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人工智慧的人工突觸,可像人一樣處理問題?

2021-01-17 陳根

文/陳根

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

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龐大的神經元網絡組成了人腦的基本結構:負責處理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大腦、負責協調運動的小腦以及連接其中的腦幹。

人工智慧模擬人腦而誕生,比如,早期淺層神經網絡的結構一般表現為:多個輸入層「神經元」負責接收並加工輸入信息,之後它們將信息上傳至數量較少的輸出層「神經元」,經過綜合加工後作出決策。於是,通過算法的演進,人工智慧讓機器在非標準環境中,綜合記憶與環境信息,做出自主決策,解決問題。

但另一方面,人腦也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在大腦中,神經元之間主要通過突觸溝通,突觸的強度(即溝通的效率)可由可塑性機制調控。科學家一直在嘗試開發像大腦一樣輕巧、節能且適應性強的人工智慧(AI),但現有的人工突觸仍無法在超低功率下有效模擬大腦的神經可塑性。

現在,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人腦中獲得靈感,工程師首次將準二維電子氣(2DEG)引入了人工神經形態(neuromorphic)系統。

他們開發了氧化超晶格(oxide superlattice)納米線,讓電子能在納米線提供的二維平面上自由移動,從而形成準2DEG,並以此構成了人工突觸。當人工突觸暴露在光線下時,氧化超晶格納米線上的自由電子會與周圍的氧分子反應,從而改變人工突觸的導電性,模擬了大腦中的突觸可塑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突觸傳遞事件的能耗低於0.7飛焦耳(fJ),與大腦突觸的能耗幾乎持平。同時,該人工視覺系統可以同時以超低功率執行光檢測,實現類腦處理和記憶功能。

此外,由於突觸連接強度的動態變化,人工突觸能夠處理數據和識別模式,更加健壯、可塑和容錯,因此對不確定性信息具有適應性。神經形態計算體系結構的所有這些特殊特性使它成為大腦啟發的技術應用的極大興趣,例如視覺信息處理,其中涉及大量的相互關聯的並行數據。

