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2021-01-21 果殼網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拉丁文離大眾實在有些遙遠,即使是生物學愛好者和研究者,在學習初期也都會被林奈先生發明的雙名法為難一下:釀酒酵母brewer’s yeast明明通俗易懂,但每次拼寫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卻都得檢查是不是缺了哪個字母;好不容易記住了自己研究物種的拉丁名,面對研究其他類群的同行吐出的一串咒語,搞不好還是會兩眼一抹黑。有些物種的拉丁名還會讓人引發奇怪的聯想,比如:

再也無法直視喜鵲(Pica pica)。圖片:antares

除了皮卡鵲,還有一種生物的拉丁文學名,仿佛開啟密洞的「芝麻開門」,在脫口而出時總能讓所(shēng)有(wù)人(gǒu)心領神會。這,就是Escherichia coli(E. coli)——大腸桿菌

放大10961倍後,掃描電鏡下的大腸桿菌。圖片:Janice Haney Carr / flickr

1885年,兒科醫生西奧多·埃希Theodor Escherich在健康嬰兒的糞便中發現了一種細菌,他將其命名為普通大腸細菌 Bacterium coli commune。經過重新分類,後來的研究者為了紀念埃希,將這種菌重新命名為 Escherichia coli,中文名為大腸埃希氏菌或者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細胞呈短杆狀,約2微米長,在有氧和無氧環境中都能進行呼吸作用。它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經過革蘭氏染色後在光學顯微鏡下呈紅色。

革蘭氏染色後呈紅色的大腸桿菌和呈藍紫色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放大1000倍)。圖片:Michael R Francisco / flickr

在電子顯微鏡下,大腸桿菌是一個個渾身長滿菌毛(pili)的毛球球,這些菌毛能幫助細菌吸附在宿主細胞或其他物體表面,兼具在細菌間互相傳遞DNA的功能。有些大腸桿菌菌株還長有可以揮動的鞭毛,這樣的菌株在培養基質中可以自由移動。

根據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大腸桿菌繪製的示意圖, 又細又短的是菌毛,又長又粗的是鞭毛。圖片:news.psu.edu

自從被發現的那天起,大腸桿菌就和腸道以及糞便脫不了干係。

普通人最常聽到大腸桿菌這個名字可能是在各種食品安全新聞中——某某飲料、熟食、餐具被檢出大腸桿菌超標云云。許多人可能因此產生一種錯覺:大腸桿菌非常危險,如果吃下這些不安全的食品,大腸桿菌將直接導致人腹瀉。

在這裡我要為大腸桿菌平反昭雪。大多數大腸桿菌並不是致病菌,它們是人體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反而可以抑制其他致病菌的生長,還能幫助人們合成維生素K(對凝血功能非常重要)。

看這大腸桿菌這基本無害的眼神。圖片:Giant Microbes

大腸桿菌在人畜糞便中大量存在,在體外所需的生存條件和存活時間與其他許多腸道病原菌類似,且易於檢測和培養,因此常作為指示生物,用於檢測食品、水等受糞便汙染的程度

但是,也不能說所有的大腸桿菌都是純良無害的,某些特定菌株的確是致病菌,會產生毒素引發腸道疾病。例如2006年美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的流行,就是因為許多人食用了被這一菌株汙染的蔬菜而引起的。

致病性大腸桿菌在美國引發的流行案例。圖片:healthline.com

在原核生物中,大腸桿菌是研究得最為深入的模式生物。模式生物這一科學概念已經在物種日曆的文章中被多次提及,簡單地說,即是以某一種生物為例來研究生物學中的普遍問題,有著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意味

微生物學家Zachary Copfer用螢光蛋白標記的大腸桿菌培養出的星系圖案。圖片:sciencetothepowerofart.com

大腸桿菌易於培養、保存、操作和運輸,小小的一間實驗室就可以培養數以億計的大腸桿菌細胞,而且作為一種單細胞原核生物,它不像小白鼠等動物,對其研究也不會產生任何實驗倫理審查方面的問題

