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新設計首次生成單個細胞染色體三維圖

2021-01-21 前瞻網
《自然》子刊:新設計首次生成單個細胞染色體三維圖
 CHEN • 2021-01-16 17:21:03 來源:前瞻網 E3118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基因組分析可以提供有關基因及其在DNA鏈上的位置的信息,但這些分析幾乎無法揭示它們在染色體內的空間位置關係,而染色體是高度複雜的三維結構,承載著遺傳信息。

染色體在顯微鏡圖像中類似於一個模糊的「X」,可以攜帶數千個基因。當DNA纏繞蛋白質(稱為組蛋白)時,它們就形成了。組蛋白進一步摺疊成稱為染色質的複合物,染色質構成了單個染色體。

由於相鄰的基因通常一起起作用。,因此知道基因在染色質內的空間接近性非常重要。

現在,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利用熱圖數據逆向工程染色體高度詳細模型的計算技術。通過這項工作,研究人員發現了染色質摺疊在DNA鏈上彼此相距很遠的基因之間產生的緊密空間關係的新信息。

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利用一個叫做Hi-C的過程中的信息對單個染色體的複雜結構進行逆向工程的方法。

Hi-C生成基於概率的熱圖,反映出哪些基因在空間上最可能彼此接近。這些熱圖可以提供染色體如何組織的大致三維信息,但由於它們是基於來自多個細胞的遺傳物質,這些熱圖代表了基因之間接近的平均可能性,而不是確切的位置。

