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科學領域現重大突破 三位科學家發現腦中GPS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2014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給約翰·奧基夫博士,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博士夫婦,以表彰他們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可以定位和導航的神經細胞。這是大腦科學領域重大的基礎性突破。

  在人類對所處環境進行認知、記憶以及導航的過程中,需要對地理位置有一定的感覺。這種感覺需要多個信息感知模塊共同作用,運動執行力和記憶能力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作用,可以說導航能力是大腦最複雜的功能之一。

  2014年度獲獎者的探索,顯著地改變了我們對大腦神經網絡運行基本認知功能的理解。約翰·奧基夫在海馬區發現了提示定位的位置細胞,並證明了大腦的空間記憶能力;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則在內嗅皮層發現了能協同導航的網格細胞。兩種細胞連接而成的神經網絡,對於計算空間映射和執行導航任務都至關重要。

  一個「問題」,困擾了哲學家和科學家好幾個世紀

  大腦功能問題,已經困擾了哲學家和科學家很長時間。18世紀,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堅信,一些心智能力獨立於經驗自然存在,他堅信,對空間的感知是一種天賦。

  美國經驗派心理學家愛德華·託爾曼則認為,大腦中有一種地圖狀的空間再現,1948年,他提出,動物可能在空間和事件之間能形成經驗性聯繫,加之對環境探索進而形成認知地圖。

  行為學家中普遍流行的觀點認為,通過感覺—行動的相互作用,動物能獲得複雜行為能力。託爾曼的理論對此提出了質疑,但未能指出在大腦中這些功能究竟源於何處,以及大腦如何計算這些複雜行為。

  1958年,斯坦姆沃瑟採用了長期植入微型導線的方法,能從自由運動的動物大腦中記錄細胞行為,如此,才使得解決上述問題成為可能。

  給動物「自由」,奧基夫發現了興奮的「位置細胞」

  擁有生理心理學學術背景的約翰·奧基夫,曾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工作,此後轉戰倫敦派克裡特牆大學,從上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動物行為。1971年,他與達斯卓沃斯基一起,在限定空間裡能自由活動的老鼠大腦海馬區背緣,發現了位置細胞。

  在以往的任何大腦細胞觀察中,位置細胞的興奮從未被發現過!當老鼠經過所處環境中的特殊位置時,一些獨特的位置細胞異常興奮。通過系統地變換環境和測試不同理論可能性,奧基夫最終證明了,位置細胞的放電現象對環境呈現出一種複雜的「格式塔」現象,即位置細胞功能研究本身完全能作為獨立體系值得深入探索。

  不同的位置細胞會在不同的位置表現出興奮狀態,這些狀態組合起來生成一個內置神經地圖,即空間感。他還發現,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環境下,位置細胞的興奮點能形成一個多層次的複合地圖。認知地圖理論在大腦中得以呈現。

  合理記錄動物自由活動的技術得以發展是奧基夫實驗的先決條件。當時絕大多數研究者使用的方法,是對動物行為進行限制性測試,或採用嚴格的刺激—反應模式。相反,奧基夫在自然行為狀態下記錄細胞反應,由此可觀察到代表空間感的獨特神經反應。

  在1978—1987年的工作中,奧基夫的實驗證實位置細胞具有記憶功能。很多位置細胞在不同環境中有同步重置行為,這種行為通過學習獲得,一旦設定,可以穩定地持續一段時間。

  最初,海馬區參與空間導航的觀點受到一些質疑,但是,位置細胞的發現,以及一系列一絲不苟的實證研究,都證明了海馬區包含內置地圖並可存儲環境信息。奧基夫的發現激發了一大批實驗和理論工作,多數針對位置細胞如何生成空間信息和完成空間記憶過程。

  走出「海馬區」,莫澤夫婦發現內嗅皮層「網格細胞」

  從1980年到1990年,主流理論認為,空間位置的認知功能僅源自海馬區。挪威科學家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夫婦也曾經主攻於此,他們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完成博士學位,此後都作為訪問學者來到艾丁伯格學習,還師從過在倫敦的約翰·奧基夫。

  與前輩不同的是,他們很想知道海馬區以外的地方,是否也能讓位置細胞興奮起來。

  在老鼠大腦背緣有一個內嗅皮層結構,它是海馬區信息的輸入端,也恰好延伸到了海馬區背緣——正是在這裡奧基夫發現了位置細胞。2005年,莫澤夫婦讓動物在更大的空間中自由活動時,竟發現了一種新的細胞類型——網格細胞,這類細胞擁有不同尋常的特性。

  網格細胞顯示令人驚訝的放電模式。在開放空間中多個地點呈現出的神經興奮點形成一個個與蜂巢類似的六邊形網格結構。六邊形放電模式能夠覆蓋所處空間的每一個點。這相當於地圖中由經緯線組成的網格。在大腦細胞中的網格模式還從未被發現過!

