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雜交及基因定位實驗

2020-12-01 生物谷

一、原理

大腸桿菌染色體呈環狀。高頻重組菌株(Hfr)的染色體上整合有F因子,當Hfr細菌與F細菌細胞發生接合(即雜交)時Hfr細胞(供體菌)的染色體從Hfr細胞向F細胞內轉移。由於染色體的轉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並且可以隨時中斷,因此根據結合後F細菌(以重組子形式選出)中Hfr細菌染色體基因出現次數的多少,即可得知基因轉移的先後順序,也就是說基因在染色體上排列的順序。轉移時,靠近轉移起始點的染色體基因進入F細胞的機率大,重組頻率高,遠離轉移起始點的基因進入F細胞的機會少,重組率低,F因子大部分位於轉移起始點相對的一端(末端)。因此轉移的頻率很低。只有當接合時間很長,足以使整個染色體轉入F細胞(受體)時,才會使F細胞轉變為HfrF狀態。

基因定位時首先要從HfrF細菌的混合培養物中篩選出某一HfrF細菌基因(選擇性標記基因)已經發生了重組的細菌(重組子),然後在這些重組子中逐個測定其它的Hfr基因(非選擇標記)出現的次數。Hfr菌株染色體上的選擇性標記應位於染色體前端,這樣才能保證以100%的頻率出現在重組子中。選擇性標記之後的基因,則以低於100%的頻率出現在重組子中。F細胞的選擇性標記應起到排除Hfr菌生長的作用(即反選擇)。本實驗使用的F菌株為Strr, Hfr菌為Strs,藉此可排除Hfr菌的生長。另一方面為保證Hfr基因有機會出現在重組子中,反選擇性標記應位於染色體後端。為了使Hfr菌株有較高的接合頻率,F細菌應該過量以保證每一個Hfr細菌都能與F細菌接合(10201)。

二、目的

通過本實驗,了解大腸桿菌雜交及其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排列方式,並掌握大腸桿菌接合及染色體基因定位的原理與方法。

三、材料、試劑與器具

1、受體菌:FD1004 Fleu purE trp his metA ilv arg thi ara lacY xyl mtl galT strr rifr
2、供體菌:CSH60 Hfr sup strs

3、生理鹽水:0.85%NaCl

410×A
緩中液。
5
、基本培養基。
6LB
培養基。
7、選擇培養基[B][G]:基本培養基加胺基酸(表12
)。
8、培養皿、三角瓶、吸管、滅菌牙籤、搖床、酒精燈、接種環。

四、操作步驟

1、第一天傍晚,分別接一環供體菌和受體菌於5ml LB培養液中,37振蕩培養1012小時。
2
、第二天清晨,各取1ml過夜培養物,分別加入到2個盛有5ml LB培養液的250ml三角瓶,37振蕩培養23小時。
3
、吸取0.5ml供體菌和4.5ml受體菌,加入到一個無菌的250ml三角瓶中混合,置37搖床上培養100分鐘。
4、將上述接合菌液用生理鹽水稀釋10010-110-2倍。

5、各吸取0.1ml稀釋液塗布在選擇培養基[A]平板上,每一種稀釋液塗布2個平板。同時將供體菌及受體菌分別吸取0.1ml塗布在[A]上作對照,每種各2個平板。此後均於37條件下培養48小時。
6
、第四天,1)觀察和計數選擇培養基[A]平板上接合組和對照組的菌落生長狀況;2)在與平皿相同大小的白紙上畫100個小格,將圓片貼於選擇培養基[B][C][D][E][F][G]平板的底部,然後用滅菌牙籤從接合組選擇培養基[A]平板上隨機挑選100個菌落,對號點種在選擇培養基[B][C][D][E][F][G]平板的100個小格中;3)將所有平板置於37箱內培養48小時。
7、第六天,統計在各種選擇平板上生長菌落的數目,記錄。並繪製出基因順序圖。

