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實現高效的小膠質細胞替換;「腦震蕩」的長期後果

2021-01-12 騰訊網

1,哈佛大學馬秋富團隊發現針刺激活不同自主神經通路調節全身性炎症

來源:小柯生命

8月12日晚23時,哈佛大學醫學院馬秋富教授研究團隊(第一作者為柳申濱博士後)在Neuron雜誌上發表文章「SomatotopicOrganization and Intensity Dependence in Driving Distinct NPY-ExpressingSympathetic Pathways by Electroacupuncture」。

研究人員通過特異性的敲除、沉默和激活外周交感神經節或腎上腺髓質中的這類交感細胞,以及運用LPS誘導的全身性炎症反應模型,他們發現針刺調節的如下3個規律:1)存在針刺穴位部位特異性;2)存在針刺強度特異性;3) 針刺調節效應存在雙向性。

研究結果揭示了針刺體表穴位可以誘導多種軀體感覺-自主神經-靶器官反射通路,發揮對機體免疫-炎症的調節作用。這一調節效應和穴位部位、刺激強度和機體狀態相關。研究充實了針灸等體表療法的現代科學內涵,為臨床優化針刺參數、提升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2,Cell Reports | 彭勃組成功實現高效的小膠質細胞替換(移植)

來源:BioArt

圖註:傳統的骨髓移植(tBMT)和小膠質細胞移植(tMT)無法實現高效的小膠質細胞替換/移植。彭勃團隊開發的mrBMT和mrPB可分別將骨髓和外周血細胞分化為小膠質細胞樣細胞,並在全CNS範圍內替換原生小膠質細胞。此外,通過mrMT,可實現在局部腦區的小膠質細胞替換。

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CNS)內重要的免疫細胞,攜帶有基因突變的小膠質細胞參與了多種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發生和發展。2018年2月,彭勃課題組在Nature Neuroscience和Cell Discovery發表兩篇通訊作者論文,闡明了中樞神經系統內小膠質細胞再殖(microglia repopulation)的起源,並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具有驚人的自我更新潛能。

該團隊以再殖現象為基礎,開發了三種用外源性細胞替換原生小膠質細胞的方案,實現在全CNS範圍內高效地細胞替換。相關論文於2020年8月11日刊發在Cell Reports上,標題為Efficient strategies for microglia replacement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3,深圳先進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

來源:中科院深圳先進院

小鼠通過視覺刺激是否處於警戒範圍來判斷危險程度並採用適當的行為反應

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別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近期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在BMC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題為A simple threat-detection strategy in mice的研究論文。

研究揭示了小鼠檢測捕食者的策略:小鼠基於視覺線索是否處於警戒範圍來做出反應,而不是為不同的天敵「定製」特定的檢測機制,這個簡單的策略有助於小鼠快速且精準地辨識真正的危險。該研究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大腦處理危險信號的神經機制及其進化意義。

4,挑戰「性」屬性固定說!在生物學裡,性別是模糊的

來源:生物通

發表在《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腦細胞中存在一種基因轉換,在必要時可以切換不同性別特徵,這一發現對性作為一種固定屬性的觀念提出了質疑。研究由羅切斯特大學生物醫學遺傳學系和德爾蒙特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Douglas Portman博士領導。

秀麗隱杆線蟲有兩種性別,雄性和兩性。儘管雌雄同體能夠自我受精,但它們也是雄性的交配夥伴,被認為是改良的雌性。一個基因TRA-1決定了這些線蟲的性別。這項新的研究表明,TRA-1基因並不像先前所認為的在雄性中完全沉默。相反,當環境迫使雄性動物表現得更像雌性動物時,它可以發揮作用。TRA-1在未成年雄性身上也起著同樣的作用——它能在太小而無法尋找配偶的雄性中激活,從而有效的檢測食物。

5,從小提琴手看人際網絡的同步

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Synchronization of complex human networks讓小提琴手參與了一系列實驗,藉此考察人類如何在複雜網絡中實現同步。研究人員發現小提琴手會利用不同的策略保持同步,並認為當前用來描述同步化的模型不適用於人類。研究結果或對交通管理,疫情管理,以及對股票市場動態的研究具有借鑑意義。

