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合作發表生殖細胞減數分裂的研究成果

2020-12-05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兮

減數分裂為生殖細胞所特有的生物學事件,是生物有性生殖的基礎。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發生配對、聯會和重組交換,而非同源染色體分配時自由組合,從而使配子呈現遺傳多樣化,增加了後代的適應性【1】。因此,減數分裂是保證物種繁衍、染色體數目穩定和物種適應環境變化而不斷進化的基本前提。遺傳變異是否與表觀遺傳調控有關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問題,本研究為回答該問題提供了一些重要線索。

同源重組是減數分裂的核心事件,它不僅是減數分裂過程中遺傳物質交換的基礎,也是同源染色體正確分離的保障。其過程高度複雜且受到嚴密調控。以小鼠為例,減數分裂同源重組起始於SPO11和GM960複合物所介導的DNA雙鏈斷裂(Double-Stranded Breaks,DSBs);隨後,斷裂位點經5』末端切割、單鏈入侵等而使DSB獲得修復;最終在同源染色體之間形成交叉(Crossover)或非交叉(Non-Crossover)【2】,其中,大部分DSBs修復形成非交叉,大約僅有10% DSBs修復生成交叉。

DSB位點並非隨機分布,而是具有明顯的偏好性,稱之為熱點(hotspot)。儘管已知PRDM9及其介導的H3K4me3修飾在在多數哺乳動物DSB熱點選擇中發揮著關鍵作用【3-5】,但是,關於PRDM9介導的H3K4me3在DSB修復過程中是如何演化的,PRDM9及其介導的H3K4me3是否參與調控DSB修復過程即同源重組命運決定,以及其它表觀修飾因子是否也在其中發揮作用,等等,目前均不清楚。因為難以獲取高純度的各種亞型的哺乳動物減數分裂前期I細胞,所以同源重組命運決定機制一直是哺乳動物減數分裂研究的難點和熱點。

2020年2月11日,中科院分子細胞卓越創新中心童明漢課題組與復旦大學藍斐課題組、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論文「Refined spatial temporal epigenomic profiling reveals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PRDM9-mediated H3K4me3 and the fate of double-stranded breaks」。與之前PRDM9決定DSB熱點研究不同,該文提出PRDM9及其介導的H3K4me3協同局部染色質環境可能參與了DSB修復過程,與同源重組命運決定相關;發現早期生成的DSBs更傾向於修復形成交叉。本文不僅為同源重組命運決定和交叉穩態的調控研究提供了新視角,也證實了遺傳物質交換機制和表觀遺傳調控的相關性。

得益於童明漢課題組前期建立的分離小鼠任意類型生精細胞的技術體系,使獲取高純度同步發育的任意類型生精細胞成為現實,因此有可能對精子發生過程中關鍵生物學事件的分子機制進行精細研究。比如,童明漢課題組曾經基於上述體系與湯富酬、李勁松課題組合作,2018年7月30日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RNA-seq uncovers dynamic processes and critical regulators in mouse spermatogenesis」的論文,繪製了精子發生過程中生精細胞轉錄組的動態變化圖譜,系統地闡明了這種動態變化的可能分子基礎,為哺乳動物精子發生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提供了基礎數據【6】

圖1: 基於精細分期的減數分裂重組過程表觀遺傳組的建立

作為減數分裂系列研究的一部分,為了闡明表觀遺傳是否以及如何調控減數分裂同源重組,本文在純化各級生精細胞的基礎上,將減數分裂前期I細胞細分為7個時期進行研究(圖1),結合ChIP-seq技術,分析了包括H3K4me3在內的8種組蛋白修飾在減數分裂前後的動態變化;應用NOMe-seq,觀察了DNA甲基化以及染色質開放狀態的動態變化(圖1),揭示了之前難以發現的減數分裂前期I細胞演化的未知規律。

