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自然)》雜誌發表北京大學湯富酬、喬傑團隊研究成果 闡述...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今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官方微信發布消息,8月22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IF:43.07)在線發表研究成果「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implantation」(「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人類胚胎著床過程」)。該研究首次闡述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受精後第5天到14天)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規律,解析了圍著床期胚胎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

  人類胚胎發育起始於精卵結合,受精卵通過多次卵裂發育為由內細胞團和滋養層細胞組成的囊胚。人類囊胚著床一般發生在受精後的第5~7天,胚胎與子宮內膜黏附並逐漸侵入,才能繼續發育形成胎兒。自然妊娠情況下,20%以上的概率會發生停育或流產。目前的輔助生殖技術成功率一直徘徊在40%左右,即使經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選擇染色體正常的胚胎進行移植,仍然會有一半左右的胚胎著床失敗或早期流產。

  而發生上述問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早期胚胎的發育異常。既往對著床的過程研究通常是使用小鼠等模式生物進行。根據國際公認的「14天原則」,對人類胚胎的研究允許到受精後14天,但由於技術的限制,很難獲得早期著床後(7-14天)的人類胚胎,人類圍著床期胚胎發育的過程仍然是一個「黑匣子」。

  據介紹,合作團隊長期聚焦於人類胚胎早期發育分子調控機制,先後建立了人類植入前胚胎和胎兒不同器官發育的基因表達或表觀遺傳圖譜。在既往研究基礎上,本研究藉助人類胚胎體外長時培養技術,模擬了人類胚胎的著床和早期著床後發育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階段調控胚胎細胞譜系分化的基因表達和表觀遺傳特徵。

  該項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人類胚胎在囊胚後期逐漸具備體外自我重構與著床的能力;圍著床期胚胎中X染色體失活與上調兩種機制並存,調控X染色體上基因表達劑量;圍著床期胚胎中各譜系細胞具有特異性DNA甲基化特徵。這些發現對於認識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及著床機制、探索著床失敗的原因具有重要價值,為臨床上早期流產、胎兒畸形等疑難病例的診治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雖然,人類體內和體外胚胎發育的具體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本研究為優化體外著床體系,為多能幹細胞的分化與胚胎發育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相關焦點

  • Science(IF=41.058) | 北醫三院付衛團隊、喬傑團隊和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團隊合作發表結直腸癌最新研究成果
    付衛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胃腸道腫瘤的臨床治療和應用基礎研究。臨床治療方面,聚焦胃腸道腫瘤的微創治療;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對胃腸道腫瘤發展和轉移過程中的分子生物學機制進行了探索,尤其對胃腸道腫瘤的內部異致性開展了深入研究。
  •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2020-08-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大團隊首次單細胞水平上剖析早期胚胎甲基化動態
    點擊查看 北醫三院喬傑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合作,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對人類植入前胚胎發育的分子機制進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DNA去甲基化和從頭加甲基化的動態變化、父母本基因組差異甲基化等關鍵特徵,研究成果「Single-cell DNA Methylome Sequencing of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2017年12月19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
  •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2015-06-11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日前,北京大學喬傑、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基因表達和DNA甲基化模式上獲得重要發現,相關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於《細胞》雜誌。  原始生殖細胞產生於胚胎發育早期,是發育為成熟的精子和卵母細胞的前體細胞。通過深入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類原始生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會經歷大規模的DNA甲基化擦除,在胚胎發育到第10~11周時,DNA甲基化水平降至最低點,僅有7%左右保留下來。
  • 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探索基因及其表達的蛋白在特定生理、病理、發育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儘管利用RNA幹擾鑑定高等生物基因功能的技術已經普及,但是這種方法經常伴隨脫靶現象;而且由於只能部分抑制基因表達,往往不足以造成表型變化從而影響對其基因型的判斷。
  • 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發表綜述 系統總結人類...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湯富酬教授與文路副研究員受邀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上發表綜述,系統總結了國際上近年來在人類生殖系細胞單細胞組學測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名院周報 | 北醫三院:喬傑團隊發表孕產婦新冠肺炎患者最新研究
    科技⊙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趙揚玉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孕產婦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徵研究結果4月18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趙揚玉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 70.670)在線以correspondence形式發表了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gnant women infected with Coronavirus
  • 北京大學喬傑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醫學科學部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自1781年選舉首批院士,以表彰在學術界、藝術界、商界、政府部門以及公共事務中取得傑出成就的個人,其中包括班傑明·富蘭克林、喬治·華盛頓,以及250多名諾貝爾獎和普立茲獎獲得者。
  • 湯富酬、喬傑團隊與合作者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2018年8月30日,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生命科學學院BIOPIC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南方醫科大學趙小陽課題組,聯合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Analysis Reveals Sequential Cell Fate Transition
  • ...新的重要成果——北大團隊繪就世界首個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
    7月23日,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喬傑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合作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e(自然)》 (影響因子:38.597)上在線發表題為「The DNA methylation landscapes of human early embryos(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組學研究)」的研究成果,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為了深入探討這一過程的分子動態規律,挖掘調控胚胎著床過程的潛在分子機制,8月22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湯富酬教授課題組攜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課題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 南科大李貴新團隊在《自然-光子學》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李貴新課題組與法國波爾多大學教授Etienne Brasselet課題組合作,在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倍頻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armonic Spin-Orbit Angular Momentum Cascade in Nonlinear Optical Crystals」為題發表在《自然-光子學》(
  • 生殖細胞表觀遺傳研究獲新進展 對後代影響重大
    日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北京大學喬傑、湯富酬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景觀圖。該項成果為探究人類生殖細胞表觀遺傳重編程、DNA甲基化隔代遺傳及幹細胞向精卵定向分化等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對開展輔助生殖技術安全性評估、疾病對後代影響評價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相關研究成果以Single-cell RNA-Seq surveys a developmental landscape of the human prefrontal cortex為題發表在《自然》上。前額葉皮層參與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中科院/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合作發表生殖細胞減數分裂的研究成果
    2020年2月11日,中科院分子細胞卓越創新中心童明漢課題組與復旦大學藍斐課題組、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論文「Refined spatial temporal epigenomic
  • 蕪湖教授領銜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作為普通市民,我們對於該項課題的研究內容很難理解。但是,可以說這是一項在學界非常值得稱道的工作,研究內容被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通訊》所採納,足以說明其「含金量」。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當今主流的星系等級成團理論預言宇宙中應存在大量的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
  • 喬傑院士:高齡孕產婦面臨多重挑戰 應在適宜時自然妊娠分娩
    近日,中國女醫師協會會長、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院士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高齡產婦在生育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所以,應在適宜生育的時期儘可能自然妊娠分娩。喬傑介紹,女性在中國的科技工作者中約佔40%,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具體到科研任務來說,從目標的設計、到總體的實施,以及最後成果的分析和展示,女性科學家和男性科學家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喬傑表示,在醫學領域,女性相對而言有更好的包容性、細心、工作踏實等特點,反而有更大優勢。不管是臨床研究還是醫學基礎研究,女性科學家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