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人腦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

2020-12-03 息息生鮮生活

由DGIST的智能設備和系統研究小組的Myoung-Jae Lee主任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開發了一種人工突觸裝置,模仿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突觸的功能,這些神經細胞和神經是對人類大腦記憶的反應。

突觸是軸突和樹突相遇的地方,因此人腦中的神經元可以發送和接收神經信號; 眾所周知,人類大腦中有數百萬億個突觸。

這種從大腦傳遞信息的化學突觸信息傳遞系統可以用很少的能量處理高水平的並行算法,因此對模擬突觸的生物學功能的人工突觸裝置的研究正在全球範圍內進行。

Lee博士的研究團隊通過與首爾國立大學的Gyeong-Su Park教授領導的團隊進行聯合研究; 中央大學Sung Kyu Park教授; 來自POSTEC的Hyunsang Hwang教授通過將鉭氧化物 - 一種跨金屬材料 - 構造成兩層Ta2O5-x和TaO2-x並控制其表面,開發出一種具有多種價值的高可靠性人工突觸裝置。

由研究小組開發的人工突觸裝置是一種電突觸裝置,其模擬大腦中突觸的功能,因為鉭氧化物層的電阻根據電信號的強度逐漸增加或減少。通過僅在一層Ta2O5-x上進行電流控制,它成功地克服了現有器件的耐久性限制。

此外,研究小組成功實施了一項實現突觸可塑性的實驗,這是創建,存儲和刪除記憶的過程,例如長期加強記憶和通過調整記憶力的長期抑制記憶刪除。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

研究團隊應用的非易失性多值數據存儲方法具有技術優勢,即具有小面積的人工突觸裝置系統,降低電路連接複雜性,並且與數據存儲相比降低功耗超過千分之一基於使用0和1的數位訊號的方法,例如易失性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

由於具有低功耗並行算法的能力,研究團隊開發的高可靠性人工突觸裝置可用於超低功耗裝置或電路,用於處理大量大數據。它有望應用於下一代智能半導體器件技術,如人工智慧(AI)的開發,包括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以及大腦模擬半導體。

Lee博士說:「這項研究確保了現有人工突觸裝置的可靠性,並改善了指出的缺點。我們希望通過創造一個模仿人類大腦的模擬人類大腦的神經形態系統來促進人工智慧的發展。神經元的功能。「

