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額葉不同子區在抉擇中不同功能研究獲進展

2020-12-02 中科院之聲

近期,《美國科學院院報》在線發表了題為《前額葉皮層在價值抉擇計算中的證據累積》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天明課題組完成。研究人員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研究發現,在價值抉擇過程中,眶額葉皮層僅編碼單個證據在視覺特徵層面攜帶的價值信息;背外側前額葉區域不僅編碼了證據在運動層面的累積,還編碼了單個證據從視覺特徵到運動相關的信息轉換。該研究有利於理解前額葉皮層不同子區在基於價值的抉擇任務中發揮的作用。

判斷不同選項對應的價值,是抉擇中的關鍵一步。近年來,前額葉皮層,特別是眶額葉皮層被認為在基於價值的抉擇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之前學界並不明確價值計算涉及的前額葉各子區承擔的功能,尤其是價值在大腦中進行計算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一個與最終運動輸出無關的價值計算環節,存在爭議。

研究人員訓練獼猴完成一個精巧的抉擇任務。獼猴需觀看四張依次出現的圖片,通過移動眼睛的注視點,在一個紅點和一個綠點之間做出選擇。這四張圖片攜帶的信息告知獼猴紅點和綠點可獲得獎勵的概率,即其價值。紅色或綠色目標點在每一次試驗中隨機出現在屏幕的左側或右側,而圖片僅攜帶和顏色相關的價值信息(圖A)。大腦中計算眼動的環路採用空間坐標,因此,圖片給出的關於紅點和綠點的價值信息需轉化為向左還是向右眼動的價值信息。這兩種價值信息一個在顏色特徵層面,一個在運動層面,而前額葉皮層在抉擇中信息累積的過程中,究竟在哪個層面進行計算及兩種價值信息如何轉化,成為該研究的關鍵(圖B)。

研究人員運用單細胞電生理記錄手段,分別對兩隻獼猴的眶額葉和背側前額葉神經元的活性進行了記錄。為解析神經元的電活動對不同價值變量的編碼性質,研究人員對群體神經元的活動應用了基於線性回歸和套索回歸的分析方法。研究發現,眶額葉神經元僅編碼單個證據攜帶的顏色相關的價值信息,而不進行累積;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神經元不僅編碼了證據在動作層面的累積(圖C),其編碼的形式還顯示它們參與了單個證據攜帶的信息,從顏色特徵相關到動作相關的轉換過程。整個價值累積和計算的過程在兩個腦區內均不存在一個獨立於運動信息的中間計算環節。

該研究推翻了目前學界較為流行的觀點。眶額葉皮層並未進行價值信息的整合與累積,相反,證據累積在動作層面通過背頂側前額葉皮層的神經元完成。兩個腦區神經元對價值編碼的差異提示了眶額葉和背頂側前額葉如何合作來計算抉擇中的價值信息,這使科研人員重新思考前額葉的各個分區在基於價值計算的抉擇過程中的功能。

該研究由博士研究生林中喬、聶車暢、張原逢及工作人員陳陽在楊天明的指導下完成,課題組的其他成員在課題的各個階段給予了幫助。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上海市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

圖註:(A)獼猴行為學範式。(B)兩種假設:其一在視覺特徵空間完成,其二在運動空間完成,價值信息由視覺特徵空間向運動空間的轉換可以發生在單個證據階段,或者在證據累積完成後的階段。(C)dlPFC對價值信息在運動空間累積的編碼

