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sy |人腦類器官移植後發生跨腦區投射和環路整合

2020-10-25 BioArt

責編 | 酶美


人腦類器官培育技術的出現,為研究人腦發育、模擬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人源性的實驗模型【1】。圍繞人腦類器官,大量的研究已經在解析早期人腦發育機制、人腦進化、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以及藥物篩選等方面展開【2】。而將人腦類器官用於移植、修復大腦神經環路的研究,目前的報導仍然較少。人腦類器官可否植入深部腦區?移植後能否整合進宿主神經環路?以及是否能改善宿主行為缺陷?這些都是領域內亟待探究的重要科學問題。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劉妍課題組與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何水金課題組在Molecular Psychiatry合作發表論文:Human cerebral organoids establish subcortical projections in the mouse brain after transplantation,較為詳細地介紹了適用於深部腦區移植的人腦類器官體外構建,並將其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腦區(前額葉皮層)後可建立皮層下跨腦區投射,移植後的人腦類器官與宿主神經環路發生整合併促進免疫缺陷小鼠行為學改善。


圖1 Small organoids的構建


此研究通過培育方法的改良,在體外得到尺寸較小的人腦皮層類器官;將其移植到小鼠的前額葉皮層,免疫染色和腦片電生理記錄結果表明人腦類器官能夠在鼠腦內存活並逐步成熟;光遺傳細胞系的構建結合電生理結果證明移植的人腦皮層類器官可與宿主神經元形成突觸連接;移植後的人腦類器官可在鼠腦內建立跨多腦區的皮層下長距離投射並促進了免疫缺陷小鼠恐懼記憶的獲得。


圖2 類器官移植後整合入宿主神經環路並發生皮層下腦區投射


綜上,該研究的結果闡釋了人腦類器官深部腦區移植能夠存活並具有成熟的電生理特性,在宿主腦內發生長距離投射並能夠整合進宿主神經環路、促進小鼠行為學改善。該研究,為未來移植人腦類器官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實驗依據。


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劉妍教授與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何水金教授為此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2019屆碩士研究生董新(現為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研究生)、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2019級在讀博士研究生徐世博、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陳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附招聘信息

劉妍課題組以人多能幹細胞定向分化與人源性神經元/人腦類器官疾病模型研究與開發為主要方向,聚焦於神經再生與神經疾病的研究;相關成果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Protocol,Nature communications,eLIFE,和Stem cell Reports等雜誌上;目前主持國家與省部級項目多項;長期招聘博士後,誠邀有志者加入,聯繫方式:yanliu@njmu.edu.cn.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0-00910-4


製版人:sc



參考文獻


1. Amin ND, Pasca SP. Building models of brain disorders with three-dimensional organoids. Neuron.2018;100:389–405.

2. Chen, H. I., Song, H. & Ming, G. L. Applications of human brain organoids to clinical problems. Dev. Dyn.248, 53–64 (2019).

