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腦科學領域獲重大突破 解析人腦前額葉皮層

2020-12-01 股城網

4月12日從科技部獲悉,在97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繪製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揭示神經幹細胞的重要作用。

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腦前額葉皮層是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參與記憶形成、短期儲存以及調取功能、語言功能、情緒調節等功能。前額葉皮層的細胞組成是其形成神經網絡和執行豐富功能的生物學基礎。但是人腦前額葉皮層由哪些細胞構成,這些細胞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這些關鍵科學問題之前研究較少。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與合作者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繪製了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解析了人類胚胎大腦前額葉發育的細胞類型多樣性及不同細胞類型之間的發育關係,揭示了基於神經幹細胞的神經元產生和環路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的功能研究,為繪製最終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該研究為解答前額葉皮層如何參與「思考和思想形成」這一關鍵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細胞圖譜,是前額葉皮層發育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相關焦點

  • 中國腦計劃重大進展:首度解碼人腦「中央處理器」,腦細胞圖譜領先...
    「雖然人們一直在強調大腦的各種功能,但我們卻對其知之甚少,如果連細胞的基本組成都不了解,那麼對其認知功能的解讀也就無從談起,」王曉群教授解釋道,「我們的工作為解答前額葉皮層如何參與『思考與思想形成』這一關鍵問題的後續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細胞圖譜,這是前額葉皮層發育研究史上的重要突破和重大進展,
  • 生物物理所等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
  • Nature: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前額葉皮層參與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伴隨著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了三倍,並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杏仁核、海馬之間有著豐富的直接聯繫,並通過這些結構與下丘腦和中腦之間實現間接的神經聯繫,而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然而,當前研究對「人腦前額葉到底由哪些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又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等腦科學問題知之甚少。
  • 浙大女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獲國際大獎
    在獲獎依據中,評獎委員會寫道:「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這些成就得益於她對系統神經科學中尖端前沿技術的駕馭,而她本人正是這些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她在系統神經科學這一進展快速且競爭激烈的領域成果輝煌,建樹卓越,備受矚目,特予此獎。」
  • 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Mol Psy |人腦類器官移植後發生跨腦區投射和環路整合
    圍繞人腦類器官,大量的研究已經在解析早期人腦發育機制、人腦進化、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以及藥物篩選等方面展開【2】。而將人腦類器官用於移植、修復大腦神經環路的研究,目前的報導仍然較少。人腦類器官可否植入深部腦區?
  • 2018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研究正向基於數據的科學發現範式轉變。
  • 前額葉不同子區在抉擇中不同功能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天明課題組完成。研究人員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
  • 《新民晚報》: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解人腦之謎 攻克神經疾病
    此時,一側的電腦記錄下小鼠在實施不同行為時腦電波的波形……這裡是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張嘉漪解釋道,應用這套國際先進的虛擬實境實驗系統,通過對小鼠實驗,有可能最終解開人腦活動的諸多謎團。腦科學研究成果將促進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研發,這一領域的研究突破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使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嶄新的局面。科研成果不斷誕生10多年的努力,一個個腦科學難題在復旦腦科學研究院得到解答,一項項科研成果在這裡誕生。
  • 人腦之謎:待勘探的新大陸︱大家
    隔天上午進行了屍檢,結果發現他左側腦的前部有損傷,左額葉大範圍軟化,並向後延伸到頂葉,向下延伸到顳葉,但是可清楚地看出軟化的原發部位在左額葉的中部。布羅卡在當天下午舉行的人類學學會的學術會議上報告了這一病例,他堅定地宣稱:「所有一切都使我們相信,在這一病例中,額葉損傷是造成失語的原因。」後來,他又對8名類似的病人進行屍檢,發現他們的左側額葉都有類似的損傷。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人類腦網絡組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中科院自動化所供圖要想清楚認識人腦,必須有一個腦圖譜,為複雜的腦部研究和治療「導航」。首次建立在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將為實現腦科學和腦疾病研究的源頭創新提供基礎。
  • 壓力如何使人崩潰|前額葉|皮層_網易財經
    而作為一個心理活動的控制單元,前額葉皮層還能抑制不適宜的想法和行動。前額葉皮層的功能是通過一種錐體細胞(pyramidal cell,一種錐形神經元)組成的龐大內部網絡來實現的。這種神經元還會與控制情緒、欲望和日常習慣,距離相對較遠的大腦區域相連。
  • 探索前沿腦科學 盛趣遊戲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前沿領域
    對於盛趣遊戲為何將遊戲的航母駛向「腦海」,盛趣遊戲董事長王佶表示,公司的第三個十年把未來寄托在前沿科技領域,在腦科學領域的突破,將創造出谷歌級別的企業,通過腦科學研究成果的市場化、產業化,在新的產業變革中保持領先。
  • 小心這些披著 腦科學外衣的偽科學
    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楊元魁博士說。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無奈地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兩耳間三磅重的物質(指大腦)的奧秘。因此,大腦也被戲稱為「三磅的宇宙」,就如同宇宙一樣,難以琢磨又令人神往。
  • 小心這些披著腦科學外衣的偽科學
    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楊元魁博士說。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無奈地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兩耳間三磅重的物質(指大腦)的奧秘。因此,大腦也被戲稱為「三磅的宇宙」,就如同宇宙一樣,難以琢磨又令人神往。
  • 大腦科學領域現重大突破 三位科學家發現腦中GPS
    這是大腦科學領域重大的基礎性突破。  在人類對所處環境進行認知、記憶以及導航的過程中,需要對地理位置有一定的感覺。這種感覺需要多個信息感知模塊共同作用,運動執行力和記憶能力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作用,可以說導航能力是大腦最複雜的功能之一。  2014年度獲獎者的探索,顯著地改變了我們對大腦神經網絡運行基本認知功能的理解。
  • 小心這些披著 腦科學外衣的偽科學
    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楊元魁博士說。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無奈地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兩耳間三磅重的物質(指大腦)的奧秘。        因此,大腦也被戲稱為「三磅的宇宙」,就如同宇宙一樣,難以琢磨又令人神往。
  • 大腦的剎車系統,理性腦是什麼?總是慢半拍的額葉發育
    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性腦,它參與了我們人生的幾乎一切的活動。大腦皮層分為四葉,但是卻沒有嚴格的部位功能區分,每個部分之間都存在著大量的重疊功能,相互影響。有了大腦皮層,我們才成為了人,有了它,我們才成為了人類文明,有了它,我們才有未來。有了它我們才能給歲月以文明,給文明以歲月。
  • 大腦享樂中心(一)| 來自人腦的實驗證據
    即,科學家只能用腦成像等手段觀察哪些腦區會跟隨享樂變得活躍,但無法損毀或者激活某一個腦區,證明該腦區可以改變享樂的主觀體驗。因此,對於享樂的研究,科學家一方面在人腦內尋找享樂相關位點,另一方面在實驗動物腦內做損毀和激活的因果性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