6,更換抗抑鬱藥後的六個問題——STAR*D再分析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第一輪SSRI治療後,只有大約一半的抑鬱症患者可達到治療有效的標準。療效不理想時,相比於聯用增效藥物,患者往往傾向於換藥。然而,第二輪換用哪種藥物更佳,哪些基線因素可預測第二輪治療成功或失敗……一系列問題有待回答。著名的抑鬱症序貫治療研究(STAR*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上述問題。

一項8月11日在線發表於J Clin Psychiatry的研究中,權威學者John Rush及其合作者對STAR*D研究第二階段換藥患者的數據進行了二次分析。分析顯示,第一階段SSRI治療效果欠佳時,換用另一種SSRI(舍曲林)、SNRI(文拉法辛XR)或NDRI(安非他酮SR)在症狀改善、功能恢復及持續用藥時間上並無顯著差異。第二輪治療中,多達58%的患者未得到具有臨床意義的獲益(減分<35%)。一半的有效及三分之二的臨床治癒發生在換藥治療6周後,三分之一的有效出現在治療至少9周後。治療2周前後QIDS-SR16減分≥20%的患者治療有效或臨床治癒的比例是減分<20%者的6倍。作者指出,第二輪抗抑鬱藥治療或應持續12周,以避免遺漏並不少見的晚期起效者。

7,音節和音位為漢語語音加工單元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已有研究表明,言語產生的語音加工單元具有跨語言的特異性。在印歐語言中,研究表明音位是語音加工的重要功能單元。較之字母語言,漢語具有獨特的音韻特點和正字法結構。

近期,屈青青及其同事再次採用ERP技術和圖片命名範式,通過操縱圖片名稱的語音相關關係(首音位或首音節相關),探究音位和音節在漢語口語產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對的時間進程。

結果顯示,在反應時上,首音節重疊產生了顯著的促進效應,而首音位重疊並沒有引起促進效應。在ERP結果中,音節和音位相關均顯著地調節了ERP波幅,表明音節和音位均為漢語言語產生的語音加工單元,音節為漢語的主要語音加工單元。另外,音節效應與音位效應的時間窗口分別為200-280 ms (潛伏期:215 ms)、230-300 ms (潛伏期:230 ms),二者相重疊的時間進程表明,音節與音位加工並非以嚴格的序列方式依次進行的,而是採用層疊式的加工模式,音位在音節加工之初被激活。該研究將為構建漢語語言產生的理論與計算模型提供直接的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Neuropsychologia。

