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近期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研究

2020-11-30 騰訊網

目錄

1 WFS1和WFS2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功能:對Wolfram症候群和AD的影響

2 運動對PD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

3 人幹細胞源性神經元修復神經環路和恢復神經功能

4 皮膚α-syn作為PD新生物標誌物的研究

5 運動障礙的白人患者,NOTCH2NLC的GGC重複擴增的發生率低

1.WFS1和WFS2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功能:對Wolfram症候群和AD的影響

期刊: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Wolfram症候群(WS)是一種較為罕見的遺傳症候群,常以Ⅰ型糖尿病為首發症狀,並伴有尿崩症、視神經萎縮、聽力喪失、進行性神經變性和廣泛的精神病表現。雖然目前尚無治療這種疾病的有效方法,但是已經提出了WS的發病機制。同時,研究人員發現AD和WS具有一些共同的機制。因此在這篇綜述中,作者集中闡述了WFS1和WFS2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功能及其在WS和AD中的影響

其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最近的研究中,通過將APP/PS1轉基因小鼠與WFS2轉基因小鼠雜交的實驗,證明了WFS2過表達抑制了Aβ誘導的海馬神經元丟失;同時AD小鼠中WFS2敲除引起了更嚴重的神經元丟失。進一步研究發現,WFS2對神經元的保護作用是通過調節線粒體功能來介導的,OCR實驗表明WFS2過表達可以保護線粒體免受損害並改善線粒體功能;另外一項研究表明,WFS2的過表達可以抑制AD小鼠小膠質細胞的激活,這說明WFS2在神經炎症的調節中也起作用。此外,在果蠅實驗中,WFS1的缺乏可以增加果蠅AD模型中的神經變性

這些研究表明,WFS1和2可能在AD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必要進一步詳細研究WFS1和2在AD模型中的作用。

正常和疾病條件下WFS1和WFS2的結構和功能示意圖

2.運動對PD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

期刊:Sleep Medicine Reviews

據報導,有64-98%的PD患者經歷過睡眠障礙,這種症狀發生在疾病早期。PD中常見的睡眠障礙包括:快速眼動、失眠、不安腿症候群、睡眠呼吸障礙和白天過度嗜睡等,這些睡眠問題可以嚴重影響PD患者的生活質量。另外一方面,用於減輕這些睡眠障礙的藥物已顯示出不良作用,例如苯二氮卓類藥物會增加跌倒、認知缺陷和白天嗜睡的風險,而苯丙胺類藥物可提高心率並減輕體重,最常用的抗帕藥物左旋多巴會降低白天的機敏性同時增加失眠、嗜睡的風險。值得慶幸的是,最近的研究探索了使用運動來改善PD患者的睡眠質量

研究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流程圖

這篇文章報導的meta分析結果表明,運動對PD患者的睡眠質量有積極影響。在劇烈運動下進行的多模式訓練計劃似乎是改善睡眠質量最有效的運動幹預措施。同時,研究表明運動可以促進睡眠效率的顯著改善,這表現為入睡後被喚醒時間的減少,總睡眠時間和慢波睡眠時間的增加

3.人幹細胞源性神經元修復神經環路和恢復神經功能

期刊:Cell Stem Cell

圖:經過遺傳標記的hESC衍生的中腦多巴胺(mDA)神經元移植到PD小鼠的大腦中後,可以在解剖學上和功能上修復黑質-紋狀體環路

雖然細胞移植可以修復PD模型中的運動缺陷,但移植物是否以及如何在功能上修復成人大腦中受損的神經環路尚不清楚。因此,研究人員將hESC源性的mDA神經元移植到小鼠PD模型的黑質或紋狀體,發現其與宿主神經環路廣泛整合。

本篇文章所展示的結果強烈表明尋路和目標投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移植神經元的特性,同時以細胞為基礎治療神經疾病的策略是現實的。

4.皮膚α-syn作為PD新生物標誌物的研究

期刊:JAMA Neurology

PD的病理特徵之一是病理性的α-syn聚集體在腦內積聚。臨床上通過免疫組化方法在PD患者的多個外周器官和組織,如結腸、唾液腺和皮膚中檢測到病理性α-syn的沉積,這些外周形態學變化被認為是在腦病理之前發生的。其中,皮膚病理性α-syn沉積的檢測被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早期診斷候選方法。

