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子龍組發現成體斑馬魚腦內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小膠質細胞亞型

2020-12-08 澎湃新聞

小膠質細胞功能上的異質性以及其亞型分類一直是備受關注、同時也充滿爭議的研究領域。小膠質細胞作為神經膠質細胞的一種,佔據人腦總細胞數的10-15%,是中樞神經系統裡最主要的免疫細胞。它們在中樞神經系統免疫防禦上的功能與其他免疫細胞無異:嚴格監測系統的穩態、清除對穩態造成幹擾的威脅,比如自身壞死的細胞和入侵的病原等等。

有趣的是,隨著人們對免疫細胞,尤其是組織特異性巨噬細胞功能多樣性的進一步認識,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多種多樣的功能也逐漸浮出水面——它們不僅在發育早期和成年期修剪神經突觸從而調節神經環路的形成,還能直接調控神經元的活性,甚至直接參與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等等。小膠質細胞如何在這些多元化的功能中自如切換,或者說,是否存在不同的小膠質細胞亞型來分別行使這些功能,一直是令研究者們著迷的問題。

早在1919年,當「小膠質細胞之父」Pío del Río Hortega第一次系統性地研究和闡述小膠質細胞時,他就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在形態學和分布上的多樣性。根據它們分支的多少,與神經元、血管和其他神經膠質細胞的相對位置關係,Río Hortega推測它們可能具有功能上的異質性1。100年後的今天,儘管有許多研究嘗試從分子標記、吞噬能力和單細胞轉錄組學分析等等不同方面來研究小膠質細胞的功能異質性,人們還沒有在脊椎動物中發現與不同功能相對應的小膠質細胞亞型,而小膠質細胞功能多樣性的生物學基礎也待進一步闡明。

2020年11月18日,香港科技大學溫子龍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文章Two Phenotypically and Functionally Distinct Microglial Populations in Adult Zebrafish,揭示了成年斑馬魚大腦存在兩種在形態學、組織分布、發育來源、轉錄組和免疫功能等方面都截然不同的小膠質細胞亞型。

在斑馬魚中發現這兩種小膠質細胞亞型是一個意外。在2018年,作者闡述了Il34-Csf1ra 信號通路在斑馬魚發育早期小膠質細胞向腦部遷移的重要作用,其中csf1ra的斑馬魚突變體在發育早期缺失了小膠質細胞2(相關工作請參見 2018 年 bioart 的文章:

)。

在進一步探究csf1ra信號通路對於成年斑馬魚小膠質細胞表型的影響時,作者發現csf1ra的成年斑馬魚突變體中的小膠質細胞成樹突狀,並且多數集中在中腦和後腦的白質區域,而在野生型斑馬魚中,除去這種樹突狀且富集於白質區域的小膠質細胞(調節性小膠質細胞,見下文)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廣泛存在的、變形蟲樣的小膠質細胞(吞噬性小膠質細胞,見下文)(圖1)。

圖1兩種類型的小膠質細胞

這兩種在形態學、分布學和csf1ra信號通路依賴性上各異的小膠質細胞是否有可能是不同的細胞亞型?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隨後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1)用高時空解析度的雷射熱激細胞追蹤系統進行譜系追蹤,發現它們有不同的發育來源;(2)成功篩選到了一個能特異性標記變形蟲樣小膠質細胞的基因ccl34b.1,並建立了轉基因品系(圖2);(3)利用ccl34b.1轉基因魚,系統性研究了這兩種小膠質細胞亞型在轉錄組、遷移能力、吞噬能力等等方面的差異(圖2);(4)建立了一個急性大腦感染模型,並揭示了這兩種小膠質細胞亞型在炎症反應中不同的應對表型和功能(圖2)。根據這些特點,作者將這兩種小膠質細胞分別命名為吞噬性小膠質細胞和調節性小膠質細胞。

圖2兩類小膠質細胞功能差異

該研究在脊椎動物中首次發現與功能異質性相對應的小膠質細胞亞型,為揭示小膠質細胞功能多樣化的生物學基礎及其在進化學上意義提供了重要的視角。香港科技大學溫子龍教授為通訊作者,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吳淑婷和博士生Linh T.M Nguyen為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7/eabd1160

參考文獻

1. A. Sierra, F. de Castro, J. delRío Hortega, J. Rafael Iglesias-Rozas, M. Garrosa, and H. Kettenmann, 「The『Big-Bang』 for modern glial biology: Translation and comments on Pío delRío-Hortega 1919 series of papers on microglia.,」 Glia, vol. 64, no. 11,pp. 1801–1840, Nov. 2016.

