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中的大腸桿菌會讓你生病麼?

2020-12-01 生物谷

2019年8月15日訊 /

生物谷

BIOON /——前段時間,澳大利亞拉克塔利斯乳製品公司召回了8種牛奶,原因是擔心這些產品可能受到大腸桿菌的汙染。


此次召回影響了在Coles、Woolworths、IGA等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斯州南部零售商購買的幾個品牌的牛奶,保質期到7月2日。


牛奶提供了人類生長發育所需的許多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乳糖)和鈣。但由於牛奶是如此完整的營養混合物,它也是

細菌

的理想滋生地。這就是為什麼牛奶會很快變質,尤其是放在冰箱外的時候。

圖片來源:http://cn.bing.com


但包括召回的牛奶在內的食品中存在大腸桿菌,並不一定意味著這些食品不安全。這意味著該產品更有可能導致疾病,並表明需要進一步的測試。為了將對公眾健康的風險降到最低,建議不要食用受牽連的產品。


牛奶


奶牛產的牛奶富含細菌。細菌來自奶牛乳頭上的皮膚(比如奶牛患有乳腺炎--一種乳房

細菌

感染),有時直接來自牛奶。


人類母乳也是如此--母乳本身含有細菌,而

細菌

也可以來自母親的皮膚。但是奶牛的不同之處在於,奶牛的乳房離肛門很近,所以乳房被牛的糞便汙染是很常見的。


引起疾病的致病菌包括大腸桿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沙門氏菌、蠟樣芽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


雖然蠟樣芽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能引起令人不快的疾病,但大多數人都能迅速完全康復。


但是一些大腸桿菌和單核細胞增生素菌株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甚至死亡。2014年,維多利亞州一名嬰兒因食用被致病性大腸桿菌汙染的生(未經巴氏殺菌)奶製品而死亡。


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能存在於奶牛乳房的牛奶中,或乳房本身,而蠟樣芽孢桿菌則存在於奶牛養殖場和擠奶棚的土壤中。


然而,大腸桿菌是由乳房的糞便汙染引起的。儘管奶農們在擠奶前都在盡力清洗奶牛的乳房,但這是不可能完全洗乾淨的。但糞便

細菌

進入生牛奶的風險仍然很低。


大腸桿菌不一定會讓你生病


大腸桿菌通常存在於溫血動物的糞便中,包括哺乳動物和鳥類。大多數大腸桿菌都是無害的。相反,大腸桿菌的存在被廣泛用於公共衛生管理,比如作為糞便汙染的指標(稱為"指示

細菌

")。


我們測量食物和水源中的糞便汙染是很重要的,因為胃腸道病原體可以從受感染的宿主(在本例中是奶牛)的糞便中釋放出來。


因此,食物或水的糞便汙染意味著,接觸這些汙染源的人可能會因胃腸道病原體而患病,包括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諾如病毒、產氣梭菌等。

圖片來源:http://cn.bing.com


那些被感染的人很可能會重複感染的循環,也就是說,通過糞便將致病的病原體排入環境,然後從那裡傳染給其他人。


檢測可以相對快速地檢測出食物或水中的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的存在表明感染的風險要高得多,因為同時存在其他病原體的風險,如上面列出的那些病原體。


因此,從一個陽性的大腸桿菌結果,可能會進行進一步的測試,看看是否存在其他病原體。一般來說,大腸桿菌的存在足以引起對受汙染食品的警報和召回,或建議人們不要在受汙染的水中遊泳,以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巴氏滅菌法和測試


政府規定,在澳大利亞銷售的牛奶應該進行巴氏殺菌,以消除任何有害細菌,保護公眾健康。這個過程也通過減少其他導致牛奶變質的

細菌

來延長產品的保質期。


巴氏殺菌包括加熱牛奶,使其有足夠的時間來消滅致病菌;通常在72-74℃下加熱15-20秒。對巴氏殺菌的時間和溫度進行實時監測,如果條件不符合要求,"可疑"牛奶將被轉移,而不是裝入零售容器。


作為額外的檢查,經過巴氏殺菌處理的牛奶在經過這些處理後將接受進一步的大腸桿菌檢測。然而,這些測試通常需要12-20小時才能獲得結果。由於所有其他安全措施的到位,牛奶被認為是安全的,因此在獲得這些結果之前就會銷售,除非其他測試顯示滅菌過程失敗,需要召回產品。


