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腦計劃重大進展:首度解碼人腦「中央處理器」,腦細胞圖譜領先...

2020-11-22 搜狐網

  「我思故我在」,即「正在思考懷疑的我證明我的存在」,這句話幫助17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笛卡爾證明了凌駕於感官、常識、甚至科學之上的「絕對真實」,但各位讀者們是否想過,「我思」又是如何存在的呢?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個從不停歇而又平穩運行的社會,毫無疑問,大腦就是這個社會的司令部,而大腦皮層,則可以稱得上是掌控全局的絕對決策中心。

  在這個只有兩張展開報紙大(約為2200平方釐米)的辦公區裡,140多億個「小職員」——即神經細胞,他們姓名不詳,來歷不明,但兢兢業業、夜以繼日的為整個「社會」的平穩運營付出努力。而今,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們追本溯源、刨根究底,嘗試用科技的手段描繪每個「小職員」的一生。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曉群研究團隊、北京大學湯富酬、喬傑研究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安貞醫院張軍教授,採用RNA-seq技術對2300餘個胚胎發育8周~胚胎發育26周間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 PFC)的單細胞樣本進行分析,確認了六大主要類型共計35個亞型的細胞,並追蹤了這些細胞的發育軌跡。

  

  圖丨王曉群、湯富酬、喬傑、張軍

  該研究系統地繪製了胚胎發育早期及胚胎發育中期人類大腦前額葉皮層部分的單細胞圖譜,揭示了神經細胞的分化、遷移及成熟機制,為進一步從分子及細胞水平了解前額葉皮層的功能調控提供了翔實的基礎。研究的具體內容發表在3月14日的《Nature》雜誌上。

  「雖然人們一直在強調大腦的各種功能,但我們卻對其知之甚少,如果連細胞的基本組成都不了解,那麼對其認知功能的解讀也就無從談起,」王曉群教授解釋道,「我們的工作為解答前額葉皮層如何參與『思考與思想形成』這一關鍵問題的後續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細胞圖譜,這是前額葉皮層發育研究史上的重要突破和重大進展,可以說在腦計劃的細胞圖譜研究中,我們已經先美國一步了」。

  

  圖丨 美國腦計劃

解密大腦「中央處理器」

  在了解此次的成果之前,我們需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正在幫你理解這篇文章的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

人類的神經系統主要由神經細胞及神經膠質細胞等構成,其中膠質細胞具有支持、營養、保護等功能。

神經系統中功能最高級的一部分則是大腦皮層,又稱大腦皮質,其表面溝壑交縱,「溝」和「回」是其最為顯著的解剖結構,褶皺和溝壑之間藏著高等生物的智慧。

  根據空間結構,大腦皮層可分為額葉、頂葉、枕葉等幾個部分,其中額葉具有高級認知功能,包括學習、語言、決策、自主運動控制、抽象思維、情緒等

  其中,人類的前額葉皮層由一系列高度分化的神經細胞組成,共同主導者人類的記憶、認知及決策等社會行為。前額葉皮層的功能紊亂很可能會導致認知缺陷及神經發育障礙,因而對胚胎發育早期的前額葉皮層細胞種類、功能及特徵的了解,對相關神經性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

  

  圖丨大腦皮層與前額葉(紅色)

  對於自己,人類看似洞悉全局,但有時又好像知之甚少。很難想像,即使人類對大腦各個部分的功能已有認識,甚至將已知應用於醫療,可如今仍舊連組成的細胞類型究竟是誰、從何而來都說不清楚。

圖丨人腦前額葉發育圖

  而今,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們正是以此著手,試圖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對這些在神經系統中默默工作的細胞們進行「人生」軌跡的勾勒——既追根溯源,也比較歸類。

小職員的「人物小傳」

  由王曉群及合作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採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的方法,對2309個人腦前額葉中處於發育階段的「小職員們」逐一進行「描寫」,認清它們的身份,記錄它們的生活軌跡。

  近年來隨著測序技術的進步,人們不再滿足從大量樣品中獲取的「整體」表徵,而是希望強調個體細胞的特異性,單細胞測序技術就這樣應運而生。單細胞測序技術是指在單個細胞水平對基因組、轉錄組、表觀組進行高通量測序分析的一項新技術。它能夠揭示單個細胞的基因結構和基因表達狀態,反映細胞間的異質性。

  在這一次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人腦前額葉皮層是由神經幹細胞、興奮性神經元、星型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等六大類共計35個亞型的細胞組成的。

  

  隨後,通過系統的數據分析及實驗驗證,研究者發現中間前體細胞(一種神經幹細胞,可分化成其他神經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存在兩個爆發期:第一次在胚胎發育10周左右,第二次在胚胎發育16周左右。在這兩個時期內,大腦前額葉集聚了大量的中間前體細胞,這也為之後前額葉皮層快速形成大量的神經元,進而形成複雜完善的神經系統奠定基礎。