在本篇報導中,研究人員發現RT-QuIC和PMCA分析PD患者皮膚病理性α-syn活性可以區分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和腰椎間盤突出症。此外,這項結果也可以補充外周PD生物標記物的研究。

病理性α-syn的免疫組化和免疫螢光結果

5.運動障礙的白人患者,NOTCH2NLC的GGC重複擴增的發生率低

期刊:Movement Disorders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確定在患有運動障礙的白人中,NOTCH2NLC中GGC重複序列擴增的普遍性。研究人員使用重複引發的聚合酶鏈反應,在203例有實質性震顫、825例PD、194例小腦脊髓共濟失調等患者中,發現了在患有運動障礙的白人中,NOTCH2NLC中的GGC重複擴增極少。

編譯作者:十級胖胖 (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本文為brainnews團隊原創編譯,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是腦變性疾病,患者有什麼表現?如何預防?
    導語:腦變性疾病是一種慢性損害腦神經的一種疾病,它包括很多種疾病,但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兩種最常見的: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它是大腦神經元的異常大量丟失。帕金森是一種進行性的疾病。這兩種都不是一種致命疾病。
  • 2019年終盤點:阿爾茲海默症研究進展
    阿爾茲海默症的預防與治療一直以來是醫學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近年來,研究者們也對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將對2019年度阿爾茲海默症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簡要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阿爾茲海默症發病機制的探索在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方面,很多研究揭示了其病症的起源以及惡化的根本原因。
  • 阿爾茲海默症的遺傳學兇手們
    遺傳學研究表明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大量有力證據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生與免疫炎症、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和清除、胞吞作用、蛋白泛素化、膽固醇代謝和tau蛋白有關。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血管病變也與阿爾茲海默症病程發展有關。多元遺傳模型認為以上多個或全部因素的累積會觸發某種級聯反應,最終導致阿爾茲海默症病理觀察中發現的細胞和突觸的減少,阿爾茲海默症不同病程和不同組織間的損傷模式也不盡相同。模型還認為,一個或數個以上因素的極端變化或全部因素的適當改變均會致使疾病發生。
  • 專訪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梁京:阿爾茲海默症與...
    今年「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的主題是「從容面對,不再迴避」,實際上「從容面對」阿爾茲海默症並不容易。儘管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阿爾茲海默與其他失智症列入全球前五大致死原因,但人類始終對阿爾茲海默症束手無策。與此同時,阿爾茲海默病還是老齡人口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據統計,中國近七成老人走失事件均源於阿爾茲海默症。
  • 又有研究表明40赫茲閃爍光有助於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據報導,照明研究中心(LRC)開展了一項新研究表明40赫茲紅光或有助於改善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這一項新研究表明,向健康年輕人睜開的眼睛照射40赫茲的紅光刺激可增強大腦伽馬振蕩(一種腦波,Gamma oscillations)。
  • 企業的「阿爾茲海默症」,該怎麼治?
    前一陣子有部很火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由範偉主演的《最後一課》。範偉飾演了一個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範老師,記憶回退到了1992年,望溪村支教時最後一節課的課堂上。以幫範老師找回記憶為線索,講述了一個關於教育和師生情的打動人心的故事。  其實不只是人,同樣企業也會得「阿爾茲海默症」。
  • 阿爾茲海默症,俗稱的「老年痴呆」可能離我們並不遠
    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剛開始只是丟三落四,容易忘事,後來可能健忘和糊塗更加嚴重,總是反覆談一件事情,熟悉的環境也會感到陌生,甚至可能在某一天忘記自己最愛的人。 一提到阿爾茲海默症,大家總會想到記憶力下降,有些人認為這只是人正常老化的一種現象。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重大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竟與常見病毒感染有關!