結果顯示,PRDM9介導的H3K4me3修飾在細線期(Leptotene)開始生成,至偶線期中期達到峰值,隨後逐步消失(圖2a);同時,越早產生的H3K4me3越晚消失。這種H3K4me3動態變化與DSB修復過程中同源重組中間產物的演變高度相關,提示PRDM9介導的H3K4me3可能參與了DSB修復過程。根據生成和消失時間,研究人員繼而將與重組熱點相關的H3K4me3分為四種類型,發現早期產生的H3K4me3信號強度與寬度均最強,且富集了更長的PRDM9結合基序(圖2b-e);那些快速消失的H3K4me3信號強度與寬度均最弱,且為較晚產生。這些結果表明早期生成的PRDM9介導的H3K4me3可能通過影響同源重組穩定中間體dHJ(double Holliday Junction),從而進一步調控交叉形成;而那些弱而快速消失的則指導生成非交叉。

圖2: PRDM9介導的H3K4me3修飾的特性a.PRDM9介導的H3K4me3代表性UCSC track,淺紅色背景指示PRDM9介導的H3K4me3信號;b. 熱圖展示了H3K4me3信號強度,依據H3K4me3修飾的周轉時間將其分為四種類型;c-d. mZ階段H3K4me3修飾信號的平均寬度與強度在上述四種類型中的比較;e. PRDM9結合基序在上述四種類型中的富集情況。

與H3K4me3相比,H3K4me1修飾在重組熱點上出現得更早,消失得更晚,並且覆蓋了更多的核小體(圖3)。有意思的是,在偶線期階段可以明顯觀察到DSB核心區域核小體H3K4me1被H3K4me3所替代的情況。鑑於體外實驗證實PRDM9具有催化H3K4me1的活性,研究人員推測H3K4me1可能是PRDM9催化產生H3K4me3過程的中間態;而早出現的H3K4me1則提示重組熱點決定發生的時間可能更早。

圖3:重組熱點相關H3K4me1修飾的特性

除上述修飾外,本研究還發現了H3K36me3與H3K27ac也富集於重組熱點,而H3K9me2修飾則缺失於重組熱點;同時,觀察到重組熱點區域的染色質與全基因組相比更加開放。有意思的是,不論H3K36me3與H3K27ac的富集,還是H3K9me2的缺失,抑或染色質的開放,均隨Prdm9敲除而變化,表明上述表觀因子均為PRDM9依賴性的。與H3K4me3類似,相比於其它類型,早期產生的H3K36me3與H3K27ac具有更強的信號強度與寬度,染色質也最為開放,提示H3K36me3, H3K27ac以及染色質開放可能與H3K4me3一起共同在DSB命運決定中發揮調控作用。同時,研究者根據所上述表觀遺傳規律,發現了4537個潛在的DSB熱點,其中置信度最高的302個位點值得後續進行深入的機理分析。

綜上所述,本研究系統地闡述了PRDM9介導的H3K4me3以及H3K4me1、H3K36me3、H3K27ac、H3K9me2和染色質開放在減數分裂過程及其前後的動態變化,闡明了PRDM9及其介導的H3K4me3修飾與DSB命運決定的相關性,提出了PRDM9及其介導的H3K4me3修飾不但能決定DSB位點選擇,而且可能調控DSB形成後的修復過程,從而決定DSB命運的假說(圖4)。該假說將是相關團隊的下一個重點研究目標。

圖4:DSB命運決定的表觀遺傳學基礎

據悉,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卓越創新中心(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瑤博士,復旦大學呂瑞途博士、榮博文博士生,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博士生鄭宇軒與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卓越創新中心(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林震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該工作受到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卓越創新中心動物實驗技術平臺和細胞分析技術平臺的大力支持。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281-1.pdf

參考文獻

1. Baudat, F., Imai, Y. & de Massy, B. Meiotic recombination in mammals: localization and regulation.Nat Rev Genet14, 794-806, doi:10.1038/nrg3573 (2013).