相關焦點

  • 麻省理工博士研發一種模擬人腦的神經突觸器件
    人腦的工作機理是依賴突觸在神經元間傳遞信號。憶阻器是模擬人腦神經突觸的關鍵器件,有了它,人類就可以將憶阻器集成模擬生物的神經元的功能。據論文介紹,這種新型的記憶電阻器用地桿菌納米線製成(蛋白質納米線)。蛋白質納米線對金屬離子的化學反應具有催化作用。
  • 人造突觸問世計算機模擬人腦不是夢
    近日,史丹福大學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們構建出了一種人工突觸,這種突觸提高了計算機模擬人腦的效率,有力地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它就像真的突觸一樣,但它的確是人工設計的有機電子器件」,阿爾佩託·薩萊奧介紹道。他是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副教授,同時也是本篇論文的資深作者。「此前從來沒有報導過類似的結構,所以這完全是一種嶄新的器件。
  • 會「學習」的人工突觸 比人腦處理信息快
    【IT168 資訊】「以神經元為模型的超導計算晶片可以比人腦更快、更高效地處理信息。」《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於近日所描述的這一成就是開發用於模擬生物系統的高級計算設備的關鍵基準。它可以打開更自然的機器學習軟體的大門,雖然許多障礙仍然可以在商業上使用。
  • 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原標題: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   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
  • 陳根: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雖然人腦看起來就像一大塊雕成核桃仁造型的豆腐,但人腦的本質,卻是一個由神經元(neuron)構成的網絡。受大腦啟發的計算範式通過模擬生物系統的分布式信息處理,在視覺和語言任務的自動化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人工神經網絡(ANNs)與生物系統的相似性啟發了ANN在生物醫學界面中的實現。雖然前景看好,但這些實現依賴於運行ANN算法的軟體。
  • 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2020-06-18 1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陳根:人工智慧的人工突觸,可像人一樣處理問題?
    文/陳根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龐大的神經元網絡組成了人腦的基本結構:負責處理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大腦、負責協調運動的小腦以及連接其中的腦幹。人工智慧模擬人腦而誕生,比如,早期淺層神經網絡的結構一般表現為:多個輸入層「神經元」負責接收並加工輸入信息,之後它們將信息上傳至數量較少的輸出層「神經元」,經過綜合加工後作出決策。於是,通過算法的演進,人工智慧讓機器在非標準環境中,綜合記憶與環境信息,做出自主決策,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人腦也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
  • 復旦大學新成果:用於有機環境中,模式識別的人工神經突觸!
    在過去的幾年裡,研究人員使用單一的物理設備模擬了多功能突觸功能。這些設備很快就能在機器上實現高級學習和記憶功能,模擬人腦的功能。新研究提出了用於模式識別的靈活、透明甚至生物兼容的電子設備。這可能為新一代可穿戴和可植入突觸系統鋪平道路,然而,這些「隱形」的電子突觸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它們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或有機溶液中,這對於可穿戴應用來說遠非理想。
  • 我國科學家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鐵電憶阻器為電子腦實現人工突觸
    為此,美國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與法國的研究人員連手,成功地從鐵電材料和生物結構中打造出快速反應的人工突觸。-電子工程專輯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所打造的人工突觸專用於自主學習應用,為打造具有與人腦相似的大型人工智慧(AI)電子腦開啟了大門。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得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IBM成功構建模擬人腦功能的認知計算機晶片
    他們通過模擬大腦結構,首次成功構建出兩個具有感知認知能力的矽晶片原型,可以像大腦一樣具有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IBM公司領導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德哈門德拉·莫德哈表示,這兩個計算機晶片結合了神經元的計算能力、突觸(或神經節)的記憶能力和軸突的通信能力,基於這樣的晶片,新一代計算機即將閃亮登場。
  • 人工「電子大腦」來了!是否能成為超越人腦的「最強大腦」?
    人腦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信息處理系統,也是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最複雜的智能主體。模擬人腦信息處理的方式,並仿製出像人腦一樣能夠「思維」,甚至在工作性能上超越人腦的「人工智慧計算機」,一直是許多科學家畢生追求的夢想。
  • 人工突觸模擬憶阻器研究取得進展,有助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發展
    而借鑑人腦神經突觸結構,構築結構簡單、低功耗、高低阻態連續可調的非易失性阻態憶阻器是實現類腦神經形態計算中至關重要的一步。目前,模仿生物神經系統中突觸間隙神經遞質釋放過程與電信號傳遞處理調控構建的多柵極人造神經元電晶體常表現出高低電阻態的突變。然而,基於二維材料的兩端電阻開關器件通常表現出從高電阻狀態到低電阻狀態的突變。
  • 會「學習」的超導人工突觸:讓神經形態計算更快更節能!
    它也被稱為人工突觸,與生物學中的突觸功能類似。這項研究由美國情報先進研究計劃署(IARPA)的低溫計算複雜性項目贊助。NIST製造的人工突觸是一個直徑10微米的金屬圓筒,就像真實突觸一樣,因為它可以處理輸入的電尖峰脈衝,從而定製輸出的尖峰脈衝信號。這種處理基於一種柔性內部設計,可以根據經驗或者所處的環境來調整。細胞或者處理器之間傳遞的信息越多,連接就越強大。因此,真實突觸和人工突觸都能維持舊電路,並創建出新電路。
  • 用人工突觸模仿人腦,所需能量是最先進計算系統的1/10
    根據一項新研究,一種類似電池的設備可以作為計算系統中的人工突觸,用於模仿大腦的效率和學習能力。大腦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就能學習和記憶大量信息的能力激發了類腦或神經形態計算機的研究。Rh9ednc 一個研究團隊之前開發了這種計算機的一部分:一種充當人工突觸的設備,模仿神經元在大腦中的通信方式。
  • 模擬電子腦能完全模擬人腦嗎?
    ,這種重要的功能是由持續生長的化學「突觸」執行的——由於突觸不斷生長,使其於降低其電阻的同時,也提高了電導。如果未加以使用,突觸就會萎縮直至電導性降至零。這種功能通常在夜間睡眠期間啟動,以便在日間增強重要事件。在白天,人們可能因為準備考試而學習(認知記憶)、練習某種運動(肌肉記憶)或記憶單字、片語或列表(圖像記憶),而使得某種的突觸生長。
  • 人造突觸問世,可用於搭建神經網絡
    近日,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的研究人員們構建出了一種人工突觸,這種突觸提高了計算機模擬人腦的效率,有力地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它就像真的突觸一樣,但它的確是人工設計的有機電子器件,」 Alberto Salleo 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