    」在此次研究中,小組將死於阿爾茲海默症的病患大腦與正常死亡的人的大腦樣本進行比較。在所有被研究的病毒當中,有兩個病毒物種和阿爾茲海默症關聯最密切:人類皰疹病毒 6A (HHV-6A) 和 人類皰疹病毒 7 (HHV-7)。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新聞...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仇逸)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雀巢聯手AC Immune初涉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而雀巢公司初涉生命科學產業時就選擇了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領域——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提到雀巢,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咖啡等一系列食品。但是,這家跨國企業巨頭的理想或許並不僅僅是要在食品行業中稱王稱霸。最近,雀巢公司表示已經與著名生物醫藥公司AC Immune合作,準備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大展宏圖。
  • 世界首例病毒中的朊病毒被發現 阿爾茲海默症是怎麼回事
    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美國人曾經這樣的下定論「你們做不出來」,而今,我們的科學家用事實證明了我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們的科學家將整個病毒的生長的過程完整的完成,證明了這種病毒的存在,因為研究這種病毒有很好的前景,我們知道的阿爾茲海默症就和這種病毒有關,如果能夠攻克這種病毒,那麼意味著阿爾茲海默症可能會得到治癒。
  • Brain: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導讀80期
    頂刊導讀目錄 1,AIM2炎性小體介導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標誌性神經病理改變和認知障礙2,反向眼跳是帕金森病凍結步態和步態網絡連接的一個預測因子3,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4,FA的降解可降低Aβ神經毒性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相關的表型5,C/EBPβ是APOE的關鍵轉錄因子,並優先介導ApoE4
  • 患了阿爾茲海默症,我的大腦怎麼會變成這樣?!
    阿爾茲海默症是認知症最常見的類型,約佔認知症患者總數的六成。因此,患了阿爾茲海默症之後,人的腦部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拿一些直觀的圖片對比一下。左圖為正常人的大腦,右圖為患病大腦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與正常健康的大腦相比,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表現出大腦皮層極度收縮,腦室嚴重擴張和海馬體極度收縮的特徵。其原因在於老年痴呆症導致了在大腦皮層和特定皮層下區域的神經元和突觸喪失。
  • 薑黃素可以治療癌症和阿爾茲海默症!
    圖片來源:倫敦大學在一項最新發表在《Disease, Models and Mechanisms》上的研究中,來自倫敦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Robin SB Williams教授發現了一種薑黃素可能發揮治療效果的方式
  • 尿液氣味有望檢測早期阿爾茲海默症
    最近有研究發現,可以通過尿液氣味檢測出阿爾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為這種常見痴呆症帶來一種非侵入式的檢測方法。  該研究報告已於14號發布在了《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研究小組使用動物模型對病毒和疫苗,對來自於人體外的物質可能引起的身體氣味變化,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
  • 大腦被「黑洞」一點點吞噬——阿爾茲海默症
    當黑洞在星系中成群出現,截獲所有的光和熱,宇宙不可避免地走向死寂。如果,大腦被「黑洞」一點點吞噬,那會是什麼樣?你會逐漸失去大腦的全部功能,活著,但腦海中空無一物。阿爾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俗稱老年痴呆,便是導致大腦「空無一物」的元兇。
  • 近期帕金森病相關研究進展
    帕金森是最常見的慢性神經退行性運動障礙,影響著全球1%的70歲以上的人群。目前為止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這種疾病,而現有的治療方法僅僅在於處理其症狀,但是不能延緩其進展。雖然帕金森病的大多數病例是散發性的,但這種疾病的遺傳變異主要與編碼LRRK2酶的基因突變有關。2004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這個酶的一種突變和病人患這種疾病之間的關係。
  • 中國首部阿爾茲海默症老人行走川藏線題材!《記憶消失前的旅行...
    據了解,作為中國首部以阿爾茲海默症老人行走川藏線為題材的院線電影,該片部分拍攝地為廣東,大部分在川藏線進行拍攝;影片計劃2021年6月開機,2021年底在全國院線、主流網絡視頻平臺上映。該片以一對老年夫婦(太太患阿爾茲海默症)實現晚年人生一個大夢想——自駕車去西藏旅遊為主要線索展開。
  • 三代重測序助力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簡單一句話介紹就是,作者採用二代和三代Nanopore重測序數據找到了DPP6上的4M大小的倒位,並採用二代測序數據大隊列研究DPP6基因的變異對阿爾茲海默症的影響。本研究中,作者採用二代測序和三代長read全基因組測序來研究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史的痴呆家族顯著關聯的7q36。他們識別並驗證了4Mb的倒位在疾病單倍型中分離,並擾亂了DPP6基因的編碼序列。在早發性阿爾茲海默症和額顳葉痴呆中,利用DPP6基因的重測序技術識別了更多罕見的非同義突變,移碼突變和無義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