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學突破:「原始」蛋白質被成功植入改造過的大腸桿菌

2020-12-04 太平洋電腦網

據外媒報導,來自羅格斯大學和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揭開了地球生命的一些起源之謎。在研究了現代細胞新陳代謝的關鍵蛋白質之後,研究小組對一種簡化了的蛋白質進行了逆向工程。據悉,這種蛋白質可能在遠古時代就啟動了新陳代謝的過程。

為了證明這個想法,他們把這種蛋白質植入到活細菌中,而結果確實證實了這點。

據了解,這種蛋白質屬於一種叫做鐵氧化還原蛋白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就像生物電容器一樣,通過利用鐵和硫集群接受一個分子中的電子然後其傳遞到另一個分子上。這使得它們對細菌、植物和動物的新陳代謝過程至關重要。

現代鐵氧化還原蛋白雖然有著一系列複雜的形式,但人們相信,所有這些都來自遙遠過去的一個要簡單得多的版本。在早先的一項研究中,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小型合成鐵氧化還原蛋白,它可能類似於數十億年前生命使用的進化積木。

在這項新研究中,羅格斯大學和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些合成蛋白質進行了測試,即觀察它們是否在生命形式中發揮了預期的作用。研究人員將大腸桿菌的基因組進行了編輯,他們刪除了大腸桿菌自然生成鐵氧還蛋白的基因,然後將其剪接到一個經過工程處理、更簡單的鐵氧化還原蛋白基因中。

團隊創建了幾個不同的變體,結果發現,儘管大腸桿菌菌落的生長速度比平常要慢,但它們都存活了下來。

這帶來了多個重要意義。首先,它提高了人們對地球早期生命進化的理解,可能還包含了外星人的進化;另外,這一突破還對合成生物學也非常重要。通過了解新陳代謝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新陳代謝,科學家們可以為微生物編寫擁有各種用途的程序。

