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2020-12-05 澎湃新聞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2020-08-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

2020年8月2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cell lineage specification in temporal-spatial patterns in human cortical development」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孕期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

得益於嚴密的實驗設計和取樣的系統性,研究人員鑑定出了一種新的神經前體細胞亞群,在孕期11-14周特異性地富集在皮層的增殖區域。進一步對這群發育階段特異性神經前體細胞的特徵表達基因和信號通路進行深入分析,發現該類細胞同時高表達神經幹細胞特徵基因和分化神經元特徵基因,經典的WNT信號通路處於激活狀態,處於活躍分裂狀態,是產生皮層深層神經元(deep layer neurons)的前體細胞。

人大腦皮層不同空間區域及腦橋的時空發育特徵

研究者接下來對皮層中不同神經前體細胞亞型的特異表達基因,相互發育關係進行了系統梳理,並對前體細胞亞型oRG中特異表達的長非編碼RNA進行功能驗證。oRG細胞是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外側室管膜下區(OSVZ)富集的一類神經幹細胞亞型,少量存在於嚙齒類的SVZ區域。oRG細胞在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中的大量存在,被認為是大腦皮層神經元大量產生和由無腦回進化到有腦回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研究者發現了長非編碼RNA LINC00943在oRG細胞中特異表達,在小鼠胚胎的大腦皮層中瞬時過表達該基因,發現oRG細胞數量顯著增加,提示該長鏈非編碼RNA對於特定神經幹細胞亞群特徵以及區域差異的維持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神經前體細胞發育關係及LINC00943在小鼠發育皮層中的oRG維持重要功能驗證

兼顧腦細胞發育時程和空間分布兩方面,研究者系統總結了人類大腦皮層中不同類型神經元產生的時間周期和關鍵的調控基因。研究團隊首次在孕期24周的額葉神經元中記錄到動作電位信號,說明額葉神經元相比皮層其他區域(PL,TL和OL)更早具備了電生理活性,並擁有更為複雜的細胞形態結構,在電生理水平揭示了大腦皮層各區域發育成熟的時序差異。除此之外,作者們還比較了各細胞類型在皮層不同區域的基因表達差異,同時以腦橋為對照,明確了大腦皮層神經元的特徵,闡述了不同的神經細胞功能與特定的細胞結構基礎間的密切聯繫。

(A)人類大腦皮層神經元產生周期及重要基因調控示意圖;(B)妊娠24周額葉和頂葉皮層神經元形態;(C)妊娠24周額葉和頂葉皮層神經元電生理特徵

該研究是目前對人類大腦皮層各區域發育進行的系統的高精度單細胞分析,為全面解析人類大腦皮層複雜的發育路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悉,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廣東省生物島實驗室研究員範小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聯合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博士生傅元元、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助理研究員周新、副研究員孫樂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4/eaaz2978

來源:BioArt

1980-2020

原標題:《【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2020年8月2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在Science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王曉群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研究幹細胞與人腦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與進化特徵。2020年8月21日,王曉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cell lineage specification in temporal-spatial patterns in human cortical development
  • 【學術前沿】王曉群/薛天等合作繪製人類視網膜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
    【學術前沿】王曉群/薛天等合作繪製人類視網膜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解析了細胞命運決定和黃斑形成的細胞和… 2020-05-10 0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ure: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
  • 生物物理所等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獲解析 單細胞測序技術功不可沒
    8月22日,《Nature》雜誌上登載了北京大學湯富酬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解析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發表綜述 系統總結人類...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湯富酬教授與文路副研究員受邀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上發表綜述,系統總結了國際上近年來在人類生殖系細胞單細胞組學測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Science(IF=41.058) | 北醫三院付衛團隊、喬傑團隊和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團隊合作發表結直腸癌最新研究成果
    喬傑院士團隊與湯富酬教授團隊長期合作,致力於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探索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生殖細胞與胚胎的表觀遺傳學修飾與基因表達調控的分子機制,已在Cell、Nature等雜誌發表系列文章,精確繪製了人類植入前胚胎和胎兒生殖細胞發育過程中的轉錄組、DNA甲基化組圖譜,以及胎兒消化道發育過程中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為了解人類自身胚胎發育特徵提供了重要數據。
  • 《Nature(自然)》雜誌發表北京大學湯富酬、喬傑團隊研究成果 闡述...
    今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官方微信發布消息,8月22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IF:43.07)在線發表研究成果「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implantation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北大團隊首次單細胞水平上剖析早期胚胎甲基化動態
    點擊查看 北醫三院喬傑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合作,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對人類植入前胚胎發育的分子機制進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DNA去甲基化和從頭加甲基化的動態變化、父母本基因組差異甲基化等關鍵特徵,研究成果「Single-cell DNA Methylome Sequencing of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2017年12月19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為了深入探討這一過程的分子動態規律,挖掘調控胚胎著床過程的潛在分子機制,8月22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湯富酬教授課題組攜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課題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次被解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一枚受精卵長成一個嬰兒,需在發育的第7天左右著床才能存活,這期間的人胚胎細胞無法獲取,難以解析。22日,《自然》雜誌登載了我國北京大學湯富酬與北醫三院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最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展現了「黑盒子」中的乾坤。「臨床上,著床失敗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 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在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中,胚胎的順利著床可謂是關鍵的一步。著床的失敗被認為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
  • 8.25腦科學日報|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刻意微笑會讓人感到快樂嗎?
    來源:BioArt海馬區兩種突出後支架蛋白在輻射方向梯度與切線方向的梯度分布人類大腦皮層中包含超過100萬億個突觸,每個突觸本身又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由數千種不同而相互協作的信號轉導蛋白組成的實體。近日,英國愛丁堡大學Seth G. N.
  • 【學術前沿】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
    【學術前沿】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擴張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2020-07-24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路、喬傑合作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在人類胚胎第3周左右,腹側間腦與原始口腔頂部外胚層接觸,誘導其內陷形成一個微型囊狀結構(Rathke囊),囊壁細胞通過分裂、遷移和分化,最終形成各種激素細胞類型。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合作,於2020年10月19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identifies divergent developmental lineage trajectories during human pituitary
  • NC:北大文路/喬傑合作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在人類胚胎第3周左右,腹側間腦與原始口腔頂部外胚層接觸,誘導其內陷形成一個微型囊狀結構(Rathke囊),囊壁細胞通過分裂、遷移和分化,最終形成各種激素細胞類型。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合作,於2020年10月19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identif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