選擇性培養基附加成份表

培養基
編號

選擇性
標記

基本
碳源

基本培養基(A)中補充物質

str

rif

arg

ilv

met

leu

ade

trp

his

A

Met leu str

葡萄糖

B

(met leu str)arg

葡萄糖

C

(met leu str)trp

葡萄糖

D

(met leu str)his

葡萄糖

E

(met leu str)lac

乳糖

F

(met leu str)gal

半乳糖

G

(met leu str)rif

葡萄糖

相關焦點

  • 基因敲除大腸桿菌的代謝通量分析-源井生物
    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是無害的,但某些血清型可導致宿主食物嚴重中毒,有時還會因食物汙染而召回產品。無害的細菌菌株是正常腸道菌群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產生維生素K2並防止病原菌在腸道內定殖而具有共生關係,從而使宿主受益。大腸桿菌通過糞便排洩。在有氧條件下,該細菌在新鮮糞便中大量生長3天,但隨後緩慢減少。
  • 你們真的了解大腸桿菌麼?
    它是實驗室最常用的微生物之一,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大腸桿菌的身影,站在廁所深吸一口氣,就能與大腸桿菌進行一場深入腸道的交流。這是一個有關菌株使用的handbook,一整個網頁即包含了全部其搜集到的有關大腸桿菌不同菌株的全部信息,包括各種常用菌株的基因型、來源及一些相關使用場景等,可以從頁面頂部的目錄方便地跳轉到想感興趣的菌株。
  • 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攝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生長
    2019年12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們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就可以生長。Milo說,他的研究團隊著手讓大腸桿菌---「一種極具遺傳可塑性的模式生物」---固定碳,作為邁向可持續工業過程(製造生物燃料)的一步。大腸桿菌通常沒有利用二氧化碳的分子機制,因此這些研究人員根據能夠固定碳的假單孢菌的基因序列,給它導入具有固碳能力的基因。
  • 保障太空人健康之對太空中大腸桿菌的研究
    大量實驗表面,太空飛行會引起航天員免疫功能的下降,此時大腸桿菌就更容易「叛變」成為致病菌,再加上太空失重環境可能引起微生物本身致病性的改變,使航天員在飛行中更容易生病。然而太空環境因素複雜,微重力、高真空、強輻射等因素都可能誘導大腸桿菌發生基因突變,進而影響其生物學性狀及代謝水平,地面相同的抗菌素或相同劑量的抗菌素達不到以往的治療效果。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太空環境對大腸桿菌代謝的影響。
  • BMC Microbiology:一種葉綠體蛋白可調節大腸桿菌分裂極性
    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Min蛋白(AtMinD)定位於大腸桿菌細胞的極區以保持細胞分裂能夠發生在正確的中央位置,但是,與大腸桿菌中的同源物不同,AtMinD不會發生擺動。大腸桿菌細胞的確保在中央區分裂的功能取決於Min蛋白(MinC, D 及 E)。MinE從細胞的中間擺動到某一個極區或另外一個極區,並同時驅動著MinCD複合體與其同行。
  • 光合作用研究,大腸桿菌創造出了絕佳的環境
    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左一)和助理研究員Myat Lin(右一)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
  • 大腸桿菌為光合作用研究創造絕佳環境
    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左一)和助理研究員Myat Lin(右一)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
  • 全球首次:科學家創造出人工基因組合成的大腸桿菌
    根據《自然》雜誌5月16日發布的最新論文顯示,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賈森·欽(Jason Chin)教授與其同事重新編碼了一個大腸桿菌菌株的全部基因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用實驗室合成的完整基因組副本替換了大腸桿菌的所有基因,這是朝著創造細菌邁出的重要一步。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聽話」的大腸桿菌 選擇大腸桿菌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生物膜是目前研究得最清楚的模式微生物,其基因和分泌機制都已經被闡述,並且已有的工作已經證明其基因可以被編輯。 「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是捲曲纖毛纖維,其主要成分是通過大腸桿菌分泌的CsgA蛋白亞基自組裝而成。」鍾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
  • 雜交虎龍斑消化道枯草芽孢桿菌的特性及其作為益生菌的作用