2. Hunter, N. Meiotic Recombination: The Essence of Heredity.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7, doi:10.1101/cshperspect.a016618 (2015).

3. Baudat, F. et al. PRDM9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meiotic recombination hotspots in humans and mice.Science327, 836-840, doi:10.1126/science.1183439 (2010).

4. Myers, S. et al. Drive against hotspot motifs in primates implicates the PRDM9 gene in meiotic recombination.Science327, 876-879, doi:10.1126/science.1182363 (2010).

5. Parvanov, E. D., Petkov, P. M. & Paigen, K. Prdm9 controls activation of mammalian recombination hotspots.Science327, 835, doi:10.1126/science.1181495 (2010).

6. Chen, Y. et al. Single-cell RNA-seq uncovers dynamic processes and critical regulators in mouse spermatogenesis.Cell Res28, 879-896, doi:10.1038/s41422-018-0074-y (2018)

相關焦點

  • 生殖細胞的形成——減數分裂
    (3)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二、成熟生殖細胞的產生—減數分裂 (一)有關減數分裂的解釋 1、 減數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個體在形成生殖細胞過程中發生的一種特殊分裂方式,不同於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減數分裂僅發生在生命周期某一階段,它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性母細胞成熟、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殊分裂方式。
  • 小鼠精原幹細胞體外減數分裂研究取得進展
    男性不育約佔人類不育病例的50%,由多種遺傳和表觀遺傳變異所致,主要表現為生殖細胞缺失以及減數分裂啟動、完成和單倍體發育異常。長期以來由於缺少精原細胞幹細胞的體外培養、基因修飾以及分化模型,人類對精子發生以及男性不育的機理研究進展緩慢。
  • 生物醫學研究院藍斐團隊與合作者揭示減數分裂同源重組命運決定的...
    減數分裂為生殖細胞所特有的生物學事件,是生物有性生殖的基礎。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發生配對、聯會和重組交換,而非同源染色體分配時自由組合,從而使配子呈現遺傳多樣化,增加了後代的適應性。因此,減數分裂是保證物種繁衍、染色體數目穩定和物種適應環境變化而不斷進化的基本前提。遺傳變異是否與表觀遺傳調控有關?這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問題。
  • 研究發現卵細胞減數分裂新機制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和Ludwig癌症研究所的研究者發現了有性生殖生物細胞減數分裂生成生殖細胞的一種新的特殊機制。
  • 動物所在小鼠精原幹細胞體外減數分裂研究中取得進展
    男性不育約佔人類不育病例的50%,由多種遺傳和表觀遺傳變異所致,主要表現為生殖細胞缺失以及減數分裂啟動、完成和單倍體發育異常。長期以來由於缺少精原細胞幹細胞的體外培養、基因修飾以及分化模型,人類對精子發生以及男性不育的機理研究進展緩慢。
  •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2020年11月27日,《科學》(Science) 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復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an RNA Polymerase
  • Tet1調控基因表達操控減數分裂過程
    這項成果被眾多科學家認為意義重大,對幹細胞和癌症研究非常重要,也因此入選了2011年生物通生命科學十大新聞(2011生命科學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上述研究的基礎在於一種關鍵蛋白:Tet蛋白,這是重新編程已經分化的細胞的一種重要功能蛋白,人類和小鼠都擁有Tet蛋白,研究發現這種蛋白在DNA脫甲基過程和幹細胞重新編程方面起關鍵作用。
  • 生命科學學院王應祥課題組揭示減數分裂細胞中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染色體濃縮是細胞分裂的前提基礎,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都需要將複製後的細長染色體濃縮成棒狀的染色體,進而保證後期的正確分離。相比之下,有絲分裂中染色體從前期到中期是快速的一步濃縮,而減數分裂包括減數分裂I和II,其中減數分裂I是該細胞分裂方式所特有,前期I又包括細線期、偶線期、粗線期、雙線期和終變期,過程主要涉及到父母同源染色體之間的配對、聯會和重組。
  • 細胞的減數分裂
    減數分裂發生在生殖細胞中。減數分裂的特徵:DNA複製一次,細胞分裂二次,形成四個子細胞。子細胞的DNA是體細胞的一半。減數分裂分為4個時期:減數分裂前間期、 第一次減數分裂期 、 第二次減數分裂前間期 和 第二次減數分裂。
  • Cell Research:童明漢研究組合作揭示減數分裂同源重組命運決定的...
    2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童明漢研究組與復旦大學藍斐/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Refined spatial temporal epigenomic profiling reveals intrinsic connection