相關焦點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在成年疾病腦環境中,移植的神經細胞能否長出神經纖維,橋接「失聯」的上遊和下遊腦區,進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環路仍然不清楚。更重要的是這種修復作用是移植細胞隨機整合的結果還是特異性的修復?其背後的機制和原則是什麼?這些都是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治療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 腦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研究中獲進展
    在成年疾病腦環境中,移植的神經細胞能否長出神經纖維,橋接「失聯」的上遊和下遊腦區,進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環路仍不清楚。這種修復作用是移植細胞隨機整合的結果還是特異性的修復?其背後的機制和原則是什麼?這些都是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治療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 器官移植後 器官接受者對捐贈者的感應
    例如:一名女子接受器官移植後,突然開始會說流利外語;另一名女孩移植了年輕音樂創作人的心肺後,又突然愛好彈吉他,而且開始寫詩譜曲。 美國一名芭蕾舞蹈家的離奇經歷是,她1988年接受心肺移植手術前,很注重飲食健康,可是出院後第一件事,就是衝去吃肯德基家鄉雞。她又發現自己性格大變,由冷靜保守變成衝動好鬥。
  • Cell Stem Cell: 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然而包括人在內的成年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對於這些神經元丟失導致神經連接破壞和神經功能受損的疾病,臨床上缺乏有效治療措施。 通過腦內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替代腦內丟失的神經細胞的功能(幹細胞治療),是潛在的治療措施之一 。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治療的關鍵是對受損神經環路的修復和功能重建。
  • 女媧補天—受損的成年腦神經環路可通過幹細胞進行修補以恢復功能
    通過腦內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替代腦內丟失的神經細胞的功能(幹細胞治療),是潛在的治療措施之一。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治療的關鍵是對受損神經環路的修復和功能重建,然而我們腦內神經元之間精確的網絡連接是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中涉及複雜的神經纖維生長導向的機制。在成年疾病腦環境中,移植的神經細胞是否能長出神經纖維,橋接「失聯」的上遊和下遊腦區,進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環路仍不清楚。
  • 器官移植不再需要苦等?類器官列印將科幻拉近現實
    ,有望推動生物列印腎臟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但是,由於類器官難以生長到毫米級以上,因此缺乏體內器官的大尺寸結構特徵,這也限制了該技術在體外仿生模型和再生醫學領域的發展。賀永對記者表示,顯微成像能實時跟蹤所列印細胞的發育和新組織的出現,進而在合適的時機和位置精確放置不同類型類器官,從而實現更好的自組裝過程。
  • 諾獎大牛利根川進:「相逢卻似曾相識」的神經環路機制
    利根川進經過考慮後,還是決定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並先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CSD)和南部拉霍亞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獲得博士學位(1968年)並完成博士後工作,其間主要研究噬菌體的遺傳轉錄。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這份聲明呼籲中國醫務工作者嚴格遵守醫學準則和倫理原則開展人體器官移植工作,恪守職業道德,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堅決抵制各種形式的人體器官買賣活動。該聲明發出後,迅速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機構的高度評價:「中國在器官移植領域開始與國際接軌,具有裡程碑意義!」  器官移植是20世紀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是近代醫學偉大的成就之一。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權威發布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
    會上發布了《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記錄了2019年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相關數據。   肝腎移植等待者數量多   大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賀勝介紹,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國已累計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超過3.3萬例,捐獻大器官超過9.3萬個。2019年,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 每年30萬國人等待移植!類器官列印能否派上用場
    日前,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與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研發的一種生物3D列印新技術,10分鐘內就可以在實驗室裡列印出200個、尺寸不超過指甲蓋大小的微型腎臟類器官,有望推動生物列印腎臟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無獨有偶,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Matthias P.
  • 關於類器官技術
    在中腦-後腦邊界的脊椎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也發生了類似的過程,該過程隨後成為後續組織形態發生的組織手段。(A)導致各種類器官方法論的歷史上的關鍵事件。(B)與多能幹細胞的自組織的範例的比較。畸胎瘤在體內發展為各種組織,或者是自發性腫瘤,可以在動物和人類中產生,也可以是從嚙齒類動物宿主中注射的PSC產生的。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重塑了「帕金森小鼠」
    人們腦內有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之間形成複雜而精確的網絡連接(神經環路),是感知、思考和行為的基礎。很多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腦外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都會導致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進而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等。
  • 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全國最多 移植技術繼續領先
    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全國最多 移植技術繼續領先金羊網  作者:林清清、劉璐、郝黎、張藍溪  2020-12-20 器官移植代表著高精尖的醫療技術,是醫療和人文的高度結合。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1.起步探索階段(1960—2005年) 在起步探索階段,老一輩專家做了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移植的前期準備工作。許多當時尚屬年輕的移植外科醫生赴國外學習,帶回了歐美的先進經驗。當時開展了一小部分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嘗試,但是移植器官的供體來源主要為死刑犯。
  • 聚焦近期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研究
    這些研究表明,WFS1和2可能在AD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必要進一步詳細研究WFS1和2在AD模型中的作用。同時,研究表明運動可以促進睡眠效率的顯著改善,這表現為入睡後被喚醒時間的減少,總睡眠時間和慢波睡眠時間的增加。
  • 器官移植的難點與亮點
    &ltb&gt兩大難題&lt/b&gt    儘管器官移植為挽救人們的生命居功至高,但細究起來它的發展也有裹足不前的成分。分析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供體器官供不應求,二是器官移植後,受者機體對異體器官的免疫排異。    供體器官的供不應求是因為需要和要求做器官移植的病人太多,但合適的供體器官太少,因為很多人死後都不願意捐獻自己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