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2021-01-09 科學網

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4:54:3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Benjamin Scholl等研究人員發現,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16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研究人員通過結合體內雙光子突觸成像和電子顯微鏡來測量了功能特徵性興奮性輸入與雪貂初級視覺皮層(V1)中的單個錐體神經元接觸強度。使用電子顯微鏡對單個突觸的重建作為強度的度量,研究人員沒有發現證據表明強突觸在皮層神經元對視覺刺激的選擇性中具有主要作用。相反,選擇性似乎是由不同刺激激活的突觸總數引起的。此外,協同輸入的空間聚類似乎保留給較弱的突觸,從而增強了較弱突觸對軀體反應的貢獻。這些結果挑戰了Hebbian機制在塑造皮質迴路神經元選擇性中的作用,並表明選擇性反映了突觸前神經元大量群體具有相似特性和強度混合的共激活。

據介紹,單個新皮層神經元由興奮性輸入群體驅動,這構成了神經元對感覺輸入特徵的選擇性的基礎。人們認為,興奮性連接會在發育過程中通過依賴於活動的Hebbian可塑性來成熟,由此突觸前和突觸後活動之間的相似性選擇性地增強了某些突觸而削弱了其他突觸。支持該過程的證據包括對突觸超微結構的測量以及體外和體內生理學和成像研究。這些有力的證據表明,有少量強突觸輸入驅動神經元選擇性的預測,而弱突觸輸入與體細胞輸出的相關性較小,並且總體上調節活動。然而,來自皮層迴路的支持性證據僅限於對相鄰的、連接的細胞對的測量,從而質疑了這一預測是否適用於會聚到皮層神經元的廣泛突觸。

附:英文原文

Title: Cortical response selectivity derives from strength in numbers of synapses

Author: Benjamin Scholl, Connon I. Thomas, Melissa A. Ryan, Naomi Kamasawa, David Fitzpatrick

Issue&Volume: 2020-12-16

Abstract: Single neocortical neurons are driven by populations of excitatory inputs, which form the basis of neuronal selectivity to features of sensory input. Excitatory connections are thought to mature during development through activity-dependent Hebbian plasticity1, whereby similarity between presynaptic and postsynaptic activity selectively strengthens some synapses and weakens others2.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is process includes measurements of synaptic ultrastructure and in vitro and in vivo physiology and imaging studies3,4,5,6,7,8. These corroborating lines of evidence lead to the prediction that a small number of strong synaptic inputs drive neuronal selectivity, whereas weak synaptic inputs are less correlated with the somatic output and modulate activity overall6,7. Supporting evidence from cortical circuits, however, has been limited to measurements of neighbouring, connected cell pairs, raising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is prediction holds for a broad range of synapses converging onto cortical neurons. Here we measure the strengths of functionally characterized excitatory inputs contacting single pyramidal neurons in ferret primary visual cortex (V1) by combining in vivo two-photon synaptic imaging and post hoc electron microscopy.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y re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synapses as a metric of strength, we find no evidence that strong synapses have a predominant role in the selectivity of cortical neuron responses to visual stimuli. Instead, selectivity appears to arise from the total number of synapses activated by different stimuli. Moreover, spatial clustering of co-active inputs appears to be reserved for weaker synapses, enhancing the contribution of weak synapses to somatic responses. Our results challenge the role of Hebbian mechanisms in shaping neuronal selectivity in cortical circuits, and suggest that selectivity reflects the co-activation of large populations of presynaptic neurons with similar properties and a mixture of strengths.

DOI: 10.1038/s41586-020-03044-3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044-3

