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的空間連接特徵

2020-11-13 BioArt

撰文 | 陳文強

責編 | 兮

神經元反應的選擇性與興奮/抑制連接息息相關。此前有多項研究證明,在初級視皮層,皮層2/3層神經元對刺激的方向定位被認為與具有相似選擇性的皮層內信息輸入有關【1-4】,然而,單個神經元的興奮性輸入可有多個刺激偏好性,其抑制性輸入也可多種多樣且可不具有選擇性。因此,了解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direction selectivity)的空間連接特徵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11月11日,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Federio Rossi團隊的研究人員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patial connectivity matches direction selectivity in visual cortex的研究論文,使用狂犬病毒示蹤、在體鈣成像等多重前沿技術,揭示了皮層L2/3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背後的精準空間特徵,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特徵的神經環路來源。



首先,為揭示決定單個視皮層L2/3層神經元選擇性的環路,研究人員使用皮層興奮性神經元表達綠色鈣指示劑GCaMP6的CaMK2a-GCaMP6轉基因小鼠及抑制性神經元表達紅色螢光蛋白的GAD2-NLS-mCherry小鼠,並通過電穿孔技術將修飾後的狂犬病毒受體TVA、糖蛋白等表達進入該神經元(圖1)。通過記錄電穿孔皮層神經元的視覺響應,研究人員選擇反應最強的單個神經元,並將其他神經元進行光損毀 (photo ablation)。接下來,研究人員注射修飾後的狂犬病毒,使其僅感染TVA-陽性神經元,並逆行傳遞至其突觸前神經元並表達dsRed。通過這些操作,研究人員進一步使用雙光子鈣成像來區分突觸後神經元、其突觸前神經元連接及周圍其他神經元群體的反應。


圖1. 靶向單神經元電穿孔技術

因為狂犬病毒表達的毒性,研究人員僅能在有效時間窗口(12天)內記錄健康神經元的反應。因此,該操作的技術難度較高。研究人員記錄了17個突觸後神經元,並通過狂犬病毒示蹤技術找到了平均約125個與其單突觸聯繫的突觸前神經元(圖2),並通過其相應特徵(如皮層分布及視覺響應)進行分類,發現對視皮層L2/3椎體神經元提供興奮性或抑制性輸入的突觸前神經元具有顯著不同的皮層縱向及橫向分布特徵——興奮性輸入主要在L4層最密集,而抑制性輸入主要在L2/3層。這些從完整大腦在體記錄得到的連接特徵與此前在體外系統裡觀察到的顯著不同【5-7】


圖2. 狂犬病毒示蹤技術揭示L2/3層椎體神經元的興奮性及抑制性突觸前輸入

隨後,研究人員通過Psychophysics Toolbox的視覺刺激任務結合雙光子鈣成像記錄技術,發現突觸前的興奮性輸入神經元的空間分布與其突觸後神經元的偏好定向同軸,而突觸前的抑制性輸入神經元偏好於其相近的突觸後神經元。因此,研究人員發現,單個突觸後神經元的方向選擇性與其突觸前神經元的選擇性無關,而與興奮性及抑制性突觸前神經元的空間位移有關 (圖3)


圖3. 空間偏移及延遲興奮性及抑制性可預測突觸後神經元的方向選擇性

因此,本文通過選擇性標記視皮層L2/3神經元的直接突觸前興奮性及抑制性輸入,並通過在體雙光子鈣成像的記錄,揭示了這些興奮抑制連接增強方向調整並建立方向選擇性的機制,這與此前多項研究所揭示的皮層L2/3神經元選擇性依賴於興奮性協調的(co-tuning)模型是截然不同的。這項研究同時也提示進一步需要回答的科學問題,如這些空間聯繫是否來源於視覺發育,是否被視覺經驗修正等等。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94-4


參考文獻


1. Wertz, A. et al. Single-cell-initiated monosynaptic tracing reveals layer-specific cortical network modules. Science 349, 70–74 (2015).

2. Ko, H. et al. Functional specificity of local synaptic connections in neocortical networks. Nature 473, 87–91 (2011).

3. Iacaruso, M. F., Gasler, I. T. & Hofer, S. B. Synaptic organization of visual space in primary visual cortex. Nature 547, 449–452 (2017).

4. Lee, W. C. et al. Anatomy and function of an excitatory network in the visual cortex. Nature 532, 370–374 (2016).

5. Xu, X. et al. Primary visual cortex shows laminar-specific and balanced circuit organization of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synaptic connectivity. J. Physiol. (Lond.) 594, 1891–1910 (2016).

6. Adesnik, H. & Scanziani, M. Lateral competition for cortical space by layer-specific horizontal circuits. Nature 464, 1155–1160 (2010).