2. S. Wu, R. Xue, S. Hassan, T. M.L. Nguyen, T. Wang, H. Pan, J. Xu, Q. Liu, W. Zhang, and Z. Wen, 「Il34-Csf1rPathway Regulates the Migration and Colonization of Microglial Precursors,」 DevelopmentalCell, vol. 46, no. 5, pp. 552–563.e4, 2018.

來源:BioArt

1980-202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學術前沿】溫子龍組發現成體斑馬魚腦內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小膠質細胞亞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Frontiers綜述:小膠質細胞在AD中的研究共識與新方向(下)
    1,小膠質細胞研究的熱門分子靶標 在過去的幾年中,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確定了超過25個與遲髮型阿爾茨海默病(LOAD)發病風險密切相關的遺傳基因座
  • 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創傷後的雙重作用及調控機制
    在一生中卵黃囊來源的小膠質細胞與循環血中的單核細胞各自獨立,小膠質細胞在健康CNS中可以自我更新保持一定數量,可能來源於CNS中的祖細胞小膠質和腦內巨噬細胞表達許多尋常的蛋白標記物如CD11b和CX3CR1,然而最近的轉錄組學分析發現小膠質細胞具有獨特的分子信號。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16期|朱軍研究員發現腦白質高強度易感基因PDCD11通過NFKB-TGFβ途徑調控斑馬魚小膠質細胞分化
    【中文摘要】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免疫細胞,在神經元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外周血造血組織中的小膠質前體在胚胎發生早期定植於中樞神經系統。然而,內在和外在信號如何整合以調節小膠質細胞分化仍然未知。
  • 腦科學日報:實現高效的小膠質細胞替換;「腦震蕩」的長期後果
    2,Cell Reports | 彭勃組成功實現高效的小膠質細胞替換(移植) 來源:BioArt 圖註:傳統的骨髓移植(tBMT)和小膠質細胞移植(tMT)無法實現高效的小膠質細胞替換/移植。
  • 一種新型的小膠質細胞研究工具,為探索小膠質細胞開闢新途徑
    為了建立一種新的小膠質細胞基因靶向模型,作者首先應用大規模平行單細胞分析比較了小膠質細胞和CAM在穩態和疾病過程中的特徵,並發現己糖胺半乳糖苷酶亞基β(Hexb)可作為穩定表達的小膠質細胞核心基因,而其他小膠質細胞核心基因水平在病理過程中則表現出顯著下調。
  • 小膠質細胞吞噬髓鞘以改變發育性髓鞘形成
    小膠質細胞吞噬髓鞘以改變發育性髓鞘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8 8:59:45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ruce Appel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Science|為何斑馬魚可實現視網膜再生而哺乳動物不行?
    斑馬魚能通過重編程米勒膠質細胞(Muller glia)實現視網膜損傷的完全修復。鳥類中的小雞有部分視網膜損傷修復能力。相反哺乳動物並不能自動修復損傷的視網膜。該研究運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Single-cell RNA-Seq)和表觀調控組測序技術
  • 研究人員發現兩種不同侵襲性的胰腺癌亞型
    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和海德堡幹細胞技術和實驗醫學研究所(HI-STEM)的科學家們首次成功地定義了兩種不同侵襲性的胰腺癌分子亞型,從而為腫瘤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見解。研究人員首先提取患者的組織樣本,從腫瘤複雜的細胞混合物(含有大量的結締組織、血管和免疫細胞)中分離出純癌細胞,然後搜索純化腫瘤細胞的基因組,尋找甲基化模式的差異。這些是附著在分子上的化學標籤,決定一個基因片段是否活躍。基於腫瘤基因組的甲基化模式,研究人員能夠定義腺癌的兩種完全不同的亞型,它們的癌變過程和侵襲性都不同。
  • eLife|Aβ纖維引發的AD小鼠小膠質細胞的蛋白組變化和功能障礙
    總的來說,數據顯示,在這兩種小鼠模型中,澱粉樣蛋白斑塊的積累導致小神經膠質向AD相關表型發展,但是,APPPS1和APP-KI小膠質細胞的反應動力學是不同的。3.斑塊相關的小膠質細胞中檢測到的蛋白質組變化作者通過使用從12個月齡的APPPS1和APP-KI小鼠的小膠質細胞中分離出來的小膠質細胞進行Western blot分析,驗證了蛋白質組的變化。
  • Nat Immunol:一種新型的小膠質細胞研究工具
    為了建立一種新的小膠質細胞基因靶向模型,作者首先應用大規模平行單細胞分析比較了小膠質細胞和CAM在穩態和疾病過程中的特徵,並發現己糖胺半乳糖苷酶亞基β(Hexb)可作為穩定表達的小膠質細胞核心基因,而其他小膠質細胞核心基因水平在病理過程中則表現出顯著下調。
  • 小膠質細胞和外周巨噬細胞生物學的新發現