  莫澤夫婦還陸續發現,六邊形網格區域的大小會有所變化;網格的形成來自複雜的網絡活動;網格細胞是導航和路徑整合系統的一部分;網格系統能測量運動距離,能為海馬區空間地圖增加衡量尺度;網格細胞與「頭部方向細胞」和「邊界細胞」組成網絡,共同作用產生空間認知功能;從幾釐米到幾米的不同空間距離內,網格細胞都能被調動起來;網格細胞與位置細胞在理論模式上的聯繫、病變實驗以及地圖重置實驗等。

  莫澤夫婦的系列發現成果,為人類進一步解開大腦空間導航功能神經機制,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研究路徑。

  人類並不「特殊」,兩種細胞在動物進化中表現很強大

  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在老鼠以外的哺乳動物中也廣泛存在。人類大腦擁有大量海馬內嗅結構,這些結構被認為與空間學習和記憶能力密切相關。一系列研究認為,人類大腦也擁有一個類似的空間編碼系統。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顧勇介紹說,每個位置細胞都會記錄特定的位置信息,最後這些細胞會形成一幅「位置拼圖」,大腦正是這樣完成空間信息的記錄。

  有研究者在癲癇病人術前調查時,對大腦神經細胞進行過直接記錄,在海馬區發現了類似位置細胞的細胞,也在內嗅皮層發現了網格功能細胞。運用功能性影像,科學家在2010年還證明了,人類大腦內嗅皮層區域的確存在網格細胞。

  哺乳動物海馬內嗅皮層和非哺乳脊椎動物類海馬結構的導航能力具有相似性,這揭示了一點——網格位置細胞系統是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被保留下來的基礎性系統,功能很強大。

  倫敦司機「海馬」大,位置細胞可以重疊存儲空間記憶

  位置細胞不僅能對目前所處空間位置進行編碼,還能對剛剛經過的地方以及即將去的地方進行編碼。如果動物在兩個不同環境中快速進行遠程運輸,位置細胞會對位置信息進行重疊存儲。

  在記憶被編碼以後,記憶還會進行進一步整合,比如在睡夢中。位置細胞在睡夢中仍然活躍也是一種記憶加固機制,記憶最終被證明存儲在了大腦皮質結構中。

  一項研究表明,在沒有實物地圖的情況下,倫敦計程車司機的自我導航能力異常強大,他們的海馬區體積就比其他人的大很多。

  對抗「阿爾茨海默」,老年人腦部疾病有望解決

  大腦疾病是目前導致人類疾病的重要病因。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找到有效方法來預防和治療大多數的腦部疾病。

  在諸如阿爾茨海默老年痴呆症等大腦疾病中,記憶能力會受到影響。空間記憶的神經學機制研究顯得非常重要,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的發現,是通往解決之道的一個重要飛躍。

  奧基夫在老鼠阿爾茨海默疾病模式下,證明了空間位置的能力弱化與動物空間記憶惡化有關。目前研究結果還未轉化成臨床研究和實踐,但海馬構造被認為是能影響阿爾茨海默疾病的第一個功能區域。

  總之,三位科學家對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的發現,展現了一個典型的範式轉換,即特殊的細胞組合工作能形成更高級的認知功能。這些發現極大地促進了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大腦研究。人類大腦如何運行定位系統的研究已經呈現出一個嶄新的圖景。

  也有科學家稱,深層機理尚未闡明

  不過,也有專家抱謹慎態度。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楊雄裡說,老年痴呆症可能涉及海馬區和內嗅皮層,與本次獲獎成果很可能有關聯。但他表示,老年痴呆症涉及的主要是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因而該成果不一定會對老年痴呆症的治療產生重大推動。