為紀念獻身科學實驗的小白鼠們而樹立的雕塑。圖片:smithsonianmag.com

DNA承載了生命幾乎所有的遺傳信息。自1953年,富蘭克林、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結構之後,分子生物學正是在微小的大腸桿菌細胞中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許多科學家以在大腸桿菌這一系統中的研究成果,摘取了諾貝爾獎。

大腸桿菌的繁殖速度驚人,在培養基上接種後,37℃下過夜培養即可長成肉眼可見的菌落。在最優條件下,大腸桿菌20分鐘即可繁殖一代。

有人做過估算,一個大腸桿菌細胞約為1X10^-12克,假設繁殖一代需30分鐘,經過43小時的指數性增長之後,這個巨大的大腸桿菌菌落即可達到整個地球的質量 6X10^27克。當然,這個計算並沒有考慮細菌的死亡,所以現實中,我們的地球並不會糊上一層黏黏的菌液。

顯微鏡下迅速複製增殖的大腸桿菌細胞。圖片:Stewart EJ, et al. / PLOS Biology(2005)

利用大腸桿菌繁殖迅速這一特性,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理察·蘭斯基(Richard Lenski)博士在1988年開始了一項持續至今的實驗:用大腸桿菌在實驗室中重現,或者說模擬生物演化的過程。

他將來源於同一個大腸桿菌細胞的後代接種至12個錐形瓶的液體培養基中,在一致的條件下進行培養,並每天將培養物轉接到新的錐形瓶中,同時每隔75天保存一批菌株用來進行比較分析。如此這般,持續了三十年。

2008年,12個歷經了20年繁衍的大腸桿菌種群。圖片:sciencemag.org

如今,這十二個微型「瓶形世界」裡的大腸桿菌已經繁衍了接近70000代,相比於第一代原始種群,所有十二個種群都表現出了更快的生長速度、更大的細胞尺寸和更低的種群密度,其中六個種群的DNA自我修復功能有所下降,使得這些種群中出現了更高的突變率。最顯著的改變是在大約31500代後,一個種群中的部分大腸桿菌演化出了直接利用培養基中的檸檬酸作為營養物質的能力,並逐漸在種群中佔據統治地位。

2017年,親自進行第10000次轉接的蘭斯基博士。圖片:wordpress.com

蘭斯基博士在2018年的愚人節文章中聲稱:「我們本預計這些玩意會在5000代後變成酵母,15000代後變成線蟲什麼的,35000代後瓶子裡就該飛果蠅了!結果並沒有!清理冰櫃去!不做這倒黴實驗了!」

事實當然並不會這般驚喜。但是這一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是人類首次在實驗室中顯示演化軌跡,證明大多數固定下來的突變是有益的,中性突變則以一個恆定的速率持續積累。