    小膠質細胞是大腦組織中的巨噬細胞,越來越多地被認為是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和體內平衡的關鍵因素。它們是從卵黃囊衍生的紅系骨髓祖細胞在發育早期的瞬時波中衍生而來的長壽細胞。第一代全基因組表達研究提供了許多轉錄本(例如Olfml3, Fcrls, Tmem119, P2ry12, Gpr34, 和 Siglech),可用於區分小膠質細胞和外周巨噬細胞。然而,最近的報導表明,小膠質細胞表型是由微環境以時間和上下文相關的方式不斷塑造的。
  • 陳根:小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治療之路在何方?
    小膠質細胞在對抗阿爾茨海默症中顯得尤為重要,這或將給阿爾茨海默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轉機。此外,小膠質細胞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吞噬細胞,能夠有效監視大腦中病原體及腦內細胞碎片,並自發性地提供維持腦組織平衡的因子。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胚胎期和成人中樞神經系統均發現有神經幹細胞,其存在於特殊的niches中(包括與NSCs相鄰的細胞、細胞基質等,為幹細胞生存、自我更新及分化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微環境),常見部位有前腦的室管膜下區、海馬齒狀回和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區等。神經幹細胞因其特有的生物學特性,在細胞移植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根據分離部位的不同,神經幹細胞可分為不同亞型,不同亞型間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存在差異。
  • 什麼是神經膠質細胞?膠質細胞有什麼功能和特點?
    神經膠質細胞是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膠質細胞與神經元一樣也具有細胞突起,但其胞質突起不分樹突和軸突。它與神經元不同,可終身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神經膠質細胞,一般可分為三類,即星狀、少突和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遠遠超過神經元。
  • 新發現:抑制CD22可增強大腦小膠質細胞清潔腦中「垃圾」能力
    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重要免疫細胞,擔當了清潔重任。今天,奇點糕就給大家講一講,小膠質細胞出了問題,該怎麼維修呢?   Wyss-Coray博士挑了大概3000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把它們挨個敲除,發現敲除CD22蛋白的基因可以顯著促進小鼠小膠質細胞的吞噬作用。   進一步的實驗表明,衰老小鼠小膠質細胞表面的CD22表達量是年輕小鼠的3倍!是個妥妥的衰老相關表型。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被激活的小膠質細胞通過胞飲作用、吞噬作用或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將這些致病因素內化,並試圖通過內吞途徑進行降解,激活相關基因模塊的表達,包括神經炎症主要成分趨化因子受體和幹擾素。一旦免疫刺激被消除,這個過程就會消失。然而,老年腦中的小膠質細胞存在功能損傷,易於持續激活,這可能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
  • 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視神經脊髓炎中的作用
    在其後的一百多年裡,它一直被誤認為是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的一種亞型。2004年,梅奧醫學中心神經免疫學實驗室的創始人Vanda Lennon博士發現NMO患者的血清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自身抗體(NMO-IgG),該抗體能特異性結合位於星形膠質細胞終足上的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 AQP4)蛋白。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對百歲老人的研究發現,儘管他們腦中富含澱粉樣蛋白,但仍有良好的認知表現。流行病學研究提出了認知儲備的概念,具有良好認知儲備的個體可以更好的適應大腦的病理改變,從而延緩或阻止發病。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
  • 中國腦計劃重大進展:首度解碼人腦「中央處理器」,腦細胞圖譜領先...
    >可以說在腦計劃的細胞圖譜研究中,我們已經先美國一步了」。 人類的神經系統主要由神經細胞及神經膠質細胞等構成,其中膠質細胞具有支持、營養、保護等功能。 神經系統中功能最高級的一部分則是大腦皮層,又稱大腦皮質,其表面溝壑交縱,「溝」和「回」是其最為顯著的解剖結構,褶皺和溝壑之間藏著高等生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