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2021-01-09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

  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龐大的神經元網絡組成了人腦的基本結構:負責處理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大腦、負責協調運動的小腦以及連接其中的腦幹。

  人工智慧模擬人腦而誕生,比如,早期淺層神經網絡的結構一般表現為:多個輸入層「神經元」負責接收並加工輸入信息,之後它們將信息上傳至數量較少的輸出層「神經元」,經過綜合加工後作出決策。於是,通過算法的演進,人工智慧讓機器在非標準環境中,綜合記憶與環境信息,做出自主決策,解決問題。

  但另一方面,人腦也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在大腦中,神經元之間主要通過突觸溝通,突觸的強度(即溝通的效率)可由可塑性機制調控。科學家一直在嘗試開發像大腦一樣輕巧、節能且適應性強的人工智慧(AI),但現有的人工突觸仍無法在超低功率下有效模擬大腦的神經可塑性。

  現在,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人腦中獲得靈感,工程師首次將準二維電子氣(2DEG)引入了人工神經形態(neuromorphic)系統。

  他們開發了氧化超晶格(oxide superlattice)納米線,讓電子能在納米線提供的二維平面上自由移動,從而形成準2DEG,並以此構成了人工突觸。當人工突觸暴露在光線下時,氧化超晶格納米線上的自由電子會與周圍的氧分子反應,從而改變人工突觸的導電性,模擬了大腦中的突觸可塑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突觸傳遞事件的能耗低於0.7飛焦耳(fJ),與大腦突觸的能耗幾乎持平。同時,該人工視覺系統可以同時以超低功率執行光檢測,實現類腦處理和記憶功能。

  此外,由於突觸連接強度的動態變化,人工突觸能夠處理數據和識別模式,更加健壯、可塑和容錯,因此對不確定性信息具有適應性。神經形態計算體系結構的所有這些特殊特性使它成為大腦啟發的技術應用的極大興趣,例如視覺信息處理,其中涉及大量的相互關聯的並行數據。

(文章來源:OFweek)

(責任編輯:DF537)

