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即是未來:人造突觸的故事

2020-12-06 腦極體

今天的人類,正在並不怎麼齊心協力地展開一場「計算大逃亡」。

《流浪地球》裡,小破球要逃離太陽的吞噬,而在現實中,人類在未來很可能面對經典計算趕不上計算需求的「計算災難」。

無人駕駛、AI、基因工程、海量行動裝置,這些東西對算力的饑渴在與日俱增。而摩爾定律的瓶頸已經逼近,電晶體晶片已經日漸暴露出算力枯竭的危險。

為了擺脫這場很可能在未來爆發的「災難」,計算科學構思了不少「逃生計劃」。其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量子計算。

而在量子計算之外,人類其實還有眾多備選計劃。而作為算力解決方案Plan B存在的,是在人類大腦中尋找答案的類腦計算。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機也不及一顆普通的大腦,但是大腦到底是如何完成無比複雜計算的,其實始終是一個終極謎團。

而破解大腦計算之謎的一個方案,是探尋神經元的工作原理,並仿照其工作模式製造計算設備,從而在外部世界中複製大腦的計算能力,這是一個計算科學與腦科學的融合命題,同時也是人工智慧的探索目標。

在神經元破解中,近兩年有一顆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它叫做人造突觸。這個對大部分人來說有點陌生的名字,可能在今天不如量子計算來得響亮,但卻很可能是類腦計算向前發展的基石——說不定哪一天,人類的計算災難將以這項名字有點奇怪的技術作為諾亞方舟。

讓我們來講述一下,人造突觸到底是個啥,發展的怎麼樣,未來又有哪些用處。

啥是突觸?

突觸這個名詞聽起來有點奇怪而陌生,然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大量的突觸。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大腦工作是建立在龐大的神經元工作基礎上的。然而神經元之間是沒有原生質聯繫的,而是僅僅相互接觸。這些神經元之間的接觸點,就叫做突觸。

人類大腦中,包含800 億神經元和超過 100 兆個神經突觸。這些突觸之間相互產生關聯,支撐了神經元之間的互動,從而在大腦中完成每秒以兆次計數的計算,繼而產生了人類的情感、記憶與思考。

換句話說,在今天的神經學科認知力,突觸是生物智能產生的最基本單位。它們就像晶片力的電晶體,支撐了大腦與神經系統的運行。

突觸與神經元到底是如何工作的,至今還是個謎案。有研究認為突觸的主要工作形態是神經元間的化學反應,以分泌乙醯膽鹼、胺基酸類的化學物質完成頭腦中的計算。

也有理論認為突觸的基本工作形態是在神經中釋放電流,以抑制和刺激生物電極來支撐人腦的運作。同時也有理論認為,中樞神經中的環境特殊,化學反應和生物電都是工作原理的一部分。

在神經學家越來越多地搞清楚了啥是突觸之後,計算科學就會開始思考:既然大腦的算力強大,而大腦的算力以突觸為單位,那咱們人造一個突觸行不行?

計算的另一種想像:飛馳的人造突觸

人造突觸的研究從很早就開始進行,突觸傳遞的工作原理,已經在軟體層面啟發了大量技術進化。比如突觸系統中展現出的突觸可塑性,就給複雜神經網絡的構建帶來了不少啟發,甚至已經成為了AI學界的常識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人造突觸在硬體層面,開始不斷湧現出新的科研成果。甚至可以說,在熱鬧的AI與量子計算身旁,人造突觸這條冷清的賽道,也開始出現了要飛馳一下的跡象。

2017年,有媒體報導中美跨國科研小組,在電晶體中模仿了神經突觸的工作陌生。研究人員在一塊10釐米的晶圓上,構建了144個突觸電晶體,打造出了有史以來功耗最低的人造突觸系統。

另一個趨勢,是更多新材料被應用在了人造突觸的研製上。比如2017年4月,史丹福大學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聯合構建出了一種人工突觸,其材料主要由氫、碳兩種元素組成,具有顯著的親肉體性。這種材料將可能作用於腦機接口等領域,從而觀察和解決人腦中實際出現的問題。

在去年,人造突觸有一件大動作。2018年4月,《自然·材料》發布了麻省理工學院的最新人造突觸研究成果。科研人員模仿離子在神經元之間的流動方式,利用矽鍺制出了全新的人造突觸晶片。論文顯示,這枚完全不利用電晶體陌生的晶片,可以在識別手寫樣本中達成95%的識別準確率。