據悉,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上。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人工合成大腸桿菌 嘆服之前請讀懂細節
    一家之言近日,《自然》上發表了題為《從頭人工合成重編碼大腸桿菌基因組》的研究,有媒體報導稱這是人類「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的首個全基因組生物」。聽著很炫酷,但當「首個」前加了更多的限定詞之後,則意味著它的突破範圍逐漸狹窄——例如:首個吃螃蟹的人、首個煮著吃螃蟹的人、再到首個在廚房煮著吃螃蟹的人……此次研究的創新點並不在於合成全基因組生物,這件事2010年已經由克雷格·文特研究團隊突破,後來者基本沿用他們的方法,即「借雞生蛋」模式,向一個被掏空內核的細菌植入由人工合成的基因組
  • 中國學者用大腸桿菌製造綠色尼龍,有望突破80年汙染難題
    對於尼龍生產企業來說,己二酸作為最重要的中間單體,如果能夠在合成工藝上有所突破,將會引發重大的產業變革。聚醯胺 66 成功在實驗室合成後的第二年,卡羅瑟斯成為了第一個入選國家科學院的有機化學家,即便如此,作為抑鬱症患者,他始終認為自己在科學研究上是失敗的, 1937 年,卡羅瑟斯服用氰化鉀自殺。天才離去,但是他發明的尼龍材料卻持續造福人類。
  • Nature | 繪製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景觀
    質譜法可以觀察整個蛋白質組,當與傳統工具如親和純化或排阻色譜結合時,可以直接檢測蛋白質-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雖然功能強大,但這些方法是在細胞裂解後進行的,會改變蛋白質原始環境以及結合能力【1,2】。Savitski課題組在Nature雜誌上合作發表一篇題為The functional proteome landscape of Escherichia coli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結合反向遺傳學和熱蛋白質組分析描述大腸桿菌中的遺傳擾動對蛋白質豐度和熱穩定性的影響,為推斷蛋白質功能和相互作用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 Nature:科學家成功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藍圖 有望揭示...
    2020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理解基因的工作機理以及其如何與另一個基因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是從事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們想要實現的一個主要目標,當然了,這在方法和所需要的的實驗數量上都能帶來巨大的挑戰,而最近的研究進展已經改變了科學家們繪製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圖譜的能力,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創新性的技術能同時測定成千上萬個基因的活性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
    作者:孟凡康預計閱讀時間:15min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新方向代表之一,充滿著無限的發展活力。2019年合成生物學領域有很多重大的成果,這代表著我們對於生物的工程化改造和設計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 美國科學家成功合成含人工DNA細胞體
    但一直到1989年才由瑞士聯邦理工大學的史蒂芬·貝納(Steven Benner)和他的研究團隊首次成功地將經過改造的胞嘧啶(C)以及胸腺嘧啶(T)植入DNA之中。在試管中進行的反應測試中,帶有這些被貝納教授稱之為「有趣字母」的DNA鏈條成功地進行了自我複製並產生RNA和蛋白質。而根據貝納的說法,此次羅姆斯貝格研究組得到的鹼基則改動更大,與自然界的4大天然鹼基成分之間的差異更為顯著。
  • 全球首次:科學家創造出人工基因組合成的大腸桿菌
    根據《自然》雜誌5月16日發布的最新論文顯示,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賈森·欽(Jason Chin)教授與其同事重新編碼了一個大腸桿菌菌株的全部基因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用實驗室合成的完整基因組副本替換了大腸桿菌的所有基因,這是朝著創造細菌邁出的重要一步。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本報記者 袁一雪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材料與物理生物學研究部教授鍾超課題組就利用基因改造後的大腸桿菌,通過藍光控制,將納米級的量子點或其他無機材料均勻地塗在襯底上。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 挑戰生命基本公式:人工合成實現大腸桿菌全基因組重編碼
    在這項研究中,Jason Chin 團隊通過人工合成、替換的方式,將大腸桿菌全基因組的64個密碼子成功縮減為61個,是目前全基因組水平上最大規模的密碼子重編寫工作。 然後,基於此前 Jason Chin 開發的 REXER 技術 [2],研究者將 BAC 電轉入大腸桿菌細胞,再利用 CRISPR/Cas9 技術將大腸桿菌基因組中的~100kb長的同源序列替換為人工合成的序列模塊。
  • 大腸桿菌竟然可以抵抗輻射,空間站新科技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開展的科研實驗中,科學家們使用改造的特殊儀器成功培育了大腸桿菌,該菌可以抵禦太空失重缺氧環境,尤其是在高輻射的條件下也能生長,對人類研究生物細胞機理提供了新材料。大腸桿菌與人類的生活比較密切,大量存在於人和動物體的腸道內,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現出棒狀或者杆狀結構,因此得名大腸桿菌,屬於正常的寄生菌群。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從大腸桿菌中獲取生物燃料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張嘉瑜(Michelle Chang)和她的研究團隊,用基因轉換和替代酶的方式從大腸桿菌中獲取可替代汽油和柴油的生物燃料丁醇。這個突破性發現令人們有望從加油站購買到低成本綠色生物燃料。廣泛分布在土壤中的梭菌會自然產生一種化學物丁醇,它是繼乙醇後被稱為第二代的新型生物燃料。
  • 合成生物學壯舉!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北京時間11月2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新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場合成生物學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成功設計了異養大腸桿菌,從而獲得了比其他方法更廉價生產乙醇和其他所需的化學物質。然而,它並不總是廉價的,這些經過工程改造的大腸桿菌菌株必須以穩定的糖為食,從而增加了工作成本。因此,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合成生物學家Ron Milo及其團隊決定看看是否能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為此,他們重新設計了這種細菌新陳代謝的兩個基本部分:能量來源和用來生長的碳源。
  • 長篇綜述:合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2010 年,《自然》雜誌盤點當年12件重大科學事件,合成生物學排在第4位;在當年12月《科學》雜誌評出的十大科學突破中,合成生物學排在第2位。1.合成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合成生物學是以工程學思想為指導,對天然生物系統進行重新設計與改造,同時設計併合成新的生物元件(element)、組件(device)和系統(system)的嶄新學科。
  • 六個遺傳密碼的人造生命體,翻開合成生命新篇章
    通過在大腸桿菌的基因序列中植入兩個新鹼基dNaM–dTPT3,可形成半人工合成生命。近年來,圍繞著人造鹼基方面的工作,他和同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  11月30日,Romesberg及其團隊又有了新的重要發現,他們發現非自然狀態下的鹼基能夠植入大腸桿菌的基因組中,產生半人工生命體,其可以通過轉錄、翻譯非自然狀態下的胺基酸,合成蛋白質的效率和天然核苷酸並無差距。
  • Cell重磅:合成生物學壯舉!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北京時間11月2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上刊登了一項最新研究,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場合成生物學壯舉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成功設計了異養大腸桿菌,從而獲得了比其他方法更廉價生產乙醇和其他所需的化學物質。然而,它並不總是廉價的,這些經過工程改造的大腸桿菌菌株必須以穩定的糖為食,從而增加了工作成本。 因此,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合成生物學家Ron Milo及其團隊決定看看是否能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
  • 科學家成功構建同化二氧化碳的大腸桿菌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Conver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o Generate All Biomass Carbon from CO2」的文章,在幾個月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創建了大腸桿菌菌株
  • 以色列科學家造出新型大腸桿菌,可把二氧化碳作為碳源
    ▎學術經緯/報導 在最新的一期《細胞》雜誌上,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一支團隊發表了一篇非常引人關注的論文——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他們造出了一種自然界裡不存在的大腸桿菌
  • 大腸桿菌DNA能做什麼?存儲全八季《權力的遊戲》
    (原標題:大腸桿菌DNA能做什麼?存儲全八季《權力的遊戲》) 摘要: 科學家們成功地將一段動畫以DNA編碼的形式存入了一群活的大腸桿菌中,並用高通量測序法重新讀取數據,還原了圖像。
  • 代謝工程改造大腸桿菌生產甲硫氨酸前體O-乙醯高絲氨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君帶領的微生物生理和代謝工程研究組和研究員江會鋒帶領的新酶設計與酵母基因組工程研究組進行合作,通過結合代謝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的方法,系統地改造大腸桿菌,實現了OAH的高效合成。
  • 大腸桿菌基因組就這樣被改寫了
    「重新編碼」基因組的大腸桿菌,在培養基上生長。在倫敦郊外Jason Chin的實驗室中,一群大腸桿菌在撒有營養的肉湯的塑料小盤子裡快樂地吃喝、幸福地繁殖、自由地呼吸著,它們看上去很普通。但它們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著本質的不同。科學家們對這群大腸桿菌的基因進行了重新編輯,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重新編碼」基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