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佛大學馬秋富團隊發現針刺激活不同自主神經通路調節全身性炎症
來源:小柯生命
8月12日晚23時,哈佛大學醫學院馬秋富教授研究團隊(第一作者為柳申濱博士後)在Neuron雜誌上發表文章「SomatotopicOrganization and Intensity Dependence in Driving Distinct NPY-ExpressingSympathetic Pathways by Electroacupuncture」。
研究人員通過特異性的敲除、沉默和激活外周交感神經節或腎上腺髓質中的這類交感細胞,以及運用LPS誘導的全身性炎症反應模型,他們發現針刺調節的如下3個規律:1)存在針刺穴位部位特異性;2)存在針刺強度特異性;3) 針刺調節效應存在雙向性。
研究結果揭示了針刺體表穴位可以誘導多種軀體感覺-自主神經-靶器官反射通路,發揮對機體免疫-炎症的調節作用。這一調節效應和穴位部位、刺激強度和機體狀態相關。研究充實了針灸等體表療法的現代科學內涵,為臨床優化針刺參數、提升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2,Cell Reports | 彭勃組成功實現高效的小膠質細胞替換(移植)
來源:BioArt
圖註:傳統的骨髓移植(tBMT)和小膠質細胞移植(tMT)無法實現高效的小膠質細胞替換/移植。彭勃團隊開發的mrBMT和mrPB可分別將骨髓和外周血細胞分化為小膠質細胞樣細胞,並在全CNS範圍內替換原生小膠質細胞。此外,通過mrMT,可實現在局部腦區的小膠質細胞替換。
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CNS)內重要的免疫細胞,攜帶有基因突變的小膠質細胞參與了多種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發生和發展。2018年2月,彭勃課題組在Nature Neuroscience和Cell Discovery發表兩篇通訊作者論文,闡明了中樞神經系統內小膠質細胞再殖(microglia repopulation)的起源,並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具有驚人的自我更新潛能。
該團隊以再殖現象為基礎,開發了三種用外源性細胞替換原生小膠質細胞的方案,實現在全CNS範圍內高效地細胞替換。相關論文於2020年8月11日刊發在Cell Reports上,標題為Efficient strategies for microglia replacement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3,深圳先進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
來源:中科院深圳先進院
小鼠通過視覺刺激是否處於警戒範圍來判斷危險程度並採用適當的行為反應
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別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近期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在BMC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題為A simple threat-detection strategy in mice的研究論文。
研究揭示了小鼠檢測捕食者的策略:小鼠基於視覺線索是否處於警戒範圍來做出反應,而不是為不同的天敵「定製」特定的檢測機制,這個簡單的策略有助於小鼠快速且精準地辨識真正的危險。該研究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大腦處理危險信號的神經機制及其進化意義。
4,挑戰「性」屬性固定說!在生物學裡,性別是模糊的
來源:生物通
發表在《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腦細胞中存在一種基因轉換,在必要時可以切換不同性別特徵,這一發現對性作為一種固定屬性的觀念提出了質疑。研究由羅切斯特大學生物醫學遺傳學系和德爾蒙特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Douglas Portman博士領導。
秀麗隱杆線蟲有兩種性別,雄性和兩性。儘管雌雄同體能夠自我受精,但它們也是雄性的交配夥伴,被認為是改良的雌性。一個基因TRA-1決定了這些線蟲的性別。這項新的研究表明,TRA-1基因並不像先前所認為的在雄性中完全沉默。相反,當環境迫使雄性動物表現得更像雌性動物時,它可以發揮作用。TRA-1在未成年雄性身上也起著同樣的作用——它能在太小而無法尋找配偶的雄性中激活,從而有效的檢測食物。
5,從小提琴手看人際網絡的同步
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Synchronization of complex human networks讓小提琴手參與了一系列實驗,藉此考察人類如何在複雜網絡中實現同步。研究人員發現小提琴手會利用不同的策略保持同步,並認為當前用來描述同步化的模型不適用於人類。研究結果或對交通管理,疫情管理,以及對股票市場動態的研究具有借鑑意義。
6,更換抗抑鬱藥後的六個問題——STAR*D再分析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第一輪SSRI治療後,只有大約一半的抑鬱症患者可達到治療有效的標準。療效不理想時,相比於聯用增效藥物,患者往往傾向於換藥。然而,第二輪換用哪種藥物更佳,哪些基線因素可預測第二輪治療成功或失敗……一系列問題有待回答。著名的抑鬱症序貫治療研究(STAR*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上述問題。
一項8月11日在線發表於J Clin Psychiatry的研究中,權威學者John Rush及其合作者對STAR*D研究第二階段換藥患者的數據進行了二次分析。分析顯示,第一階段SSRI治療效果欠佳時,換用另一種SSRI(舍曲林)、SNRI(文拉法辛XR)或NDRI(安非他酮SR)在症狀改善、功能恢復及持續用藥時間上並無顯著差異。第二輪治療中,多達58%的患者未得到具有臨床意義的獲益(減分<35%)。一半的有效及三分之二的臨床治癒發生在換藥治療6周後,三分之一的有效出現在治療至少9周後。治療2周前後QIDS-SR16減分≥20%的患者治療有效或臨床治癒的比例是減分<20%者的6倍。作者指出,第二輪抗抑鬱藥治療或應持續12周,以避免遺漏並不少見的晚期起效者。
7,音節和音位為漢語語音加工單元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已有研究表明,言語產生的語音加工單元具有跨語言的特異性。在印歐語言中,研究表明音位是語音加工的重要功能單元。較之字母語言,漢語具有獨特的音韻特點和正字法結構。
近期,屈青青及其同事再次採用ERP技術和圖片命名範式,通過操縱圖片名稱的語音相關關係(首音位或首音節相關),探究音位和音節在漢語口語產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對的時間進程。
結果顯示,在反應時上,首音節重疊產生了顯著的促進效應,而首音位重疊並沒有引起促進效應。在ERP結果中,音節和音位相關均顯著地調節了ERP波幅,表明音節和音位均為漢語言語產生的語音加工單元,音節為漢語的主要語音加工單元。另外,音節效應與音位效應的時間窗口分別為200-280 ms (潛伏期:215 ms)、230-300 ms (潛伏期:230 ms),二者相重疊的時間進程表明,音節與音位加工並非以嚴格的序列方式依次進行的,而是採用層疊式的加工模式,音位在音節加工之初被激活。該研究將為構建漢語語言產生的理論與計算模型提供直接的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Neuropsychologia。
8,「腦震蕩」有什麼長期後果?增加痴呆症、帕金森病等多種疾病風險
來源:e藥環球一項在線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子刊《家庭醫學與社區衛生》(Family Medicine and Community Health)的研究發現,腦震蕩與以後患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情緒和焦慮障礙、痴呆症以及帕金森病風險大幅增加有關。該研究是觀察性研究,只是表明了腦震蕩與神經或心理障礙發病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並未證明是因果關係。研究人員分析,發生腦震蕩後可能會對大腦皮質醇產生影響,增加了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研究最後提到,腦震蕩可能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情緒和焦慮障礙、痴呆症以及帕金森病的風險因素,需要增強對腦震蕩的關注,長期管理相關風險。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童年不幸會加速身體和大腦衰老;確定新型自閉症亞型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受損時,女性代謝異常而男性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