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造單染色體細胞

2020-12-05 北晚新視覺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歷經4年努力攻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月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

大膽猜想,能否用1條線型染色體裝載所有遺傳物質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2010年,美國科學家克萊特·文特爾及其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此次,以覃重軍研究組為主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將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該項工作表明,天然複雜的生命體系可以通過人工幹預變簡約,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在自然界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不同生命體逐漸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基因組,包括相對較為穩定的DNA序列和固定的染色體數目。染色體攜帶了生命體生長與繁殖的遺傳信息。生物教科書中將自然界存在的生命體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染色體裸露無核膜包裹的原核生物通常含有環型結構的1條染色體,而染色體細胞核被核膜包裹的真核生物中通常含有線型結構的多條染色體。

「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分散在多條染色體,染色體數量因物種而異。譬如,人類擁有23對染色體,小鼠擁有20對染色體,而果蠅只有4對染色體。這些差異是怎樣造成的?染色體數目是否與生物的功能性相關?相對於單個染色體,多條染色體具有什麼優勢?」覃重軍說,「我想,可不可以打破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間的界限,然後人為創造1個單染色體的生物並具有正常的功能?」

於是,覃重軍研究員大膽地假設真核生物也能像原核生物一樣,用1條線型染色體裝載所有遺傳物質並完成正常的細胞功能。

藉助基因編輯技術,15輪融合創建出單染色體酵母菌株

在大膽猜想之後,覃重軍開始帶領團隊著手進行一系列實驗。他們決定採用釀酒酵母作為實驗材料。

覃重軍說:「釀酒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真核生物,有16條染色體,是典型的多染色體真核生物。而且它是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的模式材料,全世界的科學家已經研究了半個世紀,非常經典。此外,和大部分真核生物相比,酵母研究背景更清晰且操作更簡單,可以使得我們的工作相對簡單。」

此外,已公開發表的成果顯示,截至2017年3月,釀酒酵母的16條染色體已人工合成了6條。

覃重軍說:「在這個基礎上,我更加堅定了上述設想,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將整個釀酒酵母的染色體重排?」隨後,他與薛小莉副研究員「工程化精準設計」了定製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的指導原則以及理性分析、實驗設計、工程化推進的總體方案。2013年,酵母染色體的融合工作正式啟動。

那麼,怎麼去實現兩條染色體的融合呢?

覃重軍說:「1條完整的真核線型染色體,通常包含1個用於染色體分離的著絲粒和兩個用於保護染色體末端的端粒。要實現兩條染色體的融合,就需要將兩條染色體的兩個端粒去除後相互連接起來,同時還需要將兩條染色體中1條的著絲粒去除,從而保證染色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正常的分離。」

覃重軍介紹,這個過程中,有一點特別關鍵,就是在連接時必須同時刪除兩個端粒和1個著絲粒,否則就會不穩定,馬上發生斷裂。CRISPR—Cas9編輯技術幫助研究團隊很好地完成了這項操作。「它可以做到連接兩個染色體,並非常高效地重組,也就是說可以做到同時切同時補。」覃重軍說。

此外,染色體融合的順序是隨機的。研究團隊在做染色體融合之前,先進行了一系列驗證實驗。結果表明,8對染色體隨機融合都能成功,最終獲得的菌株和野生型酵母菌株一樣生長強健。

接下來,運用同樣的染色體融合操作方法,研究團隊進行了15輪染色體融合,最終成功創建了只有1條線型染色體的酵母SY14菌株。

人工改造的酵母細胞很穩健,沒有表現出重大的生長缺陷

在成功創建SY14菌株之後,覃重軍團隊進一步與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趙國屏研究組、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金秋研究員研究組、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及軍事醫學科學院趙志虎研究員等團隊合作,深入鑑定了SY14的代謝、生理和繁殖功能及其染色體的三維結構。

結果表明,單染色體酵母表現出與野生型幾乎相同的轉錄組和表型譜,但通過減數分裂有性繁殖後代減少。另外,染色體融合後存在的最明顯的變化是染色體的三維結構。

「儘管融合顯著改變了三維染色體結構,但是除了刪除少數非必需基因外,新菌株所含的遺傳物質與正常釀酒酵母相同。」覃重軍說,「經證實,人工改造的酵母細胞出乎意料地穩健,在不同的培養條件下,沒有表現出重大的生長缺陷。然而,融合染色體菌株確實表現出小的適應性限制和有性生殖缺陷,因此它們可能會快速地被天然的菌株淘汰。這些新發現也將有助於解釋擁有較多染色體的優勢。」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韓冰表示,將天然複雜的酵母染色體通過人工改造以全新的簡約化形式表現出來,是繼原核細菌「人造生命」之後的一個重大突破,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闢了新方向。

自然科研機構中國區總監保羅·埃文斯表示,這些酵母菌株也可成為研究染色體生物學基本概念的強大資源,包括染色體的複製、重組和分離等,這些都是生物學領域長期以來十分重要的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釀酒酵母通常還是研究染色體異常的重要模型,其1/3基因和具有23對染色體的人類基因同源。覃重軍團隊創建的單條線型染色體酵母將來或為眾多研究課題提供模型。同時,它還可以為研究人類端粒功能及細胞衰老提供模型。

