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表北大陳鵬和昌增益...

2021-01-11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1/09/11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作為哺乳動物體內酸性最強的器官,胃所含的強酸性胃液(pH值為1-3)是人和動物抵禦絕大多數微生物病菌的一道天然屏障。然而,腸道病原菌能夠在強酸性的胃液下存活,並進而造成腸道感染。北京大學化學院陳鵬課題組與生命學院昌增益課題組通過合作研究,系統地捕獲了一種酸性分子伴侶蛋白在酸脅迫下的「客戶蛋白」,並依此闡釋了大腸桿菌抵禦胃酸的機理。 這一結果於2011年9月4日以Article的形式,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表:Zhang M, et al 「A genetically incorporated crosslinker reveals chaperone cooperation in acid resistance」 doi:10.1038/nchembio.644 http://www.nature.com/nchembio/index.html。

大腸桿菌的變異菌株依舊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尤其是最近源於德國的致死性H104:04型大腸桿菌的爆發,在整個歐洲都造成了恐慌。對於包括大腸桿菌和志賀氏菌在內的腸道病原體微生物來說,順利地通過人體胃液是它們對腸道進行感染的先決條件。因此,深刻理解大腸桿菌的抗酸性機理將極大地加深我們對這類病原菌的認識,為今後發展新型抗生素奠定基礎。通過開發一種全新的蛋白質光交聯探針,他們成功地捕捉了大腸桿菌體內的一個關鍵酸性分子伴侶HdeA的作用底物。對其中的兩個本身也是分子伴侶的關鍵「客戶蛋白」DegP 和SurA的進一步研究,使他們發現了一種不依賴於ATP的「分子伴侶-保護分子伴侶」的獨特機制,並證明細菌利用這一作用來增加其逃逸胃酸防線的成功率。該文章所描述的一種不以ATP作為能量貨幣的分子伴侶間相互作用,以及細菌通過這一相互作用來抵抗胃酸的全新發現都在國際上屬首次報導,一經發表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Nature Asia-Pacific在2011年9月5日在其網站上作為亮點介紹了該工作,美國化學會的官方雜誌《化學與化工新聞》(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以News Coverage的形式於2011年9月7日報導了這一工作(相關內容見下)。

昌增益課題組在之前的工作中發現腸道細菌抗酸分子伴侶蛋白質HdeA發揮活性時,利用的是一種三維空間結構大部分喪失的獨特機制(Hong Weizhe et al.「Periplasmic Protein HdeA Exhibits Chaperone-like Activity Exclusively within Stomach pH Range by Transforming into Disordered Conformation」, J. Biol. Chem., 2005, 280:27029-27034),而且該蛋白質伸展肽鏈的雙親(親水和親脂)結構特徵對該蛋白質賦予腸道細菌抗酸功能是必須的(Wu Ye et al., 「Conserved Amphiphilic Feature Is Essential for Periplasmic Chaperone HdeA to Support Acid Resistance in Enteric Bacteria」, Biochem. J., 2008, 412:389-397)。

陳鵬課題組在之前的工作中系統地闡述了利用非天然胺基酸進行蛋白質特異標記和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手段(Hao Ziyang et al, Acc. Chem. Res. 「Introducing Bioorthogonal Functionalities into Proteins in Living Cells」, Acc. Chem. Res., 2011 DOI: 10.1021/ar200067r)。這次報導的光交聯探針能夠廣泛地用於捕捉活細胞體內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北京大學985計劃的資助。

 

