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

2020-12-01 澎湃新聞

【學術前沿】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擴張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2020-07-24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Art ,作者BioArt

BioArt

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

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

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與身體比重較之嚙齒類或非人靈長類動物明顯增大,為智力的提高和意識的產生提供神經物質基礎。就變化最為顯著的大腦皮層而言,除了灰質在水平方向上的急劇擴增並形成特定摺疊形式的溝回結構之外,人腦白質區域的體積更是大大增加,與之相伴隨的是白質損傷也成為皮層發育異常性疾病中常見的症狀,嚴重時甚至導致腦癱。少突膠質細胞作為白質中豐度最高的細胞,形成包裹神經元軸突的髓鞘,促進神經信號的跳躍式傳導。對於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人類大腦皮層發育,也為白質損傷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研究和治療方法探索提供依據。然而由於人腦組織樣本的難得和操作手段的有限,目前對於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機制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嚙齒類動物為模型。考慮到人類大腦和鼠類大腦結構的巨大差異,研究人類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是否具備特殊性質顯得尤為重要。

2020年7月16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rnold Kriegstein實驗室(黃薇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在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Origins and Proliferative States of Human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的研究論文。這項工作圍繞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少突膠質前體細胞(OPC)的譜系來源、增殖能力和擴散方式展開研究,從而探索人類大腦皮層白質擴張(white matter expansion)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靈長類動物在皮層發育中新產生了嚙齒類動物所沒有的生發中心outer subventricular zone (oSVZ)。Kriegstein實驗室於十年前在oSVZ中發現了一種特化的放射狀膠質細胞outer radial glia (oRG)對於神經發生 (neurogenesis) 和皮層灰質(gray matter)的擴張至關重要,並於五年前鑑定出oRG的標誌基因。但oRG是否參與膠質發生,特別是oRG能否分化生成少突膠質細胞,學術界一直以來缺乏有力的研究證據。原因在於在靈長類動物中難以標記和追蹤特定細胞類型,而oRG在具備轉基因品系的嚙齒類動物中又非常稀有。在這項工作中,研究者首先利用單細胞測序和虛擬重構,鑑定出一條從oRG 到OPC的細胞分化譜系,並且發現了一類新的中間前體細胞(命名為Pre-OPC) 介導了從oRG到OPC的分化。然後研究者對胚胎腦片進行組織學染色,實際找到oSVZ區域中大量存在的oRG、Pre-OPC和OPC以及介於兩兩幹細胞之間的過渡中間態細胞。接下來研究者通過免疫富集的方法從新鮮的臨床組織樣本中直接純化各類幹細胞,並進行體外分化和藥物處理,從而確定oRG能夠分化產生Pre-OPC,後者進一步分化產生OPC。最後,研究者對免疫純化的幹細胞進行病毒標記、細胞移植、腦片培養和實時顯微成像,觀測了三種不同類型幹細胞分裂和遷移的動態行為,並進行兩兩對比。上述一系列實驗結果表明靈長類特有的oRG也能支持膠質發生,從而為人類少突膠質細胞的生成提供嚙齒類不具備的額外幹細胞來源。另外與神經發生相對應,少突膠質細胞發育過程中也存在中間前體細胞,有別於之前報導的參與神經發生的TBR2陽性的IPC,這類新定義的Pre-OPC為EGFR+SOX2+OLIG2+,分布於oSVZ中,並且具備特殊的跳躍式分裂動態行為(Mitotic Somal Translocation)。在寬闊oSVZ區域中廣泛存在的oRG和Pre-OPC這兩種幹細胞為OPC的大量產生提供充分的細胞來源。

二.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運用實時顯微成像和BrdU類似物連續標記這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法,研究者都發現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窗內(GW20-24)已經實現細胞命運決定的OPC仍能夠馬不停蹄的連續分裂,從而大大擴增了幹細胞庫,為進一步分化產生成熟的少突膠質細胞和髓鞘提供廣泛的前體細胞來源。這與以前報導的小鼠中研究結果大不相同,後者在相對應的發育時期(P0-3)的OPC呈現靜息狀態或經歷一輪細胞分裂後迅速終分化形成少突膠質細胞。