這次召回表明系統正在工作


在檢測出大腸桿菌後,最近從澳大利亞零售市場召回牛奶是非常罕見的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可能的巴氏殺菌失敗的原因仍然未知。然而,對牛奶中大腸桿菌的"備用"測試確實揭示了該系統的一個故障,現在將對該故障進行調查,以防止復發。


重要的是,檢測出大腸桿菌並不意味著牛奶是不安全的,而是表明它可能是不安全的。


牛奶中大腸桿菌的發現,引發了針對特定"風險"產品的快速召回,並停止銷售所有可能受汙染的牛奶,同時向消費者發出警告。這些行動是澳大利亞和許多其他國家食品安全體系的一部分。


本月早些時候,食品安全監管機構還實施了這一措施,召回了另外8種牛奶,原因是擔心它們可能被清洗液汙染。(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你們真的了解大腸桿菌麼?
    提到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大家一定不陌生,
  • 保障太空人健康之對太空中大腸桿菌的研究
    大腸桿菌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主要寄生於人和動物的腸道,是我們腸道中十分重要的正常菌群。不過當我們免疫力下降時,有可能引起腸道外的感染,比如敗血症、泌尿道感染等;另一方面,個別種類的大腸桿菌能引起腸胃炎,導致腹痛、發熱、腹瀉等。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有些大腸桿菌菌株還長有可以揮動的鞭毛,這樣的菌株在培養基質中可以自由移動。根據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大腸桿菌繪製的示意圖, 又細又短的是菌毛,又長又粗的是鞭毛。大多數大腸桿菌並不是致病菌,它們是人體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反而可以抑制其他致病菌的生長,還能幫助人們合成維生素K(對凝血功能非常重要)。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許多人可能因此產生一種錯覺:大腸桿菌非常危險,如果吃下這些不安全的食品,大腸桿菌將直接導致人腹瀉。在這裡我要為大腸桿菌平反昭雪。大多數大腸桿菌並不是致病菌,它們是人體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反而可以抑制其他致病菌的生長,還能幫助人們合成維生素K(對凝血功能非常重要)。看這大腸桿菌這基本無害的眼神。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聽話」的大腸桿菌 選擇大腸桿菌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生物膜是目前研究得最清楚的模式微生物,其基因和分泌機制都已經被闡述,並且已有的工作已經證明其基因可以被編輯。 「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是捲曲纖毛纖維,其主要成分是通過大腸桿菌分泌的CsgA蛋白亞基自組裝而成。」鍾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
  • 植物酵素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
    大腸桿菌最早是由Escherich於1885年發現的, 大腸桿菌屬於人和動物體內的共生菌,也是條件性致病菌。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可導致多種動物疾病,甚至威脅到機體生命健康。 大腸桿菌是主要存在於消化系統中的細菌,大部分是老實的有益菌,不用擔心。
  • 如何用LB培養基培育出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名詞,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大腸桿菌又名大腸埃希氏菌,在1885年被德國人Escherich發現的,起先一直被當作正常的腸道菌群組成部分,也就是非致病菌。而在20世紀中葉,有科學家發現,一些特殊的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任何動物有致病性,特別是嬰兒和幼禽獸,會對他們造成嚴重的腹瀉和敗血症。但它只是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可分為六種類別。大腸桿菌周生鞭毛長,能運動且無芽孢。同時還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很常見的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棲居菌類。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周生鞭毛生長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鞭毛的組裝過程。該研究發現,同一長度的大腸桿菌鞭毛,其生長速率會呈現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鞭毛組裝過程中的停滯。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數學模型,論文揭示了大腸桿菌胞質內鞭毛亞基蛋白的供應不足會引起鞭毛生長過程中的停滯,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從大腸桿菌中獲取生物燃料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張嘉瑜(Michelle Chang)和她的研究團隊,用基因轉換和替代酶的方式從大腸桿菌中獲取可替代汽油和柴油的生物燃料丁醇。這個突破性發現令人們有望從加油站購買到低成本綠色生物燃料。廣泛分布在土壤中的梭菌會自然產生一種化學物丁醇,它是繼乙醇後被稱為第二代的新型生物燃料。