編輯:素馨

相關焦點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DNA損傷修復——老問題還有新進展
    當DNA發生損傷組蛋白γH2AX(紅色螢光)聚集在損傷位置,隨後招募53BP1(綠色螢光)幫助修復 2015年9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人體內存在著幾萬億個細胞,這些細胞內部一直存在分子的合成,轉運和修飾
  • 【深度|五四交流會上的面孔】陳鵬:兩次選擇,都是北大
    這是當下的北大:從學術到教育,從校園建設到北大情懷,他們將北大發展全景呈現;這也是未來的北大:他們放眼世界、展望明天,發出了北大人響亮的聲音「守正創新,引領未來」。本網精選在五四交流會現場和視頻中出現的學者和同學們,通過他們的講述展示北大人的風採。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從大腸桿菌中獲取生物燃料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張嘉瑜(Michelle Chang)和她的研究團隊,用基因轉換和替代酶的方式從大腸桿菌中獲取可替代汽油和柴油的生物燃料丁醇。這個突破性發現令人們有望從加油站購買到低成本綠色生物燃料。廣泛分布在土壤中的梭菌會自然產生一種化學物丁醇,它是繼乙醇後被稱為第二代的新型生物燃料。
  • 《自然》子刊:新方法提高太陽能電池板效率,成本保持不變
    《自然》子刊:新方法提高太陽能電池板效率,成本保持不變  CHEN • 2021-01-14 11:38:38 來源:前瞻網 E1660G0
  • 昌增益教授應邀擔任學術刊物BBRC常務編委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跨院系蛋白質科學中心主任昌增益教授日前應邀擔任國際生命科學學術刊物《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研究通訊》(Biochemical and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現一種新型抗生素
    對醫院和衛生機構來說,抗生素抗性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儘管對治療方法不斷有新的需求,但在過去的40年中也只開發了兩類新的抗生素。 現在,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合物,並開始開發了一種新的抵抗感染的幹預方法。
  • 《自然》子刊:新方法提高太陽能電池板效率 成本保持不變
    原標題:《自然》子刊:新方法提高太陽能電池板效率,成本保持不變   為了提高太陽能電池板的性能,沙烏地阿拉伯研究人員通過結合鈣鈦礦和矽,創造了一種雙面串聯太陽能電池
  •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9日上午,清華大學地學系在主樓接待廳舉辦了國際知名科技期刊《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Environment)宣講會,近100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
  • 吉林大學陳鵬 / 東北師範大學朱廣山課題組 Chem Sci:以介孔芳香...
    近日,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Chemical Science發表了吉林大學陳鵬 / 東北師範大學朱廣山課題組的前沿論文(Edge Article),報導了利用PAF70–NH₂材料(一種介孔尺度的多孔芳香骨架,孔徑分布窄,帶有可錨定金屬鈀配體的氨基單元)固載金屬鈀有機催化劑的工作。
  • 《自然》子刊:新開發分析測量框架測定太陽能電池最佳結構
    《自然》子刊:新開發分析測量框架測定太陽能電池最佳結構  CHEN • 2021-01-12 17:26:14 來源:前瞻網 E742G0
  • 《自然》子刊:新設計首次生成單個細胞染色體三維圖
    《自然》子刊:新設計首次生成單個細胞染色體三維圖  CHEN • 2021-01-16 17:21:03 來源:前瞻網 E3118G0
  • 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扇貝發育演化研究獲進展
    《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日前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保忠課題組參與完成的研究論文"Scallop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evolution of bilaterian karyotype and development",課題組副研究員郇聘為該文並列第一作者。
  • 「自然出版指數」數據更新 中科院列亞太第一—新聞—科學網
    「自然亞洲」(natureasia)網站「自然出版指數」排名8月13日進行了更新,此次更新數據時間段為2012年8月13日至2013年8月12日,從過去12
  • 韓春雨撤回《自然》子刊論文 河北科大:將啟動學術評議
    央廣網北京8月3日消息(記者周益帆)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及其團隊所作出的基因編輯論文成果,在被科學界同行集體公開質疑一年多後,於北京時間8月3日從《自然-生物技術》撤稿。同時,《自然-生物技術》發表文章,表示判定韓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數據不足以反駁大量與其初始發現相悖的證據。
  • 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張萌 昌增益
    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工作介紹(節選)北京大學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萌與教授昌增益在《2007科學發展報告》發表了一篇題為「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
  • 我校博士生受邀在《自然•納米技術》發表關於納米科學教育的評論
    我校博士生受邀在《自然•納米技術》發表關於納米科學教育的評論   2013年11月出版的《自然》雜誌子刊《自然·納米技術》中,我校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博士生何玉明與其它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英國牛津大學
  • 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工作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完成,與已經在《科學》雜誌發表的兩篇主題相近的文章比較,該工作所報導的方法具有更為廣泛的細胞系適應性,對於功能性基因的篩選和鑑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項研究成果是與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黃巖誼課題組合作完成的,4月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of a CRISPR/Cas9 Library for Functional Genomics in Human Cells)。其共同第一作者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周悅欣、朱詩優和蔡昌祖。
  • 北大核心、南大核心、SCI三者的區別及怎樣發表北大核心
    這兩者是存在交叉的,不過發表論文是要遵循各自學科的性質的。比如工商管理應該要發ssci,如果你要是發sci,可以結合工程方面等等,不過其學術價格可以會打折扣。sci分為一區、二區、三區、四區。一區和四區的差距是很大的,而且不是說量的積累可以改變分區和質量的。比如:如果50個4區和一個nature,大家一定要選擇後者。
  • BMC Biology | 近期研究精選
    期刊:BMC Biology 原文連結:https://marketing.springernature.com/SAP/CUAN/ZCUAN_PERSEMAIL
  • 近期我校兩項科研成果分別發表在Nature子刊
    點擊「重慶大學校友總會」加入校友大家庭 01 + 一種藥物發現新方法 近日,重慶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團隊與香港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團隊合作,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