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毅團隊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2020-07-16 生物世界
王皓毅團隊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在許多動物中,性別由個體所具有的性染色體(X和Y染色體)決定:雄性擁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XY),而雌性則攜帶兩條X染色體(XX)。

在胚胎早期發育過程中,雌性的一條X染色體會發生失活,即這條染色體上大部分的基因都會關閉。該過程就像一個「天平」,需要平衡雄性和雌性X染色體之間的基因表達水平,而X染色體失活(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XCI)則是這一過程中的「砝碼」。

目前,由於X染色體相關基因突變、XCI偏移、以及性染色體非整倍性等原因已造成多種X染色體相關疾病,如血友病(Hemophilia)和蕾特氏症(Rett Syndrome),因此,人類X染色體失活過程及機制的揭示對於相關疾病治療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020年7月15 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王皓毅團隊在 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Overcoming autocrine FGF signaling-induced heterogeneity in naive human ESCs enables modeling of random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發現在人類胚胎幹細胞系naïve多能性誘導培養過程中多能性和X染色體狀態存在顯著異質性,並證明該異質性產生原因在於未完全阻遏內源性自分泌FGF2。

研究者們通過鑑定分離其中一個細胞亞群,獲得了更為接近人類著床前早期胚胎的同質性naïve hESCs。在後續的分化過程中,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該模型為人類XCI的研究提供了高效的平臺,並為X染色體相關疾病的攻克打下堅實的基礎。

王皓毅團隊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之前X染色體失活相關研究大部分依賴於小鼠胚胎幹細胞模型,由於X染色體調控在人和鼠的早期胚胎中存在較大差異,建立人類胚胎幹細胞模型模擬X染色體失活是研究人類這一重要事件的重要基礎。

研究人員發現,在人類胚胎幹細胞系原始態多能性誘導培養過程中多能性和X染色體狀態存在顯著異質性,並證明該異質性產生原因在於未完全阻遏內源性自分泌FGF2。

研究者們通過鑑定分離其中一個細胞亞群,獲得了更為接近人類著床前早期胚胎的同質性naïve hESCs 。

王皓毅團隊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同質性女性人類原始態胚胎幹細胞X染色體狀態,比例尺為5 μm

在後續的分化過程中,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該模型為人類XCI的研究提供了高效的平臺,並為X染色體相關疾病的攻克打下堅實的基礎。

王皓毅團隊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利用naive胚胎幹細胞模擬X染色體隨機失活

綜上所述,該模型的建立對於研究人類XCI的過程和機制有著重要意義。

在後續研究中,利用該模型可驗證XCI相關基因在人類細胞中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利用該體系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對XCI起始,完成和維持相關的基因及信號通路進行高通量基因篩選,以揭示人類XCI的進程及機制,並為X染色體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基礎。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0.06.002