  該獎的發布,讓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卓彥感覺出乎意料。「認知科學中很多與各種知覺相關的研究都有可能獲得提名。」他說,「但我對大腦定位細胞研究並不了解,沒想到會受到這樣的重視。」

  科學界裡甚至產生了分歧。神經科學家認為,該成果尚欠火候,三位獲獎者還沒有把深層機理解釋清楚,比如位置細胞與網格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方式、空間定位的原理等都有待闡明。

  但也有科學家認為,「大腦導航」已經逐步形成體系,儘管不如有些成果璀璨耀眼,但也名副其實,並已得到世界認可。

  對於爭議,微信知名科學公眾號「賽先生」發文稱,應有科學精神。

相關焦點

  • 我國在腦科學領域獲重大突破 解析人腦前額葉皮層
    4月12日從科技部獲悉,在97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繪製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揭示神經幹細胞的重要作用。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人腦前額葉皮層是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參與記憶形成、短期儲存以及調取功能、語言功能、情緒調節等功能。前額葉皮層的細胞組成是其形成神經網絡和執行豐富功能的生物學基礎。但是人腦前額葉皮層由哪些細胞構成,這些細胞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這些關鍵科學問題之前研究較少。
  • 「最強大腦」共識,這些領域可能有突破
    新華社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莫比烏斯論壇昨天繼續進行,數十位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等科學大獎得主通過線上「科學馬拉松」,預測未來科技突破並介紹自己最關注的研究領域。宇宙暗物質、室溫超導材料、分子運動成像、大腦的結構與運作機制……記者發現,多位科學家預測或期待的科技突破領域有所重合,體現出全球「最強大腦」的某些共識。探測星系粒子有實用價值尋找暗物質,是近年來物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如果能捕獲到這種宇宙中的「幽靈」並提供確鑿證據,很有可能為科學家贏得諾貝爾獎,也將大幅推進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
  • 2018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研究正向基於數據的科學發現範式轉變。
  • 科學領域獎金最高獎項:2位腦科學家獲突破獎,獎勵300萬美元
    突破獎基金會今天宣布2021年突破獎得主,以表彰他們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領域的一系列開創性成就。在現今這個科研成就空前重要的緊迫關頭,突破獎延續其9年的傳承以表彰最深刻和最具變革性的發現,讚揚已富成就的科學家(突破獎),以及處於研究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員(新視野獎以及首屆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新前沿獎)。
  • CIIS2020專題論壇丨探秘「三磅的宇宙」,腦科學研究有何新進展?
    屆時,包括10位中外院士在內的超百位人工智慧精英將齊聚一堂,帶來7個主題報告、2場尖峰對話、9場專題論壇、1場同期活動。人類可以上天、入地、下海,卻對兩耳間三磅重的物質——大腦知之甚少,大腦也因而被喻為「三磅的宇宙」,科學界更是把腦科學研究定義為二十一世紀的前沿科學,甚至是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
  • 腦科學研究的三大發展方向 「一體兩翼」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可能是宇宙間最複雜的物體——結構複雜、功能複雜,比目前規模最大的超級計算機還要複雜無數倍。這個複雜的物體是怎麼出現的呢?只能說,它是生物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奇蹟。大腦外面的皺褶層叫作大腦皮層,是所有重要的腦功能的關鍵區域。
  • 《大腦的故事》:腦科學領域的《時間簡史》
    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西部世界》第二季的科學顧問,一位全球知名的腦科學家,究竟在書裡說了些什麼呢?腦科學的進步,使這種疾病不再是絕症——先讓患者想像某個動作,接著把此過程中產生的神經信號記錄到電腦裡,電腦雖然沒辦法理解信號的含義,卻可以適應,慢慢學會將某種信號模式和肌肉運動對應起來。
  • 破解人類大腦的奧秘,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普及腦科學
    破解人類大腦的奧秘,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普及腦科學 新民網9月12日消息,今日(9月12日),一部展示腦科學領域令人驚嘆的發展進步和潛力誘人的機遇的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向全球發布,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
  •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打開APP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發表於 2018-06-03 09:22:14 高興夫指出,腦科學是關係人類福祉、國家發展、社會安康的創新事業。浙江省政府正積極布局,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項目,充分發揮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等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以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
