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能被大腸桿菌轉位的一種蛋白的結構被確定

2021-02-08 生物谷

大腸桿菌的致病菌種將很多蛋白轉位進宿主細胞中,以促進其毒性。這些蛋白中的其中一個(來自大腸桿菌O157:H7的EspG)的結構,已在與兩個宿主酶形成的一個複合物中被確定,其機制也已被弄清。這些結構揭示了EspG是怎樣通過在膜細胞器上的囊泡萌芽反應期間有針對性地識別宿主ARF6酶的與GTP結合的活性狀態來破壞內膜運輸通道的。EspG是直接激發PAK激酶的,其方式是束縛該激酶激發級聯中一個未摺疊的過渡態。(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Nature  doi:10.1038/nature09593

The assembly of a GTPase–kinase signalling complex by a bacterial catalytic scaffold

Andrey S. Selyunin,Sarah E. Sutton,Bethany A. Weigele,L. Evan Reddick,Robert C. Orchard,Stefan M. Bresson,Diana R. Tomchick& Neal M. Alto

The fidelity and specificity of information flow within a cell is controlled by scaffolding proteins that assemble and link enzymes into signalling circuits1, 2. These circuits can be inhibited by bacterial effector proteins that post-translationally modify individual pathway components3, 4, 5, 6. However, there is emerging evidence that pathogens directly organize higher-order signalling networks through enzyme scaffolding7, 8,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effectors and their mechanisms of action are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identify the 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type III effector EspG as a regulator of endomembrane trafficking using a functional screen, and report ADP-ribosylation factor (ARF) GTPases and p21-activated kinases (PAKs) as its relevant host substrates. The 2.5?? crystal structure of EspG in complex with ARF6 shows how EspG blocks GTPase-activating-protein-assisted GTP hydrolysis, revealing a potent mechanism of GTPase signalling inhibition at organelle membranes. In addition, the 2.8?? crystal structure of EspG in complex with the autoinhibitory Iα3-helix of PAK2 defines a previously unknown catalytic site in EspG and provides an allosteric mechanism of kinase activation by a bacterial effector. Unexpectedly, ARF and PAKs are organized on adjacent surfaces of EspG, indicating its role as a 『catalytic scaffold』 that effectively reprograms cellular events through the functional assembly of GTPase-kinase signalling complex.