相關焦點

  • 動物所王皓毅課題組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近年來,人類原始態多能性(naive pluripotency)胚胎幹細胞的建立獲得了兩條X染色體激活的hESCs。然而,大部分細胞僅在一條X染色體上表達XIST,與人類早期胚胎不一致。更重要的是,在分化後細胞無法完成隨機的XCI。因此,目前研究人類X染色體調控和隨機失活仍缺少理想模型,使這一人類重要發育事件的研究嚴重滯後。圖2.
  • 女性X染色體隨機失活的規律
    生物谷報導:Warwick大學研究人員最近揭開了女性細胞在其兩條染色體之間隨機選擇的奧秘。    男性細胞有X染色體和Y染色體,女性細胞有兩條X染色體,意味著性別為女的受精卵在發育的早期階段需要沉默兩條X染色體中的一條。這個過程非常關鍵,出錯會導致嚴重的遺傳疾病。細胞中的兩條染色體都有自殺基因XIST。
  • 雌性胚胎發育過程中,X染色體是如何隨機失活的?
    眾所周知,雌性擁有兩條X染色體,每條都攜帶著許多基因,如果這兩條X染色體上的基因都表達為了避免這種毒性,雌性進化出一種機制——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隨機失活一條X染色體,即X染色體失活現象(XCI)。XCI對雌性的正常發育至關重要,如果這個過程出現問題,也可能會導致X染色體的相關疾病,如Rett綜合症。
  • 雌性胚胎發育過程中,X染色體是如何隨機失活的?
    眾所周知,雌性擁有兩條X染色體,每條都攜帶著許多基因,如果這兩條X染色體上的基因都表達,就會對細胞造成毒性。為了避免這種毒性,雌性進化出一種機制——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隨機失活一條X染色體,即X染色體失活現象(XCI)。
  • 胚胎發育中,X染色體是如何二選一隨機失活的?
    眾所周知,雌性擁有兩條X染色體,每條都攜帶著許多基因,如果這兩條X染色體上的基因都表達,就會對細胞造成毒性為了避免這種毒性,雌性進化出一種機制——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隨機失活一條X染色體,即X染色體失活現象(XCI)。XCI對雌性的正常發育至關重要,如果這個過程出現問題,也可能會導致X染色體的相關疾病,如Rett綜合症。
  • NCB丨不用失活,人類X染色體劑量補償添新機制!
    X染色體上基因的劑量補償是一個重要的表觀遺傳事件,而X染色體失活(XCI)被認為是一種在有袋類和胎盤類哺乳動物中實現劑量補償的進化,可作為一種平衡XX和XY個體間X連鎖基因表達的方法。目前我們關於XCI機制的大部分知識都來自小鼠,尤其是體外的雌性幹細胞。
  • 試管嬰兒男多女少 是X染色體惹的禍?
    「問題出在X染色體上,X染色體的失活不足,導致了體外受精後代雄性多於雌性。」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小組,歷時5年,找到問題的關鍵——利用小鼠的實驗模型,他們首次揭示了試管嬰兒性別比例失衡的機制,相關論文3月8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在線發表。體外受精過程中X染色體到底怎麼了?性別失衡意味著什麼?
  • Nature|德國科學家發現控制X染色體失活的關鍵因子
    X染色體失活現象指的是在雌性哺乳動物中有一條X染色體被隨機沉默【1】。X染色體失活現象發現到現在約60年的時間裡,關於該現象的研究已有數千篇,但其中的機制仍有不甚明朗之處。2020年2月6日,德國海德堡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dith Heard研究組在Nature發文題為SPEN integrates transcriptional and epigenetic control of X-inactivation,發現SPEN對於胚胎植入前的小鼠胚胎以及胚胎幹細胞中X染色體中基因沉默起始非常關鍵,揭開了SPEN調控X染色體失活的具體分子機制。
  • 高通量測序解析X染色體失活
    X去活性(X inactivation)也就是X染色體失活,是指一般女性雖然都有兩條X染色體,但事實上有一條會惰性化,變成巴爾體(Barr body),這個過程由Mary F. Lyon發現,因此也被稱為裡昂化作用。 「男性染色體為XY,女性的則有兩個X,其中一個會被關閉。如果沒有關閉,就無法存活。
  • 首次獲得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
    科學家首次「從頭到尾」(從端粒到端粒)確認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其中不存在任何缺口,它的精確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一成果也標誌著,創造出精確到鹼基的完整人類染色體已經成為現實,基因組學研究或許將邁入新的時代。
  • X染色體對"智力發育"有著巨大的作用,女性有兩條X,男性只有一條X,問題......
    三花貓(玳瑁貓)是一個典型的X染色體失活的事例貓決定顏色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 ,所以母貓可以有2種顏色,加上白色就是3種顏色 ,公貓只可能有1種顏色,加上白色最多2種顏色!因此,所有的三花貓都是母貓。三花貓基本都是雌貓,絕少出現三花雄貓的。
  • 美國研究團隊首次合成人類X染色體完整序列
    中國航空報訊:美國研究團隊首次合成了完整的人類X染色體序列,這將有助於我們全面了解基因組功能,並指導基因組信息在醫療服務中的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人類染色體的第一個端對端DNA序列。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由美、英、法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小組,在3月2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合成出了人工真核生物染色體,並成功在釀酒酵母中發揮功能。這是人類首次合成出真核細胞的染色體,也是人類邁向人工合成生命體的重要一步,未來還能大幅提高抗瘧藥、柴油等產品的產量。
  • 你所不知道的X染色體的真相:所有女性都是嵌合體
    在正常的雌性體細胞內,雖然有兩條X性染色體,但是為了讓活性X染色體的個數不能太多,在胚胎發育到一定階段的時候[1],細胞中兩條X染色體中的隨機一條失活,成為沉默的巴氏小體,這就是X染色體失活[2]。而且,一旦這個細胞啟動了對某一條X染色體的失活,那麼這個細胞的下一代都會保持對同一條X染色體的失活,所以實際上,所有的雌性個體均是一個嵌合體[3]。
  • 科學家首次完成對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測序
    據外媒報導,儘管科學家已經完成了整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但仍有一些空白。現在,遺傳學家在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新研究中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基因序列,即對整個人類X染色體從頭到尾進行測序並覆蓋了300多萬個此前沒有被繪製出來的鹼基對。
  • 科學家首次完成對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測序
    據外媒報導,儘管科學家已經完成了整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但仍有一些空白。現在,遺傳學家在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新研究中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基因序列,即對整個人類X染色體從頭到尾進行測序並覆蓋了300多萬個此前沒有被繪製出來的鹼基對。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科學事業之一。
  • 中國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造單染色體細胞
    日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歷經4年努力攻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月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
  • |專訪王皓毅
    2019年7月30日,《細胞發現》 (Cell Discovery)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王皓毅團隊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的最新研究 [王皓毅團隊和趙方慶團隊將目光聚焦到人的腸道菌群。和之前報導的嗜熱菌不同,這些細菌在人體中生活,因此它們的酶也應該在生理溫度下有活性。
  • 雌性哺乳動物細胞中為何會有一條X染色體出現功能失活?
    2020年2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雌性哺乳動物有兩條X染色體,而雄性哺乳動物只有一條X染色體,因此有機體會進化出一種顯著的解決方案,從而防止兩性在基因表達之間出現嚴重失衡,即在每一個擁有兩條X染色體的細胞中,一個完整的X染色體都會被沉默從而抑制RNA進行轉錄;這個過程被稱為X染色體失活(XCI,X-chromosome inactivation
  • 《Nature(自然)》雜誌發表北京大學湯富酬、喬傑團隊研究成果 闡述...
    該研究首次闡述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受精後第5天到14天)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規律,解析了圍著床期胚胎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  人類胚胎發育起始於精卵結合,受精卵通過多次卵裂發育為由內細胞團和滋養層細胞組成的囊胚。人類囊胚著床一般發生在受精後的第5~7天,胚胎與子宮內膜黏附並逐漸侵入,才能繼續發育形成胎兒。自然妊娠情況下,20%以上的概率會發生停育或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