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晗課題組揭示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

2020-12-01 中國生物技術網

大腦的興奮性與抑制性就好像一輛汽車的油門和剎車,兩者在相互配合、相互制衡中,促進人的正常社交行為的發生。

近年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徐晗教授課題組一直專注於「社交行為與社交障礙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近日,課題組揭示了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並發現了其調控社交行為的神經網絡活動機制。這不僅加深了人類對社交行為發生機制的認識,並為自閉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患者社交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這一研究於美國東部時間7月22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前額葉皮層調控社交行為的抑制性神經元和網絡活動機制

技術的進步打開研究的視野

人在清醒的時候,有高達80%的時間都在從事各種形式的社會交往活動。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對於個人的成長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不幸的是,社交障礙是自閉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以及社交焦慮症等主要精神疾病的一個高度共有病徵,嚴重危害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科學界對影響社交行為的興奮性神經元開展了良好的研究,但是一直以來對抑制性神經元的作用卻知之甚少。這是因為,抑制性神經元的數量相對較少,僅佔全部皮層神經元的10-20%,而且這些為數不多的抑制性神經元種類繁多。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手段,在體準確地鑑定特定類型的抑制性神經元並記錄它們的活動,也很難對這些神經元的活動進行特異性的操縱。

近年來,得益於抑制性神經元類型特異的轉基因小鼠的製備,以及在體多通道記錄、光遺傳學和藥理遺傳學等先進實驗技術的發展,科研人員才有機會直接記錄這些神經元並研究它們在社交行為中的功能。

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發揮不同的作用

研究中,徐晗課題組對小鼠前額葉皮層中PV陽性神經元和SST陽性神經元,這兩大類抑制性神經元開展了深入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在社交行為發生時,前額葉皮層PV陽性神經元動作電位發放率增加並在網絡水平產生低頻伽瑪振蕩活動。低頻伽瑪振蕩能夠有效協同前額葉皮層興奮性神經元的活動,從而有利於促社交行為的發生。

「PV陽性神經元好比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家,指揮不同樂器的演奏者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彈奏出悅耳動聽的音樂。」徐晗說。

那麼,SST陽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

在小鼠發生社交行為時,SST陽性神經元動作電位發放率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且抑制這一神經元對社交行為和伽瑪振蕩能量也不會產生影響。但有趣的是,與PV陽性神經元一樣,當以低頻伽瑪頻率激活SST陽性神經元時也能夠增加低頻伽瑪振蕩能量並產生促社交行為效應。這一發現提示,除了PV陽性神經元之外,SST陽性神經元也可能作為改善社交障礙的潛在治療靶點。

徐晗教授課題組成員

找到指揮社交行為中的關鍵

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究竟是如何調控社交行為的呢?徐晗認為,網絡低頻伽瑪振蕩在這裡發揮了重要作用。

單個抑制性神經元可以發放動作電位,而數量眾多的神經元群體則可以產生一定頻率範圍的網絡振蕩活動,其中低頻伽瑪振蕩是指20-50 Hz的網絡振蕩活動。在徐晗看來,這個振蕩好比交響樂團指揮家的手勢,不同樂器的演奏者按照指揮家的手勢有規律地彈奏,才能產生美妙的音樂。

浙大研究人員闡明了社交行為發生的一個重要神經網絡活動機制,即增加前額葉皮層低頻伽瑪振蕩活動可以促進小鼠的社交能力。因此,調控低頻伽瑪振蕩可能作為臨床上治療神經精神疾病社交障礙的有效幹預方式。

課題組成員劉玲、許海峰、汪軍、李傑和田園園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徐晗教授為通訊作者。