基礎研究枯燥、磨人,但如果沒有這些研究,我們甚至無法知道生命從何而來。圖為放大10000倍的大腸桿菌團。圖片:Eric Erbe / wikimedia

目前蘭斯基博士仍在積極從事這一演化系統的研究,並計劃著退休之後將這12個小瓶子傳給下一任研究者。「咱們至少得養他個50000^2代!」

50000^2代之後,這些大腸桿菌會變成什麼樣,人類和人類的科學技術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本文是「萌物」物種日曆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vincentheo。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相關焦點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大腸桿菌細胞呈短杆狀,約2微米長,在有氧和無氧環境中都能進行呼吸作用。它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經過革蘭氏染色後在光學顯微鏡下呈紅色。圖片:sciencetothepowerofart.com大腸桿菌易於培養、保存、操作和運輸,小小的一間實驗室就可以培養數以億計的大腸桿菌細胞,而且作為一種單細胞原核生物,它不像小白鼠等動物,
  • 牛奶中的大腸桿菌會讓你生病麼?
    但由於牛奶是如此完整的營養混合物,它也是細菌的理想滋生地。這就是為什麼牛奶會很快變質,尤其是放在冰箱外的時候。圖片來源:http://cn.bing.com但包括召回的牛奶在內的食品中存在大腸桿菌,並不一定意味著這些食品不安全。這意味著該產品更有可能導致疾病,並表明需要進一步的測試。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聽話」的大腸桿菌 選擇大腸桿菌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生物膜是目前研究得最清楚的模式微生物,其基因和分泌機制都已經被闡述,並且已有的工作已經證明其基因可以被編輯。 「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是捲曲纖毛纖維,其主要成分是通過大腸桿菌分泌的CsgA蛋白亞基自組裝而成。」鍾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
  • 汙染嚴重,存在數十萬大腸桿菌,你知道它發源於哪嗎?
    但是當你選擇來印度旅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隨便喝當地的水,即便是礦泉水也要看清楚以後再購買,在印度就有一種5塊錢的礦泉水,這種礦泉水裡面裝的全部都是純恆河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
  • 你們真的了解大腸桿菌麼?
    提到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大家一定不陌生,
  • 如何用LB培養基培育出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名詞,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大腸桿菌又名大腸埃希氏菌,在1885年被德國人Escherich發現的,起先一直被當作正常的腸道菌群組成部分,也就是非致病菌。而在20世紀中葉,有科學家發現,一些特殊的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任何動物有致病性,特別是嬰兒和幼禽獸,會對他們造成嚴重的腹瀉和敗血症。但它只是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可分為六種類別。大腸桿菌周生鞭毛長,能運動且無芽孢。同時還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很常見的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棲居菌類。
  • 植物酵素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
    大腸桿菌最早是由Escherich於1885年發現的, 大腸桿菌屬於人和動物體內的共生菌,也是條件性致病菌。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可導致多種動物疾病,甚至威脅到機體生命健康。 大腸桿菌是主要存在於消化系統中的細菌,大部分是老實的有益菌,不用擔心。
  • 餐具含大腸桿菌 4家飯店被責令整改
    餐具含大腸桿菌 4家飯店被責令整改 2016
  • 基因敲除大腸桿菌的代謝通量分析-源井生物
    大腸桿菌(又稱大腸埃希氏菌)是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棒狀大腸埃希氏菌,通常存在於溫血生物的小腸(吸熱)中。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是無害的,但某些血清型可導致宿主食物嚴重中毒,有時還會因食物汙染而召回產品。無害的細菌菌株是正常腸道菌群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產生維生素K2並防止病原菌在腸道內定殖而具有共生關係,從而使宿主受益。大腸桿菌通過糞便排洩。在有氧條件下,該細菌在新鮮糞便中大量生長3天,但隨後緩慢減少。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周生鞭毛生長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鞭毛的組裝過程。該研究發現,同一長度的大腸桿菌鞭毛,其生長速率會呈現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鞭毛組裝過程中的停滯。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數學模型,論文揭示了大腸桿菌胞質內鞭毛亞基蛋白的供應不足會引起鞭毛生長過程中的停滯,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保障太空人健康之對太空中大腸桿菌的研究