8,「腦震蕩」有什麼長期後果?增加痴呆症、帕金森病等多種疾病風險

來源:e藥環球一項在線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子刊《家庭醫學與社區衛生》(Family Medicine and Community Health)的研究發現,腦震蕩與以後患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情緒和焦慮障礙、痴呆症以及帕金森病風險大幅增加有關。該研究是觀察性研究,只是表明了腦震蕩與神經或心理障礙發病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並未證明是因果關係。研究人員分析,發生腦震蕩後可能會對大腦皮質醇產生影響,增加了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研究最後提到,腦震蕩可能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情緒和焦慮障礙、痴呆症以及帕金森病的風險因素,需要增強對腦震蕩的關注,長期管理相關風險。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童年不幸會加速身體和大腦衰老;確定新型自閉症亞型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受損時,女性代謝異常而男性無礙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母親消極教養的影響;科學家眼中的長壽身材
    ɑ-KG始終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進而激活以ɑ-KG為輔因子的雙加氧酶,降低細胞內H3K27me3水平。研究結果提示,產卵器伸出行為既受到DNp13細胞的控制,也受到雌蠅交配情況的間接調控。 研究發現,dcHGT納米粒能顯著抑制和消除Aβ聚集,減輕小膠質細胞乙醯膽鹼相關的炎症反應,保護原代神經元免受Aβ寡聚體誘導的神經毒性。Aβ相關炎症的減輕和AChE的抑制作用進一步協同調節乙醯膽鹼失衡。進一步研究表明,dcHGT納米粒可減少Aβ沉積,改善神經元形態學改變,挽救記憶障礙,顯著提高乙醯膽鹼調節能力。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3,Cell丨大腦中的CD4+T細胞來源:BioArt小膠質細胞是一類大腦駐留的免疫細胞,主要功能是感應固有免疫反應,啟動炎症機制以及進行組織修復。小膠質細胞還在大腦發育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CD4+T細胞缺失的情況下,小膠質細胞的發育發生異常,而這一異常可以導致過量神經元突觸形成,從而引發大腦異常。這項工作闡明了CD4+T細胞在大腦發育中的新功能,並且提供了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協同發育,相輔相成的新論據。4,女性福音!
  • 腦科學日報|細胞療法可恢復頭部損傷患者的記憶力
    1,《細胞》子刊:二甲雙胍又獲新技能!科學家首次證實,二甲雙胍可提高老化神經幹細胞活力,恢復神經髓鞘再生能力來源:奇點網Franklin和他的弟子Peter van Wijngaarden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細胞·幹細胞》上發文稱,他們發現一類特殊的老化神經幹細胞(少突膠質祖細胞(OPC)),經過二甲雙胍處理之後,能恢復對促分化信號的響應,重現年輕態的活力,進一步促進神經髓鞘的再生。這一發現意味著,二甲雙胍有望用於治療不可逆的神經變性相關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等。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1,Nature子刊綜述:APOE家族與阿爾茲海默的相愛相殺來源:解螺旋載脂蛋白E(APOE)是一類糖蛋白,參與脂質代謝調控,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廣泛表達於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和血管壁細胞以及脈絡叢細胞。APOE有三個等位基因突變體,分別是APOE*ε2、APOE*ε3和APOE*ε4。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測序分析從神經元和膠質細胞類中鑑定出細胞類型特異和進化保守的基因模塊。這些風險基因的擾動會影響到神經發育過程中反覆出現的基因模塊和細胞類型,證明這些風險基因對關鍵細胞過程的影響。用這個高通量方法一次性檢測了35個自閉症基因,並且檢測他們在不同的腦細胞態裡的功能。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洪恆飛 吳雅蘭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記憶隨時在發生,而遺忘如影隨形。海馬體是負責記憶的編碼和存儲的重要腦區。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稱之為記憶印跡細胞。然而,記憶究竟如何隨時間消退,一直讓人捉摸不透。
  • 腦科學日報:一種新的腦細胞,有沒有空間方位感就看它了
    3,蘇大李楨JACS:細胞膜包覆的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調控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疾病來源:研之成理本文構建了細胞膜包覆、靶向小膠質細胞、具有多種類酶活性的超小納米探針,通過清除腦部活性氧調控小膠質細胞表型,緩解腦部氧化應激及改善炎症環境,實現帕金森疾病的治療。
  • 兩篇Science子刊指出阻斷星形膠質細胞中的TGF-β受體有望治療阿爾...