本次研究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y4073

(文 柯溢能/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相關焦點

  • Neuron之後又出新成果,浙大徐晗組揭示社交行為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並發現了其調控社交行為的神經網絡活動機制。這些研究結果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社交行為發生機制的認識,並且為自閉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患者社交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人在清醒的時候,有高達80%的時間都在從事各種形式的社會交往活動。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對於個人的成長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可或缺的。
  • Neuron之後又出新成果,浙大徐晗組揭示社交行為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並發現了其調控社交行為的神經網絡活動機制。這些研究結果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社交行為發生機制的認識,並且為自閉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患者社交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人在清醒的時候,有高達80%的時間都在從事各種形式的社會交往活動。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對於個人的成長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可或缺的。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前額葉皮層參與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伴隨著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了3倍,並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間有著直接聯繫,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
  • 前額葉皮層錐體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傳遞減少也引起自閉症樣行為
    在自閉症譜系障礙中已經鑑定出許多具有突變的基因,這些基因中有許多在突觸前和突觸後位點編碼突觸蛋白,包括neuroligins, neurexins, cadherins, PROSAP/SHANK, synapsin以及神經遞質受體。然而,許多ASD相關基因在突觸功能和ASD相關行為中的作用尚未被研究,突觸功能障礙與ASD樣異常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尚不清楚。
  • 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生物物理所等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前額葉皮層參與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伴隨著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了三倍,並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杏仁核、海馬之間有著豐富的直接聯繫,並通過這些結構與下丘腦和中腦之間實現間接的神經聯繫,而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然而,當前研究對「人腦前額葉到底由哪些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又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等腦科學問題知之甚少。
  • Nature: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前額葉皮層參與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伴隨著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了三倍,並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杏仁核、海馬之間有著豐富的直接聯繫,並通過這些結構與下丘腦和中腦之間實現間接的神經聯繫,而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然而,當前研究對「人腦前額葉到底由哪些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又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等腦科學問題知之甚少。
  • 我國在腦科學領域獲重大突破 解析人腦前額葉皮層
    4月12日從科技部獲悉,在97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繪製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揭示神經幹細胞的重要作用。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人腦前額葉皮層是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參與記憶形成、短期儲存以及調取功能、語言功能、情緒調節等功能。前額葉皮層的細胞組成是其形成神經網絡和執行豐富功能的生物學基礎。但是人腦前額葉皮層由哪些細胞構成,這些細胞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這些關鍵科學問題之前研究較少。
  • 壓力如何使人崩潰|前額葉|皮層_網易財經
    而作為一個心理活動的控制單元,前額葉皮層還能抑制不適宜的想法和行動。前額葉皮層的功能是通過一種錐體細胞(pyramidal cell,一種錐形神經元)組成的龐大內部網絡來實現的。這種神經元還會與控制情緒、欲望和日常習慣,距離相對較遠的大腦區域相連。
  • 童年時期的社交孤立會破壞特定的大腦迴路「研究速遞」
    額葉是大腦中調節社交行為的一個關鍵部分,是成年人正常社交所必需的。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8月31日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闡明了這些細胞之前未被認識的作用,這些細胞稱為內側前額葉皮層神經元,它會投射到室旁丘腦,而室旁丘腦是將信號傳遞給大腦獎賞迴路的不同組成部分的大腦區域。如果這一發現在人類身上也能得到複製,就可能會影響與孤立相關的精神疾病的治療。
  • 前額葉不同子區在抉擇中不同功能研究獲進展
    研究人員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研究發現,在價值抉擇過程中,眶額葉皮層僅編碼單個證據在視覺特徵層面攜帶的價值信息;背外側前額葉區域不僅編碼了證據在運動層面的累積,還編碼了單個證據從視覺特徵到運動相關的信息轉換。該研究有利於理解前額葉皮層不同子區在基於價值的抉擇任務中發揮的作用。
  • 腦智卓越中心在前額葉不同子區在抉擇中不同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判斷不同選項對應的價值,是抉擇中的關鍵一步。近年來,前額葉皮層,特別是眶額葉皮層被認為在基於價值的抉擇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之前學界並不明確價值計算涉及的前額葉各子區承擔的功能,尤其是價值在大腦中進行計算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一個與最終運動輸出無關的價值計算環節,存在爭議。研究人員訓練獼猴完成一個精巧的抉擇任務。
  • 【最新】Nature:星形膠質細胞的線粒體通過大麻素控制社交行為
    更為慘烈的是,它居然從血液中吸收葡萄糖,並不是主要為了自己,而是為神經元活動提供能量,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星形膠質細胞奉獻意識強,敢於犧牲。 在大腦中由葡萄糖或糖原在星形膠質細胞中形成乳酸後迅速轉移到神經元上 ,因此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存在緊密的代謝耦合。
  • Nature | 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的空間連接特徵
    此前有多項研究證明,在初級視皮層,皮層2/3層神經元對刺激的方向定位被認為與具有相似選擇性的皮層內信息輸入有關【1-4】,然而,單個神經元的興奮性輸入可有多個刺激偏好性,其抑制性輸入也可多種多樣且可不具有選擇性。
  • 研究揭示海馬和前額葉皮層的抽象幾何
    研究揭示海馬和前額葉皮層的抽象幾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6:24:38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
  •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在頭部固定小鼠中建立一套聽覺相關的抉擇行為任務,同時使用雙光子成像技術記錄清醒小鼠的聽覺皮層第2/3層群體神經元的反應,解析了對感覺信息進行範疇化(categorization)的皮層神經元群體運算機制。負責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對皮層大量神經元活動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發現在聽覺皮層中存在範疇抉擇相關的單細胞反應,並且,聽覺皮層神經元的信息編碼會根據任務需要發生動態變化。
  • 破解自閉症社交缺陷的「信息密鑰」
    成年期治療自閉症的可行性  當地時間3月1日,羅建紅教授團隊在神經科學領域頂級期刊《神經元》發表了關於自閉症小鼠模型社交行為的研究,文章題目為《內側前額葉皮層Gamma震蕩失衡導致Neuroligin3R451C基因敲入小鼠社交缺陷》。
  • PNAS揭示腸腦軸的神經連接-皮層控制胃功能的亞區
    而來自於腹腔神經節的交感神經對胃腸道的整體作用是抑制性的,減緩了胃腸道的運輸和分泌。這種抑制作用主要通過抑制膽鹼能傳遞的調節和對括約肌區域平滑肌的刺激作用來實現。 2020年5月19日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的DavidLevinthal和PeterStrick研究團隊將狂犬病病毒注射到大鼠的胃中揭示了大腦皮層與控制胃功能的外周副交感和交感神經的解剖學連接(2)。
  •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
    採用基因操作小鼠結合行為學、藥物遺傳學和在體顯微成像等技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江寧研究組歷經八年的研究發現:在各種行為挑戰情景下,內側前額葉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F)神經元是決定選擇「戰鬥或逃跑」的神經生物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