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字幕Armando】3.膠質細胞、白質、灰質

2021-01-21 神外峨眉峰


本期視頻的內容是膠質細胞、白質、灰質,包含如下幾個部分:

端腦、腦幹、脊髓的灰白質分布

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膠質細胞類型

周圍神經系統中的膠質細胞類型

施旺細胞、郎飛結


端腦、腦幹、脊髓的灰白質分布

腦幹與脊髓中的灰質位於中央,圍繞著中央管,而白質則在外周;端腦的灰質位於外周,白質位於中央,丘腦也屬於灰質。灰質中主要是神經元胞體、樹突、軸突末端和無髓鞘的軸索;白質中主要是軸索,尤其是有髓鞘的軸索。


2.    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膠質細胞類型

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膠質細胞包括:

室管膜細胞(ependymal cell):有纖毛的立方細胞,覆蓋在中央管內壁上,可分泌腦脊液

少突膠質細胞(oligodendrocyte):位於白質中,並排於有髓神經纖維之間,構成髓鞘

小膠質細胞(microglial cell):神經系統中的免疫細胞,扮演清道夫角色,可吞噬有害物質

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可以包裹毛細血管,協助形成血腦屏障,還可以調控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化學環境


3.    周圍神經系統中的膠質細胞類型

周圍神經系統中的膠質細胞包括:

衛星細胞(satellite cell):覆蓋在神經元胞體上(如圖)

施旺細胞(Schwann cell):包裹軸索,形成髓鞘


4.    施旺細胞、郎飛結

周圍神經系統中的神經纖維被施旺細胞形成的髓鞘包裹,一個髓鞘長度大約為1至1.5毫米,施旺細胞包裹軸索的過程如上圖。另外,在每個髓鞘之間的間隙,稱為郎飛結(nodes of ranvier)。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神外峨眉峰

也可以關注同名的bilibili帳號:神外峨眉峰


參考:

1. Neurology - Glial Cells, White Matter and Gray Mat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_jWUhmN2A&t=1s)

2. 【雙語字幕|Armando Hasudungan】3.膠質細胞、白質、灰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54y1979m)


