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我國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首批探測器投入科學觀測。 新華社發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莫比烏斯論壇昨天繼續進行,數十位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等科學大獎得主通過線上「科學馬拉松」,預測未來科技突破並介紹自己最關注的研究領域。宇宙暗物質、室溫超導材料、分子運動成像、大腦的結構與運作機制……記者發現,多位科學家預測或期待的科技突破領域有所重合,體現出全球「最強大腦」的某些共識。
探測星系粒子有實用價值
尋找暗物質,是近年來物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如果能捕獲到這種宇宙中的「幽靈」並提供確鑿證據,很有可能為科學家贏得諾貝爾獎,也將大幅推進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羅姆·弗裡德曼介紹,暗物質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全部物質總質量的85%,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已知物質。「我們至今沒有找到測量這種粒子的很好方法,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也對暗物質很感興趣,作為宇宙學家,他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星系。「如果把星系比作一個碟子,那麼碟子的中心部分估計充滿了暗物質的重粒子,還有很多可能處於量子狀態的輕粒子。」在他看來,探測星系中心的重粒子和輕粒子既有巨大的科學價值,也有潛在的實用價值,將對材料科學等領域產生影響,進而改變人類的生活。
預言存在室溫超導材料
談及材料科學,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特凡·黑爾都認為,室溫超導材料已處於科技突破的前夜,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誕生。
蓋姆是石墨烯材料的先驅,他告訴聽眾,室溫超導性是材料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物理性能。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內斯意外發現,將汞冷卻到零下268.95℃時,其電阻突然消失,這種現象被稱為超導電性。然而,零下268.95℃已接近絕對零度(零下273.15℃),必須用昂貴的液氦才能把溫度降到這麼低,實現「零電阻」的代價非常高。1986年,IBM實驗室的柏諾茲和繆勒首次發現高溫超導材料,將臨界溫度大幅提高,使其能在價格較低的液氮降溫環境下達到「零電阻」。
有沒有可能製備出在室溫條件下「零電阻」的超導材料?蓋姆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室溫超導材料一定存在,但我們還不知道該怎麼把它做出來。這需要基礎研究,也需要政府持續地給予資金支持,哪怕不少研究項目沒有實質性進展。」
期待拍攝到分子「跳舞」
分子運動成像,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和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期待突破的領域。「如今在生命科學領域,很多科學家熱衷於做蛋白質、細胞等分子結構的三維成像。」維特裡希說,「只有極少數科學家想做四維成像,即把時間維度引入,觀測蛋白質、細胞等生命物質的變化過程。」
在餘金權看來,四維分子運動成像將是下一代生命科學、化學等學科的研究工具。「我想看到,每一個分子是怎麼運動的,又是怎麼結合的。這需要高科技『攝像機』,能拍攝到分子的走路和跳舞。」
這種「攝像機」一旦問世,也將有助於腦科學研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伯特·薩克曼表示,科學界需要更深入地研究靈長類動物大腦的結構,精確到單個神經元,包括大腦疾病發生後,哪些神經元會出現問題。他還指出,腦科學需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如量子科技和新材料,因為量子信息傳輸與大腦的運作機制有一定關聯,而新材料有望用於修復大腦組織。
腦科學還與經濟學有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介紹,這兩個學科交叉後形成了「神經經濟學」,目前處於學科發展早期階段。這個新興學科研究經濟決策的神經機制,有助於理解人類在經濟活動中的非理性行為。(記者 俞陶然)
來源:新華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