  同時,研究者們也首次揭示了前額葉皮層興奮性神經元生成、遷移及成熟的三個階段,分別為胚胎發育8-12周、胚胎發育13-16周、胚胎發育19-26周。且26周後,胎兒前額葉部分神經細胞已經具備正常發放鈉鉀電流的能力。

  這意味著,在胚胎發育26周左右,已經有初步的神經環路形成,換句話說,這時候的胎兒很可能已經具有了人類的基本思維。

大國之爭

  繪製了這些「小職員」的生命軌跡,我們就能獲得大腦圖譜。但大腦圖譜其實並非是只有中國科學家在研究。

  早在 2013 年 4 月,美國歐巴馬政府就開啟了名為BRAIN Initiative的10年項目,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領導。針對腦科學的 9 個領域進行資助,而為大腦細胞分類、繪製大腦圖譜便是該項目的重要工作之一。

  

  其實,在科技前沿的競賽中,中國一直與之保持著「亦敵亦友」的關係,既是競爭對手,但又隨時保持開放分享的態度。此次我國研究者們繪製的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不僅僅是我國神經生物學界的重要成果,更是整個生物學界的共同基礎財富。

  巧合的是,最近,BRAIN Initiative 項目同樣有了新的進展。在美國腦力聯盟、美國神經病學研究院主辦的國會簡報會上,Joshua A. Gordon 博士等人領導的團隊發布了名為「BRAIN Initiative 進入下一階段」的報告,介紹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例如從解析度達突觸級別大腦的電路圖,無創實現大腦網絡可視化的研究進展等。

  當然,目前人類對自身大腦的所知只能稱得上是磚塊瓦礫,構建起系統的建築,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End-

  校審:黃珊

  參考: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5980

  https://speakingofresearch.com/2018/03/01/congressional-neuroscience-caucus-briefing-on-the-brain-initiative-emphasizes-need-for-animal-research/