7. Holmgren, C., Harkany, T., Svennenfors, B. & Zilberter, Y. Pyramidal cell communication within local networks in layer 2/3 of rat neocortex. J. Physiol. (Lond.) 551, 139–153 (2003).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視皮層的下行反饋選擇性地調節
    上海生科院揭示視皮層的下行反饋選擇性地調節從丘腦到視皮層的視覺信息輸入 2017-01-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這些結果表明,視皮層第6層反饋神經元,可以根據視皮層神經元的視覺偏好特徵,調節丘腦神經元的反應增益和空間濾波特性。
  • Nature:挑戰傳統認知!神經元的特徵選擇性來自於激活的突觸總數
    論文通訊作者兼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馬克斯-普朗克佛羅裡達神經科學研究所David Fitzpatrick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Benjamin Scholl博士受到啟發,在視覺皮層中探索了這個問題。在視覺皮層中,單個神經元對視覺場景中不同特徵的反應表現出高度的選擇性,比如邊緣的方向或移動物體的方向。
  • AD中選擇性脆弱神經元的分子表徵
    AD中選擇性脆弱神經元的分子表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3:59:18 美國加州大學Martin Kampmann和Lea T.
  • 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4:54:3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Benjamin Scholl等研究人員發現,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 聽覺皮層和運動皮層建立的連接,神經元發揮增強效果·抑制功能
    實驗小組用小鼠作為目標,在大腦上設立了一套虛擬實境設備,通過這套設備,可以和的小鼠大腦連接,控制它所能夠聽到的聲音的源頭,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能夠遙控地操縱小鼠的聽覺系統,使得它總是聽到我們希望它所聽到的聲音。
  • 一種高效選擇性的化學致動劑可調控小鼠和猴子的神經元與行為
    一種高效選擇性的化學致動劑可調控小鼠和猴子的神經元與行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8 13:28:30 2020年7月6日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發表了日本國立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Takafumi Minamimoto
  • 解析清醒獼猴次級視覺皮層神經元感受野的空間結構
    該研究結合電生理記錄和計算模型相,獲得了清醒獼猴V2區不同類型神經元感受野的精細空間結構,此外該研究還通過光學成像揭示了這些神經元在V2皮層區的分布。   視覺感知依賴於大腦中多個區域對外部視覺圖像的處理。要理解視覺信息的加工過程,則需要知道每一級腦區中單個神經細胞的感受野,即單個神經元是如何編碼和處理視覺信號的。
  • 研究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朱學良課題組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  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PNAS揭示腸腦軸的神經連接-皮層控制胃功能的亞區
    關於腸腦軸連接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將腸道及其微生物組信號與腦功能改變聯繫起來的傳導通路上。胃功能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經系統的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介導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來自左、右迷走神經,對胃腸道的調控主要是興奮性的,增加胃分泌物並增強進食時平滑肌收縮的模式(1)。 而來自於腹腔神經節的交感神經對胃腸道的整體作用是抑制性的,減緩了胃腸道的運輸和分泌。
  • 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揭示V1神經元樹突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
    為了揭示樹突整合機制所承載的功能效應,研究者們同樣藉助於傳統卻高保真的電生理技術手段進行了一系列的在體研究,進一步解釋了樹突活動對皮層功能的影響,例如視覺系統中的朝向和運動方向選擇性(Smith et al., 2013 , Wilson et al., 2018)。即便如此,傳統的電生理手段仍極大地受限於其採樣量和空間解析度的大小,致使其在樹突相關研究中的實用性遠遠無法滿足該領域的訴求。
  • 乙醯膽鹼和視覺空間注意
    同時,我們的大腦感覺皮層內的神經網絡也會發生著顯著的變化。獼猴的選擇性空間注意實驗為了研究注意力對視覺皮層神經元的改變,科學家給獼猴設計了一個選擇性注意的行為學實驗。猴子做任務的同時,初級視皮層內的神經元放電被記錄著。
  • Nature Neuroscience | 第四軍醫大武勝昔/王文挺團隊揭示扣帶回前皮層在小鼠社會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缺陷是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核心臨床特徵,但其潛在的神經機制仍不清楚。
  • 海馬神經元群體活動如何編碼位置信息?用機器學習來加速解碼
    假設每個神經元對多個變量(混合選擇性)產生非線性響應,這也許可以解釋部分多樣性。此外,某些變量可能因為在實驗中未引起觀察者的注意,而被當作為噪聲。而某些變量只有在解讀神經元群體的活動時才能被有效解碼,所以基於混合選擇性的神經編碼是呈現高度分布性的。
  • Hinton 等人新研究登上 Nature...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3-020-0277-3引言大腦通過調整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來進行學習。儘管突觸生理學可以幫助解釋單個突觸調整背後的規則和過程,但這並不能解釋突觸調整是如何協調進而實現網絡目標的。
  • 感覺皮層動力學特徵研究
    感覺皮層動力學特徵研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1 18:53:36 英國劍橋大學Rodrigo Echeveste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