雖然人造突觸晶片今天還無法解決算力瓶頸這個史詩級難題,但這類晶片已經證明了自己擁有更低功耗、更小體積、與神經網絡等計算形態有天然契合度的優勢。

在算力需求多元化發展的今天,這些優勢還是大有作為的。

AI、計算與大腦之間:人造突觸的應用前景

人造突觸晶片,以及相關計算設備的特點,在於它完全採用類腦計算模式設計。無論是在解決AI算力需求,還是模仿人腦計算方面,都擁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而且其正處於腦科學、神經科學、AI與計算科學的交叉路口上,可以從幾個領域吸收養分並做出回報,天然帶有不同的想像力。

就人工突觸工作本身而言,最希望解決的問題,當然是突破算力極限的超級計算機。相較于于2進位計算,麻省理工的人工突觸晶片已經可以同時完成14種模態計算的同時進行。如果說類腦計算被看作量子計算之外的plan B,那麼人造突觸則可以看作plan B中的重要一環。

其次,對於人工智慧來說,人造突觸晶片或許具有極高的價值。深度學習的瓶頸之一,就是對於極複雜神經網絡的模擬,很可能撞上算力極限。而人工突觸運算與神經網絡結構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尤其在複雜的瞬時AI模擬等方面,很可能讓AI發揮出更大效用。

尤其在自然模態數據的處理與交互上,人工突觸模式已經被證明要比傳統計算機適用得多,並且可以有效進行多種模態間的信息傳遞。未來我們期待的聽覺、視覺,甚至嗅覺、觸覺多模態交互計算機,很可能就產生於人工突觸研究中。

以上或許可以看作從腦科學中取經,回到計算科學中應用的場景。而反過來,人工突觸還可能從計算世界獲取某些特質,反過來幫助腦科學的進步。

比如說對於大腦的模擬,在今天是一個重大課題。即使用人類最強大的計算機,我們還是無法模擬人類大腦的運行。

而與大腦運算結構類似的人工突觸計算,則可能更好地幫助人類探索大腦,並且嘗試用計算的方式來達成大腦疾病治療、攻克阿茲海默症,甚至探索潛意識、記憶等「神秘殿堂」的奧義。

而從材料學、功耗等角度看,人工突觸晶片很可能為腦機接口打開新的紀元。人工突觸晶片在更多採用非電晶體材料。這類計算材料更加柔軟靈活,具有親人體的特點,可以讓算力與人腦更好結合,讓大腦與晶片結合更加貼近可能。