  • 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攝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生長
    2019年12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們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就可以生長。這些變化還不足以迫使大腸桿菌轉變為自養菌,因此他們還讓這種細菌中參與異養代謝的三個基因失去功能,並且將它們放入具有有限糖含量的生長室中,這會讓它們挨餓。在這種環境下,使用二氧化碳而不是有限的糖供應的大腸桿菌具有優勢。這些研究人員想知道大腸桿菌是否可以經進化後僅使用二氧化碳。這些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是在甲酸鈉的基礎上生長的。
  • 海底撈旗下一門店爆出筷子大腸菌群不合格!大腸桿菌究竟是什麼?
    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近日發布的關於21批次不合格食品情況的通告顯示,杭州撈派餐飲有限公司第十五分公司使用的1批次筷子檢出大腸菌群不合格。產品信息顯示,其生產(購進)日期為今年4月29日。 平時經常看到大腸桿菌超標的新聞,但是有多少人了解大腸桿菌是什麼?本文介紹下大腸桿菌。
  • 光合作用研究,大腸桿菌創造出了絕佳的環境
    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左一)和助理研究員Myat Lin(右一)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這種酶有時會與CO2以及空氣中的氧氣混合發生催化反應,產生有毒副產物並造成能量浪費,從而使光合作用效率低下。美國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說:「我們希望Rubisco可以不與氧氣相互作用,並且更高效地『工作』。」
  • 大腸桿菌為光合作用研究創造絕佳環境
    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左一)和助理研究員Myat Lin(右一)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這種酶有時會與CO2以及空氣中的氧氣混合發生催化反應,產生有毒副產物並造成能量浪費,從而使光合作用效率低下。美國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說:「我們希望Rubisco可以不與氧氣相互作用,並且更高效地『工作』。」
  • 海底撈筷子藏大腸桿菌:真相令人細思極恐
    不過,這次海底撈卻跌了一跤:杭州一家門店使用的筷子竟然被市監局監測出大腸菌群超標。消息一出,大家紛紛感到驚慌。不過,很快,海底撈就表態,經過排查和分析,這次事故基本可以判定為是筷子在儲存過程中產生的,該門店經理已經被處罰。
  • 基因敲除大腸桿菌的代謝通量分析-源井生物
    大腸桿菌(又稱大腸埃希氏菌)是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棒狀大腸埃希氏菌,通常存在於溫血生物的小腸(吸熱)中。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是無害的,但某些血清型可導致宿主食物嚴重中毒,有時還會因食物汙染而召回產品。無害的細菌菌株是正常腸道菌群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產生維生素K2並防止病原菌在腸道內定殖而具有共生關係,從而使宿主受益。大腸桿菌通過糞便排洩。在有氧條件下,該細菌在新鮮糞便中大量生長3天,但隨後緩慢減少。
  • 筷子被檢出大腸桿菌
    杭州市市場監管局方面介紹,大腸菌群是國內外通用的食品汙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造成餐飲具中的大腸菌群超標的主要原因是二次汙染,如餐飲具沒有定期清洗消毒,或餐具乾熱消毒時未達到規定的時間和溫度。操作人員在上完衛生間後洗手不徹底,個人衛生狀況未達標,直接影響最終產品的衛生狀況。如果使用大腸菌群超標的餐具,會引起腹瀉、腸胃感染等。
  • 人α 防禦素5 在大腸桿菌中的可溶性表達與純化研究
    研究報告人α 防禦素5 在大腸桿菌中的可溶性表達與純化研究王艾平, 粟永萍, 程天民, 鄒仲敏, 王軍平第三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全軍複合傷研究所, 創傷、燒傷與複合傷國家重點實驗室, 重慶 400038
  • 不起眼的大腸桿菌,也能是救命的超級英雄
    圖片來源:salk.edu造就「鼠堅強」的大腸桿菌正常狀態下,我們的身體能夠以一種平衡而精確的方式運轉。而當疾病出現時,這種精確的運轉會被打破,出現錯誤。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身體能夠及時糾正這些錯誤。但在某些情況下——比如癌症和長期的炎症——失衡的代謝並不能迅速回復正常。
  • 科學家成功構建同化二氧化碳的大腸桿菌
    >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Conver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o Generate All Biomass Carbon from CO2」的文章,在幾個月的過程中,
  • 大腸桿菌不是益生菌…更多誤區,真的不準備戳進來看看嗎?
    而這個神秘品類得名「益生菌」源自於希臘語「對生命有益」,這個充滿「生命」的物質誠意滿滿地為人類而生2200多年,你真的不準備真誠地了解下它嗎?什麼是益生菌?在人體腸道內棲息著數量超過百萬億個的細菌。將它們整齊排列,沿赤道可繞地球2周半!這些細菌有些是對人體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甚至有一些是中立的,而有益的這部分細菌就是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