    大腸桿菌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主要寄生於人和動物的腸道,是我們腸道中十分重要的正常菌群。不過當我們免疫力下降時,有可能引起腸道外的感染,比如敗血症、泌尿道感染等;另一方面,個別種類的大腸桿菌能引起腸胃炎,導致腹痛、發熱、腹瀉等。
  • 不起眼的大腸桿菌,也能是救命的超級英雄
    它是一種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腸道細菌,但卻可能幫助我們挽救虛弱的病人。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天的《科學》雜誌上。圖片來源:salk.edu造就「鼠堅強」的大腸桿菌正常狀態下,我們的身體能夠以一種平衡而精確的方式運轉。而當疾病出現時,這種精確的運轉會被打破,出現錯誤。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身體能夠及時糾正這些錯誤。但在某些情況下——比如癌症和長期的炎症——失衡的代謝並不能迅速回復正常。
  • 構建出僅使用61個密碼子的大腸桿菌
    2019年5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在實驗室合成的基因組替換了大腸桿菌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5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otal synthesis of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recoded genome」。
  • BMC Microbiology:一種葉綠體蛋白可調節大腸桿菌分裂極性
    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Min蛋白(AtMinD)定位於大腸桿菌細胞的極區以保持細胞分裂能夠發生在正確的中央位置,但是,與大腸桿菌中的同源物不同,AtMinD不會發生擺動。大腸桿菌細胞的確保在中央區分裂的功能取決於Min蛋白(MinC, D 及 E)。MinE從細胞的中間擺動到某一個極區或另外一個極區,並同時驅動著MinCD複合體與其同行。
  • 大腸桿菌DNA能做什麼?存儲全八季《權力的遊戲》
    (原標題:大腸桿菌DNA能做什麼?圖片來源/wired.com人類對大腸桿菌基因組的研究已足夠充分,可以輕易編輯大腸桿菌的基因組為我們生產胰島素、抗生素、生物燃料等。但此前,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大腸桿菌的DNA還可以被作為硬碟使用。哈佛大學遺傳學家George Church和他的團隊把這件事變成了現實。最近,他們的團隊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中發表了研究文章。
  • 光合作用研究,大腸桿菌創造出了絕佳的環境
    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左一)和助理研究員Myat Lin(右一)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為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從菸草植物中提取Rubisco並將其編輯引入大腸桿菌,進行測試。由於細菌繁殖非常迅速,研究人員可以在第二天就獲得測試結果。但若把新型突變Rubisco引入植物,必須等上數月才能得到結果。最初,另一小組也曾試圖將菸草Rubisco引入大腸桿菌,但他們發現這種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很弱。
  • 大腸桿菌為光合作用研究創造絕佳環境
    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左一)和助理研究員Myat Lin(右一)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為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從菸草植物中提取Rubisco並將其編輯引入大腸桿菌,進行測試。由於細菌繁殖非常迅速,研究人員可以在第二天就獲得測試結果。但若把新型突變Rubisco引入植物,必須等上數月才能得到結果。最初,另一小組也曾試圖將菸草Rubisco引入大腸桿菌,但他們發現這種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很弱。
  • 修改6萬處基因組,他們做出魔改版的大腸桿菌,號稱抵禦一切病毒...
    他們「做」出的這種新的微生物基於大腸桿菌,在對大腸桿菌的基因組進行62000處修改之後,使它擁有跟地球上其他微生物都不同的基因密碼。但是他們重組的這種微生物,因為進行過基因修改,需要另外4種額外的人造胺基酸,它也可以用這額外的4種人造胺基酸,合成出一些天然有機體合成不出的蛋白質...  也正是因為這樣,它對一切病毒都免疫...好吧....這玩意洩露出來呢?
  • 海底撈旗下一門店爆出筷子大腸菌群不合格!大腸桿菌究竟是什麼?
    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近日發布的關於21批次不合格食品情況的通告顯示,杭州撈派餐飲有限公司第十五分公司使用的1批次筷子檢出大腸菌群不合格。產品信息顯示,其生產(購進)日期為今年4月29日。 平時經常看到大腸桿菌超標的新聞,但是有多少人了解大腸桿菌是什麼?本文介紹下大腸桿菌。
  • 筷子被檢出大腸桿菌
    近日,海底撈又因食品安全問題登上「熱搜」,本次事件為海底撈火鍋杭州富春新天地店(杭州撈派餐飲有限公司第十五分公司)登上了杭州市市監局的「抽檢黑榜」,該店此次被通報的原因系其店內所使用的一批次筷子產品被檢出大腸菌群,該批次筷子生產(購進)日期為今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