    總之,這兩篇論文為醫生們提供了兩種生物標誌物---可通過MRI檢測到的血腦屏障滲漏和可通過EEG檢測到的異常大腦節律---可用於指示存在血腦屏障問題的人,以及可減緩或逆轉這些後果的潛在藥物。Kaufer說,「我們如今有兩種生物標誌物可以準確地告訴你血腦屏障在哪裡出現滲漏,因此你可以選擇要治療的患者並決定多長時間給藥。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30日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研究人員通過設計一種稱為NeuroPAL(神經元多色圖譜)的多色轉基因技術,並在秀麗隱杆線蟲中實現了這一目標。NeuroPAL線蟲在整個雌雄同體的神經系統中共享一個固定的多色螢光圖譜,從而可解析所有的神經元身份。
  • 華裔學者俞洪波詳解大腦神經膠質細胞新功能
    「開始是用於形態學研究的,2003年我和同事將它應用於活體動物雪貂的長期形態學研究並取得成功。」 這一系統的核心是雙光子雷射成像。「解析度可以小於一微米,比頭髮直徑小百倍。」研究人員用多種螢光染料標記大腦,如果螢光分子遍布細胞全體,研究人員就可以看到動物腦內細胞的全態。
  • 陳根:小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治療之路在何方?
    小膠質細胞在對抗阿爾茨海默症中顯得尤為重要,這或將給阿爾茨海默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轉機。此外,小膠質細胞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吞噬細胞,能夠有效監視大腦中病原體及腦內細胞碎片,並自發性地提供維持腦組織平衡的因子。
  • 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創傷後的雙重作用及調控機制
    作為CNS固有免疫反應的主要介質,小膠質細胞在神經炎症及神經創傷後的二次損傷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人們認識到小膠質細胞在腦和脊髓創傷後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促進組織恢復,另一方面導致神經退變。在一生中卵黃囊來源的小膠質細胞與循環血中的單核細胞各自獨立,小膠質細胞在健康CNS中可以自我更新保持一定數量,可能來源於CNS中的祖細胞小膠質和腦內巨噬細胞表達許多尋常的蛋白標記物如CD11b和CX3CR1,然而最近的轉錄組學分析發現小膠質細胞具有獨特的分子信號。
  • ...溫子龍組發現成體斑馬魚腦內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小膠質細胞亞型
    小膠質細胞如何在這些多元化的功能中自如切換,或者說,是否存在不同的小膠質細胞亞型來分別行使這些功能,一直是令研究者們著迷的問題。早在1919年,當「小膠質細胞之父」Pío del Río Hortega第一次系統性地研究和闡述小膠質細胞時,他就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在形態學和分布上的多樣性。
  • 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從獲取到詮釋|腦科學頂刊導讀64期
    作者認為,未來的研究或許可以關注長程的GABA能投射在不同距離的腦網絡中的精細調節活動,及其募集模式如何影響基於這些腦網絡活動的行為。4,星形膠質細胞在髓鞘再生中的作用期刊:Trends in Neuroscience作者:Freya圖註:星形膠質細胞分泌促進或抑制再髓鞘化的因子再髓鞘化是指脫髓鞘後髓鞘的再生。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5:24 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 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我們將之稱為記憶印跡細胞。然而,記憶究竟如何隨時間消退,一直讓人捉摸不透。    經過3年多的努力,浙江大學醫學院谷巖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朗副研究員課題組首次發現,用於免疫的小膠質細胞通過清除突觸而引起記憶遺忘,並進一步發現補體信號通路參與了小膠質細胞介導的遺忘。該研究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
  • 腦科學日報:長壽蛋白延緩人幹細胞衰老新機制;為何會樂於助人?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免疫學》上。 由NINDS資深研究員多裡安·麥克加文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CD8 T細胞是負責控制病毒的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在鼻組織感染後對保護大腦非常重要。麥克加文的小組利用先進的螢光顯微鏡技術,實時觀察了CD8 T細胞如何保護大腦免受鼻病毒感染。
  • 腦科學日報|浙大陳忠教授新研究為精準治療癲癇提供了新思路
    TLE的長期後果可能是記憶功能、學習能力和情緒控制失調。此外,工作、出行和體育活動也受影響。有研究報導,中樞神經系統膽鹼能活動參加癲癇的發作,也有文獻報導,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的免疫激活也能促進海馬癲癇發作。
  • 胡海嵐特邀評述:小膠質細胞在抑鬱症中的機制研究進展
    隨著人們對神經系統的理解不斷深入,大腦當中非神經元的膠質細胞在抑鬱症中扮演的角色逐漸凸顯。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具有免疫細胞性質的獨特類型膠質細胞。近年來,研究揭示了小膠質細胞在抑鬱症個體中的狀態轉變,提出了其參與抑鬱症發生的多種機制,以免疫激活釋放炎性因子為主,與其他小膠質細胞代謝產物共同改變神經元和其他膠質細胞的功能。同時小膠質細胞也會受到抗抑鬱藥物的幹預,參與抗抑鬱過程。
  • 腦科學日報:越胖記憶力越差;大腦如何區分現在與過去的危險?
    體內成像顯示,足底辣椒素注射的有害刺激通過來自藍斑能量降低的去甲腎上腺素能信號激活了Hes5 + SDH星形膠質細胞,該信號需要通過α1A-腎上腺素能受體(α1A-ARs)傳導。鞘內去甲腎上腺素通過Hes5 +星形膠質細胞中的α1A-ARs引起機械性疼痛超敏反應,並且化學上刺激Hes5 + SDH星形膠質細胞足以產生超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