相關焦點

  • 最新Science:類腦「人造突觸」實現運算存儲同步,能耗僅需計算機的...
    新智元報導   來源:Science   編輯:大明、小芹、張乾   【新智元導讀】Science在線發表最新論文:科學家創造類似一種人造突觸,可以模仿神經元在大腦中的通信方式。
  • 新人造突觸或使類腦計算機夢想成真 擁有生物特性
    原標題:新人造突觸或使類腦計算機夢想成真 擁有生物特性   [導讀]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消息,韓國科學家最近研製出迄今為止能耗最低的人造突觸。(左)與人造突觸(右)示意圖   科技日報北京6月21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消息,韓國科學家最近研製出迄今為止能耗最低的人造突觸。
  • 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原標題: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   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
  • 腦科學日報|比人腦更出色的可穿戴異質突觸;COVID-19免疫反應圖
    該小組在COVID-19患者恢復期間的血液中發現了四種不同的免疫細胞群。觀察結果還有助於衛生當局在未來疾病暴發時更好地預測誰的風險最大。從理論上講,這些免疫系統"標誌物"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哪些病人可能會出現輕微症狀,哪些病人有死亡的危險。2,復旦Adv. Sci.:比人腦更出色!
  • 《大腦的故事》:腦科學領域的《時間簡史》
    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書單:《認知神經科學》、《腦與意識》、《思考,快與慢》、《人工智慧簡史》、《失控》,等等。   這些書加起來有幾千頁厚——如果嫌麻煩,還有另一個選擇,讀一讀《大腦的故事》。
  • 世界著名腦科學家,用3個關鍵點,幫你揭秘《大腦的故事》
    大衛·伊格曼在他的新書《大腦的故事》中,為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大衛·伊格曼是享譽全球的腦科學家,他在大腦可塑性、時間感知、聯覺和神經律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獲得過美國神經科學學會科學教育家獎,並且在《自然》《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過百篇。
  • 南開大學徐文濤團隊《AFM》:具有超靈敏脈衝響應和雙向可塑性的MXene/電解質人造突觸
    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相互接觸、並藉以傳遞信息的關鍵部位。人造神經系統中的關鍵部件也通過模擬生物神經元間的突觸間隙行為來實現信息的傳遞、處理和整合。為了構建一個能夠解決複雜問題的神經系統,人們已經開發了多種類型的人造突觸器件,例如憶阻器,突觸電晶體。在基於離子遷移的眾多人造突觸中,由於能量消耗低、多記憶狀態和穩定運行等諸多優點而備受研究者們青睞。
  • 腦科學,未來十年的重要方向
    十四五規劃中提到腦科學發展,這將是中國未來十年國家主導的重點科研方向之一。實際上,很久以來,世界各國普遍重視腦科學研究, 美國101屆國會通過一個議案,「命名1990年1月1日開始的十年為腦的十年」。1995年夏,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在日本京都舉辦的第四屆世界神經科學大會上提議把下一世紀(21世紀)稱為「腦的世紀」。歐共體成立了「歐洲腦的十年委員會」及腦研究聯盟。日本推出了「腦科學時代」計劃綱要。中國提出了「腦功能及其細胞和分子基礎」的研究項目,並列入了國家的「攀登計劃」。
  • 新型生物電路模仿突觸與神經元,向類腦計算邁出重要一步
    因此,無論硬體可以做得多小或者多快,架構中都存在著這樣一個固有的瓶頸。為了突破這一瓶頸,科學家們希望從生物大腦特別是人腦結構中獲取靈感。人腦遙遙領先於最先進的數字計算機,因為其處理和存儲信息是在同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神經突觸,或者說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人腦中有數以百萬億計的神經元。
  • 鐵電憶阻器為電子腦實現人工突觸
    電子腦的學習需要以軟體仿真(較緩慢)或是硬體仿真(較快速)真實人腦的憶阻器組件,即所謂的「突觸」(synapse)。
  • 類腦晶片新突破,未來可完成只有大型超級計算機能完成的複雜計算
    在任何特定的時刻,單個神經元可以通過突觸(即神經元之間的空間,突觸中可交換神經遞質)傳遞指令給數以千計的其它神經元。 人腦中有總計超過 100 萬億的突觸介導大腦中的神經元信號,在加強一些信號的同時也削弱一些其它信號,使大腦能夠以閃電般的速度識別模式(pattern),記住事實並執行其它學習任務。
  • 科學家解讀最新發現的突觸發育機制
    這是因為在腦發育過程中多一些感受多一些外部刺激,可以促進神經元突觸的成熟——助其打破沉默,傳遞信息,形成學習與記憶。昨天發表於本報(新民晚報)頭版頭條的《揭開神經元「信使」沉默之謎》引起了廣泛關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研究員昨天下午接受專訪時,進一步給出了「科普版」解釋。
  • 未來科技創新論壇|厄溫·內爾(Erwin Neher):短時突觸可塑性的調解...
    「可塑性其實是突觸的強烈抑制和明顯異化,不同類型的突觸,在短時可塑性上有它們不同的個性。」2019年9月18-20日在成都舉行的2019第六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未來科技創新論壇,著眼於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前沿及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現狀與未來、智慧醫療、智能養老等多個主題,以全球視野展現前沿科技,探討未來醫學發展大勢,充分發揮與會各方在智力、技術、資金方面的優勢資源,助推醫藥健康產業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域的全球化合作與發展。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5:24 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 AI埋藏在大腦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我們所說的腦科學主要專注於大腦,所以,腦科學是神經科學的一部分。而大腦最主要的部位就是大腦皮層,這是我們人類最發達的一個部位,大腦之下的很多結構,叫皮層下結構,是比較早期就出現了的,不過在進化中,從猴到猩猩到人,這個皮層的結構得到了極大的增長,這就是人類認知的主要來源。腦科學最主要關注的質疑就是皮層的各種功能。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
    腦圖譜解析是神經科學研究十分重要的領域,是世界各國「腦計劃」的重點研究方向。對於神經科學中重要的模型動物斑馬魚以及小鼠的腦圖譜解析,中國的科學家做出了世界前列的工作。以目前的技術,完成一隻鼠腦的成像通常需要幾天的時間。
  • NIST超導突觸可能是「人造大腦」的缺失部分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或建議有驚喜哦~( ^_^)】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研究人員已經研製出一種超導開關,它可以像生物系統一樣「學習」,並能在未來的電腦中連接處理器和存儲記憶,就像人腦一樣。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對於神經科學中重要的模型動物斑馬魚以及小鼠的腦圖譜解析,中國的科學家做出了世界前列的工作。以目前的技術,完成一隻鼠腦的成像通常需要幾天的時間。 解密突觸「黑匣子」 大腦中每個神經細胞通過上千個微小的「突觸」與其他神經細胞相互連接。這些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精確解析突觸中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
  • 我國科學家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規則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在神經突觸的分子組織架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 腦科學日報|睡眠不足導致「智力下降」,原來是突觸被影響了
    近日,腦科學的一項重磅研究登上Science: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地向鳥類的大腦植入了記憶,讓鳥類在無教導的情況下學會新曲調。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Science) 期刊,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他們是如何將基因插入鳥類大腦中與歌曲學習相關的特定神經元中的。這些基因使研究人員能夠利用光 「激活」 神經元。