    對枯草芽孢桿菌7K的營養細胞和大腸桿菌進行了相同的實驗,細菌數量急劇減少,但是枯草芽孢桿菌7K的營養細胞對模擬胃液的耐受性顯著優於大腸桿菌(p<0.05)。在模擬十二指腸液中培養3&nbsph,枯草芽孢桿菌7K的孢子表現出較高的耐受性,存活率接近100%。
  • 基因改良細菌成「藝術家」:大腸桿菌製作彩色圖案
    基因改良細菌成「藝術家」:大腸桿菌製作彩色圖案2017-06-03 12:04出處/作者:新浪科技整合編輯:黑目責任編輯:廖俊輝 據國外媒體報導,基於基因工程彩色視覺,腸道細菌可以轉變成為「藝術家」,雖然它們的作品是衍生物。
  • 原核生物基因組重組在大腸桿菌物種形成中的決定作用
    通過基因組序列的詳細比對,構建了真實可信的大腸桿菌種內種群的系統發生樹,並結合生化檢測驗證了系統發生所形成的種群與種群間表型的差異,並定義了這些差異的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屬性。這一假說挑戰了傳統的地域隔離理論,即地域隔離造成的基因交流的阻滯和新物種形成。研究者們通過基因組之間在單核苷酸解析度的兩兩比較,確定基因組間重組片段的長度、數量,以及每個基因的可移動性,以高清晰度解析了種群內部和之間的重組頻率,闡明了重組在大腸桿菌種群分化過程中的規律。
  • 大腸桿菌竟然可以抵抗輻射,空間站新科技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開展的科研實驗中,科學家們使用改造的特殊儀器成功培育了大腸桿菌,該菌可以抵禦太空失重缺氧環境,尤其是在高輻射的條件下也能生長,對人類研究生物細胞機理提供了新材料。大腸桿菌與人類的生活比較密切,大量存在於人和動物體的腸道內,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現出棒狀或者杆狀結構,因此得名大腸桿菌,屬於正常的寄生菌群。
  • 挑戰生命基本公式:人工合成實現大腸桿菌全基因組重編碼
    在這項研究中,Jason Chin 團隊通過人工合成、替換的方式,將大腸桿菌全基因組的64個密碼子成功縮減為61個,是目前全基因組水平上最大規模的密碼子重編寫工作。 然後,基於此前 Jason Chin 開發的 REXER 技術 [2],研究者將 BAC 電轉入大腸桿菌細胞,再利用 CRISPR/Cas9 技術將大腸桿菌基因組中的~100kb長的同源序列替換為人工合成的序列模塊。
  • 基因工程菌可殺滅綠膿桿菌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8日報導,新加坡的研究人員日前培育出一種經過基因修改的大腸桿菌,這種基因工程菌能夠識別並通過「自爆」的方式殺滅對人體有害的綠膿桿菌
  • 植物酵素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
    大腸桿菌最早是由Escherich於1885年發現的, 大腸桿菌屬於人和動物體內的共生菌,也是條件性致病菌。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可導致多種動物疾病,甚至威脅到機體生命健康。 大腸桿菌是主要存在於消化系統中的細菌,大部分是老實的有益菌,不用擔心。
  • 如何用LB培養基培育出大腸桿菌?
    但大腸桿菌的抗原成分比較複雜,通常分為菌體抗原、鞭毛抗原和表面抗原三種,表面抗原有抗機體吞噬和抗補體的能力。而根據大腸桿菌抗原的不同性,大腸桿菌可分為150多種之多,其中有16種血清型的大腸桿菌為致病性的大腸桿菌。
  • PNAS:詳細繪製出大腸桿菌DNA突變過程圖譜
    通過分析模式原核生物大腸桿菌在沒有自然選擇性壓力的情況下經過20萬次傳代培養時所發生的精確基因組變化,印第安納大學文理學院生物學系教授Patricia L. Foster和同事們發現大腸桿菌DNA的自發性突變率實際上要比人們之前所認為的低3倍。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期在線刊登在PNAS期刊上。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周生鞭毛生長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鞭毛的組裝過程。該研究發現,同一長度的大腸桿菌鞭毛,其生長速率會呈現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鞭毛組裝過程中的停滯。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數學模型,論文揭示了大腸桿菌胞質內鞭毛亞基蛋白的供應不足會引起鞭毛生長過程中的停滯,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科學家成功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藍圖 有望揭示...
    2020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理解基因的工作機理以及其如何與另一個基因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是從事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們想要實現的一個主要目標,當然了,這在方法和所需要的的實驗數量上都能帶來巨大的挑戰,而最近的研究進展已經改變了科學家們繪製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圖譜的能力,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創新性的技術能同時測定成千上萬個基因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