相關焦點

  • 腦中即是未來:人造突觸的故事
    也有理論認為突觸的基本工作形態是在神經中釋放電流,以抑制和刺激生物電極來支撐人腦的運作。同時也有理論認為,中樞神經中的環境特殊,化學反應和生物電都是工作原理的一部分。在神經學家越來越多地搞清楚了啥是突觸之後,計算科學就會開始思考:既然大腦的算力強大,而大腦的算力以突觸為單位,那咱們人造一個突觸行不行?
  • 陳根:人工智慧的人工突觸,可像人一樣處理問題?
    文/陳根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龐大的神經元網絡組成了人腦的基本結構:負責處理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大腦、負責協調運動的小腦以及連接其中的腦幹。人工智慧模擬人腦而誕生,比如,早期淺層神經網絡的結構一般表現為:多個輸入層「神經元」負責接收並加工輸入信息,之後它們將信息上傳至數量較少的輸出層「神經元」,經過綜合加工後作出決策。於是,通過算法的演進,人工智慧讓機器在非標準環境中,綜合記憶與環境信息,做出自主決策,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人腦也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
  • 人造突觸問世計算機模擬人腦不是夢
    近日,史丹福大學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們構建出了一種人工突觸,這種突觸提高了計算機模擬人腦的效率,有力地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它就像真的突觸一樣,但它的確是人工設計的有機電子器件」,阿爾佩託·薩萊奧介紹道。他是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副教授,同時也是本篇論文的資深作者。「此前從來沒有報導過類似的結構,所以這完全是一種嶄新的器件。
  • 新人造突觸或使類腦計算機夢想成真 擁有生物特性
    原標題:新人造突觸或使類腦計算機夢想成真 擁有生物特性   [導讀]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消息,韓國科學家最近研製出迄今為止能耗最低的人造突觸。(左)與人造突觸(右)示意圖   科技日報北京6月21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消息,韓國科學家最近研製出迄今為止能耗最低的人造突觸。
  • 模擬人腦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
    由DGIST的智能設備和系統研究小組的Myoung-Jae Lee主任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開發了一種人工突觸裝置,模仿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突觸的功能,這些神經細胞和神經是對人類大腦記憶的反應。突觸是軸突和樹突相遇的地方,因此人腦中的神經元可以發送和接收神經信號; 眾所周知,人類大腦中有數百萬億個突觸。這種從大腦傳遞信息的化學突觸信息傳遞系統可以用很少的能量處理高水平的並行算法,因此對模擬突觸的生物學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的研究正在全球範圍內進行。
  • 為什麼我們無法依靠模仿人腦的工作原理,來製造人工智慧?
    但是它的本質卻挺簡單的就是只要為給計算機相當數量的已經標註好的數據,讓計算機去學習計算機會根據標註的數據自動學習。最終就可以識別出數據對應的是哪個標註,這裡面有一些不同的人叫旭東的音頻數據。還有一些不同的人叫梓琳將溫水中的音頻數據。我們把這些音頻數據都標註好之後輸入計算機,他就會把同樣標註的音頻數據進行概率統計。
  • 人造突觸問世,可用於搭建神經網絡
    近日,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的研究人員們構建出了一種人工突觸,這種突觸提高了計算機模擬人腦的效率,有力地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它就像真的突觸一樣,但它的確是人工設計的有機電子器件,」 Alberto Salleo 介紹道。
  • 會「學習」的人工突觸 比人腦處理信息快
    【IT168 資訊】「以神經元為模型的超導計算晶片可以比人腦更快、更高效地處理信息。」《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於近日所描述的這一成就是開發用於模擬生物系統的高級計算設備的關鍵基準。它可以打開更自然的機器學習軟體的大門,雖然許多障礙仍然可以在商業上使用。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研究成果在昨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 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仿生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目標,是模仿人腦——從大腦的機能與運轉方式獲取靈感,來設計更加智能的機器。這在信息學科應用廣泛,用來處理成特定任務的算法,如圖像識別,就受到仿生學的啟發。但它們能耗巨大。以 Vincent Garcia 為首的法國科研人員,近日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在晶片上直接創製出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以及能夠解釋其學習能力的物理模型。
  • NIST超導突觸可能是「人造大腦」的缺失部分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或建議有驚喜哦~( ^_^)】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研究人員已經研製出一種超導開關,它可以像生物系統一樣「學習」,並能在未來的電腦中連接處理器和存儲記憶,就像人腦一樣。
  • 最新Science:類腦「人造突觸」實現運算存儲同步,能耗僅需計算機的...
    新智元報導   來源:Science   編輯:大明、小芹、張乾   【新智元導讀】Science在線發表最新論文:科學家創造類似一種人造突觸,可以模仿神經元在大腦中的通信方式。
  • CCAI | 人工智慧的將來,是否就埋藏在大腦那些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
    ,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中有一個流派,傾向於認為對大腦的恰當模擬會是製造出人工智慧的關鍵,但事實上,直到今天我們對人腦的工作原理的了解仍然十分粗淺,更談不上對它的精確模擬了。對大腦的研究、以及對以此為基礎的人工智慧的研究,早已脫離了單個學科可以應對的範疇,而需要多個學科領域之間的相互協作。或許只有最頂尖的人才才能理解,並最終推動這些領域的進步。不過即使是我們目前對人腦非常淺薄的研究中得到的認知,也已經構成了一幅無比美麗的畫卷。這其中蘊含的奧妙讓我們絲毫不會懷疑,我們的大腦是世界上最精妙(同時居然是自然進化出來的)結構。
  • 陳根: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文/陳根近年來,人工智慧和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一直頗受業界關注,不論是人工智慧還是腦機接口,這些技術的發展都基於腦科學的發展。雖然人腦看起來就像一大塊雕成核桃仁造型的豆腐,但人腦的本質,卻是一個由神經元(neuron)構成的網絡。
  • 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2020-06-18 1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造神經元計算速度超過人腦
    圖片來源:CNRI/SPL  一種以神經元為模型的超導計算晶片,能比人腦更高效快速地加工處理信息。近日刊登於《科學進展》的新成果,或許將成為科學家們開發先進計算設備來設計模仿生物系統的一項主要基準。儘管在其商用之前還存在許多障礙,但這項研究為更多自然機器學習軟體打開了一扇大門。  當下,人工智慧軟體越來越多地開始模仿人類大腦。
  • "最大規模類腦計算機"出現,離人腦還有多遠?
    據介紹,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全球規模最大」的字樣,成為很多人的注意點。畢竟在國內科技產業備受國外打壓的當下,這種消息就如同「一針強心劑」!
  • 探索大腦的奧秘,人造大腦
    科學家希望通過對人類大腦的不斷深入研究和開發,以此來希望創造出跟我們人類大腦比較相似的人造大腦,這樣就能夠有效地處理各種問題,在人工智慧科學的領域裡面,科學家所提出的究竟能否創造出具有人類全部功能的這種人造大腦,通過思維實驗,證明其實這種理論還是可行的,而且非常有望實現。
  • 麻省理工博士研發一種模擬人腦的神經突觸器件
    人腦的工作機理是依賴突觸在神經元間傳遞信號。憶阻器是模擬人腦神經突觸的關鍵器件,有了它,人類就可以將憶阻器集成模擬生物的神經元的功能。據論文介紹,這種新型的記憶電阻器用地桿菌納米線製成(蛋白質納米線)。蛋白質納米線對金屬離子的化學反應具有催化作用。
  • 諾貝爾生物學醫學獲得者託馬斯·蘇德霍夫:未來的人腦研究應重視與...
    因此,當人的狀態有所變化時,大腦網絡和信號傳輸也會有所反映,「比如一個人突然開始集中注意力「,蘇德霍夫解釋說,「大腦神經突觸之間、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分工,以及這些突觸信號的傳遞也隨之改變。」這正是他和他的團隊的研究項目之一——神經突觸的傳遞。為什麼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大腦的工作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