三.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以往的報導顯示在神經發生中幹細胞分裂產生的子細胞往往相依相伴。經典的例子是放射狀狀膠質(radial glia, RG)不對稱分裂產生的神經元將沿著其姊妹RG攀爬,而RG通過連續不對稱性分裂陸續產生的子代神經元將在皮層聚集排列成細胞克隆。在對於OPC的實時顯微成像觀察中,研究者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OPC分裂產生的兩個子代細胞之間強烈排斥, 向相反方向迅速遷移。這與其它類型的分裂細胞(包括RG和IPC在內)明顯不同,可能有助於新生OPC在皮層中的快速擴散以降低局部濃度和實現均勻分布。為了研究OPC子細胞相互排斥的分子機制,作者通過單細胞測序對比了OPC同RG和IPC的基因表達譜差異,找到一種OPC特異的原鈣粘附蛋白家族成員PCDH15。無論是在RNA水平上運用RNA幹擾還是在蛋白水平上運用抗體阻斷從而破壞PCDH15的功能,都能夠有效抑制OPC子細胞之間的排斥現象。進一步的實時顯微成像觀察或者分裂標誌蛋白KI67染色的結果均顯示,阻斷OPC子細胞的排斥行為將明顯抑制子代OPC的再次分裂。這就是說PCDH15介導的子細胞相互排斥作用促進了OPC的有效擴散和快速分裂。

OPC infected with Scramble-shRNA lentivirus

OPC infected with PCDH15-shRNA lentivirus

OPC treated with IgG

OPC treated with PCDH15-antibody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人類胚胎發育時期中少突膠質前體細胞的這三大性質(額外來源,持續分裂,快速擴散)將大幅度提高少突膠質細胞的生成數量,從而促進大腦皮層的白質擴張。在文章末尾的討論部分,作者還列舉了運用單細胞測序發現的除PCDH15以外其它表達於OPC的特異性基因,未來對於這些基因功能的研究將加深人們對於膠質發生的認識。另外,作者還提到過去對於大腦皮層發育異常性疾病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神經發生上,膠質發育異常往往被當作是繼發性損害;而本文的單細胞測序結果表明很多臨床上報導的致病基因不僅表達於神經元,而且在膠質細胞如OPC中也有較高的轉錄水平,這提示著膠質細胞在疾病發生中的原發性作用以及遺傳性神經發育疾病的細胞多態性。

