樣通過在膜細胞器上的囊泡萌芽反應期間有針對性地識別宿主ARF6酶的與GTP結合的活性狀態來破壞內膜運輸通道的。
  • 鑑定蛋白質功能性修飾的新方法問世
    鑑定蛋白質功能性修飾的新方法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 17:56:12 近日,美國芝加哥大學Raymond E.
  • MCB:蛋白質組學中心賴氨酸琥珀醯修飾獲新進展
    研究團隊開創性地對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去乙醯化修飾酶Sirt5調控的琥珀醯化修飾底物進行了系統的蛋白質組學研究,發現了琥珀醯化修飾對能量代謝中的關鍵酶的調控作用,文章相繼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Molecular Cell上。但在原核生物中,控制該修飾的琥珀醯化底物及調節酶仍然未知,成為該修飾在原核生物研究的障礙。
  • 牛奶中的大腸桿菌會讓你生病麼?
    牛奶提供了人類生長發育所需的許多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乳糖)和鈣。但由於牛奶是如此完整的營養混合物,它也是細菌的理想滋生地。這就是為什麼牛奶會很快變質,尤其是放在冰箱外的時候。引起疾病的致病菌包括大腸桿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沙門氏菌、蠟樣芽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雖然蠟樣芽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能引起令人不快的疾病,但大多數人都能迅速完全康復。但是一些大腸桿菌和單核細胞增生素菌株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