相關焦點

  • Nature:抑制大腸桿菌毒性的「秘密武器」已揭秘,新的抗生素還會遠嗎?
    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內的一種寄生菌,是否致病主要看大腸桿菌的類型。從結構上來說,大腸桿菌具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膜:內膜和外膜。內膜是磷脂雙分子層,而外膜是不對稱的,單層磷脂形成內表面,脂多糖(LPS)襯在外表面上。LPS可以保護大腸桿菌免受哺乳動物宿主腸道中的抗生素傷害。
  • BMC Microbiology:一種葉綠體蛋白可調節大腸桿菌分裂極性
    一個在植物中對葉綠體正確分裂至關重要的蛋白能夠在細菌細胞中起類似的作用。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Min蛋白(AtMinD)定位於大腸桿菌細胞的極區以保持細胞分裂能夠發生在正確的中央位置,但是,與大腸桿菌中的同源物不同,AtMinD不會發生擺動。
  • Nature:揭示大腸桿菌運輸因子EmrE結構特點
    ,文章中,作者揭示了大腸桿菌小型運輸因子EmrE的結構特點。EmrE是大腸桿菌中能夠抵抗多種藥物的小型運輸因子,能夠輸出包括很多藥物在內的一大類多環芳烴陽離子基質。EmrE同型二聚體的總體結構和拓撲一直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話題。這篇論文所報告的核磁共振和單分子FRET實驗表明,這種膜蛋白的單體亞單元是以「反平行」走向排列的。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從性質上來看,大腸桿菌非常穩定,強酸強鹼和高溫都不會破壞它的結構;從生存角度來看,生物膜具備非常強的內在黏合力,可以黏附在各種材料的表面,「這些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不過,給大腸桿菌「動手術」修改基因,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大腸桿菌是杆狀的細菌,單個細菌的長度在2~3 微米,而寬度僅為1 微米左右。
  • Nature | 繪製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景觀
    首先,作者對121株大腸桿菌(大多數是來自Keio library的單基因缺失突變體)完成二維熱蛋白質組分析(2D-TPP),利用化學遺傳學數據以選擇突變體來幹擾不同的細胞過程。接下來,為了深入了解必需蛋白質熱穩定性變化的後果,作者使用CRISPRi降低不同遺傳背景下FtsK(一種細胞分裂DNA移位酶)和ParC(拓撲異構酶IV的亞基)的水平,僅輕微影響野生型細胞的生長,然而細胞不能耐受在熱穩定性受到影響的突變體中必需蛋白的消耗。這些數據提示細胞可以維持高水平的必需蛋白以緩衝它們在不同條件下的活性變化,這種必需和非必需基因的合成致死性可以為組合藥物治療提供新的途徑。
  • Nature:卵膜蛋白ZP3的ZP-N區域的晶體結構已被確定
    專題:Nature報導哺乳動物受精過程(遵循兩個物種都必需有特異性、且一個精子對一個卵子的準則)的第一步是,包裹卵子的膜(稱之為卵膜)中的外殼蛋白與精子之間的識別。小鼠卵膜蛋白ZP3是精子的主要受體,而且其最保守區域(ZP-N)也見於具有一系列生物功能的數百種不同細胞外蛋白中。現在,ZP3的ZP-N區域的晶體結構已被確定。ZP-N採取一個免疫球蛋白一樣的摺疊方式,但與其他免疫球蛋白區域幾乎沒有相似之處,這使其成為這一超級家族的一個新亞型。
  • Nature:科學家成功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藍圖 有望揭示...
    2020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理解基因的工作機理以及其如何與另一個基因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是從事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們想要實現的一個主要目標,當然了,這在方法和所需要的的實驗數量上都能帶來巨大的挑戰,而最近的研究進展已經改變了科學家們繪製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圖譜的能力,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創新性的技術能同時測定成千上萬個基因的活性
  • 一種新的蛋白結構「構建和檢索」方法
    一種新的蛋白結構「構建和檢索」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39:18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系Edward W. Yu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從大腸桿菌中獲取生物燃料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張嘉瑜(Michelle Chang)和她的研究團隊,用基因轉換和替代酶的方式從大腸桿菌中獲取可替代汽油和柴油的生物燃料丁醇。這個突破性發現令人們有望從加油站購買到低成本綠色生物燃料。廣泛分布在土壤中的梭菌會自然產生一種化學物丁醇,它是繼乙醇後被稱為第二代的新型生物燃料。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周生鞭毛生長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鞭毛的組裝過程。該研究發現,同一長度的大腸桿菌鞭毛,其生長速率會呈現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鞭毛組裝過程中的停滯。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數學模型,論文揭示了大腸桿菌胞質內鞭毛亞基蛋白的供應不足會引起鞭毛生長過程中的停滯,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重大進展!構建出僅使用61個密碼子的大腸桿菌
    2019年5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在實驗室合成的基因組替換了大腸桿菌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5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otal synthesis of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recoded genome」。
  • 不起眼的大腸桿菌,也能是救命的超級英雄
    圖片來源:salk.edu造就「鼠堅強」的大腸桿菌正常狀態下,我們的身體能夠以一種平衡而精確的方式運轉。而當疾病出現時,這種精確的運轉會被打破,出現錯誤。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身體能夠及時糾正這些錯誤。但在某些情況下——比如癌症和長期的炎症——失衡的代謝並不能迅速回復正常。
  • Nature:EspFu激發宿主肌動蛋白機器的機制
    專題:Nature報導大腸桿菌菌型O157:H7是大腸桿菌的一種腸出血性菌種,能通過感染小腸上皮層引起嚴重的胃腸疾病。細菌效應子蛋白EspFu能誘導肌動蛋白基座的形成,後者是細菌粘附所需要的。
  • Nature:破解保守性細菌細胞壁構建蛋白RodA的結構
    現代醫學中,一些最可靠的抗生素消除有害細菌的機制就是通過破壞構建這種保護性細胞壁的蛋白。圖片來源:Janet Iwasa/Harvard Medical School近日,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報告稱,他們發現細胞壁有一個被忽視的弱點:一類造壁蛋白顯示出一個空腔,這一空腔或可被抗生素靶向。相關結果於3月28日被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 PNAS:詳細繪製出大腸桿菌DNA突變過程圖譜
    通過分析模式原核生物大腸桿菌在沒有自然選擇性壓力的情況下經過20萬次傳代培養時所發生的精確基因組變化,印第安納大學文理學院生物學系教授Patricia L. Foster和同事們發現大腸桿菌DNA的自發性突變率實際上要比人們之前所認為的低3倍。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期在線刊登在PNAS期刊上。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圖片:antares除了皮卡鵲,還有一種生物的拉丁文學名,仿佛開啟密洞的「芝麻開門」,在脫口而出時總能讓所(shēng)有(wù)人(gǒu)心領神會。大腸桿菌細胞呈短杆狀,約2微米長,在有氧和無氧環境中都能進行呼吸作用。它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經過革蘭氏染色後在光學顯微鏡下呈紅色。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圖片:antares除了皮卡鵲,還有一種生物的拉丁文學名,仿佛開啟密洞的「芝麻開門」,在脫口而出時總能讓所(shēng)有(wù)人(gǒu)心領神會。這,就是Escherichia coli(E. coli)——大腸桿菌。放大10961倍後,掃描電鏡下的大腸桿菌。
  • 科學網—轉基因大腸桿菌可協助清除環境汞汙染
    藉助生物工程技術,科學家將一種細菌「改造」出親汞特性,希望藉助這種轉基因細菌幫助消除環境中的汞汙染。
  • 基因敲除大腸桿菌的代謝通量分析-源井生物
    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是無害的,但某些血清型可導致宿主食物嚴重中毒,有時還會因食物汙染而召回產品。無害的細菌菌株是正常腸道菌群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產生維生素K2並防止病原菌在腸道內定殖而具有共生關係,從而使宿主受益。大腸桿菌通過糞便排洩。在有氧條件下,該細菌在新鮮糞便中大量生長3天,但隨後緩慢減少。
  • Nature:施一公等解析γ-氨基丁酸反向轉運蛋白GadC晶體結構
    :γ-氨基丁酸(GABA)反向轉運蛋白(GadC)的晶體結構,並結合生化實驗提出了GadC轉運底物的可能機制。2011年在歐洲爆發的腸溶血性大腸桿菌疫情導致數**感染,多人死亡,並引起了極大的社會恐慌。大腸桿菌O104:H4菌株是這一疫情的罪魁禍首。食物來源的大腸桿菌必須通過極酸的胃環境(pH~2)才能到達腸道,為了保證在如此低的pH下仍然能夠存活,大腸桿菌進化出了多個抗酸系統來對抗極酸環境。因此研究大腸桿菌抗酸機制對人類健康有直接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