原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759-5

來源:BioArt

1980-2020

原標題:《【學術前沿】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擴張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雲端論腦預告 | 人類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進化
    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皮層的白質區域顯著擴張;而白質發育異常會引起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或缺氧缺血性腦病,嚴重時甚至導致腦癱。少突膠質細胞作為白質中豐度最高的細胞,形成包裹神經元軸突的髓鞘,促進神經信號的跳躍式傳導。對於人類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人類大腦皮層發育,也為尋找白質損傷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提供依據。
  • 《細胞》:我們為何能擁有更大的大腦?神經科學家揭示細胞發育之謎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論文,科學家們揭示出人類大腦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白質區域如何擴張的重要機制。「這一發現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類大腦的皮層發育,也為探索白質損傷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提供了依據。」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黃薇博士介紹。
  • 我們為何能擁有更大的大腦?科學家揭示細胞發育之謎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可能是宇宙間最複雜的物體。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的皮層顯著增大,為各種高級認知功能提供了結構基礎。解碼人腦的發育過程,將為我們理解「人何以為人」提供接近本質的答案。  在探索人類大腦皮層為什麼能夠變得更大的問題時,人們常常把目光集中在神經元胞體集中的灰質區域。實際上,大腦皮層的白質也在進化過程中劇烈增大。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1,Cell | 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擴張的細胞和分子機制來源:BioArt7月16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rnold Kriegstein實驗室在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Origins
  • Sox9促進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生成
    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從共同的祖細胞中產生,主要發生在胚胎和出生後早期。在關閉神經管後,神經上皮祖細胞建立了心室區。通過不對稱細胞分裂,神經上皮祖細胞首先產生神經元前體細胞,然後分化為各種類型的神經元。神經上皮祖細胞主要產生膠質前體細胞,後者變成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
  •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2020-08-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G2膠質細胞可生成少突膠質細胞,但不生成神經元
    在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中,除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外,NG2膠質細胞也被認為是第四種神經膠質細胞。研究人員已使用Cre/loxP策略在幾種轉基因小鼠模型中仔細研究了NG2膠質體內的命運。現已有明確的共識,即NG2膠質細胞主要充當腹側前腦少突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亞群的祖細胞,而NG2膠質細胞的神經源性潛力仍受到質疑。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前額葉皮層參與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伴隨著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了3倍,並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間有著直接聯繫,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
  • 人少突膠質前體細胞傳代過程中形態學的變化
    :是中樞神經系統中除了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以外的第4種膠質細胞類型,形態呈典型雙極突起,特異性表達PDGFRα和NG2,廣泛分布於白質和灰質中,佔總細胞數的5%-8%。少突膠質前體細胞可分化為成熟的少突膠質細胞,是髓鞘再生的重要祖細胞庫。晚期少突膠質前體細胞:也叫前-少突膠質細胞,是少突膠質前體細胞向成熟少突膠質細胞分化的中間階段,細胞突起數量增多,大於兩極且無分叉,特異性表達NG2、PDGFRα、O4等。
  • 少突膠質細胞多樣性遠超想像
    2016年6月10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少突膠質細胞(oligodendrocyte)---一種在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的腦細胞---要比之前所認為的更加多樣化。這一發現將有助我們理解這些細胞受到影響的疾病,並且可能為未來的治療策略提供線索。
  • Nature||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ATAC-Seq聯合解碼人類大腦海馬體體發育與形成機制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篇2020年1月1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團隊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吳倩團隊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關於人類大腦海馬體發育的文章,深入探究並揭示了海馬體動態變化的發育過程以及記憶功能環路形成的分子機制。
  • 運動學習可通過促進少突膠質細胞再生或存活促進神經再髓鞘化
    此外,神經元活動可以調節朗飛氏結間長度和髓鞘厚度,這意味著成熟少突膠質細胞可以通過神經活動依賴的方式調節髓鞘形成過程。因此,在脫髓鞘損傷後,機體可能存在內源性機制,通過新生和倖存的少突膠質細胞調節髓鞘的修復。在人類和齧齒動物中,運動學習可通過誘導成熟中樞神經系統中少突膠質細胞前體細胞(OPCs)的增殖和分化(類似於脫髓鞘損傷時的OPC反應)改變白質結構。
  • 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2020-03-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腦計劃重大進展:首度解碼人腦「中央處理器」,腦細胞圖譜領先...
    8周~胚胎發育26周間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 PFC)的單細胞樣本進行分析,確認了六大主要類型共計35個亞型的細胞,並追蹤了這些細胞的發育軌跡。 人類的神經系統主要由神經細胞及神經膠質細胞等構成,其中膠質細胞具有支持、營養、保護等功能。 神經系統中功能最高級的一部分則是大腦皮層,又稱大腦皮質,其表面溝壑交縱,「溝」和「回」是其最為顯著的解剖結構,褶皺和溝壑之間藏著高等生物的智慧。
  • 生物物理所等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前額葉皮層參與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伴隨著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了三倍,並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杏仁核、海馬之間有著豐富的直接聯繫,並通過這些結構與下丘腦和中腦之間實現間接的神經聯繫,而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然而,當前研究對「人腦前額葉到底由哪些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又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等腦科學問題知之甚少。
  • Nature: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前額葉皮層參與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伴隨著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了三倍,並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杏仁核、海馬之間有著豐富的直接聯繫,並通過這些結構與下丘腦和中腦之間實現間接的神經聯繫,而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然而,當前研究對「人腦前額葉到底由哪些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又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等腦科學問題知之甚少。
  • 【雙語字幕Armando】3.膠質細胞、白質、灰質
    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膠質細胞類型周圍神經系統中的膠質細胞類型施旺細胞、郎飛結端腦、腦幹、脊髓的灰白質分布腦幹與脊髓中的灰質位於中央,圍繞著中央管,而白質則在外周;端腦的灰質位於外周,白質位於中央,丘腦也屬於灰質。
  • 研究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朱學良研究組的研究論文「Wdr47 controls neuronal polarization through the Camsap family microtubule
  • 皮層下缺血性白質損傷的建模方法有待改進
    皮層下缺血性白質損傷、腦白質高信號或腦白質疏鬆在磁共振成像上的病理相關性,是老年人認知功能下降的常見原因。儘管其發病率很高,但科學家們仍不清楚白質的各種成分如何響應慢性缺血而退化。這主要原因是缺乏適當的動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