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從大腸桿菌中獲取生物燃料

2020-12-06 生物谷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張嘉瑜(Michelle Chang)和她的研究團隊,用基因轉換和替代酶的方式從大腸桿菌中獲取可替代汽油和柴油的生物燃料丁醇。這個突破性發現令人們有望從加油站購買到低成本綠色生物燃料。

廣泛分布在土壤中的梭菌會自然產生一種化學物丁醇,它是繼乙醇後被稱為第二代的新型生物燃料。張嘉瑜對中新社記者表示,通過細菌基因改造獲取生物燃料為傳統化學研究賦予新的含義。許多學者,包括一些生物燃料公司,已經通過基因改變梭菌的方法來增強其獲取丁醇的能力,還有的將外源基因植入酵母菌或大腸桿菌中產生丁醇。目前的研究方法是將梭菌合成丁醇的5個酶植入上述菌內,但因為無法克服因中間體不穩定返回原料的瓶頸問題,一公升細菌培養液獲取丁醇不足0.5克,遠不夠人們對生物燃料的大量需求。

張嘉瑜的突破性發現是將梭菌合成丁醇的5種酶中的2個用來源於其他細菌具有相似功能的酶取代,並植入大腸桿菌中,替換後的酶大幅度降低了中間體的逆反應速度,避免丁醇在獲取過程中因中間體不穩定導致產量低的問題。

「以這種方式可以在每公升大腸桿菌培養液中獲取5克丁醇,是目前最高獲取能力的10倍」,張嘉瑜說。這個極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刊登在上周的《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上。

與從糧食中獲取的乙醇相比,丁醇更具優點。張嘉瑜實驗室的博士後溫淼對記者表示,目前美國汽油的乙醇添加量佔10%左右,但丁醇較乙醇更接近汽油,能量含量高,揮發性小。相比乙醇需要汽車運輸,丁醇使用管道便可節省成本。

張嘉瑜和她的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進行產量提高的研究。她說,「如果再做一些必要的改進,我們會做得更好,丁醇的獲取量將提高2-3倍,有望進入規模生產。」

出生在加州聖地牙哥的張嘉瑜是第二代華裔,父母來自臺灣。張嘉瑜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獲得生化和法國文學學士,並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她曾經獲得多個國家級獎項,2008年以對細菌獲取燃料的研究獲美國35歲以下青年發明家獎。(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doi:10.1038/nchembio.537

Enzyme mechanism as a kinetic control element for designing synthetic biofuel pathways