相關焦點

  • 陳根: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文/陳根近年來,人工智慧和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一直頗受業界關注,不論是人工智慧還是腦機接口,這些技術的發展都基於腦科學的發展。雖然人腦看起來就像一大塊雕成核桃仁造型的豆腐,但人腦的本質,卻是一個由神經元(neuron)構成的網絡。
  • 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原標題: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   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
  • 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2020-06-18 1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會「學習」的人工突觸 比人腦處理信息快
    人工智慧軟體越來越多地開始模仿大腦。諸如Google的自動圖像分類和語言學習程序等算法使用人工神經網絡來執行複雜的任務。但是由於傳統的計算機硬體並不是為了運行類似大腦的算法而設計的,所以這些機器學習任務所需的計算能力要比人腦大一倍。
  • 模擬人腦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
    由DGIST的智能設備和系統研究小組的Myoung-Jae Lee主任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開發了一種人工突觸裝置,模仿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突觸的功能,這些神經細胞和神經是對人類大腦記憶的反應。突觸是軸突和樹突相遇的地方,因此人腦中的神經元可以發送和接收神經信號; 眾所周知,人類大腦中有數百萬億個突觸。這種從大腦傳遞信息的化學突觸信息傳遞系統可以用很少的能量處理高水平的並行算法,因此對模擬突觸的生物學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的研究正在全球範圍內進行。
  • 新型自旋電子器件:可模仿人腦神經元與突觸!
    這些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應用於未來高能效、自適應的計算系統,因為它們表現得像人腦中的神經元與突觸一樣。背景如今的信息社會構建在數字計算機的基礎上。半個世紀以來,數字計算機取得了迅猛發展,能夠可靠地執行複雜任務。
  • 陳根:怎麼擺脫人工智慧下的人工智障?
    文/陳根人工神經網絡是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算法的基礎結構,大致模仿人類大腦的物理結構。當你為神經網絡提供訓練樣例時,它會通過人工神經元層運行它,然後調整它們的內部參數,以便能夠對具有相似屬性的未來數據進行分類。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使用貓和狗的樣本圖像訓練神經網絡,它將能夠告訴你新圖像是否包含貓或狗。
  • 會「學習」的超導人工突觸:讓神經形態計算更快更節能!
    導讀近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超導開關,也被稱為人工突觸。它能像生物系統一樣進行」學習「,並可以在未來類腦計算機中連接處理器並存儲記憶。神經形態計算,被認為代表了未來人工智慧的重要發展方向,引起了科學界的濃厚興趣。不同於傳統的馮·諾依曼計算機體系結構,神經形態計算的靈感來源於人類大腦,它模仿神經突觸和神經元,將負責數據存儲和數據處理的元器件整合到同一塊晶片中,更節能、更快速、更高效地處理和學習數據。
  • CCAI | 人工智慧的將來,是否就埋藏在大腦那些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
    繪出介觀層面的結構只是第一步,我們需要理解這裡面的功能,需要理解它們的功能信息處理和功能機制。在過去的許多年裡,我們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答案,而且這個過程中誕生了一連串的諾貝爾獎:細胞之間傳遞信息靠的是脈衝,其中包含的信息是由脈衝的頻率和時序決定的,而與幅度無關。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與其他現有版本的人工大腦突觸相比,這種突觸的性能有所改善,而且可以在一個晶片上進行組合。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結果有望幫助開發出能夠在本地處理複雜人工智慧計算的設備,同時保持體積小、節能,而且不需要連接到數據中心。
  • 史丹福大學實現高性能低功耗人工突觸,可用於神經網絡計算
    選自Stanford作者:TAYLOR KUBOTA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微胖、晏奇斯坦福研究人員打造出一種新的有機人工突觸,更好地支持計算機再現人類大腦信息處理方式。該研究還能改善腦機(brain—machine)技術。儘管這些年來,計算機技術取得不少進展,但是,在再造大腦低能耗、簡潔的信息處理過程這方面,我們仍然步履蹣跚。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研究成果在昨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 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這在信息學科應用廣泛,用來處理成特定任務的算法,如圖像識別,就受到仿生學的啟發。但它們能耗巨大。以 Vincent Garcia 為首的法國科研人員,近日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在晶片上直接創製出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以及能夠解釋其學習能力的物理模型。該研究為創造人工神經突觸網絡,因而開發出更快速高效的人工智慧系統打開了一扇大門。
  • 人造突觸問世,可用於搭建神經網絡
    科學家用有機材料製成了人工突觸,可模仿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多年以來,雖然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但是科學家們仍然難以構建出高效而精巧的大腦仿生計算機。近日,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的研究人員們構建出了一種人工突觸,這種突觸提高了計算機模擬人腦的效率,有力地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它就像真的突觸一樣,但它的確是人工設計的有機電子器件,」 Alberto Salleo 介紹道。
  • 用人工突觸模仿人腦,所需能量是最先進計算系統的1/10
    根據一項新研究,一種類似電池的設備可以作為計算系統中的人工突觸,用於模仿大腦的效率和學習能力。大腦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就能學習和記憶大量信息的能力激發了類腦或神經形態計算機的研究。Rh9ednc 一個研究團隊之前開發了這種計算機的一部分:一種充當人工突觸的設備,模仿神經元在大腦中的通信方式。
  • 陳根:人工智慧呈現「泛在智能」,「電車悖論」下的制度建設
    文/陳根2020年的過去半年,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人工智慧在醫療、城市治理、工業、非接觸服務等領域快速響應,從「雲端」落地,在疫情之中出演關鍵角色,提高了抗疫的整體效率。在過去十年,用於人工智慧的訓練模型的計算資源激增,在2010年至2020年之間,人工智慧的計算複雜度每年激增10倍,人工智慧訓練成本每年下降約10倍。在計算力上,得益於晶片處理能力提升,硬體價格下降使算力大幅提升。基於此,各項人工技能技術不斷得到突破,並找到相對明確的應用場景。
  • 陳根:從人工智慧到群體智慧,人機協作之未來
    文/陳根人類很早就已認識到,群體合作集思廣益,其解決問題的成效可以大過個體各自智慧的總和。關於群體智慧的力量,在科學上有個經典的實驗:在玻璃罐中放滿糖果,然後請試驗者來猜測糖果的數量,記錄每個人的答案、答案的平均數及其與正確答案之間的關係。
  • 「前沿技術」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觸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海軍研究署資助,休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用柔性電子材料製造出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觸,具有成對脈衝易化、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和濾波等特性,可用於類腦計算
  • 鐵電憶阻器為電子腦實現人工突觸
    為此,美國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與法國的研究人員連手,成功地從鐵電材料和生物結構中打造出快速反應的人工突觸。 由突觸連接的前神經元和後神經元;神經突觸的傳遞由神經元突波的因果關係(Δt)進行調節 (來源:University of Arkansas)MjmEETC
  • NIST超導突觸可能是「人造大腦」的缺失部分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或建議有驚喜哦~( ^_^)】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研究人員已經研製出一種超導開關,它可以像生物系統一樣「學習」,並能在未來的電腦中連接處理器和存儲記憶,就像人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