覃重軍說:「端粒是線型染色體末端的保護結構,人類的過早衰老與染色體的端粒長度直接相關。隨著細胞分裂次數的增加,端粒的長度逐漸縮短,當端粒變得不能再短時,細胞就會死亡。此外,端粒的縮短還與許多疾病相關,包括腫瘤形成等。」

延伸閱讀突破體細胞克隆猴世界難題 中科院19個卓越中心擔當創新「尖刀」

2018年3月26日訊,記者上午在中科院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4年以來,中科院啟動建設了量子信息、青藏高原、粒子物理、腦與智能、凝聚態物理、分子科學等19個卓越中心,14個卓越中心已經順利通過籌建期驗收;其中,量子信息卓越中心在2016年驗收後轉為創新研究院。未來,中科院將對在人才隊伍、成果產出、科教融合工作等方面成績突出的卓越創新中心給予強化支持。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據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高鴻鈞介紹,按照Nature Index排位,目前卓越中心均處於國際同類機構前列,引領著學科前沿,真正擔當了創新「尖刀連」的作用。比如,今年年初,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世界難題,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第二個克隆猴「華華」先後誕生;拓撲量子計算卓越中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與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團隊等聯合攻關,首次發現了超導拓撲表面態,為探索馬約拉納費米子提供了全新平臺。

為了能夠取得重大原創成果的突破,中科院前沿局還加強了B類先導專項、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國家科技任務、重點實驗室和科教融合等方面建設。2017年,量子通信、腦科學與智能技術、青藏高原、超導電子學和大氣灰霾追因等首批5個專項已通過結題驗收。另外,目前中科院重點實驗室體系包括各類實驗室共計305個(含共建)。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新浪

編輯:TF003

相關焦點

  •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誕生
    楊正行/攝   日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歷經4年努力攻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月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中國人工合成生命裡程碑:創建全球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Craig Venter)及其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2014年開始,美國、中國、英國、法國的研究團隊將「人造生命」的目標從原核細菌跳躍至真核的酵母。截至2017年3月,已公開發表的成果顯示,酵母的16條染色體已人工合成了6條。
  • 我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時隔八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與國內多家單位合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取得了合成生物學領域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這一成果今天(2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自然生命體分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含有多條線型結構的染色體,而原核生物通常僅含有1條環型結構的染色體。
  • 中科院上海分院兩項科研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科院上海分院兩項科研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中國科研團隊找到細胞增殖「剎車司機」
    中國科研團隊找到細胞增殖「剎車司機」 2018-04-18 09:37:2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孫靜波
  • 打開人造生命大門 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單染色體酵母
    8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背靠背」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有關酵母染色體的成果,一篇來自覃重軍團隊,另一篇則來自酵母染色體人工合成領域的「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博伊克。不同的是,這一次覃重軍團隊領先一步,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簡約生命——僅含單條染色體的酵母真核細胞。
  • 我國科學家「創造」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人造單染色體酵母與天然酵母細胞相比,兩者形態相似,但染色體的三維結構有巨大改變。圖中標出的染色體末端藍色小圓點為端粒,一條染色體有兩個端粒。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既改變了染色體的結構,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蛻變出一個全新細胞。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即,真核細胞也可以改造成1條線型、甚至是環型的染色體,裝載所有遺傳物質、完成正常細胞功能。於是這一天,他將自己的猜想寫進了筆記本。隨後,他與副研究員薛小莉設計了精準的工程設計總體方案,博士生邵洋洋從2013年開始研發高效的染色體融合操作方法。2016年10月,團隊成功合成出第一個單染色體真核酵母細胞,而後都在對其進行「系統體檢」。
  • 中國科學家實現染色體「16合1」
    覃重軍(左一)團隊及學生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態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內(7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成果昨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這一成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 【光明日報】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2010年,美國科學家J.Craig Venter和他的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化學人工全合成的與天然序列幾乎相同的染色體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了全世界轟動。記者今天獲悉,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將真核釀酒酵母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創造為有功能的單條巨大染色體。
  • 中國農科院基因組所閆建斌團隊首次鑑定出裸子植物中的性別染色體
    中國農科院基因組所閆建斌團隊首次鑑定出裸子植物中的性別染色體來源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閆建斌團隊在The Plant Journal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genomic architecture of sex determining region and sex‐related metabolic
  • 科研人員獲得首個染色體級別的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12月16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及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6年,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Hi-C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並揭示大戟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進化
  • 中國科協公布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光明網訊(記者肖春芳) 1月2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構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皰疹病毒的組裝和致病機理」「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關鍵通路獲揭示」等成果入選。
  • 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記者張泉、王琳琳)中科院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繼原核細菌「人造生命」之後的一個重大突破。北京時間8月2日,該成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美國研究團隊首次合成人類X染色體完整序列
    中國航空報訊:美國研究團隊首次合成了完整的人類X染色體序列,這將有助於我們全面了解基因組功能,並指導基因組信息在醫療服務中的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人類染色體的第一個端對端DNA序列。
  • 王皓毅團隊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該研究發現在人類胚胎幹細胞系naïve多能性誘導培養過程中多能性和X染色體狀態存在顯著異質性,並證明該異質性產生原因在於未完全阻遏內源性自分泌FGF2。研究者們通過鑑定分離其中一個細胞亞群,獲得了更為接近人類著床前早期胚胎的同質性naïve hES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