Brooks B Bond-Watts,1, 2 Robert J Bellerose1, 2 & Michelle C Y Chang1, 2, 3

Living systems have evolved remarkable molecular functions that can be redesigned for in vivo chemical synthesis as we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biochemical principles for de novo construction of synthetic pathways. We have focused on developing pathways for next-generation biofuels as they require carbon to be channeled to product at quantitative yields. However, these fatty acid–inspired pathways must manage the highly reversible nature of the enzyme components. For targets in the biodiesel range, the equilibrium can be driven to completion by physical sequestration of an insoluble product, which is a mechanism unavailable to soluble gasoline-sized products. In this work, we re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a chimeric pathway assembled from three different organisms for the high-level production of n-butanol (4,650 ± 720 mg l?1) that uses an enzymatic 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 in place of a physical step as a kinetic control element to achieve high yields from glucose (28%).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示大腸桿菌運輸因子EmrE結構特點
    ,文章中,作者揭示了大腸桿菌小型運輸因子EmrE的結構特點。EmrE是大腸桿菌中能夠抵抗多種藥物的小型運輸因子,能夠輸出包括很多藥物在內的一大類多環芳烴陽離子基質。EmrE同型二聚體的總體結構和拓撲一直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話題。這篇論文所報告的核磁共振和單分子FRET實驗表明,這種膜蛋白的單體亞單元是以「反平行」走向排列的。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DNA損傷修復——老問題還有新進展
    當DNA發生損傷組蛋白γH2AX(紅色螢光)聚集在損傷位置,隨後招募53BP1(綠色螢光)幫助修復 2015年9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人體內存在著幾萬億個細胞,這些細胞內部一直存在分子的合成,轉運和修飾,而在這些過程中難免會發生錯誤。
  • 《自然》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表北大陳鵬和昌增益...
    北京大學化學院陳鵬課題組與生命學院昌增益課題組通過合作研究,系統地捕獲了一種酸性分子伴侶蛋白在酸脅迫下的「客戶蛋白」,並依此闡釋了大腸桿菌抵禦胃酸的機理。這一結果於2011年9月4日以Article的形式,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表:Zhang M, et al 「A genetically incorporated crosslinker reveals chaperone cooperation in acid resistance」 doi:10.1038/nchembio.644 http://www.nature.com
  • Nature:抑制大腸桿菌毒性的「秘密武器」已揭秘,新的抗生素還會遠嗎?
    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內的一種寄生菌,是否致病主要看大腸桿菌的類型。從結構上來說,大腸桿菌具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膜:內膜和外膜。內膜是磷脂雙分子層,而外膜是不對稱的,單層磷脂形成內表面,脂多糖(LPS)襯在外表面上。LPS可以保護大腸桿菌免受哺乳動物宿主腸道中的抗生素傷害。
  • 基因敲除大腸桿菌的代謝通量分析-源井生物
    大腸桿菌(又稱大腸埃希氏菌)是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棒狀大腸埃希氏菌,通常存在於溫血生物的小腸(吸熱)中。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是無害的,但某些血清型可導致宿主食物嚴重中毒,有時還會因食物汙染而召回產品。無害的細菌菌株是正常腸道菌群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產生維生素K2並防止病原菌在腸道內定殖而具有共生關係,從而使宿主受益。大腸桿菌通過糞便排洩。在有氧條件下,該細菌在新鮮糞便中大量生長3天,但隨後緩慢減少。
  • Nature :能被大腸桿菌轉位的一種蛋白的結構被確定
    大腸桿菌的致病菌種將很多蛋白轉位進宿主細胞中,以促進其毒性。這些蛋白中的其中一個(來自大腸桿菌O157:H7的EspG)的結構,已在與兩個宿主酶形成的一個複合物中被確定,其機制也已被弄清。這些結構揭示了EspG是怎樣通過在膜細胞器上的囊泡萌芽反應期間有針對性地識別宿主ARF6酶的與GTP結合的活性狀態來破壞內膜運輸通道的。
  • Nature: 生命密碼新字典!大腸桿菌基因組就這樣被改寫了
    「重新編碼」基因組的大腸桿菌,在培養基上生長。在倫敦郊外Jason Chin的實驗室中,一群大腸桿菌在撒有營養的肉湯的塑料小盤子裡快樂地吃喝、幸福地繁殖、自由地呼吸著,它們看上去很普通。但它們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著本質的不同。科學家們對這群大腸桿菌的基因進行了重新編輯,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重新編碼」基因組。
  • 美華裔教授從細菌獲取生物燃油 有望規模生產
    過去兩年中普通汽油全美平均價每加侖從1.9美元直升到3.5美元,加州更是突破4美元,人們對新型綠色燃料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的願望越發迫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張嘉瑜(Michelle Chang)和她的研究團隊,用基因轉換和替代酶的方式從大腸桿菌中獲取可替代汽油和柴油的生物燃料丁醇。這個突破性發現令人們有望從加油站購買到低成本綠色生物燃料。
