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卡羅萊納大學遺傳學系Terry Magnuson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拓寬了我們對於一個特殊的過程:X去活性(X inactivation)的理解,有助於更深入了解細胞如何調控這一過程中的X染色體沉默。相關成果公布在11月21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Magnuson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Mauro Calabrese,他表示,「這是一個典型案例——通過X去活性方面的基礎研究,提出了一種旗艦模型,能用於了解非編碼RNAs如何能精密操控基因表達大型調控的。簡而言之,就是嘗試了解細胞如何調節基因表達的。我們的這一研究結果意義廣泛,能通過了解正常細胞如何行使功能,從而深入探索疾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X去活性(X inactivation)也就是X染色體失活,是指一般女性雖然都有兩條X染色體,但事實上有一條會惰性化,變成巴爾體(Barr body),這個過程由Mary F. Lyon發現,因此也被稱為裡昂化作用。
「男性染色體為XY,女性的則有兩個X,其中一個會被關閉。如果沒有關閉,就無法存活。這就是我們進化過程中達到男性和女性平衡的一種方式,」Calabrese說。
雖然過去五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針對這種X染色體失活的情況進行研究,但是其中精確的調控機制依然是一個迷,而Calabrese等人採用了一種高通量測序的方法,解析了這一過程,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確定了這種作用的位置和活性。
「基本上可以說,這項研究是將測序技術當成了一種高解析度顯微技術,」Calabrese說。
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失活的X染色體(Xi)呈雲狀結構,因為它被一種稱為Xist的非編碼RNA籠罩著。而在傳統的X去活性模型中,被籠罩的基因是完全沉默的,其中15%的基因會逃逸出來,變得活躍。
「當時認為這些逃逸除了的基因是被拉出了中心區域,進行表達的」Calabrese說。
而最新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新模型,這一模型更加複雜精確,研究人員發現了Xist雲狀結構中存在活性基因,而雲狀結構外也有失活基因,這兩者在之前的模型中都未被包括進去。
「這很微妙,但從機制上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區別,」Calabrese說。
在Xist雲狀結構中,研究人員通過測序發現了微量的DNase I敏感性(DNase I sensitivity),這是一種常與轉錄活性聯繫在一起的特徵,雖然缺少與轉錄相關的其它標誌,但是這一特徵的存在表明細胞核確實將失活X染色體當成了可用的DNA,但有一種未知的機制,抑制了基因被激活。
「這令我們驚訝,如果這些基因是完全沉默的,這就不會發生……這表明,轉錄因子或DNA結合的其它蛋白仍然能接觸到這些失活X染色體,」Calabrese說。
還有一些令人驚訝的發現,比如研究人員發現這15%「逃逸」出來的基因,即存在於Xist雲狀結構中,也存在於結構外,而Xist結構外也有沉默的基因。
「如果說X染色體失活是一個嚴密的核屏障,那麼從這個屏障中被拉出來的基因就應該能被激活,但是卻沒有,」Calabrese說。Xist結構中出現了DNAase I敏感性,以及結構外發現了失活基因,都表明染色體上基因調控的作用方式,比僅僅只是開關這種模式要複雜得多,目前具體的機制還不清楚。不過Calabrese認為Xist基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確切的功能,以及是否有其他因素影響了X染色體失活,還有待研究。
「我們只知道對於關鍵失活X來說,Xist基因是必需的,但是如何進行的,我們並不知道,」Calabrese說。
除了還需深入探索X-染色體失活的作用機理,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分析Xist雲狀結構的功能,從而揭示更多關於非編碼RNAs在細胞發育過程中的其它作用,這些RNA今後也許能作為治療和藥物研發的靶標。
「非編碼RNA的表達出現太多錯誤,可能導致癌症。而有些非編碼RNA的表達則可以預防癌症。其實我們還並不了解這些RNA,」Calabrese說。(來源:生物通 張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