  • 發現「腦中GPS」 三科學家共獲諾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出爐,其中兩人是夫妻檔;三位科學家將分800萬瑞典克朗  2014諾貝爾獎公布時間(北京時間)  生理學或醫學獎  6日17時30分  物理學獎  7日17時45分  化學獎  8日17時45分  文學獎
  • 搶佔腦科學研究的戰略制高點———透視美國「腦計劃」
    在年初的國情諮文中談及為人腦繪圖時,美國總統歐巴馬說,「現在是太空競賽以來,美國的研發水平達到新高度的時候了」。一語道破美國出臺「腦計劃」的深層次動機———搶佔腦科學研究的戰略制高點。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成為了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而中國也並不打算落後,即將啟動自己的「腦計劃」。 為了讓公眾更加關心和理解腦科學研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的一群腦神經科學家合力撰寫了一本科普圖書《大腦的奧秘》,幫助讀者去探尋腦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
  • 腦科學的未來:對7位神經科學家的訪談
    過去幾十年,神經科學在生理、認知和疾病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多激動人心的進展,但其在理論、技術和方法論方面也一直面臨著巨大挑戰。本期我們專訪了7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神經科學家,從神經退行性疾病、語言、注意、大腦網絡、睡眠和成像技術等話題出發,探討他們對神經科學的擔憂,以及為什麼我們應該始終對神經科學的前景保持樂觀和期待。
  • 腦科學這個商業前景被嚴重低估的領域,AI如何助力其產業化
    動脈網通過梳理發現,在腦科學領域,除了吸引了眾多關注的阿茲海默症,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癲癇是腦科學研究一個很好的模型,尤其是在難治性癲癇中,通過腦部深電極(SEEG)獲得的「深腦信號」為腦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稀缺的腦部信號。顯然,在腦電數據大規模產生的時代,依靠人工的數據處理方式已經無法應對,AI的介入帶來了新的數據發掘方法。
  • 陳天橋的腦科學研究院發布2018年度報告:獲10多項突破
    【TechWeb】3月4日,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CCI)發布了2018年度報告,披露了2018年研究所在腦科學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承擔基礎研究的TCCI加州理工,在2018年取得了10多項突破性成果,旗下4位科學家獲得了學術大獎。
  •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誰會貢獻自己健康的活體大腦呢,又如何創造更多技術手段去測量呢,這些難題無疑成了當前腦科學研究的重大阻力。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人工智慧已成為腦科學研究的新趨勢。如今腦科學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細胞和分子層面,對思維、情感、意識等高級功能的認識還非常膚淺。研究大腦已成為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然而越是未知的領域,越是能激發我們的探索欲。
  • 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黃紅林 宋元剛隨著腦科學的發展,「個體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腦科學應用於軍事領域,戰爭形態將向智能化演進●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應用前景廣闊,早在2009年,美國陸軍支持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明確指出,腦與認知科學的發展,將為傳統軍事領域提供全新的認知和方向,開闢包括腦機接口、軍人精神狀態標誌物發現及軍事認知增強技術等在內的新興軍事領域。腦科學新原理的發現與前沿技術的突破,應用於軍事領域可望大幅提升武器裝備智能化水平,對國防和軍事能力建設產生不可估量的顛覆性影響。
  • 中國腦計劃領軍人物蒲慕明:克隆猴很快樂,年底前有重大成果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北京時間2018年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這項成果,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被公認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蒲慕明把克隆猴的研究形容為《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拔毛變猴,如今已成為現實。那麼如今兩隻克隆猴目前狀況如何?「這兩隻是正常猴,我們不做實驗,但它們證明了我們的方法是可行的。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疼痛是通過特殊的神經細胞介導的,當潛在的有害物質影響到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時,這些神經細胞就會被激活,它們有一個特殊的離子通道,在把疼痛信號發送給大腦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該離子通道與尼安德特的一個基因變體有關。7月24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表明,遺傳這種特殊變體的人會更容易感覺到疼。
  • 上海腦科學研究計劃啟動
    上海腦功能研究計劃經過一年左右的討論,將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四所大學牽頭,聯合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從四個方面開展。該計劃將對接中國腦計劃,並培養一批優秀的年輕科學家。  上海的腦科學研究計劃有自己獨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