相關焦點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突破傳統圖譜三大瓶頸想認識自己的腦並不容易。目前學界最常用的腦圖譜還是100多年前德國神經科學家布羅德曼(Brodmann)在單個人的屍體組織標本上利用細胞構築繪製的布羅德曼圖譜。對每個腦區的亞區進行功能解碼由中科院蔣田仔團隊等繪製的全新的人類腦圖譜,不僅包含了精細的大腦皮層腦區與皮層下核團亞區結構,而且在體定量描繪了不同腦區亞區的解剖與功能連接模式,並對每個亞區進行了細緻的功能描述。樊令仲說,「我們之所以能做到這些,是採用了全新的構建腦網絡組圖譜方法。
  • 人腦的「地圖」——腦圖譜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為了了解人腦的結構和功能,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要想知道大腦能運行什麼、操作什麼,首先要了解它是如何組織和連接的,這個複雜的腦部研究形成了腦圖譜。近年來,隨著腦影像數據採集設備和技術的進步,如高場強磁共振成像在活體上的應用,特別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的發展,為腦網絡組圖譜繪製提供了技術基礎。2016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藉助新技術,突破了傳統腦圖譜繪製瓶頸,提出了「利用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繪製腦網絡組圖譜的想法,並通過6年的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腦網絡組圖譜。
  • 中國腦計劃有望今年起步,腦發育研究有別於他國同類計劃
    中國腦計劃有望今年起步,腦發育研究有別於他國同類計劃 徐瑞哲/解放日報 2018-02-28 12:11
  • 解碼三磅宇宙!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將描繪一幅探索大腦...
    馬斯克近日公布了其公司腦機接口最新成果,「腦科學研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引發關注。實際上,腦機接口,乃至腦疾病、腦發育與衰老等等腦科學研究,都與「腦圖譜」息息相關。近日,中國科學家與企業在此領域的探索也進入了全新階段。9月6日,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
  • 解碼三磅宇宙!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將描繪一幅探索大腦的...
    9月6日,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這一平臺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它能夠全自動地獲取螢光標記、高爾基和尼氏染色的嚙齒類全腦神經網絡和血管數據集」,李鵬程說,「正因為有了MOST技術,我們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多尺度全腦神經環路的精準自動成像,能夠對同一哺乳動物腦以體素1微米解析度,全自動地採集包括軸突、樹突、胞體、環路和全腦等多尺度信息,並同步獲取細胞構築解剖坐標信息,這是目前國際上唯一能實現連續、精細、準確地獲取哺乳動物全腦內神經網絡圖譜的技術。」
  • 解碼三磅宇宙!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將描繪一幅探索大腦的「地圖」
    近日,中國科學家與企業在此領域的探索也進入了全新階段。9月6日,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這一平臺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我國在腦科學領域獲重大突破 解析人腦前額葉皮層
    4月12日從科技部獲悉,在97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繪製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揭示神經幹細胞的重要作用。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人腦前額葉皮層是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參與記憶形成、短期儲存以及調取功能、語言功能、情緒調節等功能。前額葉皮層的細胞組成是其形成神經網絡和執行豐富功能的生物學基礎。但是人腦前額葉皮層由哪些細胞構成,這些細胞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這些關鍵科學問題之前研究較少。
  • 匯創新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在滬發布,描繪大腦「地圖」
    近日,「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在滬發布。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 科研及臨床大設施逐步實現自主可控
    近日,中國科學家與企業在此領域的探索也進入了全新階段。  今天,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這一平臺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 科研及臨床大設施逐步實現自主可控
    今天,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這一平臺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在滬發布 為科學家描繪探索大腦「地圖」
    作為開展腦科學研究的基礎與根基,中國科學家與本土頂尖企業攜手探索「腦圖譜」進入全新階段。9月6日,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  這一平臺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助力實現科研及臨床大設施自主可控
    可以說,腦圖譜是開展腦科學研究的基礎與根基。近日,中國科學家與企業在此領域的探索也進入了全新階段。9月6日,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這一平檯曆經3年科研攻關,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中國腦健康日關注「頭」等大事,中國腦科技的未來是什麼?
    雖說腦科學已有相當的進展,但是未知的比已知的要多得多。我常常打一個比方,腦科學現在的處境,相當於物理學和化學在20世紀初期的處境,有很多事情已經搞清楚,但是重大的理解和突破還沒有出現。所以現在的腦科學是生物科學裡比較神秘的領域,從這點來說,腦科學將成為未來生命科學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領域。
  • 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即使之前使用了分子基因、光學顯微鏡和神經解剖學標記技術,兩萬五千個果蠅中央神經元細胞中仍有一半是未知的。電子顯微鏡重建(reconstrcuction)促成了細胞和亞細胞結構的無偏差渲染。蕈形體(mushroom body)、中央複合體(central complex)以及視覺系統的相關研究也由此展開。
  • 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即使之前使用了分子基因、光學顯微鏡和神經解剖學標記技術,兩萬五千個果蠅中央神經元細胞中仍有一半是未知的。電子顯微鏡重建(reconstrcuction)促成了細胞和亞細胞結構的無偏差渲染。蕈形體(mushroom body)、中央複合體(central complex)以及視覺系統的相關研究也由此展開。
  • 萬字長文 | 中科院蔣田仔教授:腦網絡組圖譜及其在腦認知與腦疾病...
    最早的圖譜叫Brodmann圖譜。目前而言,該圖譜是腦認知及腦疾病研究中使用得比較多的圖譜。Brodmann圖譜主要是基於細胞構築進行繪製的腦圖譜。細胞構築的意思就是看細胞的形狀。2010年左右,我們開始醞釀中國的973項目,設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用五年左右的時間重新繪製一個腦圖譜。當時如果完全沿用國外原有的腦圖譜繪製思想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國外做了那麼長時間都沒有完成,我們怎麼可能五年就能完成。所以我們走了一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 萬字長文|中科院蔣田仔教授:腦網絡組圖譜及其在腦認知與腦疾病...
    2010年左右,我們開始醞釀中國的973項目,設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用五年左右的時間重新繪製一個腦圖譜。當時如果完全沿用國外原有的腦圖譜繪製思想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國外做了那麼長時間都沒有完成,我們怎麼可能五年就能完成。所以我們走了一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圖像處理相關領域的人應該都了解,腦圖像的基本單元不是一個個細胞,到不了那個程度。
  • 陳天橋腦科學研究院首發年報,試圖解碼人腦奧秘
    自2016年底成立腦科學研究機構以來,盛大網絡創始人、慈善家陳天橋在腦科學方面的進展也引人關注。日前,陳天橋夫婦出資成立的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Chen Institute,以下簡稱TCCI)公布了第一份年度報告。
  • 全球七大"腦計劃",中國腦計劃有望成為最大規模最前沿腦計劃
    人腦擁有近1000億個神經元和100萬億個連接,是科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也是醫學上最大的挑戰之一。腦科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腦計劃重要性一:腦科學技術研究是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什麼是美國大腦計劃?其目的是什麼?其官網介紹如下:「通過推進創新神經技術,對大腦進行研究,旨在徹底改變我們對人腦的理解。通過加速創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研究人員將能夠產生大腦的革命性的動態圖譜,首次顯示單個細胞和複雜的神經迴路如何在時間和空間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