如果視頻中翻譯存在錯誤,請後臺私信或者留言給我

原視頻來自油管博主:Armando Hasudungan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
    就變化最為顯著的大腦皮層而言,除了灰質在水平方向上的急劇擴增並形成特定摺疊形式的溝回結構之外,人腦白質區域的體積更是大大增加,與之相伴隨的是白質損傷也成為皮層發育異常性疾病中常見的症狀,嚴重時甚至導致腦癱。少突膠質細胞作為白質中豐度最高的細胞,形成包裹神經元軸突的髓鞘,促進神經信號的跳躍式傳導。
  • 三、神經膠質細胞
    (3)少突膠質細胞(4)小膠質細胞   (一)中樞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   1.星形膠質細胞 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與少突膠質細胞合稱為大膠質細胞(macroglia)。
  • 雲端論腦預告 | 人類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進化
    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皮層的白質區域顯著擴張;而白質發育異常會引起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或缺氧缺血性腦病,嚴重時甚至導致腦癱。少突膠質細胞作為白質中豐度最高的細胞,形成包裹神經元軸突的髓鞘,促進神經信號的跳躍式傳導。對於人類少突膠質細胞發育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人類大腦皮層發育,也為尋找白質損傷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提供依據。
  • 人少突膠質前體細胞傳代過程中形態學的變化
    :是中樞神經系統中除了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以外的第4種膠質細胞類型,形態呈典型雙極突起,特異性表達PDGFRα和NG2,廣泛分布於白質和灰質中,佔總細胞數的5%-8%。少突膠質前體細胞可分化為成熟的少突膠質細胞,是髓鞘再生的重要祖細胞庫。晚期少突膠質前體細胞:也叫前-少突膠質細胞,是少突膠質前體細胞向成熟少突膠質細胞分化的中間階段,細胞突起數量增多,大於兩極且無分叉,特異性表達NG2、PDGFRα、O4等。
  • 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一):灰質白質改變
    缺血性腦卒中及其相似疾病的分布類型灰質和白質區域改變相似疾病鑑別診斷單血管分布腦卒中單一血管分布區的缺血性梗死通常是由於栓塞所致有時低級別膠質瘤伴輕度水腫效應和皮層受累可能會與亞急性腦梗死混淆(圖3),通過無血管分布、無明顯彌散受限和腦溝強化,較易與其鑑別。但是,亞急性梗死伴出血和高級別出血性膠質瘤可表現為局部彌散受限、不同程度強化和佔位效應,有時難以鑑別。
  • Nature發布最大蛋白質互作圖;雙語對大腦發育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雙語(或多語)成年人的皮層區域和皮層下灰質結構以及連接這些區域的白質束的結構與單語者不同。神經科學領域的一項最新研究進一步探究了雙語如何影響大腦從幼年到成年前期的結構變化,該研究由雷丁大學和喬治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完成。 結果顯示,在幼年期到青春期早期,雙語者的大腦相比於單語者呈現更多的灰質,尤其是額葉和頂葉區域;而後在青春期中後期,雙語者大腦的白質完整性也增加了,尤其是纖維連接額皮層和紋狀體,表明雙語者和單語者之間大腦結構的差異可能是一個發展基礎。
  • 談血管性步態異常:灰質和白質怎麼了?
    雖然步態問題與各種小血管病變神經影像特徵(如白質高信號、腔隙性腦梗死和腦微出血)的存在和程度相關,但目前並不清楚其確切的相關機制和任何其他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病理作用。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小血管病變如何影響白質完整性和患者的運動和認知功能,最終導致臨床症狀出現。
  • NG2膠質細胞可生成少突膠質細胞,但不生成神經元
    在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中,除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外,NG2膠質細胞也被認為是第四種神經膠質細胞。研究人員已使用Cre/loxP策略在幾種轉基因小鼠模型中仔細研究了NG2膠質體內的命運。現已有明確的共識,即NG2膠質細胞主要充當腹側前腦少突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亞群的祖細胞,而NG2膠質細胞的神經源性潛力仍受到質疑。
  • 《細胞》:我們為何能擁有更大的大腦?神經科學家揭示細胞發育之謎
    白質的損傷與多種疾病有關,在皮層發育異常導致的疾病中常見,嚴重時會導致腦癱。 而在白質中,少突膠質細胞(oligodendrocyte)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這類細胞形成了包裹神經元軸突的髓鞘,促進神經信號的跳躍式傳導。它們也是白質中數量最多的細胞類型,在白質急劇擴張時滿足增加髓鞘形成的需求。
  • 雙語對人體大腦發育有影響嗎?這篇研究揭曉答案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雙語(或多語)成年人的皮層區域和皮層下灰質結構以及連接這些區域的白質束的結構與單語者不同。神經科學領域的一項最新研究進一步探究了雙語如何影響大腦從幼年到成年前期的結構變化,該研究由雷丁大學和喬治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完成。
  • ...基底節區|橫斷面|徵象|影像|腦橋|黑質|髓鞘|脊髓|白質|-健康界
    圖 4 脊髓 MRI T2WI 橫斷面前角高信號的貓頭鷹眼徵(右上)由於前角細胞受損,脊髓 MRI T2WI 橫斷面可見前角對稱性 T1 低信號,T2 高信號影(圖 4),如脊髓梗死時由於灰質前角對缺血最敏感,脊髓灰質前角細胞壞死
  • 科學家揭示細胞發育之謎
    實際上,大腦皮層的白質也在進化過程中劇烈增大。相比小鼠等嚙齒類動物的皮層白質,人腦的皮層白質體積有其3000倍。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論文,科學家們揭示出人類大腦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白質區域如何擴張的重要機制。「這一發現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類大腦的皮層發育,也為探索白質損傷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提供了依據。」
  • 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二):皮質和深部灰質改變
    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一):灰質白質改變皮質和深部灰質改變相似疾病鑑別缺血缺氧性腦病ADC值降低可能是由於血氨導致的興奮毒性損傷和星形膠質細胞滲透壓異常。嚴重病例中基底節其餘部分、丘腦、海馬、幕上白質、胼胝體以及少數情況下大腦皮質均可受累。隨後臨床症狀一過性改善,可能發生遲髮型腦病,表現為雙側融合性腦室旁白質T2高信號和片狀彌散受限。急性期的彌散受限可能繼發於細胞毒性水腫,遲發期可能與脫髓鞘有關。
  • 多發性硬化早期改變:先累及白質還是灰質?
    然而,由於技術限制,白質區的 MS 病灶相對更容易被檢測出,但灰質卻更易出現早期炎性改變。近來,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學者 Maranzano 及其同事整合了早期 MS 患者的 MRI 圖像,以更好地理解皮層炎性病變的演變。其揭示了早期 MS 灰質病變的動態變化,為明確皮層病變發展及疾病進展的治療靶點提供了很好的基礎,研究發表在Neurology雜誌上。
  • [視頻]澳大利亞:認知功能減退與大腦白質減少有關
    進入[午夜新聞]>>    央視網消息(午夜新聞):澳大利亞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大腦白質減少導致神經纖維關聯性缺失是認知和記憶功能下降的罪魁禍首。
  • 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創傷後的雙重作用及調控機制
    Morganti等使用CX3CR1GFP/+CCR2RFP/+報告基因的小鼠,用來研究TBI所致的CCR2+單核細胞在腦中聚集的時間動力學。由於小膠質細胞在靜息或CNS損傷後都不表達CCR2,故該模型可以明確區分外周炎性單核細胞(CCR2RFP/+)和局部小膠質細胞(CX3CR1GFP/+)。
  • 一種新型的小膠質細胞研究工具,為探索小膠質細胞開闢新途徑
    其中,包括血管周圍巨噬細胞(pvMΦ)和軟腦膜下巨噬細胞(mMΦ)在內的實質性小膠質細胞和CAMs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器官特異性巨噬細胞,並在穩態和擾亂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CNS中不同位置的CAMs和小膠質細胞具有不同功能:位於CNS界面的CAMs具有維護邊界完整的作用,位於白質的實質性小膠質細胞對皮質神經元和少突膠質細胞起著支持的作用。
  • ...溫子龍組發現成體斑馬魚腦內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小膠質細胞亞型
    小膠質細胞功能上的異質性以及其亞型分類一直是備受關注、同時也充滿爭議的研究領域。小膠質細胞作為神經膠質細胞的一種,佔據人腦總細胞數的10-15%,是中樞神經系統裡最主要的免疫細胞。
  • 星形膠質細胞吃掉連接,保持成人大腦可塑性
    突觸前為綠色,星形膠質細胞為白色,小膠質細胞為藍色。被膠質細胞吞噬的突觸前膜為紅色。來源: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所(The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處於發育期的大腦持續萌發出新的神經元連接(名為突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