  • PNAS:詳細繪製出大腸桿菌DNA突變過程圖譜
    2012年9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生物學家和信息學家繪製出一個有機體中迄今為止最為廣泛的突變過程圖譜之一通過分析模式原核生物大腸桿菌在沒有自然選擇性壓力的情況下經過20萬次傳代培養時所發生的精確基因組變化,印第安納大學文理學院生物學系教授Patricia L. Foster和同事們發現大腸桿菌DNA的自發性突變率實際上要比人們之前所認為的低3倍。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期在線刊登在PNAS期刊上。
  • Nature:重大進展!構建出僅使用61個密碼子的大腸桿菌
    2019年5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在實驗室合成的基因組替換了大腸桿菌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5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otal synthesis of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recoded genome」。
  • 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攝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生長
    2019年12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們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就可以生長。大腸桿菌通常是異養生物(heterotroph),即攝入葡萄糖等有機化合物作為食物的有機物,但是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它們可以轉化為自養生物(autotroph),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它轉化為生物量(biomass)。
  •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最近科學家們就成功為大腸桿菌更換了「食物口味」。根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已經培育出一種以二氧化碳為食的大腸桿菌。這種細菌通常更喜歡糖或者說葡萄糖,但實驗室培育的菌株在產生可用於生物燃料的物質時,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的能量。目前,有幾種大腸桿菌已經被用來製造生物燃料,但它們通常以糖為食,而且糖不是一種豐富的物質。
  • 牛奶中的大腸桿菌會讓你生病麼?
    2019年8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前段時間,澳大利亞拉克塔利斯乳製品公司召回了8種牛奶,原因是擔心這些產品可能受到大腸桿菌的汙染。此次召回影響了在Coles、Woolworths、IGA等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斯州南部零售商購買的幾個品牌的牛奶,保質期到7月2日。
  • 大腸桿菌DNA能做什麼?存儲全八季《權力的遊戲》
    (原標題:大腸桿菌DNA能做什麼?存儲全八季《權力的遊戲》) 摘要: 科學家們成功地將一段動畫以DNA編碼的形式存入了一群活的大腸桿菌中,並用高通量測序法重新讀取數據,還原了圖像。
  • 保障太空人健康之對太空中大腸桿菌的研究
    大腸桿菌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主要寄生於人和動物的腸道,是我們腸道中十分重要的正常菌群。不過當我們免疫力下降時,有可能引起腸道外的感染,比如敗血症、泌尿道感染等;另一方面,個別種類的大腸桿菌能引起腸胃炎,導致腹痛、發熱、腹瀉等。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聽話」的大腸桿菌 選擇大腸桿菌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生物膜是目前研究得最清楚的模式微生物,其基因和分泌機制都已經被闡述,並且已有的工作已經證明其基因可以被編輯。 「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是捲曲纖毛纖維,其主要成分是通過大腸桿菌分泌的CsgA蛋白亞基自組裝而成。」鍾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
  • 以色列科學家造出新型大腸桿菌,可把二氧化碳作為碳源
    人類就是「異養生物」。 在生物實驗室待過的朋友們都知道,大腸桿菌也是一種異養生物。而這支團隊想要從純科學的角度,研究能否通過改變它們代謝的方式,讓大腸桿菌從異養生物變成自養生物。「我們想要知道為了實現這種轉變,DNA藍圖需要發生多極端的變化。
  • 太空可以培育出新生物?大腸桿菌竟然可以抵抗輻射,空間站新科技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開展的科研實驗中,科學家們使用改造的特殊儀器成功培育了大腸桿菌,該菌可以抵禦太空失重缺氧環境,尤其是在高輻射的條件下也能生長,對人類研究生物細胞機理提供了新材料。大腸桿菌與人類的生活比較密切,大量存在於人和動物體的腸道內,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現出棒狀或者杆狀結構,因此得名大腸桿菌,屬於正常的寄生菌群。
  • 原核生物基因組重組在大腸桿菌物種形成中的決定作用
    地域隔離對無性繁殖的生物和有性繁殖的生物在新種形成中的貢獻是一樣的嗎?通過基因組序列的詳細比對,構建了真實可信的大腸桿菌種內種群的系統發生樹,並結合生化檢測驗證了系統發生所形成的種群與種群間表型的差異,並定義了這些差異的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屬性。
  • Nature | 繪製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景觀
    Savitski課題組在Nature雜誌上合作發表一篇題為The functional proteome landscape of Escherichia coli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結合反向遺傳學和熱蛋白質組分析描述大腸桿菌中的遺傳擾動對蛋白質豐度和熱穩定性的影響,為推斷蛋白質功能和相互作用提供了豐富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