來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相關焦點

  • 腦智卓越中心在前額葉不同子區在抉擇中不同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研究人員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研究發現,在價值抉擇過程中,眶額葉皮層僅編碼單個證據在視覺特徵層面攜帶的價值信息;背外側前額葉區域不僅編碼了證據在運動層面的累積,還編碼了單個證據從視覺特徵到運動相關的信息轉換。該研究有利於理解前額葉皮層不同子區在基於價值的抉擇任務中發揮的作用。
  • PNAS:挑戰主流研究觀點,揭示前額葉子區在抉擇中不同的功能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楊天明研究組完成。該研究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
  • PNAS:挑戰主流研究觀點,揭示前額葉子區在抉擇中不同的功能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楊天明研究組完成。該研究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1.30 星期一
    科研進展1、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2、地質地球所提出單點衛星方法分析磁繩結構 3、版納植物園在社會昆蟲上發現傳播性追逐威懾信號 4、金屬所等開發出高速列車關鍵構件疲勞壽命預測軟體系統 5、新疆天文臺在耀斑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中獲進展
  • 《科學》雜誌發表上海科學家新發現 記憶力和前額葉有關
    世界頂級學術雜誌《科學》(Science),近日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李澄宇研究組的最新發現:當你學習一件事時,大腦內側前額葉的神經電活動,參與了工作記憶內容的編碼,是影響工作記憶正確率的關鍵角色,前額葉太興奮或太壓抑都會導致工作記憶的正確率下降。  「這是一項非常基礎性的研究成果,還需大量的、長期的後續研究才能有所應用。
  • 慎重切除前額葉——記憶相關區DTI、BOLD分析
    從進化上來講,前額葉是最晚發展的皮質結構之一,在社會認知複雜的神經機制中,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額葉皮質大約佔人類大腦皮質的1/3,並與其他腦區有著豐富的神經纖維聯繫,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其主要參與部分記憶功能(工作記憶等,如記電話號碼);負責高級認知功能,比如注意、思考、決策、執行等;還與社會功能密切相關。
  • 額葉是什麼 額葉切除手術
    額葉是身體重要的一部分,是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額葉出現問題就會有很多不同的症狀表現,危害還是很大的,所以額葉是不能出現問題的。那麼具體額葉是什麼呢?額葉切除手術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手術呢?額葉是什麼額葉:是大腦發育中最高級的部分,它包括初級運動區、前運動區和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
  • 中國科學家在磁泡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我科學家在磁泡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科技日報合肥10月27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中心磁性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利用洛倫茲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了Kagome晶體Fe3Sn2中的磁結構,澄清了該類材料中的複雜多拓撲態的起源,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我國在腦科學領域獲重大突破 解析人腦前額葉皮層
    4月12日從科技部獲悉,在97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繪製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揭示神經幹細胞的重要作用。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人腦前額葉皮層是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參與記憶形成、短期儲存以及調取功能、語言功能、情緒調節等功能。前額葉皮層的細胞組成是其形成神經網絡和執行豐富功能的生物學基礎。但是人腦前額葉皮層由哪些細胞構成,這些細胞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這些關鍵科學問題之前研究較少。
  • 我國科學家在磁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我國科學家在磁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2020-10-30 01:29:04 來源 :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合肥10月27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中心磁性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利用洛倫茲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了Kagome晶體Fe3Sn2中的磁結構,澄清了該類材料中的複雜多拓撲態的起源,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慢性疼痛的腦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本文就不同MRI技術在腦結構、功能、化學、血流改變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作一綜述,旨在幫助臨床醫生診斷和預測慢性疼痛。 1.近年來,各種慢性疼痛疾病的VBM研究表明腦灰質改變的關鍵區域包括腦島、軀體感覺和運動相關的皮質區;皮層下結構,包括丘腦、基底神經節以及頂葉皮質;前額皮質區域;以及與記憶和情緒調節有關的結構,如海馬體和杏仁核。而最常發現的灰質異常腦區為內側前額葉、島葉、前扣帶回及中扣帶回。
  • 非症候群型唇顎裂患者語言相關腦區結構和功能研究進展
    語言能力通過大腦皮質相關區域的配合、協調完成,真實的語言中樞遠大於經典語言中樞Broca區和Wernicke區。其中丘腦在其發音不清起著重要作用,丘腦作為大腦皮層Broca區與Wernicke區之間進行言語處理的中間站,其損傷可導致患者認知、言語功能改變;輔助運動區(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位於中央前回下肢運動區前方,其功能與學習新運動及執行學習好運動序列有關,SMA病變可導致經皮質運動失語症
  • ASL技術基本原理及在血管性認知障礙中的研究進展
    ASL檢查無需外源性對比劑,在反映腦部血流灌注信息中時間解析度高,而且具有無創、廉價及操作簡單的特點。現就ASL技術基本原理及近年來在VCI中的應用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 ASL技術在VCI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3.1 檢測顱內廣泛低灌注 VC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顱內廣泛低灌注。
  • 功能磁共振成像用於腦語言區定位的研究進展
    詞語辨識任務可激活較為複雜的語言功能網絡,包括語句感知、語音加工、詞語理解、詞彙存儲與提取及詞語記憶等,主要激活主側顳葉的感覺性語言區,也可激活雙側額葉、顳葉及頂葉的部分區域。Kamada等發現視覺詞語辨識任務主要激活左側顳上回及緣上回;而Kunii等則發現該任務對額葉語言區激活的強度最高,高於顳葉語言區。
  • 靜息態磁共振成像技術對終末期腎病患者異常腦功能連接的研究進展
    由腎臟疾病引發的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機制仍不清楚,它可能與水電解質紊亂、神經遞質失衡及腦血管病變有關,雖然認知障礙的發生原因複雜多樣,但從腦功能連接的神經生理機制角度分析,它的產生是因為大腦功能活動及連接性的異常。本文將在腦功能連接的理論基礎和rs-fMRI對ESRD患者異常腦功能連接的研究進展上進行綜述。
  • 徐晗課題組揭示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
    這一研究於美國東部時間7月22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近年來,得益於抑制性神經元類型特異的轉基因小鼠的製備,以及在體多通道記錄、光遺傳學和藥理遺傳學等先進實驗技術的發展,科研人員才有機會直接記錄這些神經元並研究它們在社交行為中的功能。
  • 基於功能磁共振和機器學習的疼痛神經標誌研究進展
    本文總結了在研究對象處於不同疼痛狀態下(如傷害性刺激誘發的急性疼痛、臨床慢性疼痛等),基於fMRI和機器學習檢測到的fMRI-NPS,及不同ML模型在疼痛預測實驗的性能研究進展,並指出了fMRI-NPS在臨床研究如疼痛的神經病理學機制研究、藥物療效評估等方面的意義。
  • Nature: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伴隨著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了三倍,並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杏仁核、海馬之間有著豐富的直接聯繫,並通過這些結構與下丘腦和中腦之間實現間接的神經聯繫,而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
  • 腦膠質瘤病人靜息態默認模式網絡研究進展
    腦膠質瘤病人常伴隨認知功能障礙,可能與膠質瘤引起的腦區間網絡異常相關,包括腫瘤同側和對側半球間腦區的網絡連接。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mode network,DMN)與自發認知功能、外部環境監控功能、內部心理活動相關。研究膠質瘤病人DMN對於更好地理解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指導重要腦網絡保護及臨床治療評估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腦膠質瘤DMN的研究歷史、概念理論及目前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輕度創傷性腦損傷的功能MRI研究進展
    mTBI患者常規頭顱MRI檢查結果往往是陰性的,為了發現mTBI患者腦內細微結構與腦功能變化,並探究其與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的因果關係,不少學者已開始運用fMRI 對mTBI 患者進行研究。筆者就fMRI技術在mTBI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