相關焦點

  • 神經元的特徵選擇性來自於激活的突觸總數
    關於神經迴路發發育的Hebbian模型認為,兩個神經元之間突觸的強度是由它們活動的相似性決定的。高度共同活動的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會比那些不經常共同活動的神經元更強。這種關係為成熟神經元中存在的突觸大小的多樣性提供了明確的預測。大的突觸會產生於具有非常相似反應特性的神經元,這些突觸在決定神經元的輸出方面具有主導作用。相反,小的突觸會產生於反應特性不太相似的神經元,對神經元的反應影響較小。
  • 文獻精讀 | 皮質中間神經元功能異常介導感覺過敏
    在ASD目前的診斷標準(DSM-5)中,感覺異常位列其中,包括對感覺輸入的過度反應/敏感,然而其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人類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和動物模型研究表明,皮質神經環路異常可能導致ASD患者對感覺輸入反應異常,但缺乏直接的證據。近年來,皮質GABA能中間神經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ASD動物模型中觀察到中間神經元功能障礙。
  • Neuron:科學家們發現大腦左右半球之間的突觸連接
    2019年1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皮層中的200億個神經元中的每一個都接收來自其他神經元的數千個突觸連接,從而形成複雜的神經網絡。神經網絡的存在使感覺,感知,運動和更高的認知功能成為可能。而對神經科學家來說,神經元接收的突觸輸入的功能特性,輸入的來源,以及它們在樹突中的排列方式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
  • 脊髓損傷後大腦運動皮質的重塑在何處發生?
    突觸是神經元之間連接及信息傳遞的基礎組成部分,包括突觸前組成部分、突觸間隙及突觸後組成部分。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的張科學團隊使用磨薄小鼠顱骨結合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究發現,脊髓損傷小鼠的上遊神經中樞大腦運動皮質在突觸水平發生重塑,且重塑主要發生在突觸的後組成部分而非前組成部分
  • 大腦皮質構築與功能定位
    錐體細胞(pyramidal cell):    數量較多,可分大、中、小三型。水平細胞(horizontal cell):    位於分子層,是小梭形細胞,由胞體各極各發出一條樹突,軸突分為兩支,與皮質表面平行延伸一定距離,並與錐體細胞頂樹突的分支形成突觸。
  • 科學家可能找到新型突觸結構
    然而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小膠質細胞與突觸結構的相互作用,包括軸突末端和樹突棘等超微結構,它們通常被認為是小膠質細胞和神經元之間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與突觸這些處於動態變化的微小結構不同的是,神經元的胞體、軸突和樹突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 Nature | 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的空間連接特徵
    >責編 | 兮 神經元反應的選擇性與興奮通過記錄電穿孔皮層神經元的視覺響應,研究人員選擇反應最強的單個神經元,並將其他神經元進行光損毀 (photo ablation)。接下來,研究人員注射修飾後的狂犬病毒,使其僅感染TVA-陽性神經元,並逆行傳遞至其突觸前神經元並表達dsRed。
  • 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人工智慧模擬人腦而誕生,比如,早期淺層神經網絡的結構一般表現為:多個輸入層「神經元」負責接收並加工輸入信息,之後它們將信息上傳至數量較少的輸出層「神經元」,經過綜合加工後作出決策。於是,通過算法的演進,人工智慧讓機器在非標準環境中,綜合記憶與環境信息,做出自主決策,解決問題。  但另一方面,人腦也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
  •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在這之後,會長出大量的樹突和軸突,與此同時,對神經元突觸的修剪也在進行著,並且是有選擇性的修剪:多達50%的突觸會凋亡(因為沒有建立起有效連接),那些經常被使用到的神經連接則被塑造得強大和高效。(圖片來源:網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及成人,大腦皮層中的神經突觸數量過多,這是由於在大腦發育時期修剪過程放緩造成的
  • 上海科學家揭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突觸特異性變化
    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雙色雙光子成像技術發現,新突觸連接主要通過在已存在的突觸上添加新的突觸結構的方式形成,提示了成年大腦皮層中新突觸形成的基本規律。  條件恐懼是學習與記憶研究中常用的行為範式。在聽覺條件恐懼學習中,小鼠先聽到一個聲音,再被給予一個足部電擊。小鼠會將聲音與電擊關聯起來,並在聲音到來時表現出恐懼反應。
  • 考點複習 · 突觸傳遞
    由此可見,EPSP、IPSP的產生機制只與突觸前膜釋放的神經遞質的種類(興奮性還是抑制性神經遞質)有關,而與突觸前膜釋放遞質的數量無關,D錯。 ①突觸前膜釋放遞質的數量的多少與鋒電位的幅度、進入突觸前膜的Ca2+的數量有關。
  • 小鼠桶狀皮質抑制產後結締組織的發育
    小鼠桶狀皮質抑制產後結締組織的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6:26:44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Moritz Helmstaedter小組發現,小鼠桶狀皮質抑制產後結締組織的發育
  • 陳根:人工智慧的人工突觸,可像人一樣處理問題?
    人工智慧模擬人腦而誕生,比如,早期淺層神經網絡的結構一般表現為:多個輸入層「神經元」負責接收並加工輸入信息,之後它們將信息上傳至數量較少的輸出層「神經元」,經過綜合加工後作出決策。於是,通過算法的演進,人工智慧讓機器在非標準環境中,綜合記憶與環境信息,做出自主決策,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人腦也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
  • 神經調節質雙向調控突觸小泡數量
    神經調節質雙向調控突觸小泡數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5 18:03:21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Christopher Patzke等研究人員發現神經調節質信號雙向控制人類突觸中的囊泡數目
  • 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大腦信息處理發生在通過突觸連接的神經迴路內,突觸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我們記憶事物,或對某些刺激做出反應的方式。利用突觸可塑性可以操縱這些神經迴路,該過程中某些突觸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強或減弱,具體取決於神經元的活動。研究小組分析了這些突觸變化的生化反應網絡,進一步破譯了可塑性機制。
  • 立體選擇性自由基反應(3)
    自由基的反應和其他離子型反應不同,由於自由基高度活潑,因而遷移性更好,動力學控制便常常強於熱力學控制。
  • ACIE封面:高價碘催化分子間對映選擇性反應
    X-MOL Tips(點擊閱讀詳情)對映選擇性催化在製備具有絕對構型的手性分子中已成為一種核心技術。
  • SRPX2可防止發育過程中補體介導的突觸消除
    SRPX2可防止發育過程中補體介導的突觸消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5 15:47:44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健康科學中心Gek-Ming Sia研究小組發現,內源性神經元補體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