研究人員研究了果蠅胚胎細胞染色體的Hi-C熱圖,果蠅胚胎細胞只有8條染色體。他們將這些熱圖與新的先進的計算方法結合起來,生成了非常詳細的單個細胞染色體的三維圖。

這是第一次製造出準確代表染色體內遺傳空間關係的單細胞模型。研究人員表示,「有了這些模型,可以發現豐富的生物學模式,並回答有關染色體三維結構變化導致幹細胞發育成不同組織的基本生物學問題,以及這些過程中的故障如何導致包括癌症在內的疾病。」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490-9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單個細胞的三維染色體逆向工程
    染色體在顯微鏡圖像中類似於模糊的「X」,可以攜帶數千個基因。它們是由DNA纏繞在組蛋白上形成的,這些蛋白質被進一步摺疊成染色質,組成單個染色體。知道哪些基因位於染色質內的空間鄰近是很重要的,因為彼此接近的基因通常一起工作。現在,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計算技術,該技術利用熱圖數據對染色體的高度精細模型進行逆向工程。
  • 中國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造單染色體細胞
    日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歷經4年努力攻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月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
  • CAXA三維CAD教程:平面圖快速生成三維圖
    CAXA實體設計(三維CAD)是唯一集創新設計、工程設計、協同設計於一體的新一代三維 CAD解決方案。它包含三維建模、協同工作和分析仿真等各種功能,其無可匹敵的易操作性和設計速度幫助工程師將更多的精力用於產品設計本身。
  • 美國研究團隊首次合成人類X染色體完整序列
    中國航空報訊:美國研究團隊首次合成了完整的人類X染色體序列,這將有助於我們全面了解基因組功能,並指導基因組信息在醫療服務中的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人類染色體的第一個端對端DNA序列。
  • Nature重大突破:生成完整的人類X染色體序列!
    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員製造出了第一個人類染色體的端到端DNA序列。近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精確地生成人類染色體的鹼基序列現在是可能的,這將使研究人員能夠生成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序列。
  •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50多年後的今天,我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人工創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人類能否創造生命?此次突破意義何在?人造纖維、人造衛星、人造材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只要是人造的東西都是沒有生命的。人類真能「創造」出生命嗎?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由美、英、法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小組,在3月2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合成出了人工真核生物染色體,並成功在釀酒酵母中發揮功能。這是人類首次合成出真核細胞的染色體,也是人類邁向人工合成生命體的重要一步,未來還能大幅提高抗瘧藥、柴油等產品的產量。
  • 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扇貝發育演化研究獲進展
    《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研究團隊解析了重要的雙殼貝類蝦夷扇貝的全基因組序列,發現在超過3億年的演化過程中扇貝基因組變化緩慢,其全部19對染色體的結構與預測的現有多數動物共同祖先的17對染色體保持了驚人的一致性,這種保守性遠超過了其它已知基因組信息的動物。Hox基因全名同源基因(英語:homeotic genes)或同源異型基因。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
    中新社天津9月17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17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9月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一篇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
  • 科學家首次完成對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測序
    現在,遺傳學家在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新研究中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基因序列,即對整個人類X染色體從頭到尾進行測序並覆蓋了300多萬個此前沒有被繪製出來的鹼基對。據了解,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從端粒到端粒對整個X染色體進行了測序。在人類中,X染色體是父母傳給孩子的決定性別的染色體之一。一般來說,一個受精卵接收到兩條X染色體——一條來自母親,一條來自父親。
  • 科學家首次完成對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測序
    現在,遺傳學家在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新研究中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基因序列,即對整個人類X染色體從頭到尾進行測序並覆蓋了300多萬個此前沒有被繪製出來的鹼基對。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科學事業之一。從1990年到2003年,一個由國際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對人類基因組進行了非常詳細的排序,最終得到了一個幾乎完整的人類物種藍圖。但這裡的重點是「幾乎」。
  • 《自然》:首次測得單個晶體斷層處的量子機械振動
    加州大學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採用最新開發的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測量了單個晶體斷層處的聲子光譜,即晶格中的量子機械振動,並發現了靠近瑕疵聲子的傳播。該重要發現研究論文,題為:「電子顯微鏡成像的單缺陷聲子」,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如圖所示研究團隊首次所測得的聲子在晶體中單個缺陷中的量子機械振動,該突破性進展為在高科技設備中使用更好的工程材料打開了大門。
  • 腦科學日報: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
    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來源:腦友記BrainUp細胞屍體去除過程中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實時成像。當神經元死亡時,細胞垃圾收集者就會利用精心設計的程序來處理細胞屍體並清除碎片。
  • ...在哺乳動物胚胎的首次細胞分裂期間,兩個紡錘體讓親本染色體...
    2018年7月17日/生物谷BIOON/---人們長期以來認為,在胚胎的第一次細胞分裂過程中,一個紡錘體負責將胚胎內的染色體分離到兩個細胞中。破解存在了20年的謎團科學家們一直觀察到親本染色體在雙細胞胚胎(two-cell embryo)的細胞核中形成兩個半月形的部分,但是不能清楚地對此加以解釋。論文第一作者、Ellenberg團隊的成員Judith Reichmann 說,「首先,我們僅關注親本染色體的運動,我們無法理解親本染色體分離的原因。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題: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新華社記者王琳琳、張泉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 胚胎幹細胞保護染色體末端的獨門秘笈
    圖片來源:Pixabay根據癌症研究中心(Center for Cancer Research,CCR)科學家的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胚胎幹細胞有一種獨到的方法來保護端粒。端粒作為染色體兩端的結構,隨著每次細胞分裂而縮短。
  •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誕生
    楊正行/攝   日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歷經4年努力攻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月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
  • 細胞子刊《iScience》發表大工綠色動力電池突破性成果
    細胞子刊《iScience》發表大工綠色動力電池突破性成果 2020-12-29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幹細胞染色體分離機制的新發現
    幹細胞在regenerative medicine領域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工具之一,因為幹細胞是一種萬用細胞類型,能夠產生我們體內的所有細胞,並且有可能被用來治療因損傷或疾病造成的組織丟失。類似於胚胎起源的幹細胞可以在實驗室中產生,它們被稱為誘導幹細胞(例如從皮膚細胞中獲得)。
  • 首次獲得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
    科學家首次「從頭到尾」(從端粒到端粒)確認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其中不存在任何缺口,它的精確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一成果也標誌著,創造出精確到鹼基的完整人類染色體已經成為現實,基因組學研究或許將邁入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