  • 張亮然/王順心/陳子江合作在減數分裂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高等醫學研究院張亮然教授和生殖醫學研究中心王順心教授、陳子江教授合作在減數分裂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以「MEIOK21: a new component of meiotic recombination bridges required for spermatogenesis」為題發表於國際權威雜誌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 研究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在此過程中,細胞經過一次DNA複製後進行兩次細胞分裂,最終產生單倍體配子。同有絲分裂一樣,減數分裂的精確完成離不開細胞周期蛋白(Cyclins)與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DKs)之間的共同調節。Cyclins的周期性降解與合成以及CDKs激酶活性的動態變化,是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周而復始的重要物質保障。
  • 復旦大學王磊/桑慶團隊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並探索了...
    在本研究中,團隊成員在四個卵子MI期阻滯家系中發現了TRIP13基因的不同純合/複雜合錯義突變。TRIP13基因編碼產生AAA+-ATPase蛋白,先前研究顯示其在減數分裂染色體配對重組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是有絲分裂紡錘體檢驗點的關鍵成員。
  • 山大生殖團隊新成果:腫瘤易感基因BRCA2突變導致卵巢早衰
    3月14日,權威科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一篇題為「BRCA2雙等位基因突變導致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BRCA2 in Ovaria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的通訊文章,為腫瘤易感基因BRCA2突變導致卵巢早衰提供了新證據。
  • Plant Cell:揭秘細胞分裂
    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圖位克隆的方法,在水稻中克隆了植物中首個Bub1同源基因BRK1(Bub1-related kinase1),為解析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組裝提出了新觀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2月15日在Plant Cell雜誌上。
  • 細胞分裂過程紡錘體組裝提出新觀點
    ),為解析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組裝提出了新觀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2月15日在Plant Cell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程祝寬研究員,其早年畢業於揚州大學,目前主要從事植物減數分裂過程的遺傳控制,水稻花器官發育及種子形成的分子機理等方面的研究。這項研究得到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資助。 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絲與著絲粒起初會以隨機方式相連接,使得前中期存在許多錯誤的連接方式。
  • 動物所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這一研究結果詳細揭示了Cyclin B3對於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重要作用並分析了可能的內在分子機制,為探究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雌性與雄性減數分裂在細胞周期調控方面的異同及其調控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研究於2月15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刊物Journal of Cell Biology。該研究工作由動物所和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完成。
  •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在真菌有性生殖過程中,性結構分化需要與減數分裂過程精密協調,從而保證子裔的形成。儘管該假說提出已久,然而其中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並不清楚。該研究從多個角度證實性結構分化和減數分裂過程的時空偶聯可作為一個關鍵細胞命運決定機制參與性孢子的形成。此外,負責偶聯的調控環路在真菌中十分保守,暗示該環路控制的偶聯可能廣泛負責真菌性孢子的產生。
  • 清華中科院共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
    該研究系統鑑定和分析了水稻雄性生殖細胞中的phasiRNA及其靶標,並闡明了21-nt phasiRNA通過切割mRNA調控靶標基因的作用機制。,戚益軍研究組與程祝寬研究組合作,利用顯微攝取的方法分離收集了減數分裂I早前期、四分體時期和小孢子時期的雄性生殖細胞。
  • Cell發表關於人類原始生殖細胞中基因表達網絡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2015年6月4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概觀(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Primord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